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不要把別人當孩子?

2021-02-19 蛋殼花生


-Begin-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愛的本質是促進他人的心智成熟。

對愛的這個定義,不知道驚醒了多少人,特別是那些以為愛=無條件付出的人。

最近在和菜頭的文章裡,看到一個提問——要不要把對方當孩子?

這個問題突然讓我意識到——那些長大後依然沉浸於無條件的付出的人,其實是母愛和巨嬰的延續。

因為只有媽媽在對待3歲前孩子時候,才會無條件的包容。

而也只有剛出生,尚未接觸真實世界時的我們,才會覺得他人對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

著名的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做《巨嬰》,把這一類人描述得非常具體——拒絕長大,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在向社會索取,把一切他人對他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對愛理解錯誤的人,加上還沒長大的巨嬰,演繹了一出又一出看似感人,實則炸裂三觀的愛情故事。

先不說情深深雨濛濛這種時代的產物吧,就說抖音和知乎裡的情感故事專欄裡,到處都是被愛情傷了的人。

看到母愛父愛,那麼的無私,那麼的偉大,於是覺得對另一半也得如此。

卻沒有明白,父愛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只是一部分,他們的孩子最後有沒有心智成熟,變得優秀的人才是關鍵。

有些無私母愛,也許餵養出了一隻巨嬰。

大家身邊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例子,一家好幾個孩子,往往最受寵的那個最不孝,最不受寵的那個反而最後陪在父母的身邊。

最受寵的那個被養成了巨嬰,又自我又自私。

而最不受寵的那個一生都在治癒心中的傷,都在追求被父母認可。

在我們外人看來,這很不公平是不是?

但是換個角度看,這其實也很公平,一個人你不斷的把他當孩子,那就真的對方永遠是一個孩子,你就得到老也得包容他,讓著他,甚至養著他。

而一個人你不管他,他進入社會後不得不面對社會的捶打,就不得不自己成熟起來,反而變得獨立。

只是心中有一個不被認可的結——想要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所以回到老人身邊不斷的證明自己。

愛情中也一樣,那些把愛同等於「寵愛」的人,甚至無條件寵愛的人,你可以真心問自己一句,你真的把對方當成獨立、平等的人在愛麼?

還是說你只是把對方當一個孩子,當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呢?

很多人,生生地把一個沒有公主命的女孩子,寵出了公主病。

但是你隨時可以揮一揮衣袖,說不愛就不愛了,而對方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成長機會,失去了心智成熟的機會。

你一離開,她們得回到真實的世界裡,那個沒人寵她,沒人慣她的世界。

網上有句話說,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無所有,繼而一蹶不振。

那些不再相信愛情,或者說依然在幻想著遇到下一個供養他們愛情的「父母式」戀人的人,就是被毀掉的人。

所以,回到和菜頭文章裡那個問題——我們要不要把對方當孩子?

當然不要,當你把對方當孩子的時候,請警惕——你其實是自己想做個好人,一個準備害人的好人!

