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她在上海的蹤跡,學校和故居,已經被媒體無數次提起和描繪。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幾處足跡,說起的還不那麼多,比如說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舊居,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這次春節,主婦趁著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濟私,來尋訪一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因為淺水灣大家也挺熟悉的,我就選擇性忽略啦)
祖師奶奶的簡歷就不用再多表啦,她1920年9月20日出生在上海,1995年9月在美國悄然去世。她來過香港三次,第一次是1939年19歲的時候來港大讀書,直到1941年香港淪陷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51年,主要是為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以及一些翻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第三次,她在香港停留很短暫——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張愛玲在香港寫了兩個電影劇本。
第一站 港大宿舍舊址:半山寶珊道8號
那也是張愛玲第一次來到香港。
1939年,19歲的張愛玲在倫敦大學入學考試中考了遠東地區第一名,但這時二戰爆發,沒法去倫敦讀書,8月底,她就用倫敦大學成績單在香港大學文學院入學,當時住在半山寶珊道8號的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裡現在是什麼模樣?帶著好奇,我開始了尋覓。
張愛玲當年港大的申請書
查了下地圖,寶珊道8號是在港島西半山,貌似是一幢私人住宅而不屬於港大區域,再往下一點才是港大所在的港島西頭的薄扶林。香港山路,對於主婦這種長期生活在上海平原的人來說,是很費體力和鞋底的活,所以立馬決定——咱們從山上往山下走,這樣比較不傷腳。
在金鐘吃過早飯,招了一輛計程車,掏出寫好的地址,跟司機大叔用半鹹不淡的粵語稍微溝通,業務良好的大叔馬上表示明白,開車!
金鐘距離目的地大約3站地鐵的距離。倏忽間,車子就上了山路,曲折往前,兩邊綠樹如蔭,人影稀少,只有一座座高樓小區的大門,這可是傳說中面山、背海、霧線以下的半山豪宅區,會不會遇見哪個名人在跑步呢?主婦出神中……
半山的道路很適合散步,就是比較高冷寂寞
香港道路交通狀況通常都不錯,一會兒,就來到寶珊道8號的大門前。地圖說的沒錯,這裡現在果然已經不屬於港大區域,而是一幢叫做「愛敦大廈」(Hamilton Court)的住宅。
我正在消化這個情況的時候,司機大叔問我:「幫你開到樓前好嗎?」
這才發現,香港的樓宇有一個非常奇特甚至奇葩的地方,在上海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小區大門在1樓,而樓宇的入口是在3樓!1樓和3樓之間,全是車庫!
愛敦大廈的小區大門
進大門後就是車道,一圈圈轉到3樓
可是俺真的不是來半山走訪大親友的好嗎?主婦弱弱地說了一句:「哦,沒事,就在這裡停好了……」司機大叔很熱情地代我決定:「還是開到門前吧!」
豪宅的大門口
管理員大叔也特熱情,一邊拉開樓道的大門一邊說:小姐您好!請問您去哪一層?
不愧是在傳媒界滾打多年,主婦鎮定地掏出手機上的地圖和資料,向管理員大叔解釋,我們其實不是來走親訪友滴,是來找一個作家曾經住過的港大宿舍。
挺慈祥的管理員大叔說,哦,寶珊道8號就是這裡沒錯的,但這裡並沒有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個樓盤造了有40年了,40年前,這裡是什麼樣的,他倒不知道了。不過,這裡的確距離港大很近。
先插敘一下,第二天,我在旺角西洋菜街的樂文書店裡,查到了兩本臺灣資料,上面介紹,張愛玲1939年的時候的確住在寶珊道8號的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是一座修道院,但是在1941年開始的香港淪陷期間,聖母堂被炸毀。所以,愛敦大廈的確就是張愛玲宿舍的原址。
港大建築曾被炸成這個樣子
時間回到當天,拍照留念之後,主婦按照管理員大叔的指路,走出愛敦大廈。
回頭仰望愛敦大廈,果然好山好水好景觀
在半山綠蔭道上沿山路往左走到消防局的地方,再往右走不遠,果然看到了「大學道」(University Drive),這就是香港大學的南門。
入閘後就是香港大學校區
從山上往山下走果然比較輕鬆
中文學院的大樓
港大讀書時候的張愛玲
還有最最著名的本部大樓,《色·戒》也在這裡取景拍攝過。
港大門口
港島線香港大學站裡,有整整一面照片牆,講述港大歷史,真是用心。每一張都細細看過。
其實上海也可以學習啊,比如五角場站、同濟大學站、交通大學站,這樣妝點一下,多有腔調……
地鐵站裡港大照片牆上怎麼能少了著名校友張愛玲?
