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半山+港大+北角+加多利山

2021-02-19 生活萬花筒

張愛玲,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她在上海的蹤跡,學校和故居,已經被媒體無數次提起和描繪。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幾處足跡,說起的還不那麼多,比如說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舊居,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這次春節,主婦趁著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濟私,來尋訪一番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因為淺水灣大家也挺熟悉的,我就選擇性忽略啦)

祖師奶奶的簡歷就不用再多表啦,她1920年9月20日出生在上海,1995年9月在美國悄然去世。她來過香港三次,第一次是1939年19歲的時候來港大讀書,直到1941年香港淪陷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51年,主要是為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以及一些翻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第三次,她在香港停留很短暫——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張愛玲在香港寫了兩個電影劇本。

第一站 港大宿舍舊址:半山寶珊道8號

那也是張愛玲第一次來到香港。

1939年,19歲的張愛玲在倫敦大學入學考試中考了遠東地區第一名,但這時二戰爆發,沒法去倫敦讀書,8月底,她就用倫敦大學成績單在香港大學文學院入學,當時住在半山寶珊道8號的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裡現在是什麼模樣?帶著好奇,我開始了尋覓。

張愛玲當年港大的申請書

查了下地圖,寶珊道8號是在港島西半山,貌似是一幢私人住宅而不屬於港大區域,再往下一點才是港大所在的港島西頭的薄扶林。香港山路,對於主婦這種長期生活在上海平原的人來說,是很費體力和鞋底的活,所以立馬決定——咱們從山上往山下走,這樣比較不傷腳。

在金鐘吃過早飯,招了一輛計程車,掏出寫好的地址,跟司機大叔用半鹹不淡的粵語稍微溝通,業務良好的大叔馬上表示明白,開車!

金鐘距離目的地大約3站地鐵的距離。倏忽間,車子就上了山路,曲折往前,兩邊綠樹如蔭,人影稀少,只有一座座高樓小區的大門,這可是傳說中面山、背海、霧線以下的半山豪宅區,會不會遇見哪個名人在跑步呢?主婦出神中……


半山的道路很適合散步,就是比較高冷寂寞

香港道路交通狀況通常都不錯,一會兒,就來到寶珊道8號的大門前。地圖說的沒錯,這裡現在果然已經不屬於港大區域,而是一幢叫做「愛敦大廈」(Hamilton Court)的住宅。

我正在消化這個情況的時候,司機大叔問我:「幫你開到樓前好嗎?」

這才發現,香港的樓宇有一個非常奇特甚至奇葩的地方,在上海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小區大門在1樓,而樓宇的入口是在3樓!1樓和3樓之間,全是車庫!

愛敦大廈的小區大門

進大門後就是車道,一圈圈轉到3樓

可是俺真的不是來半山走訪大親友的好嗎?主婦弱弱地說了一句:「哦,沒事,就在這裡停好了……」司機大叔很熱情地代我決定:「還是開到門前吧!」


豪宅的大門口

管理員大叔也特熱情,一邊拉開樓道的大門一邊說:小姐您好!請問您去哪一層?

不愧是在傳媒界滾打多年,主婦鎮定地掏出手機上的地圖和資料,向管理員大叔解釋,我們其實不是來走親訪友滴,是來找一個作家曾經住過的港大宿舍。

挺慈祥的管理員大叔說,哦,寶珊道8號就是這裡沒錯的,但這裡並沒有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個樓盤造了有40年了,40年前,這裡是什麼樣的,他倒不知道了。不過,這裡的確距離港大很近。

先插敘一下,第二天,我在旺角西洋菜街的樂文書店裡,查到了兩本臺灣資料,上面介紹,張愛玲1939年的時候的確住在寶珊道8號的聖母堂(Our Lady’s Hall),這是一座修道院,但是在1941年開始的香港淪陷期間,聖母堂被炸毀。所以,愛敦大廈的確就是張愛玲宿舍的原址。

港大建築曾被炸成這個樣子

時間回到當天,拍照留念之後,主婦按照管理員大叔的指路,走出愛敦大廈。


回頭仰望愛敦大廈,果然好山好水好景觀

在半山綠蔭道上沿山路往左走到消防局的地方,再往右走不遠,果然看到了「大學道」(University Drive),這就是香港大學的南門。


入閘後就是香港大學校區


從山上往山下走果然比較輕鬆


中文學院的大樓


港大讀書時候的張愛玲

還有最最著名的本部大樓,《色·戒》也在這裡取景拍攝過。



港大門口

港島線香港大學站裡,有整整一面照片牆,講述港大歷史,真是用心。每一張都細細看過。


其實上海也可以學習啊,比如五角場站、同濟大學站、交通大學站,這樣妝點一下,多有腔調……

地鐵站裡港大照片牆上怎麼能少了著名校友張愛玲?


