遺落在香港北角的上海理髮店,是80年代時髦的代名詞

2021-02-19 九行


本文轉載自「知中」 id:ZHICHINA2017

在香港島的最北端,有一片區域叫做北角。

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那裡湧入一批從內地而來的上海人,時間長了,北角便有了「小上海」的稱號。

 

現如今,走在北角的街頭,還是能聽到偶爾飄過的吳儂軟語,見到依舊在此忙著營生的上海人。這其中,有這麼一家位於渣華道的上海理髮店顯得格外醒目。

 

店鋪門口老式的三色燈箱,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的襯託下,看著很有年代感。門頭上寫著「僑冠男女理髮公司」的招牌充滿著舊時代的味道。

推門進到屋內,店內的裝修風格一下子帶人回到了上個世紀的老店,門外還是那個如今繁華的香港,門內卻已是半個世紀前的老上海。與其說是復古的調調,不如說是自從1983年開業以來就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店面布置,將那個年代的時髦完整的保留到現在。

 

牆上泛黃的的瑪麗蓮·夢露與奧黛麗·赫本的海報沒有一點格格不入的意思,與旁邊的手撕掛曆自然的融為一體。

▲店內裝修(圖片來源:韓小妮)

店內整齊的一排紅色的多功能皮座椅來自上世紀60年代,這些專為男賓部設置的理髮椅可是大有講究。

 

據說這些椅子當年是從日本進口的,一萬多一把,自帶按摩功能。椅子旁邊配備的帶子還可以磨剃刀,這與當年甚至延續到現在的修面刮臉服務不無關係。椅子還能變成躺椅,讓客人可以舒服地平躺著刮鬍子,腳踏板可以任意提升。

 

在男賓部,每個座位旁邊還有個裝著水龍頭的鐵盒子,蓋子下面是一沓碼得整整齊齊的熱毛巾。箱子下部有熱水,通過水蒸氣來給毛巾加熱。要給一位客人完成所有的剃頭、剃鬍子、洗頭、擦面的過程,最少要用掉六條毛巾。

▲熱毛巾筒(圖片來源:韓小妮)

到了二層的女賓部,清一色的暖色調椅子搭配粉色的燙頭機器,再加上籃子裡花花綠綠的捲髮棒,一個上海復古女郎的造型仿佛呼之欲出。

 

除了店內的裝修布置,店裡的員工以及常來的客人也幾乎都是從解放後走來的人,花白的頭髮與這家店一般見證了太多這個城市的故事。

如今新式沙龍林立,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很少會來這樣的理髮店,而店裡的老人也表示他們也做不來如今「這裡留一撮頭髮,那裡少一塊頭髮」的髮型。

 

店主高德田,今年已經73歲的他原籍江蘇,1959年14歲時遷到香港,16歲入行,一做就超過半個世紀。店內的師傅也都是六七十歲的高齡,年紀最大的已經80多歲。

▲店主高德田

 

1949年解放後,不少上海人南下香港,不僅把上海菜上海裁縫帶到了香港,上海理髮店也在香港安營紮寨。鼎盛時期,曾有上百家上海理髮店分布在北角和西環地區,一度成為香港時髦男女追求上海情懷的首要選擇。

 

半個世紀過去了,理髮從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當年扎推開業的上海理髮店現如今差不多隻剩僑冠這規模最大的一家。

▲門面(圖片來源:韓小妮)

 

當年香港有兩種類型的理髮店,一種是廣東理髮店,一種是上海理髮店。那時候,上海理髮店就是高端、洋氣、時髦的象徵,走在香港潮流的前沿。理髮店只要掛上「上海」二字的招牌,收費都可以貴上幾毛錢。

 

上海理髮師傅給香港帶來了「平頭裝」「蛋撻頭」「飛機頭」等經典髮型,比起本地廣東師傅的粗糙馬虎,老師傅不僅剪得髮型時尚,且服務細緻入微態度親切。尤其是剪男士頭這種很講究細節的造型,只有店裡功力夠深的老師傅才有資格下剪。 

▲等一個小時也要等的外國客人(圖片來源:Alex Ma)

