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

2021-02-19 第五志

走進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寬敞的店堂裡大約有三、四位客人,七、八位理髮師傅,平均年齡目測六十,清一色男士。這是僑冠一樓的男賓部。

上海 僑冠理髮公司坐落在北角渣華道的街口,共有兩層,分別為男賓部和女賓部。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 的理髮選擇。從一九八三年開店,理髮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僑冠理髮公司見證了香港物價上漲的過程,也歷經老式時髦從風光到衰退的時 代。

從時髦到懷舊:客人都是同一批

「以前生意好做。以前的人理髮勤快,一個禮拜、最多兩個禮拜,就要剪頭髮了。男人頭髮長出去找工作,人家是 不會請你的,像土匪一樣,成什麼樣子。你看現在,男人拿個橡皮筋扎個辮子,香港可多了。」 操著一口蘇北腔滬語的店主高師傅是解放後那一代的移民,14歲跟隨父母到香港。說起以前的生意時,神情中有風光過的驕傲。據說香港新鴻基地產創始人之一的 巨富郭得勝亦曾是這裡的座上客。「以前當然是時髦,我們這樣的店很多的。現在好多都關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式沙龍林立,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很少會來這樣的老店理髮。「我們這裡還是做傳統的,有刮面,有剃鬚。年輕人很少來,來的都是老人家。現在的人這裡留一撮頭髮,那裡少一塊頭髮。我們做不來這種。他(她)也不會來,我也不會做,也不想做這種生意。」

操刀的仍是那些老師傅們,年紀較大的已經七十多歲。多數為八十年代由上海或浙江、江蘇等地申請來港,靠著一門剪髮理髮的手藝在香港工作至今。


雖然傳統理髮日漸式微,但僑冠的生意倒非門庭冷落。師傅們都是隨開店起就常駐於此的「老法師」,而客人則來來去去都是周圍的老街坊。問來剪髮的客人們為何 鍾情於此,得到的答案離不開舊式人家的念舊情懷。「我們年紀大一點的,覺得比較可靠。年輕的那種店,太多花樣,我們反而不喜歡。老師傅們都很好,又很親 切,每次見到他們就覺得很舒服。」

「我們來這裡剪頭髮,就是為了懷舊。從童年到現在,去的都是這種理髮店。不用自己說,他們就知道我要理什麼樣的頭髮。」傳統老店,靠中老年一輩的客人撐起了一片天。

難敵貴租 且做且珍惜

香港樓市價格居高不下,在旺區鬧市,連鎖店逼退私人老字號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僑冠面臨同樣的問題——高昂的鋪租隨時導致結業的命運。

即使在同類老店中堅持了下來,老闆高師傅也不無唏噓地表示:好景未必長,且做且珍惜。「業主加租加得少當然願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麼做。翻兩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們這樣的年紀,也不可能轉行了。」語氣裡沒有憤怒,卻似早有預見的妥協。

來自崇明的老師傅說自己來香港三十多年,最終還是願意回到上海。「我80年申請來的,本來86年就要回去了。就是因為沒有買到一部車子,要是買到車我就回上海開『差頭』(計程車)去了。」

他至今仍在僑冠幫人理髮,並不是為維持生計。只是因為一個人在家也是寂寞,「這裡的人好孤獨的,各管各。做做事有點心想,在家裡一個人也悶。不過也做不了多久了,主要是租金太貴。我們一個人要做多少才能幫他把店做下來,尤其年紀又都那麼大了。」

在老師傅看來,敵不過貴租的香港人生活遠沒有上海舒服。「香港以前是高通脹,高消費,高工資。現在通脹漸漸變慢了,工資十幾年沒漲過,物價卻更高了。所以你看好多香港人,生活也好艱苦的。這裡地方小啊,還是上海舒服。」