就算是巨嬰,你也不能慣著他,既然社會的毒打總會降臨,為什麼不能是你呢?哈哈哈

相關焦點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讓孩子「不要老是麻煩別人」?越懂得「麻煩別人」越「受歡迎」
    前段時間,張姐和老師溝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很委婉的表示孩子不是很合群。張姐聽後很納悶,自己平時對孩子要求的很嚴格,更是經常提醒孩子"不要老是麻煩別人!"按道理說孩子應該更加有行為邊界感,應該受到小夥伴們歡迎才對啊,可是為什麼孩子會表現的不合群呢?原來,孩子害怕給別人添麻煩,明明自己想加入到遊戲裡也不敢提出要求。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肯定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爭執,打打鬧鬧的場景。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教育孩子,是我們的錯的話就會去跟別人道歉,要讓孩子懂得禮貌。如果是對方的錯,在別人跟你道歉的時候一定要說「沒關係」,還會跟孩子說每個人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
  • 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惡意揣度別人
    媽媽,我們不能沒有證據就說別人有惡意。」 「她老這樣你不怕筆記丟了嗎?」 「所以我會催她趕緊還的,媽媽,你放心,誰也不是傻子,如果別人真有不好的心思,一次兩次之後我會疏遠她的。」 聽到妞這麼說,我放心了,本來還想跟她說說吃瓜看到的小伎倆,這會也不想說了,妞心裡有數就好。凡事不以惡意去揣度別人,不隨意去詆毀他人,是做人應有的修養。
  • 婚姻,陳德容要孩子不要孩子?郭濤要忠誠不要女演員?本質一樣
    和陳德容同歲的蔣勤勤、王豔、趙薇和林心如,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可是陳德容卻只有婚姻,沒有孩子,在被訪問到孩子是不是離婚的原因的時候,她說「一半」。你想要孩子我不想要孩子這是婚姻中一個永久無法解決問題,如果你無法說服我,我也無法說服你,可能讓婚姻陷入僵局。
  • 為什麼勸你不要總孩子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吃大虧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然而,讓我遺憾的是,生活中並沒有太多這樣思想進步的家長,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比如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意思是,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強,你要向他看齊,非常打擊人。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你和孩子的關係
    網上有個經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就是一個孩子寫的內心自述,大概是這樣的:「從小我就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好,天天就知道讀書,從不打遊戲,也不外出打架,每次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他孝順父母,無所不能。」這個對比內容很揪心,但對比的心態卻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但父母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帶給自家的孩子多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生的陰影。
  • 智慧家教策略——不要拿孩子與別人比,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
    你為什麼總是拿孩子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呢?你知道這樣做的弊端與後果嗎?你知道你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有多麼的嚴重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絕大多數的父母總是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家長自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出息,不是把父母氣得半死,就是把孩子逼的走投無路。
  • 要不要提前教孩子認字?
    最好是要提前教孩子認字,但是不要讓孩子厭惡認字因為比認字更重要的是,不要倒了孩子學認字的胃口。不認字的壞處我的孩子剛上一年級,他在公立幼兒園讀了三年,三年裡學校沒有發一本書,也沒有教認字,大班下學期又因為疫情,學校沒有開學,等到可以上學,學校又建議在家裡,所以下學期也沒上學。在家裡,我也沒有教他認字,主要我太忙,白天要工作,晚上要學習考證。
  • 不要評價別人
    16、別人光鮮的背後或者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痛苦17、儘量充實自己。不要停止學習。不管學習什麼,語言,廚藝,各種技能。18、注意自己的修養,你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19、孝順父母。不只是嘴上說說,即使多打幾個電話也是很好的。20、愛父母,因為他們給了你生命,同時也是愛你愛的最無私的人。21、偶爾也要現實和虛偽一點,因為不那樣做的話,很難混。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拿來和自己比較,而且總是比自己優秀…… 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從小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寄生蟲》告訴我們:不要挑戰別人的底線,否則會被打臉
    所以他要用自已的方式出人頭地。為了出人頭地,他不惜出賣自己的大哥和徐天。也許出賣之前他並沒有想要他們倆的命,但當他失手殺了徐天的爸爸徐允諾後,就沒有回頭路了,因為他觸碰到做那倆兄弟的底線。他自己也喪失了做人的底線,也不要兄弟情了。連金海,徐天一起殺。
  • 離婚不要孩子的男人,再婚後賺錢去養別人的孩子,他們後悔嗎?
    而在離婚的時候對於女人來說,大多數的女人都會選擇帶走孩子,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是自己懷胎十月生下來的,自然會把孩子看得很重,哪怕未來的生活會苦,那麼也依然要帶走孩子,畢竟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而對於如今社會中的不少男人來說,離婚後一些男人甚至本就不願意帶走孩子,畢竟帶著孩子是一種負擔,還會影響自己再次娶妻,這是現實,這也是大多數男人的選擇。
  • 「別人有的,我都要!」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再跟別人比,你什麼都不要了。人家的東西是人家的,跟你有關係嗎?」 「為什麼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 這一趟反問直接讓黃奕得了「虎媽」的稱號,雖然很多人說黃奕的語氣態度什麼的不好,但是大部分都是支持黃奕的,面對孩子的攀比心,不要一味的滿足。
  • 「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的攀比心,家長可以這麼克服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任何一個人都有攀比心,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不甘於落後他人甚至要超越他人,適度的攀比心有利於促進自身進步,但是如果過度,處處想著比別人好、比別人強,則會損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 任何時候都要給別人保留臉面,不要讓人感到難堪,不要貶低別人
    我們的周圍,卻總有這樣一些人,當他們看到別人落難或者需要關懷時,不僅不給予勸慰,反而加以奚落甚至落井下石。很明顯,這樣做,只會讓他人遠離你。與人交往,在任何時候都要給別人保留臉面。不要讓任何人感到難堪,不要貶低別人,不要誇大別人的錯誤,這是增進感情的最好方法。
  • 樂小朵——別人跳水我要不要救,老人倒下我要不要扶?
    別人跳水我要不要救,老人倒下我要不要扶?     今天發生在安徽的一件事情,一個17歲小姑娘,跳入水庫。警察確實不想跳下去,這麼冷的天,要我我也不想跳下去。天氣冷,而且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沒有絕望到極致。當然,我也不會遊泳。   但是對於絕望到極致的小姑娘來說,只有一個念頭早死早超生。
  • 孩子高燒39.5℃,要不要用抗生素?
    孩子高燒39.5℃,要不要用抗生素?首先說說專業知識:1、頭孢屬於激素2、口服頭孢需要做皮試3、奧司他韋在不建議用名單,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吃無論是對親戚話的理解
  • 「別人有的我也要」,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就滿足,這樣做對嗎?
    其實,按照心理學發展,適度的虛榮心是可以促進小朋友的進步,比如說覺得自己彈琴不如別人好,那麼就會為了滿足自己想要彈琴彈得好被人認可而努力學習,代表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著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贏得大家的認可、稱讚。這是屬於良性的虛榮心,我們要教導的是如何不要讓孩子陷入盲目虛榮中。
  • 孩子說話變「結巴」,要不要管?
    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即便孩子支吾半天說不出來,也請不要打斷他們。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我們付出等量的耐心。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真的很焦灼,但恰恰是這些排除萬難的耐心和等待,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傾聽」的態度和環境,孩子才會感受到,「不管我說的好不好,我的爸爸媽媽,都會願意等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