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的攀比心,家長可以這麼克服

2020-12-23 花甜好媽媽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任何一個人都有攀比心,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不甘於落後他人甚至要超越他人,適度的攀比心有利於促進自身進步,但是如果過度,處處想著比別人好、比別人強,則會損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很多時候孩子的攀比心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父母經常性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對方買了多少套房,買了幾輛車,衣食住行分別用的是什麼牌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會開始攀比這些表面的東西。

攀比心理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教育上不小心造成的錯誤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擺正自身行為,弱化環境的影響,避免孩子陷入人際交往的誤區,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學有的東西你們都要給我買」,寶媽面對孩子的一番話陷入沉思

張露是一位全職媽媽,她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女兒就辭掉了工作,專心在家裡負責女兒的飲食起居。因為張露的家庭條件不錯,同時也覺得女兒應該富養,所以平日裡給孩子買的衣服都是名牌。

女兒萱萱在念一年級之後,開始主動向張露要求買各種東西,今天是同桌的一個髮夾,明天是隔壁同學的好看的筆記本。

張露一開始對這些小東西都會滿足女兒的要求,慢慢的,女兒萱萱要求的東西越來越離譜。經常是哪一個同學說家裡人給買了一個新的平板電腦,她也要爸媽買一個給她,哪一個同學家裡新買了別墅,她就會回家告訴媽媽要換房子。

有一天張露開車接女兒放學的時候,萱萱坐上車便對媽媽說要換新車,家裡那麼破的車不要再開來接她放學了。

張露面對女兒越來越誇張的要求,開始有點力不從心。當她告訴女兒沒辦法滿足她這些要求的時候,孩子來了一句「同學有的東西你們都要給我買,不然我就不去上學,太丟人了」,說著說著就大哭起來,張露心疼女兒,只能抱在懷裡哄。張露面對孩子的一番話陷入了沉思,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上是否出現了問題。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要如何應對呢?

1、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情況,有正確三觀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差不到哪裡去。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與其他人進行攀比,也不要時常把各種名牌和奢侈品掛在嘴邊,這樣子孩子也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需求了。

2、家長要給孩子制定規矩。

現在各個家庭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家長們也會給孩子更多的零用錢可以讓他們自由使用。但是如果從小家庭教育沒有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那麼很容易會滋生攀比的心理。

父母應該給孩子闡述自家的經濟條件,並告知孩子如果要求是合情合理並且必要的情況下,能夠適當滿足他的要求,但是並不會一味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

在孩子小的時候,要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自行規劃零用錢的具體支出。可以與孩子溝通對零用錢的需求是多少,具體需要多少就給多少,不夠的時候自己去想辦法,讓孩子具有正確的金錢觀。

3、找到正確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他們會對金錢沒有具體的概念。有時候花錢大手大腳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責罵,這樣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而是需要趁這個機會與孩子進行一個有效的溝通,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合理的進行消費。家長能夠通過一些有償勞動讓孩子自己明白賺錢的不容易,能夠更加珍惜現有的存款。

家長首先要審視自己是否有攀比行為和嫉妒的心理,平日裡是否給孩子傳達了一個不正確的金錢觀。父母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給孩子一個榜樣的力量,用身體力行教會孩子要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不能隨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堅守自己的信念。