理髮店內的工具也都是用了幾十年的老傢伙了。除了用了四十多年的可以360度轉圈的老式理髮椅以及用來烘乾頭髮,帶有定型、護髮功能的蜂巢式烘乾機。

最讓店主高師傅引以為傲的是他常用的手推子和剪子,用了幾十年都沒有壞,現在市面上已經停產,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老古董了。

▲理髮工具(Ins:timothyskinnerfitness)

據高師傅介紹,上海僑冠理髮店所用的傳統的手剪有別於其他髮型屋的工具,手剪考驗師傅的功夫,剪的時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則頭髮會卡著,相比電剪,手剪可令顧客的頭髮剪得平均一點。

 

除了刀剪,僑冠理髮公司依然沿用20年前的鐵質電吹風,若壞了就送去修理。高師傅覺得,現代的塑料電吹風熱度不夠。

 

現如今,店裡的師傅早已不是鼎盛時期28位那麼多,一半不到的人數,且大部分已經不再是操著吳儂軟語的上海、揚州人了。事實上,香港的「上海理髮店」多數是由揚州人開的。高師傅這樣解釋道:「香港人所講的上海人,不一定真的是上海人。上海是一個統稱,江蘇人、浙江人,他們都稱為是上海人。」

▲香港其他的「上海理髮店」

師傅變少,來自江浙的客人也不多了。四五十年代來的那批,現在都年紀大了,跑不動了,有的已經過世了。有的江浙的客人隨著丈夫來到香港呆了一輩子了,粵語依然講得不靈光,還是習慣講上海話。

▲正在給客人做頭髮的高師傅(圖片來源:韓小妮)

堅持了這麼多年的上海僑冠理髮店在現今快速發展的香港,和許多其他的私人老字號一樣也面臨著日漸增高的房租的問題。香港樓市價格居高不下,同行業的連鎖店也是越開越多,上海理髮店也面臨著被高昂的租金逼退的困境。

▲僑冠理髮店燈箱(Ins:solimanphoto)

 

即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了下來,店主高師傅面臨這些現實也只有無奈妥協的份:「業主加租加得少當然願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麼做。翻兩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們這樣的年紀,也不可能轉行了。」

▲店主高德田

 

除了高價的租金,傳統行業沒人「接班」也是個大問題,在香港島內找有經驗的師傅很難,現如今也很少有年輕人對他們這種傳統老店感興趣來拜師,因為辛苦,收入也不高,香港本地的年輕人寧願送外賣也很少來涉足這一行。

 

儘管來香港已經五十多年,高師傅的生活依舊清貧。在他看來,曾經的上海繁華過當年「蹩腳」的香港,而香港現如今極速的發展已把他這間老店變成了鋼鐵森林裡倍加難得的老物件。

▲理髮店紅皮椅(Ins:ma-r-co)

一些年輕人和遊客會沿著香港的街頭巷陌慕名而來,找尋當年老上海的痕跡。

店裡拿剃刀的師傅們還在認真地做著他們日復一日的手藝活,剪髮、剃鬍子、洗頭,最後衝水吹乾,慢慢悠悠之間,講述得是一件件作古的舊時故事。

▲上海僑冠男女髮屋廣告牌(圖片來源:韓小妮)

▼關於上海理髮店的秘聞▼

1.上海傳統理髮包括剃鬚,先剪後剃,然後一次過吹乾。

2.特製「飛發椅」。日本製造、可調較高度、帶有有按摩功能的「飛發椅」,讓客人在享受剃鬚服務時都坐得舒適。在舊式上海理髮店中才會有油壓式「飛發椅」。

3.通常師傅會遞上抹手用的溼毛巾、煙或雜誌。傳統上這三件物品都會慣例地遞上,這是無形的默契;不過現在都只會遞毛巾,煙同雜誌就會放在一旁,客人自便。

4.上海僑冠內每個人都穿著白色恤衫,唯獨高老闆穿著淺藍色襯衫。原來在傳統的上海理髮店是應該穿著白襯衫、白外套並戴上黑色領帶。

5.紅白藍轉筒。舊式上海理髮店依然有紅白藍轉筒的蹤影。有關它的來歷,有人說與法國大革命有關。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分子為了逃避政府的追捕而躲藏於髮型屋內,革命成功後,髮型屋因保護他們有功而獲插國旗於門外以示表揚,髮型屋的標記因而形成。

