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知中」 id:ZHICHINA2017
在香港島的最北端,有一片區域叫做北角。
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那裡湧入一批從內地而來的上海人,時間長了,北角便有了「小上海」的稱號。
現如今,走在北角的街頭,還是能聽到偶爾飄過的吳儂軟語,見到依舊在此忙著營生的上海人。這其中,有這麼一家位於渣華道的上海理髮店顯得格外醒目。
店鋪門口老式的三色燈箱,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的襯託下,看著很有年代感。門頭上寫著「僑冠男女理髮公司」的招牌充滿著舊時代的味道。
推門進到屋內,店內的裝修風格一下子帶人回到了上個世紀的老店,門外還是那個如今繁華的香港,門內卻已是半個世紀前的老上海。與其說是復古的調調,不如說是自從1983年開業以來就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店面布置,將那個年代的時髦完整的保留到現在。
牆上泛黃的的瑪麗蓮·夢露與奧黛麗·赫本的海報沒有一點格格不入的意思,與旁邊的手撕掛曆自然的融為一體。
▲店內裝修(圖片來源:韓小妮)
店內整齊的一排紅色的多功能皮座椅來自上世紀60年代,這些專為男賓部設置的理髮椅可是大有講究。
據說這些椅子當年是從日本進口的,一萬多一把,自帶按摩功能。椅子旁邊配備的帶子還可以磨剃刀,這與當年甚至延續到現在的修面刮臉服務不無關係。椅子還能變成躺椅,讓客人可以舒服地平躺著刮鬍子,腳踏板可以任意提升。
在男賓部,每個座位旁邊還有個裝著水龍頭的鐵盒子,蓋子下面是一沓碼得整整齊齊的熱毛巾。箱子下部有熱水,通過水蒸氣來給毛巾加熱。要給一位客人完成所有的剃頭、剃鬍子、洗頭、擦面的過程,最少要用掉六條毛巾。
▲熱毛巾筒(圖片來源:韓小妮)
到了二層的女賓部,清一色的暖色調椅子搭配粉色的燙頭機器,再加上籃子裡花花綠綠的捲髮棒,一個上海復古女郎的造型仿佛呼之欲出。
除了店內的裝修布置,店裡的員工以及常來的客人也幾乎都是從解放後走來的人,花白的頭髮與這家店一般見證了太多這個城市的故事。
如今新式沙龍林立,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很少會來這樣的理髮店,而店裡的老人也表示他們也做不來如今「這裡留一撮頭髮,那裡少一塊頭髮」的髮型。
店主高德田,今年已經73歲的他原籍江蘇,1959年14歲時遷到香港,16歲入行,一做就超過半個世紀。店內的師傅也都是六七十歲的高齡,年紀最大的已經80多歲。
▲店主高德田
1949年解放後,不少上海人南下香港,不僅把上海菜上海裁縫帶到了香港,上海理髮店也在香港安營紮寨。鼎盛時期,曾有上百家上海理髮店分布在北角和西環地區,一度成為香港時髦男女追求上海情懷的首要選擇。
半個世紀過去了,理髮從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當年扎推開業的上海理髮店現如今差不多隻剩僑冠這規模最大的一家。
▲門面(圖片來源:韓小妮)
當年香港有兩種類型的理髮店,一種是廣東理髮店,一種是上海理髮店。那時候,上海理髮店就是高端、洋氣、時髦的象徵,走在香港潮流的前沿。理髮店只要掛上「上海」二字的招牌,收費都可以貴上幾毛錢。
上海理髮師傅給香港帶來了「平頭裝」「蛋撻頭」「飛機頭」等經典髮型,比起本地廣東師傅的粗糙馬虎,老師傅不僅剪得髮型時尚,且服務細緻入微態度親切。尤其是剪男士頭這種很講究細節的造型,只有店裡功力夠深的老師傅才有資格下剪。
▲等一個小時也要等的外國客人(圖片來源:Alex Ma)
理髮店內的工具也都是用了幾十年的老傢伙了。除了用了四十多年的可以360度轉圈的老式理髮椅以及用來烘乾頭髮,帶有定型、護髮功能的蜂巢式烘乾機。
最讓店主高師傅引以為傲的是他常用的手推子和剪子,用了幾十年都沒有壞,現在市面上已經停產,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老古董了。