香港大學宿舍聖母堂(Our Lady’s Hall)舊址
地址:香港中西區寶珊道8號愛敦大廈(Hamilton Court)
第二站 北角故居:繼園街,輝濃臺
張愛玲1951年第二次來香港之後,先是住在女青會YMCA。不過,女青會YMCA貌似有好幾個地方,九龍、港島都有,究竟是哪一個?詳細資料闕如。主婦只好暫且跳過,尋訪她後來搬去的一個地點——港島北角繼園街的輝濃臺。
這個地點如此清晰,源於張愛玲對於猶豫不決的事情都愛求籤,而且籤語都留存下來,上面還有她的好友宋淇太太鄺文美的批語,1954年的一支籤語上清清楚楚寫了:「雨中搬去輝濃臺」。
宋淇和太太鄺文美,是張愛玲畢生來往最密切的好友,他們的兒子宋以朗,後來成為了張愛玲遺產的執行人,保管了張愛玲許多來往書信和手稿。
宋淇和太太鄺文美
《張愛玲私語錄》
宋家這時住在輝濃臺旁邊的繼園街1號,五房兩廳連天台四千呎單位(大概相當於400平米),大得嚇人。
左一就是宋以朗
宋家夫婦和朋友們合影
鄺文美每天都會來找張愛玲聊天,不過張愛玲非常體貼,8點不到就會催鄺文美快點回家陪家人。所以張愛玲戲稱鄺文美「我的八點鐘灰姑娘」,就是到點就要走的意思。
不過,宋淇和鄺文美之子、張愛玲的遺產保管人宋以朗對此有不同看法,據他說,宋家住在繼園街,家裡人常送飯給張愛玲,是下山而不是上山,所以張愛玲不可能住在山上輝濃臺。後來搬到輝濃臺的是宋家自己。
資料查到這裡,主婦握拳——那麼我們就把輝濃臺和附近,都來尋訪一下吧。
從人人都熟悉的銅鑼灣再往東坐兩站地鐵,就到了北角,很多從上海過來的人都住在北角,所以當年曾有「小上海」之稱。
從北角地鐵站出來,沿著英皇道一直往東,到了電照街拐彎,往山上走,就來到了繼園街。
這裡的房子顯得有些舊,但很整潔。歲月的氣息隱隱透露出來。
從右手一個很陡的坡道走上去,就到了輝濃臺。
有鐵絲網圍著的小區
底樓還是個養老院
據說當年張愛玲在這兒居住的房間裡,「陳設異常簡陋,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側的小几上寫稿。說她家徒四壁並非過甚其詞。她一直認為身外之物都是累贅,妨礙一個人生活的自由。」這個簡陋的作家之居,還在這裡嗎?