撰文 | 鹿一百@知中ZHICHINA

在九行,研究旅行的藝術

目的地 | 旅行觀 | 格調局 | 覓食計 | 搭個伴

 ▲

長掃二維碼,帶你喳火箭雲旅行

相關焦點

  • 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
    這是僑冠一樓的男賓部。上海 僑冠理髮公司坐落在北角渣華道的街口,共有兩層,分別為男賓部和女賓部。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 的理髮選擇。從一九八三年開店,理髮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僑冠理髮公司見證了香港物價上漲的過程,也歷經老式時髦從風光到衰退的時 代。
  • 這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家老上海理髮店了!
    原標題: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走進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寬敞的店堂裡大約有三、四位客人,七、八位理髮師傅,平均年齡目測六十,清一色男士
  • 最海派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
    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坐落在香港東區北角渣華道的街口,共有兩層,分別為男賓部和女賓部。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的理髮選擇。從一九八三年開店,理髮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僑冠理髮公司見證了香港物價上漲的過程,也歷經老式時髦從風光到衰退的時代。
  • 僑冠理髮公司
    遺落香港的老上海(上)作者:雅路子@豆瓣編輯按:還記得小時候給爺爺上門理髮的弄堂理髮師嗎?還有那爿默立在街角的黑白色理髮店?如今各式美髮沙龍林立,難覓老上海理髮店的氣息。而在一度是上海移民聚集地的香港北角,還存在著這麼一家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只不過似乎也是「且剪且珍惜」了……走進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寬敞的店堂裡大約有三、四位客人,七、八位理髮師傅,平均年齡目測六十,清一色男士。這是僑冠一樓的男賓部。
  • 儂伐要搞錯哦,老早上海比香港高級丨上海人在香港(二)
    阿婆問高師傅。「待了兩三年轉去了。阿拉舅舅、舅媽住在提籃橋楊樹浦路。埃個辰光(那時)沒糧票,儂吃啥呀?伊拉自家都沒吃,我後頭回揚州鄉下去了。」他說。仔細聽的話,高師傅的上海話裡帶有揚州口音。事實上,香港的「上海理髮店」多數是由揚州人開的。他解釋說:「香港人所講的上海人,不一定真的是上海人。『上海』是一個統稱,江蘇人、浙江人,伊拉都講是『上海人』。」
  • 了了香港哦上海老米道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就從理髮開始。小時候在弄堂口剃頭店剃頭,就想放平椅子躺一下,可是那年代嘴上沒毛,不能多此一舉。  老師傅來自江蘇鹽城,做剃頭這一行六十多年,年紀一把,已過八十。「上海僑冠理髮公司"的理髮師傅,年紀最大的已經八十四歲了,是他們一直不離不棄這一行,才把老上海的剃頭記憶留在了香港。現在年輕人都是西式理髮,師傅感嘆後繼無人,不知如何才能把老上海的這份記憶傳承下去。
  • 紅玫瑰 vs 白玉蘭,到底誰才是上海最後的國營理髮店?
    男女理髮師身穿白大褂在鏡前為顧客理髮相信這樣的場景,對於今天的90後、00後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而對於70後,80後來說總能喚起兒時的回憶。這就是國營理髮店。與現在的理髮店相比,國營理髮店顯得老氣、陳舊。但在當時,國營理髮店裡的師傅統統被稱為理髮員,那可是當年響噹噹的「八大員」之一。
  • 超越香港,這一代上海人有可能嗎?
    - 1 -上海和香港的淵源上個世紀初,上海是遠東第一大都市,號稱魔都、十裡洋場,彼時的東京和香港比起上海都遜色太多。但隨著37年抗日開始,到後來的內戰,上海富人和實業家紛紛攜帶黃金美元遷入香港,聚居在香港北角,現在北角偶爾還能聽到老正宗的上海話。
  • 香港北角的「街頭霸王」--福建人
    畢竟他們也曾經被取材到兩部90年代的經典港片中去,一部是成龍的《城市獵人》,一部是群星雲集的《超級學校霸王》。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春麗的主場,背景有一個廈門肉食公司。那問題來了,就是這個福建元素的廈門肉食公司取材於何處?這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是取自於香港北角的春秧街。
  • 疫情下的香港,這些熟悉的老字號也撐不住了
    「 全港手藝最好的上海理髮店 」時間:37年受疫情衝擊的當然不止餐飲業,最近,北角一家上海理髮店也宣告結業。這家店的名字叫「僑冠男女理髮公司」,從1983年開業至今已37年,在北角一帶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 尋找在香港的老上海味道:鹽城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