香港大學宿舍聖母堂(Our Lady’s Hall)舊址
地址:香港中西區寶珊道8號愛敦大廈(Hamilton Court)

第二站 北角故居:繼園街,輝濃臺


張愛玲1951年第二次來香港之後,先是住在女青會YMCA。不過,女青會YMCA貌似有好幾個地方,九龍、港島都有,究竟是哪一個?詳細資料闕如。主婦只好暫且跳過,尋訪她後來搬去的一個地點——港島北角繼園街的輝濃臺。

這個地點如此清晰,源於張愛玲對於猶豫不決的事情都愛求籤,而且籤語都留存下來,上面還有她的好友宋淇太太鄺文美的批語,1954年的一支籤語上清清楚楚寫了:「雨中搬去輝濃臺」。


宋淇和太太鄺文美,是張愛玲畢生來往最密切的好友,他們的兒子宋以朗,後來成為了張愛玲遺產的執行人,保管了張愛玲許多來往書信和手稿。


宋淇和太太鄺文美


《張愛玲私語錄》

宋家這時住在輝濃臺旁邊的繼園街1號,五房兩廳連天台四千呎單位(大概相當於400平米),大得嚇人。


左一就是宋以朗


宋家夫婦和朋友們合影

鄺文美每天都會來找張愛玲聊天,不過張愛玲非常體貼,8點不到就會催鄺文美快點回家陪家人。所以張愛玲戲稱鄺文美「我的八點鐘灰姑娘」,就是到點就要走的意思。

不過,宋淇和鄺文美之子、張愛玲的遺產保管人宋以朗對此有不同看法,據他說,宋家住在繼園街,家裡人常送飯給張愛玲,是下山而不是上山,所以張愛玲不可能住在山上輝濃臺。後來搬到輝濃臺的是宋家自己。

資料查到這裡,主婦握拳——那麼我們就把輝濃臺和附近,都來尋訪一下吧。

從人人都熟悉的銅鑼灣再往東坐兩站地鐵,就到了北角,很多從上海過來的人都住在北角,所以當年曾有「小上海」之稱。

從北角地鐵站出來,沿著英皇道一直往東,到了電照街拐彎,往山上走,就來到了繼園街。


這裡的房子顯得有些舊,但很整潔。歲月的氣息隱隱透露出來。

從右手一個很陡的坡道走上去,就到了輝濃臺。



有鐵絲網圍著的小區


底樓還是個養老院

據說當年張愛玲在這兒居住的房間裡,「陳設異常簡陋,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側的小几上寫稿。說她家徒四壁並非過甚其詞。她一直認為身外之物都是累贅,妨礙一個人生活的自由。」這個簡陋的作家之居,還在這裡嗎?

從輝濃臺往下望,被高樓簇擁的樓盤工地,這景觀有點超現實。


從繼園街往下,都是嶄新的樓宇,仿佛時空穿越,忽然跳過了50年。


只能說,如果張愛玲真的是在繼園街山下住過,那麼,現在,恐怕舊居已經難以尋覓。


踏著祖師奶奶曾經走過的街道,告別繼園街。她每天從繼園下山到英皇道,「想不到我還會這麼快樂地走這條路……」,她說。

北角繼園街輝濃臺
地址:香港東區繼園街38-44號
交通:港島線北角站下

第三站 北角英皇道:拍攝標誌性照片的蘭心照相館


北角這裡還有一個值得尋訪的地方——蘭心照相館。祖師奶奶最標誌性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的。



香港《文匯報》上,有一位讀者撰文,告訴我們,當年她的婚紗照就是在北角英皇道的蘭心照相館拍的。而地址,「在英皇道390號亞洲大廈隔壁的地鋪(386號或384號)就是蘭心照相館,附近是玫瑰西餐館和西北皮草公司。」