或許日後,當會拿剃刀會刮面的老師傅們一個個離開,老客人們無舊可懷,如上海僑冠理髮公司這樣的上海傳統理髮店會在香港徹底消失。

關於我們:
微信號:fifzine
公眾平臺名字:第五志
閱讀旅行QQ群:276299307
歡迎喜歡閱讀喜歡旅行的朋友加入我們
添加微信號:fifzine 免費訂閱獲取更多精彩
投稿請寄:tougao@fifzine.net或直接回復

相關焦點

  • 最海派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
    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坐落在香港東區北角渣華道的街口,共有兩層,分別為男賓部和女賓部。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的理髮選擇。從一九八三年開店,理髮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僑冠理髮公司見證了香港物價上漲的過程,也歷經老式時髦從風光到衰退的時代。
  • 僑冠理髮公司
  • 遺落在香港北角的上海理髮店,是80年代時髦的代名詞
    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那裡湧入一批從內地而來的上海人,時間長了,北角便有了「小上海」的稱號。 現如今,走在北角的街頭,還是能聽到偶爾飄過的吳儂軟語,見到依舊在此忙著營生的上海人。這其中,有這麼一家位於渣華道的上海理髮店顯得格外醒目。 店鋪門口老式的三色燈箱,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的襯託下,看著很有年代感。
  • 這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家老上海理髮店了!
    原標題:北角僑冠,遺落香港的老上海走進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寬敞的店堂裡大約有三、四位客人,七、八位理髮師傅,平均年齡目測六十,清一色男士
  • 香港北角的「街頭霸王」--福建人
    北角位於港島東區北部,西接銅鑼灣、東鄰鰂魚湧、北抵維多利亞港。這個地方原本人煙稀少,自49年後,大批上海人攜帶大量資金來此聚居,一度曾有「小上海」之稱。只是後來上海人階級分化,有錢的或移民或遷居到豪宅區去。緊接著越來越多的福建人,最開始主要是印尼的福建華僑遷居聚於此,因而北角開始有了「小福建」之稱。北角的福建人,或者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閩南人自成一派,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閩南同鄉會宗親會同學會校友會,特別是新都城大廈,密密麻麻掛著晉江石獅各類同鄉會牌子,被戲稱為同鄉會大廈。
  • 香港還有上海理髮廳!
    可惜時移勢易,髮廊店完全取代了上海理髮廳,今時今日上海理髮廳在香港已經所剩無幾,能夠留下的,固然是老字號了。這次便介紹一下,香港本地4間最有名氣的上海理髮廳,不妨去感受一下這班老師傅非凡的手藝,做一個最正宗又經典髮型。
  • 北角新光 | 來香港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
    新光戲院(英文:Sunbeam Theatre)是香港一間著名的戲院,位於香港島北角英皇道423號僑輝大廈,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新光戲院位於商務印書館印刷廠香港分廠舊址,位置原本的用途是興建僑冠大廈的C座及D座,1965年年中,僑光置業有限公司取消興建僑冠大廈C座及D座的計劃,改為興建僑輝大廈以及一所具備舞臺設施的電影放映院
  • 了了香港哦上海老米道
    現代化都市留下的歷史記憶是最令人尋味的。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就從理髮開始。香港最懷舊的理髮店是「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在北角生存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走進分為男女賓客兩層的理髮店,感覺就像置身在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一樣,猶如時光倒流回到小時候的上海。除了整潔、乾淨,其他似乎和童年時光沒有兩樣。  老師傅客氣地招呼上座,推、剪、修,一招一式沒有一個動作是多餘的。剪完頭,師傅平躺座椅刮鬍子,上肥皂水、熱毛巾捂,程序一道不少。拿起刮鬍刀,手起刀落後皮光肉滑。
  • 尋找在香港的老上海味道:鹽城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
    香港作為海派城市,匯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作為來自上海的新香港人,我關心的是在香港的上海老味道。 尋找上海的老味道可以從理髮開始。香港最懷舊的理髮店是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在港島北角生存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走進分為男女賓客的兩層理髮店,感覺就像置身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一樣,猶如時光倒流回到小時候的上海。