另外,可以讓孩子的攀比心理轉化為正當的競爭意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證明自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通過培養孩子擁有更多技能,促使孩子主動樂觀去解決問題。只有自身強大了,才會更好地擺脫「同伴壓力」,才會更加自信。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別人有的我也要」,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巧用這3招輕鬆化解
    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有沒有因為孩子的攀比心理而困擾過?在我們生活的周邊,不難發現一些具有攀比心理的大人,甚至小孩也會有攀比心。孩子的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跟同伴的物質上的對比,「別人有的我也要」。
  • 「別人有的,我都要!」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女孩還說:「同學有的,我也要有。」 當主持人引導她考慮一下父親能否負擔得起時,她理直氣壯地說:「是我爸爸沒本事,他有本事他賺大錢呀!」
  • 「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愛攀比,家長可以這麼做
    一回到家裡,小亮就向爸爸媽媽提出了要再買一個新的變形金剛玩具的要求。爸爸媽媽很不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快就對最喜愛的鋼鐵俠感到厭倦了,於是就向小亮詢問了原因。小亮回答道:"小明有一個新的變形金剛,他有我也想有一個。"了解原因的爸爸媽媽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兒子不是真的想要變形金剛,只是一種攀比心理在作祟。
  • 「別人有的我也要」,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就滿足,這樣做對嗎?
    舉個在家長求助中了解到的案例:我家寶貝彭彭今年6歲,就讀於一個普通幼兒園大班,我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吃穿用度雖然不是名牌但也很好。可是最近隨著天氣轉暖,小區裡的孩子們都出來聚到一起玩兒了,我家彭彭就總是悶悶不樂的,一會兒跟我說那個姐姐騎的自行車比自己的好,一會兒跟我說那個弟弟有的電動車自己沒有自己也要有。總之就沒有他不想要的東西。
  • 嫉妒心、我慢心、攀比心
    隨喜心,就是別人取得大、小成就或福報、功德乃至一念之善,都要隨喜,看到別人好自己真心歡喜。隨喜心,要像普賢菩薩一樣,「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要發這種心來隨喜一切聖凡的功德、福德。隨喜心修好就能夠對治掉嫉妒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喜」就是隨喜,隨喜無量,這個修法是透過對眾生發慈無量、悲無量,再接著修喜無量。
  • 當孩子「別人有我也要有」時,父母不同的應對方法,影響孩子一生
    而女孩要錢的目的有很多,她要買衣服、請同學吃飯、報報補習班,她還要求父親買蘋果手機,並毫不遮掩地說:"同學有的,我也要有",買手機的理由還是怕同學笑話用不好的手機。她還振振有詞地說:"我要讓同學知道,就算我爸爸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也同樣可以供我上很好的大學,給我用很好的東西"。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返校學習的不適應?
    居家上網課已有兩個多月了,經歷這麼長時間的「家庭學習」,孩子返回學校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適應。首先,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孩子的「學校學習」做好準備;然後,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返校學習的不適應。今天,給家長支的招就是「家庭充電時刻」,如何使家庭支持系統能夠高效運轉?
  • 孩子怕生,如何克服害羞和社交障礙?家長要找自身原因
    我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出不得門,每次走個親戚串個門全程粘在我身上,壓根兒就不下地。朋友說我家孩子這麼怕生,平時可以多帶他出去溜達溜達。問題是我現在是標準的「袋鼠媽媽」,人家從不給機會我,只要人多點的地方,不是哭鬧就是我抱著,愁都愁死了!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陽光快樂,真正聰明的家長應該這麼做
    現在很多家長,要麼羨慕別人家孩子學習多麼好,要麼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性格多麼陽光快樂,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上。在這樣的氣氛中生活,潛移默化,孩子也會變得陽光快樂。我曾經有一個學生,總是和班裡的小夥伴發生矛盾,動不動就對別人非打即罵。一次,又因一些小事,他差點又和女同學動起手來,我把他帶到辦公室讓他冷靜一下。我說,男孩子要有紳士風度。
  • 【家長專訪】Grace媽媽:世界這麼大,我要多帶孩子去看看