去蘭心拍照的緣起,是《紐約時報》書評版推薦張愛玲在香港寫的小說《秧歌》,需要她的照片,閨蜜鄺文美就陪張愛玲來到蘭心照相館,拍下了這套以後為無數張學書籍引用的著名照片。


張愛玲也很喜歡這套照片,在一張照片後題了杜甫《詠懷古蹟》中的一句詩:「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只把原詩中「千秋」改成和自己年份相當的「卅秋」。

她說:「我喜歡圓臉。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願意有張圓臉(正如在蘭心拍的一張照片,頭往上抬,顯得臉很圓)。」


祖師奶奶

當年的蘭心「屬於比較高檔和傳統的照相館,入門右邊上樓梯,左邊是玻璃櫥窗,裝飾樸素。」在1960年代,玻璃櫥窗裡常放著模特兒穿的婚紗和明星照片,可見得這裡檔次不低。

既然有清晰的門牌號,自然從亞洲大廈找起。

北角站地鐵出來,朝西走,兩三條馬路之後,就是亞洲大廈。


亞洲大廈

它的隔壁地下,依次為——另一幢大廈入口,應該不是。


再隔壁,就是一家賣衣服的小店。按照那位讀者的描述,再結合門牌號,英皇道386-388a,應該就是這裡。



萬寧左邊就是蘭心照相館的原址

蘭心照相館舊址
地址:香港東區英皇道386號或384號
交通:港島線北角站下


第四站 好友宋淇家:九龍加多利山山景大樓

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張愛玲從臺灣第三次來港,前後不過半年,主要是寫劇本《南北一家親》和《紅樓夢》。她先是住在九龍旺角花墟道鬥室,後來到不遠處宋淇加多利山的家中借宿了兩星期。這是宋淇在繼園街之後的居所。


《南北一家親》海報和劇照


這時,宋淇之子宋以朗已經12歲,他聽從父母要求讓出的臥室給張愛玲,自己睡在客廳:「房間很小,一張床外,還放了一個梳妝檯和鐵櫃,但窗外是獅子山。」現在,當年張愛玲睡過的臥室已經改建成了廁所。


宋以朗在山景大樓家中的照片

花墟道的屋子沒法查考地址了,不過宋淇家的山景大樓,有地址,還有宋以朗住著,一定還在。

從太子站下來,沿著太子道西朝東走,穿過旺角東站的架空鐵軌和一片花市,不久就看到了嘉道理道。按照地圖指示,沿著嘉道理道往山坡上走,沒走幾步,山景大樓就出現在眼前。



門口有門牌號

據說宋以朗家住這幢房子的三樓,就是張愛玲諸多書信和手稿存放的地方。主婦遙望著,很努力去分辨是哪一家,有點難。


山景大樓門口的馬路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被張愛玲引用的杜甫這一首《詠懷古蹟》,是杜爺爺面對《高唐賦》的作者宋玉留下的故居和文字,生發無限感慨,主婦覺得,它倒也很襯自己這一回懷舊暴走的心境呢,正如主婦最喜歡的古文《蘭亭集序》中所說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宋淇/鄺文美/宋以朗家
地址:香港九龍城區嘉道理道46號
交通:荃灣線太子站下

