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文章也有錄音呢~
我閨蜜最近因為一件事情苦惱萬分:孩子因為「結巴」,在幼兒園哭了。
她家寶貝3歲多,2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口吃的現象,一緊張就會憋紅了臉頰講「我——我——我——我——」,說不下去的時候就一臉求助地看著閨蜜,希望媽媽可以幫自己的忙。
剛發現孩子口吃的時候,閨蜜來找我幫忙,想了解口吃的原因,以及如何調整,我跟她分析了很多。後來她回到家裡,一家人就齊心合力地幫助孩子,孩子的口吃才算好轉了一些。
結果到了幼兒園,環境的壓力撲面而來,小朋友們開始模仿他說話,有時候還會在他口吃的時候,心急地幫他說話,導致這段時間,孩子口吃的情況又開始反覆。
前段時間她孩子幼兒園舉行英語彙演,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去唱一首英文歌,閨蜜老師反饋說,輪到她孩子時,孩子很緊張,以至於連自我介紹都沒說清楚,後來,有一個急性子的小朋友直接跑到講臺上說,「我來幫你。」
事情進行到這裡,孩子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在臺上大哭了起來。
於是閨蜜很心急地來找我,她很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遭受的壓力太大,挫折感太強,最後不僅改不了口吃,還會造成更深的心理傷害……想知道可以怎麼辦。
其實,前段時間在寫孩子語遲的文章時,也收到不少諮詢孩子說話結巴的留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擔心和憂慮。
孩子結巴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看待這件事,又如何對症下藥地幫助孩子?以及當身邊的環境給予孩子一些負面的壓力時,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這些便是今天文章想和大家討論的內容。
◆ ◆ ◆
區分孩子是口吃表現,還是真的口吃
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出現過口吃的行為,比如演講前比較緊張的時候。
前段時間我家弟弟 Eric 參加英語朗誦活動,在臺上自我介紹時,他也是「My,My,My name,name,name……」了好一陣子才接著說下去,不僅結巴了很久,說出來的聲音也近乎蚊響,越來越低……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不由自主地重複或延長話語中某一個音節、單字或者片語的現象,通常會在孩子兩歲到五歲的這段時間體現出來。
兩歲多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口吃的表現,這是因為他正處在一個語言技巧和口腔肌肉活動,同時快速發展的階段。
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僅需要練習如何長時間地運作發聲肌肉的能力,快速積累複雜詞彙,還需要學習如何將單字拼湊成句子,這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蠻大的挑戰,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或長或短的口吃經歷。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區分的一點,上面的情況不是真正的口吃。所有年幼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都會有不斷重複單字和短語的情況,而且會因為焦慮或者壓力而增強,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口吃,真正的口吃是沒有辦法單單依靠家庭調整來解決,必須要尋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所以在我知道閨蜜孩子的口吃情況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她對照口吃評估表,了解孩子的情況屬於哪種,如果孩子的情況滿足以下的幾個指標,那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做個診斷,最好配合語言治療師的指導來幫忙,會更事半功倍。當時做的評估是這樣子的:
1.家庭是否有家族性口吃的傾向?
2.孩子在許多字句開始或中間的部分會不斷地重複或延長?
3.當孩子重複同一個語音時,通常都在3次以上?
4.孩子會把某一個字音延長至少兩秒鐘?
5.每當孩子重複或者延長字音時,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動作都顯得誇張或激動?
6.旁人可以聽得到孩子在重複字音時,喉嚨中發出的緊張尖銳的聲音?
7.當試著與人交談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顯得非常窘迫?