    香港作為海派城市,匯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作為來自上海的新香港人,我關心的是在香港的上海老味道。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可以從理髮開始。香港最懷舊的理髮店是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在港島北角生存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走進分為男女賓客的兩層理髮店,感覺就像置身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一樣,猶如時光倒流回到小時候的上海。
  • 那些被新冠肺炎打垮的香港老字號.
    「 全港手藝最好的上海理髮店 」時間:37年受疫情衝擊的當然不止餐飲業,最近,北角一家上海理髮店也宣告結業。這家店的名字叫「僑冠男女理髮公司」,從1983年開業至今已37年,在北角一帶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 尋找在香港的上海味:老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可以從理髮開始。香港最懷舊的理髮店是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在港島北角生存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老師傅來自江蘇鹽城,做剃頭這一行六十多年,年紀已過八十。上海僑冠理髮公司的理髮師傅年紀最大的已近九十了,正是他們一直不離不棄,才把老上海的剃頭記憶留在了香港。現在年輕人都是西式理髮,老師傅們感嘆後繼無人,不知如何才能把老上海的這份記憶傳承下去。 修剪完自己的腦袋,跳上有軌電車往銅鑼灣去。記得有軌電車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後來逐步被取消,近年來又重新在郊區新建。
  • 【香港】北角覓食記
    北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談到吃午餐的選擇,讓我這個天秤座常常為難到尋死覓活——選擇困難症的超級典型。懶人覓食的地界一般緊緊圍繞北角地鐵站附近一畝三分地。強記飯店是要去的。去了一般必點燒鵝飯。報紙上恐嚇式整版報導,香港人民吃燒味吃到啥指標都高,但依然沒能阻止燒鵝叉燒油雞大行其道。
  • 香港北角前世今生——福建人的江湖
    近些日子,香港北角一次次登上微博熱搜位於香港島最北的「小福建」也漸漸走進我們的視野  無論是八月五日福建人奮起反擊極端分子還是網絡上全國民眾高呼的「塞林木」口號都讓人熱血噴薄與振奮不已但是香港北角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福建人聚集於此?
  • 今天,請把掌聲送給香港北角的福建人,
    香港北角5日晚8時許,非法示威者在街頭同當地居民爆發衝突,場面非常混亂。據港媒報導,大批非法示威晚上拆毀鐵圍欄,堵塞前往鰂魚湧方向的路。
  • 朝偉曼玉少年時|《新紮師兄》,香港80年代時髦殺!
    80年代的香港時髦 所以,我們那一代人,每個人都對《新紮師兄》有著深刻回憶。果然,看了第一集,我就聽到一句記了很多年的臺詞。張偉傑嘲笑樓上的小妹妹居然穿裙子了。80年代是香港經濟的起飛時期,也是香港夢的黃金時期。所以,這個時期的香港時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 想回到80年代兜個馬路,看看比今天還時髦的人兒
    民國時期上海街頭的可樂廣告說到這裡可能又要被扣上「迷之優越感」的帽子,但不可否認這個城市的確有著地理位置的優勢,作為第一扇門的上海,日以繼夜地吸納著來自世界的潮流。在白玫瑰理髮廳弄個「頭勢清爽」,去國泰看一部好萊塢新上映的電影,到轉角的西餐廳喝杯咖啡……西學東漸的影響下,這裡對異族文化始終有著戀戀不捨的情緒。
  • 尋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半山+港大+北角+加多利山
    張愛玲,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她在上海的蹤跡,學校和故居,已經被媒體無數次提起和描繪。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幾處足跡,說起的還不那麼多,比如說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舊居,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這次春節,主婦趁著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濟私,來尋訪一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
  • 80年代的香港女明星,時髦得比現在有趣多了
    回看香港黃金一代女星在時裝上的嘗試和演繹,你絕對會驚訝她們曾是如此時髦:比如領先Alexander Wang秀場20年穿上腰部捆綁衫的周慧敏;Dior 2017早秋秀場模特人手一頂的貝雷帽,是80年代女神們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