相關焦點

  • 一生所愛張愛玲
    幾年前,我去香港實地探訪了她的足跡。在半山倉皇的夜色間,我覺得我像在追逐張愛玲的魂。心一下子很痛很痛,仿佛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以及那些痛苦,如何形成一個人的文字。《重訪邊城》裡記載了她此生最後一次踏足香港,最末一句尤為讓人心疼,她想微笑,又笑不出來,因為疑心自己是跟香港訣別。在她百年誕辰之際,我們重回她的香港,作為對她的致敬和紀念。
  • 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新華社香港12月31日電 題: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新華社記者閔捷 丁梓懿  香港尖沙咀柯士甸道156號,一座鬧中取靜的居民樓。旁邊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為了追尋這位在20世紀初曾領導中國文化教育轉型的「學界泰鬥」在香港度過的最後時光,記者近日尋訪了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 重讀愛玲 張愛玲的港大「學霸」細節曝光:不缺課、歷史100分、拿兩...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許鞍華將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改編成電影,引發無數張迷引頸期盼。《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在香港讀書兩年半後回到上海,回望香港的經典代筆作。讀者自然好奇,光影呈現出的張愛玲世界,又是如何美妙的光景。1939年,張愛玲在上海參加倫敦大學在遠東區的入學考試,得第一名被錄取但因二戰爆發,轉到港大入學。
  • 紀念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香港大學紀念文獻展上線
    香港大學官網 圖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9月28日,「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在張愛玲母校香港大學(以下簡稱「港大」)美術博物館官網上線 (www.virtual.umag.hku.hk/eileenchang100)。港大美術博物館官網「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首頁。
  • 林夕,張愛玲,朱光潛入讀的港大文學院,了解一下?
    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知道香港地區大學有些什麼專業?學些什麼?學姐特意整理了一個大學專業系列。只有我們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和長處在哪,我們才能更好發力不是嗎?上周我跟大家分享了兩篇,關於港大金融系具體有什麼專業。香港大學金融系究竟有什麼專業!香港大學金融系,最神秘最頂尖的專業,了解一下?
  • 白偉權:『港大的陸佑銅像:尋訪香港與馬來亞的歷史聯繫』
    幾個月前,港大校方也將本部大樓內新修好的大禮堂(Grand Hall)以陸佑命名,稱為陸佑堂(Loke Yew Hall)。陸佑這位遠在馬來亞的礦家究竟與香港有何關係?他為何為香港大學所紀念,以致「陸佑像」和「陸佑堂」成為港大深具代表的地標。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1952年,張愛玲從上海來到香港。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宋淇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他介紹張愛玲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1961年10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1962年3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1955年9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1996年12月,宋淇在港逝世。2007年11月,鄺文美在港逝世。
  • 【豪宅曝光】張曦雯與男友北角半山築愛巢 Kelly擁10層鞋櫃放珍藏
    ▲ 張曦雯與男友Mark在北角半山的豪宅同居。「打機女神」張曦雯(Kelly)早前承認與男友Mark同居,一同於北角半山的豪宅築愛巢。▲ Kelly的男友Mark在港做環保生意。華姐冠軍到實力女演員現年30歲的張曦雯自小移民美國生活,2012年回流香港參加國際中華小姐競選奪冠入行,她亦有參加世界小姐選舉。卸任後,她與TVB籤約,先在節目《港生活•港享受》及《Pearl Tonight》任主持。2016年,她首演劇集《律政強人》。2019年,她曾返回美國進修演技。
  • 專訪丨青青:張愛玲的月亮都是冷調子,像我的童年
    近幾年關於張愛玲的書很熱,僅張愛玲傳記就有將近20種,我翻看你這本張愛玲傳時,眼睛一亮的是你沿著張愛玲的足跡,把她在天津、上海、杭州、溫州、諸暨、南京、香港、臺灣去過的地方都走了一遍,你還去溫哥華採訪了瘂弦。我想,這是一本用腳步丈量出來的張愛玲傳吧。除了這一點,你覺得你這本傳記與以往的張愛玲傳相比,還有什麼明顯的特點?
  • 張愛玲的【狐獨星球】