  • 儂伐要搞錯哦,老早上海比香港高級丨上海人在香港(二)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避走香港的上海人見這裡人口較疏,落腳在此。一時間,北角有了「小上海」的稱號。 六十年代開始,富裕的上海人陸續搬遷到新開發的半山、太古城一帶,福建移民湧入,北角又成了「小福建」。不過,如今在這裡依然能找到不少上海的痕跡。比如,打著「上海」名頭的老式理髮店,以及鄉音難改的老上海人。
  • 香港北角前世今生——福建人的江湖
    近些日子,香港北角一次次登上微博熱搜位於香港島最北的「小福建」也漸漸走進我們的視野  無論是八月五日福建人奮起反擊極端分子還是網絡上全國民眾高呼的「塞林木」口號都讓人熱血噴薄與振奮不已但是香港北角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福建人聚集於此?
  • 今天,請把掌聲送給香港北角的福建人,
    香港北角5日晚8時許,非法示威者在街頭同當地居民爆發衝突,場面非常混亂。據港媒報導,大批非法示威晚上拆毀鐵圍欄,堵塞前往鰂魚湧方向的路。
  • 尋找在香港的上海味:老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
    香港不少知名人士如首任特首董建華、前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等都是上海人,自然是港島捧場上海菜的主客。香港著名電影人吳思遠也是上海人,他心中藏著一個宿願:拍一個地道的上海故事,一如上海菜那樣濃油赤醬。現代化都市留下的歷史記憶是最令人尋味的。香港作為海派城市,匯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作為來自上海的新香港人,我關心的是在香港的上海老味道。
  • 疫情下的香港,這些熟悉的老字號也撐不住了
    「 全港手藝最好的上海理髮店 」時間:37年受疫情衝擊的當然不止餐飲業,最近,北角一家上海理髮店也宣告結業。這家店的名字叫「僑冠男女理髮公司」,從1983年開業至今已37年,在北角一帶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 那些被新冠肺炎打垮的香港老字號.
    「 全港手藝最好的上海理髮店 」時間:37年受疫情衝擊的當然不止餐飲業,最近,北角一家上海理髮店也宣告結業。這家店的名字叫「僑冠男女理髮公司」,從1983年開業至今已37年,在北角一帶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 【香港】北角覓食記
    北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談到吃午餐的選擇,讓我這個天秤座常常為難到尋死覓活——選擇困難症的超級典型。懶人覓食的地界一般緊緊圍繞北角地鐵站附近一畝三分地。強記飯店是要去的。去了一般必點燒鵝飯。報紙上恐嚇式整版報導,香港人民吃燒味吃到啥指標都高,但依然沒能阻止燒鵝叉燒油雞大行其道。
  • 香港記憶 | 北角一日
    對大多數人來說,北角頂多是香港東鐵線上的一站地名,無甚出奇,當然沒有銅鑼灣、旺角、
  • 住在香港北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決定來香港的那一刻,我心裡就已經沒有任何猶豫,要在北角租房子住,因為公司辦公室在北角,我想走路上班。我對北角一無所知,但確信這不是一個fancy的地方,所有香港朋友在聽說「北角」兩個字後出於最大的善意努力,所說的評價僅限於:「這個區域有點老,很多小吃,宵夜很不錯」。
  • 尋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半山+港大+北角+加多利山
    張愛玲,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她在上海的蹤跡,學校和故居,已經被媒體無數次提起和描繪。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幾處足跡,說起的還不那麼多,比如說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舊居,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這次春節,主婦趁著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濟私,來尋訪一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
  • 除了雞蛋仔,北角裡還藏著小福建人情味
    福建家鄉文化植根北角除了福建食品,北角「小福建」的形象,其實還可以從街上的食肆及學校名稱略知一二。福建中學於一九九六年在北角渣華道建立校舍,而香港數目較少的福建菜館,大多位於北角,例如錦屏街的閩港小廚、春秧街的真真美食、渣華道的新福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