從輝濃臺往下望,被高樓簇擁的樓盤工地,這景觀有點超現實。
從繼園街往下,都是嶄新的樓宇,仿佛時空穿越,忽然跳過了50年。
只能說,如果張愛玲真的是在繼園街山下住過,那麼,現在,恐怕舊居已經難以尋覓。
踏著祖師奶奶曾經走過的街道,告別繼園街。她每天從繼園下山到英皇道,「想不到我還會這麼快樂地走這條路……」,她說。
北角繼園街輝濃臺
地址:香港東區繼園街38-44號
交通:港島線北角站下
第三站 北角英皇道: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
北角這裡還有一個值得尋訪的地方——蘭心照相館。祖師奶奶最標誌性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的。
香港《文匯報》上,有一位讀者撰文,告訴我們,當年她的婚紗照就是在北角英皇道的蘭心照相館拍的。而地址,「在英皇道390號亞洲大廈隔壁的地鋪(386號或384號)就是蘭心照相館,附近是玫瑰西餐館和西北皮草公司。」
去蘭心拍照的緣起,是《紐約時報》書評版推薦張愛玲在香港寫的小說《秧歌》,需要她的照片,閨蜜鄺文美就陪張愛玲來到蘭心照相館,拍下了這套以後為無數張學書籍引用的著名照片。
張愛玲也很喜歡這套照片,在一張照片後題了杜甫《詠懷古蹟》中的一句詩:「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只把原詩中「千秋」改成和自己年份相當的「卅秋」。
她說:「我喜歡圓臉。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願意有張圓臉(正如在蘭心拍的一張照片,頭往上抬,顯得臉很圓)。」
祖師奶奶
當年的蘭心「屬於比較高檔和傳統的照相館,入門右邊上樓梯,左邊是玻璃櫥窗,裝飾樸素。」在1960年代,玻璃櫥窗裡常放著模特兒穿的婚紗和明星照片,可見得這裡檔次不低。
既然有清晰的門牌號,自然從亞洲大廈找起。
北角站地鐵出來,朝西走,兩三條馬路之後,就是亞洲大廈。
亞洲大廈
它的隔壁地下,依次為——另一幢大廈入口,應該不是。
再隔壁,就是一家賣衣服的小店。按照那位讀者的描述,再結合門牌號,英皇道386-388a,應該就是這裡。
萬寧左邊就是蘭心照相館的原址
蘭心照相館舊址
地址:香港東區英皇道386號或384號
交通:港島線北角站下
第四站 好友宋淇家:九龍加多利山山景大樓
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張愛玲從臺灣第三次來港,前後不過半年,主要是寫劇本《南北一家親》和《紅樓夢》。她先是住在九龍旺角花墟道鬥室,後來到不遠處宋淇加多利山的家中借宿了兩星期。這是宋淇在繼園街之後的居所。
《南北一家親》海報和劇照
這時,宋淇之子宋以朗已經12歲,他聽從父母要求讓出的臥室給張愛玲,自己睡在客廳:「房間很小,一張床外,還放了一個梳妝檯和鐵櫃,但窗外是獅子山。」現在,當年張愛玲睡過的臥室已經改建成了廁所。
宋以朗在山景大樓家中的照片
花墟道的屋子沒法查考地址了,不過宋淇家的山景大樓,有地址,還有宋以朗住著,一定還在。
從太子站下來,沿著太子道西朝東走,穿過旺角東站的架空鐵軌和一片花市,不久就看到了嘉道理道。按照地圖指示,沿著嘉道理道往山坡上走,沒走幾步,山景大樓就出現在眼前。
門口有門牌號
據說宋以朗家住這幢房子的三樓,就是張愛玲諸多書信和手稿存放的地方。主婦遙望著,很努力去分辨是哪一家,有點難。
山景大樓門口的馬路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被張愛玲引用的杜甫這一首《詠懷古蹟》,是杜爺爺面對《高唐賦》的作者宋玉留下的故居和文字,生發無限感慨,主婦覺得,它倒也很襯自己這一回懷舊暴走的心境呢,正如主婦最喜歡的古文《蘭亭集序》中所說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宋淇/鄺文美/宋以朗家
地址:香港九龍城區嘉道理道46號
交通:荃灣線太子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