    香港香港是張愛玲兩度定居的地方,第一次是1939年,張愛玲入讀香港大學文科,認識了終身好友炎櫻。後因二戰爆發香港淪陷而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52年,寄居在好友宋淇的家中,深居簡出,編寫劇本。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遊輪赴美國,開始了「一文不名」的生活。1956年2月,張愛玲搬去紐英倫州,在這裡,她遇見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先生。賴雅比張愛玲大30歲,是一個有幾分才氣卻潦倒的劇作家。1958年,張愛玲遷居加州專門從事寫作,並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劇本。1960年,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隨後,遷居紐約,洛杉磯。
  • 港大學習之旅(二):美食篇
    C2出口附近 靠近堅尼地城 我吃了一次它就倒閉了 有點可惜 但是後來在北角我又重新發現了這家店的存在 表明還是有分店的 值得一試 帶骨的豬扒 味道比一般豬扒要好 而且分量比較良心說完了香港的麵食 我也分享一下其他的cuisine吧~-鮮蝦炸腸粉-這是在周記茶餐廳吃的(港大附近)這種做法相當於把油條和鮮蝦一起放進去做腸粉
  • 香港記憶 | 北角一日
    對大多數人來說,北角頂多是香港東鐵線上的一站地名,無甚出奇,當然沒有銅鑼灣、旺角、
  • 香港疫情反彈;百佳派錢4090萬;港大「連儂牆」今日到期
    2.洪家手作三明治侵權案和解臺灣洪瑞珍後人在今年年初入稟香港法院,指香港的洪家手作洪瑞珍三明治是彷冒洪瑞珍的商標,控訴對方侵權。案件最近在高等法院處理,雙方達成和解,被告向臺灣洪瑞珍賠償20萬。洪瑞珍是臺灣人氣餅店,而香港一直有的「洪家手作洪瑞珍三明治」是臺灣品牌的翻版,港人一直分不清兩者的關係。直到正版洪瑞珍準備進軍香港市場,才發現香港已經有了翻版,才把對方告上法庭。而且這家香港翻版的洪家手作,還是在無牌工廠生產的,去年5月爆出了集體食物中毒事件,200多人因為這家三明治而食物中毒。3.
  • 百年回眸,打撈張愛玲文學中的「港漂」印跡
    近日,在張愛玲曾經就讀的香港大學,由港大比較文學系、文學院及港大美術博物館UMAG聯合舉辦的「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在作家百歲冥壽之際推出。圍繞張愛玲的香港歲月,展覽呈現出她的求學生涯和早期文學創作的因緣。此番發掘和梳理的資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展覽以原始檔案中張愛玲及其師友的資料文獻來全面展現她的港大生活。
  • 張愛玲HK芳蹤,文學地圖及電影往事
    第一次是1939年19歲到港大讀書,直到1941年香港淪陷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51年,主要寫《秧歌》和《赤地之戀》以及做一些翻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第三次在香港停留短暫,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張愛玲在香港寫了兩個電影劇本。張愛玲和香港,有著太深的羈絆。《餘燼錄》一開頭,對香港念念不忘:「我與香港之間已經隔了相當的距離了——幾千裡路,兩年,新的人,新的事。」
  • 玫瑰地圖|尋找上海的張愛玲足跡
    但我確乎是喜歡張愛玲的,所以我想稱自己為張愛玲文學的愛好者。這一趟去上海,就是為了追尋張愛玲的足跡去的。由於時間的關係,我並沒有把關於張愛玲所有的足跡都走完,只是選了幾個略有代表性的前往,所以這一份地圖是不完整的。沒有走完全部,除了時間原因之外,還因為那些足跡永遠地停在上個世紀,它們曾經所在的地址都已物是人非,我想去探訪也找不到它們了。
  • 香港北角的「街頭霸王」--福建人
    加上他們內聚力比較強,香港人一般不敢欺負他們,假如有人不信邪,欺負他們中的一個,那就是等同於捅了馬蜂窩。故北角的香港人一般只會尋找其他零星落單的「北佬」下手,而從不會輕易找福建人的茬。陳嘉庚一直在海外華僑宣揚的愛國始於愛鄉理念,深深地影響他的福建老鄉,使在香港的福建人非常的愛國愛港。而以福建人為主的北角,也一直是香港建制派的大本營。
  • 沈勝衣:香港文學散步
    最有意思的是對張愛玲、蕭紅的尋訪,兩位才女在這異鄉海島上的無意交集,特別是與同一種南國花樹的奇妙巧緣,甚可回味。走到沙灘前,意外看到新設了一條「南區文學徑」,乃是受《香港文學散步》啟發而做的紀念張愛玲地標,三張長椅,旁邊分別是張愛玲在香港拍攝的一幀照片以及象徵戰亂背景的子彈殼,幾壘書籍雕塑,外套與行李箱雕塑,代表張愛玲在香港的三段歷程(1939-1942,1952-1955,1961-1962)。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
    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宋淇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他介紹張愛玲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1961年10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1962年3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1955年9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1996年12月,宋淇在港逝世。2007年11月,鄺文美在港逝世。
  • 張曦雯北角半山3千萬豪宅曝光逐格睇 透光度高可隨時享受日光浴
    張曦雯北角半山3千萬豪宅曝光逐格睇透光度高可隨時享受日光浴本文轉自網絡 不代表本號觀點Kelly與混血男友現正過著甜蜜的同居生活,兩人於北角半山共築愛巢,據悉他們居於寶馬山海天峰豪宅內一個約值3,000萬的單位,相當富貴。早前Kelly生日時就請了近20位朋友到她的家中開Party,即使這麼多人在屋內也空間十足。而從Kelly的IG相中,可見她家的大廳十分寬敞,廳中的大電視目測起碼有60吋,她鬱來鬱去玩VR都不怕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