▲理髮工具(Ins:timothyskinnerfitness)
據高師傅介紹,上海僑冠理髮店所用的傳統的手剪有別於其他髮型屋的工具,手剪考驗師傅的功夫,剪的時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則頭髮會卡著,相比電剪,手剪可令顧客的頭髮剪得平均一點。
除了刀剪,僑冠理髮公司依然沿用20年前的鐵質電吹風,若壞了就送去修理。高師傅覺得,現代的塑料電吹風熱度不夠。
現如今,店裡的師傅早已不是鼎盛時期28位那麼多,一半不到的人數,且大部分已經不再是操著吳儂軟語的上海、揚州人了。事實上,香港的「上海理髮店」多數是由揚州人開的。高師傅這樣解釋道:「香港人所講的上海人,不一定真的是上海人。上海是一個統稱,江蘇人、浙江人,他們都稱為是上海人。」
▲香港其他的「上海理髮店」
師傅變少,來自江浙的客人也不多了。四五十年代來的那批,現在都年紀大了,跑不動了,有的已經過世了。有的江浙的客人隨著丈夫來到香港呆了一輩子了,粵語依然講得不靈光,還是習慣講上海話。
▲正在給客人做頭髮的高師傅(圖片來源:韓小妮)
堅持了這麼多年的上海僑冠理髮店在現今快速發展的香港,和許多其他的私人老字號一樣也面臨著日漸增高的房租的問題。香港樓市價格居高不下,同行業的連鎖店也是越開越多,上海理髮店也面臨著被高昂的租金逼退的困境。
▲僑冠理髮店燈箱(Ins:solimanphoto)
即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了下來,店主高師傅面臨這些現實也只有無奈妥協的份:「業主加租加得少當然願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麼做。翻兩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們這樣的年紀,也不可能轉行了。」
▲店主高德田
除了高價的租金,傳統行業沒人「接班」也是個大問題,在香港島內找有經驗的師傅很難,現如今也很少有年輕人對他們這種傳統老店感興趣來拜師,因為辛苦,收入也不高,香港本地的年輕人寧願送外賣也很少來涉足這一行。
儘管來香港已經五十多年,高師傅的生活依舊清貧。在他看來,曾經的上海繁華過當年「蹩腳」的香港,而香港現如今極速的發展已把他這間老店變成了鋼鐵森林裡倍加難得的老物件。
▲理髮店紅皮椅(Ins:ma-r-co)
一些年輕人和遊客會沿著香港的街頭巷陌慕名而來,找尋當年老上海的痕跡。
店裡拿剃刀的師傅們還在認真地做著他們日復一日的手藝活,剪髮、剃鬍子、洗頭,最後衝水吹乾,慢慢悠悠之間,講述得是一件件作古的舊時故事。
▲上海僑冠男女髮屋廣告牌(圖片來源:韓小妮)
▼關於上海理髮店的秘聞▼
1.上海傳統理髮包括剃鬚,先剪後剃,然後一次過吹乾。
2.特製「飛發椅」。日本製造、可調較高度、帶有有按摩功能的「飛發椅」,讓客人在享受剃鬚服務時都坐得舒適。在舊式上海理髮店中才會有油壓式「飛發椅」。
3.通常師傅會遞上抹手用的溼毛巾、煙或雜誌。傳統上這三件物品都會慣例地遞上,這是無形的默契;不過現在都只會遞毛巾,煙同雜誌就會放在一旁,客人自便。
4.上海僑冠內每個人都穿著白色恤衫,唯獨高老闆穿著淺藍色襯衫。原來在傳統的上海理髮店是應該穿著白襯衫、白外套並戴上黑色領帶。
5.紅白藍轉筒。舊式上海理髮店依然有紅白藍轉筒的蹤影。有關它的來歷,有人說與法國大革命有關。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分子為了逃避政府的追捕而躲藏於髮型屋內,革命成功後,髮型屋因保護他們有功而獲插國旗於門外以示表揚,髮型屋的標記因而形成。
撰文 | 鹿一百@知中ZHICHINA
在九行,研究旅行的藝術
目的地 | 旅行觀 | 格調局 | 覓食計 | 搭個伴
▲
長掃二維碼,帶你喳火箭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