真正的口吃是滿足上面所有的7項指標,並且能明顯地被觀察到。
當時閨蜜家的孩子並非滿足全部情況,比如沒有口吃家族史等,而且她孩子出現口吃的狀況,大部分是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所以評估更傾向於,由於環境的「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
◆ ◆ ◆
打破過度關注
排除了病理原因,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導致口吃的三大環境因素是:「打斷、插嘴和修正」。
我當時和閨蜜說完,閨蜜就直呼,「對!」她反思起來,孩子他爸是一個性格特別急的人,所以看到孩子牙牙學語,支吾說不清楚的時候,往往下一秒就立刻幫忙了,「你要的是花瓶?我給你。」這種風風火火的性格,讓孩子很多本來可以說的話,都沒機會說出口了。
不僅如此,孩子他爸還特別喜歡糾錯,比如發現孩子說不清楚話,就反覆地提醒孩子,「這個怎麼說?來,你跟著我來念……」 但是往往越糾正,情況就越惡化。
閨蜜形容的這些情況,其實是教養中容易出現的「過度關注」。
當我們潛意識地認為孩子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言行和舉止都會下意識地去強化這個信息。
不管是糾正錯誤,還是打斷插嘴,都源於我們內心太迫切想要解決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而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就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你相信什麼,你就會用自己的行為來驗證什麼,最後的結果,都會傾向於驗證你先前的設想。
所以面對因為環境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畢馬龍效應的怪圈。
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即便孩子支吾半天說不出來,也請不要打斷他們。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我們付出等量的耐心。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真的很焦灼,但恰恰是這些排除萬難的耐心和等待,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傾聽」的態度和環境,孩子才會感受到,「不管我說的好不好,我的爸爸媽媽,都會願意等待我」。
我家弟弟 Eric 也有一段口吃期,原因是哥哥 Joshua 總是興衝衝地插嘴,我能理解孩子們的行為並非惡意,就好像我閨蜜分享的那個跑上臺去搶自己孩子話的小孩。
在大人看來這種行為是一種「無理」的表現,但是孩子們卻只是單純地認為,我知道對方想說什麼,所以我要幫他把這件事情做完。顯然這種愛幫忙的插嘴行為,對本身就有口吃表現的孩子來說,會產生更大的壓力。
所以當我們發現家裡的其他寶寶,或者幼兒園的小朋友有這種插嘴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何為「等待」。
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學習「輪流地說」,只有等另外一個夥伴說完了,自己才能接著說。
我當時就跟Joshua提醒,「我知道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弟弟想說什麼,但是在弟弟沒有說出來之前,你是沒有辦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的,所以你不妨等等弟弟,讓弟弟說完後,你再告訴我,你猜對了沒有。」
如果我們想要為孩子合力凝聚一個包容的環境,我們就需要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年幼的孩子也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這是讓他們也能夠與我們形成合力的關鍵。
這裡我想和大家強調的,不是不能修正,而是不能急迫修正。孩子口吃表現大多是因為壓力和窘迫而起,所以如果修正的方式太過急迫和刻意,無形中就加重了孩子的壓力,得不償失。
好的方式是,在發現孩子口吃的當下,先保持傾聽,不做任何修正和幹擾,要假裝口吃這件事情不存在。
在平時和孩子玩耍的時候,多去捕捉孩子不口吃的情況,並且積極地告訴孩子,「寶寶,你這句話說得很流暢呢,我感受到了你的開心。」
如果孩子的口吃頻率比較多,那麼你要嘗試把和孩子的溝通,轉為比較簡短的句子,比如和孩子的對話不是「你要不要吃一個梨子?」,而是換成「吃梨嗎?」,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容易克服心理壓力,自己嘗試短一些短的描述方式。
如果平時做到了上面兩步,對孩子進行積極的鼓勵,並且使用簡短描述的方法,那接下來可以使用「直接反饋法」(Direct Feedback)的方式引導孩子修正口吃的表現,使用的前提是,爸爸媽媽的表達方式不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如果孩子還是感到窘迫,那就代表時機還不夠成熟。