    有的時候,Grace走過了,忘記問好了,還會說:「媽媽我還沒和叔叔問好。」媽媽就會孩子問想不想去問好,孩子如果回答想,媽媽就會帶孩子回去,讓孩子重新問好。此時Grace會很開心地說,叔叔你好。 對於孩子將來應該怎樣培養,爸爸和媽媽都認為:在學齡前,可以讓孩子盡情的玩,不要將學習這個詞強加與她。畢竟,以後要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都非常多;孩子並不是現在學了什麼就一定比其他孩子強,也不是現在沒有學什麼將來就趕不上別人。
  •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她說,畢業後在一家日企工作,同事光鮮的打扮和自己收入的微薄,讓她逐漸心態失衡:「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記者:怎麼會想到買正品退假貨?  周某:不是有個成語叫「狸貓換太子」嘛,電視劇上看來的。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的點子,就一個想法,想到了就這麼做了。  記者:具體是怎麼做的?  周某:在京東買個真的,自己先墊錢。然後淘寶再買個,淘寶一般比京東少個0。
  • 家長錯把頑皮當活潑,孩子遭到他人反感,有的行為孩子不能做
    朋友小李告訴我,他們家的孩子特別活潑,但是就是不受歡迎,每次回老家,親戚家的孩子都離他遠遠的,他真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把孩子隨意破壞別人東西當膽大大多數的小孩子進入一個個新的環境,通常會很拘謹,但是有的孩子非常的自來熟,對於新環境一點都沒有陌生感,進入一個新環境,不僅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反而非常的隨意。有的孩子去超市會隨意破壞超市的東西,到別人家未經別人的允許亂翻別人的東西,甚至搞破壞,家長覺得沒什麼,覺得自家的孩子只不過是膽子大些,是好事兒。
  • 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了怎麼辦?家長要如何引導?完善孩子的性格
    首先受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之間關係很差,互相猜忌不信任,或者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貶低他人,就會無形中也影響孩子的猜忌心理,讓孩子的嫉妒心增強。其次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長經常會在孩子面前誇獎別的孩子有多好,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根本不喜歡自己,就會產生不服氣的心理,然後增長了自己的嫉妒心。第三就是習慣了家長的誇獎。
  • 孩子嘴笨不僅是情商低,教孩子學會表達到能說會道,家長要用3招
    孩子「嘴笨」,說話傷人周末帶女兒去公園散心,恰巧碰見其他兩位家長。三個孩子玩成一團,三個家長也只能扎堆聊天。本來聊得挺開心,A的女兒a突然大聲喊起來:「你這個手這麼髒,碰髒我的裙子怎麼辦?你能賠嗎?男孩子怎麼一點都不注意衛生!」
  • 亂翻別人東西的孩子,容易被說成「沒家教」,家長要幫忙糾正
    孩子亂扔別人家的東西,會被認為沒有家教很多家長帶孩子出門做客,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到別人家裡,行為舉止完全不受控制,家長一沒留神,他就在人家家裡亂折騰,把箱子、柜子、抽屜全都打開,然後亂扔、亂翻,嚴重的情況下,會把別人的東西打破、撕碎、弄髒。當然,有的人會顧忌面子,不好意思表示自己的不快。但是,人家在心裡就會認為「這孩子沒有家教」。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幼兒園「摸底」作業,要孩子畫家裡的車標,媽媽的解決辦法很機智
    要糾正孩子的攀比心,要掌握以下這幾個要點: 1、找到孩子攀比的源頭 家長要找到孩子攀比的源頭,攀比的對象是物質還是成績
  •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家長別做孩子的情緒抹殺者,要做管理者
    最近在看一本由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寫的書,書的名字叫做:《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約翰 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是在"情緒訓練"方面的著名專家,他在書中寫到:家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以及"情緒管理訓練型"。其中,"情緒抹殺型"的父母又可以分為:縮小轉換型家長、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
  • 引導: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家長可以這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做什麼,他就一定要做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不要直接拒絕他。小朋友打人很常見,他們在打人的時候不一定真的是想打人家,很多情況下只是他不知道怎麼表達,下手重了些。不高興的時候說自己不高興,難過的時候說自己難過,有什麼情緒想法說出來,靠打別人是理解不了的。
  • 界首各中學的家長們,你會給孩子買嗎?
    圖片來源網絡還有網友有個上初中的兒子她介紹說:「孩子平常學習不用管,成績也不錯。沒有讓我們操過心,平時沒提過什麼要求,就希望買些好一點的鞋,我想應該滿足,但攀比之風不能提倡。」@曉曉的愛:我個人覺得鞋子舒服就行了,沒必要一味圖名牌,孩子羨慕別人,家長也量力而行,學會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