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任何一個人都有攀比心,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不甘於落後他人甚至要超越他人,適度的攀比心有利於促進自身進步,但是如果過度,處處想著比別人好、比別人強,則會損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很多時候孩子的攀比心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父母經常性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對方買了多少套房,買了幾輛車,衣食住行分別用的是什麼牌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會開始攀比這些表面的東西。
攀比心理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教育上不小心造成的錯誤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擺正自身行為,弱化環境的影響,避免孩子陷入人際交往的誤區,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學有的東西你們都要給我買」,寶媽面對孩子的一番話陷入沉思
張露是一位全職媽媽,她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女兒就辭掉了工作,專心在家裡負責女兒的飲食起居。因為張露的家庭條件不錯,同時也覺得女兒應該富養,所以平日裡給孩子買的衣服都是名牌。
女兒萱萱在念一年級之後,開始主動向張露要求買各種東西,今天是同桌的一個髮夾,明天是隔壁同學的好看的筆記本。
張露一開始對這些小東西都會滿足女兒的要求,慢慢的,女兒萱萱要求的東西越來越離譜。經常是哪一個同學說家裡人給買了一個新的平板電腦,她也要爸媽買一個給她,哪一個同學家裡新買了別墅,她就會回家告訴媽媽要換房子。
有一天張露開車接女兒放學的時候,萱萱坐上車便對媽媽說要換新車,家裡那麼破的車不要再開來接她放學了。
張露面對女兒越來越誇張的要求,開始有點力不從心。當她告訴女兒沒辦法滿足她這些要求的時候,孩子來了一句「同學有的東西你們都要給我買,不然我就不去上學,太丟人了」,說著說著就大哭起來,張露心疼女兒,只能抱在懷裡哄。張露面對孩子的一番話陷入了沉思,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上是否出現了問題。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要如何應對呢?
1、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情況,有正確三觀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差不到哪裡去。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與其他人進行攀比,也不要時常把各種名牌和奢侈品掛在嘴邊,這樣子孩子也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需求了。
2、家長要給孩子制定規矩。
現在各個家庭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家長們也會給孩子更多的零用錢可以讓他們自由使用。但是如果從小家庭教育沒有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那麼很容易會滋生攀比的心理。
父母應該給孩子闡述自家的經濟條件,並告知孩子如果要求是合情合理並且必要的情況下,能夠適當滿足他的要求,但是並不會一味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
在孩子小的時候,要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自行規劃零用錢的具體支出。可以與孩子溝通對零用錢的需求是多少,具體需要多少就給多少,不夠的時候自己去想辦法,讓孩子具有正確的金錢觀。
3、找到正確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他們會對金錢沒有具體的概念。有時候花錢大手大腳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責罵,這樣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而是需要趁這個機會與孩子進行一個有效的溝通,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合理的進行消費。家長能夠通過一些有償勞動讓孩子自己明白賺錢的不容易,能夠更加珍惜現有的存款。
家長首先要審視自己是否有攀比行為和嫉妒的心理,平日裡是否給孩子傳達了一個不正確的金錢觀。父母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給孩子一個榜樣的力量,用身體力行教會孩子要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不能隨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堅守自己的信念。
另外,可以讓孩子的攀比心理轉化為正當的競爭意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證明自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通過培養孩子擁有更多技能,促使孩子主動樂觀去解決問題。只有自身強大了,才會更好地擺脫「同伴壓力」,才會更加自信。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