比如當孩子結巴著說,」我……我……」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聽孩子說完;等到孩子說完「我……我……是小冰」後,要給孩子直接的反饋,「好,我是小冰,你再試試看」。如果孩子和你進行複述的時候還是結巴,那麼你可以提醒孩子,「沒事,慢慢來,你再試試。」
這些對話我們可以記錄在語言日記裡,如果發現孩子接下來在某一個場合能不結巴說出「我是小冰」了,那麼可以迅速地運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告訴孩子,「你好流暢地說了你的名字,太棒了」。
孩子2~5歲這個階段,除了受家庭溝通環境影響,也會有自己的社交和同齡圈,正如我閨蜜的孩子,好不容易沒那麼口吃了,但是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又增加了壓力,加重了狀況。
如果你的孩子也正處在這樣的困擾裡,更需要我們堅定起來,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告訴孩子,「一下子說不完整沒關係的,你也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做到更好。」
口吃的孩子最不希望的就是被別人幫忙和代勞,所以我們告訴孩子,「如果不願意別人幫忙和代勞的時候,你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他們明白不用假裝不在意,然後把壓力留給自己。同時,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做得更好,這份內心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勇敢一些,當自己不舒適的時候,跟對方說一聲,不。
我常常覺得,一個有口吃表現的孩子,其實是在換一種方式教會我們何為「傾聽」。
傾聽,不是用耳朵聽見了對方說的完整的話,而是我們願意去等待,去理解,去走近孩子那份努力想要發聲的心。
當孩子在經歷他成長中要面對的坎坷和挑戰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是有力量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勇敢地去面對,面對讓自己不舒適的事情,也可以去說聲不。
而這份力量,也會反過來滋養孩子,幫助他們緩解內心的壓力、恐懼和窘迫,重新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
只有我們正確地,不那麼焦急地了解了孩子的口吃表現,才能換一個角度,宏觀地看待孩子成長階段中出現的狀況,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時需要具備的發展觀。
要做到這份接納真的不容易,但只有做到了,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有底氣地說出心裡的話。
相關閱讀:
1.我的孩子不是「口齒不清」,他只是需要點時間
2.孩子為啥「貴人語遲」?也許只是這一步沒做好
昨天的文章(戳:從塗鴉開始就要注意的握筆姿勢,你家孩子正確嗎?),和大家討論了孩子握筆姿勢的問題,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說,和我家 Eric 有類似的經歷,一開始沒太在意,等到發現孩子握筆姿勢不對的時候,孩子已經多多少少養成習慣了。
有一個媽媽分享的故事是這樣子的,她女兒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但是從一開始拿筆姿勢就不太正確,她一開始覺得沒什麼影響,也不想強行去糾正女兒,認為孩子長大了慢慢就自然能學會拿筆了。
但正是因為沒有及時幹預,孩子慢慢養成了錯誤的握筆習慣,直到上了小學,學校老師第一天上課,就開始糾正大家的握筆姿勢,老師說握筆姿勢會影響寫字速度,今後就會跟著影響考試成績。
這時候朋友開始有些擔心了,想幫助女兒學會正確地拿筆,但因為孩子習慣成自然,改變起來雙方都覺得很辛苦。朋友每次看見女兒握筆的姿勢,都很心疼,因為女兒的食指承受了過多的壓力,拿久了手會很痛。
而孩子,每次想要糾正自己也很痛苦,甚至會問媽媽:你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告訴我,這樣拿筆是錯的呢?
△粉絲媽媽分享的照片,已獲授權,故事略有精簡
真希望我們可以不要走了這麼多彎路,才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昨天寫文的時候,也整理了一份0-6歲孩子的握筆姿勢示意圖,如果你摸不準自家孩子握筆姿勢處於哪個發展階段,可以後臺回復「握筆」了解下。
最後,公布一下上周的獲獎名單哦:
以上的禮物是下面這兩個系列《聰明鼠兄弟成長繪本》、《麥嘜完美故事》中的隨機一本:
今天的文章留言,我也會選3個送禮物哦,下周一(7.2)公布,我們明天見~
如果你希望系統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親子互動啟蒙方法,可以購買萌芽領銜的研發團隊開發,適合0-6歲寶寶家庭的「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掃碼即可免費試聽。
點擊下方 「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
孩子生命的最初六公裡,和我們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