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變「結巴」,要不要管?

2021-02-23 萌芽研究所BUD

△ 今天的文章也有錄音呢~

 

我閨蜜最近因為一件事情苦惱萬分:孩子因為「結巴」,在幼兒園哭了。

她家寶貝3歲多,2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口吃的現象,一緊張就會憋紅了臉頰講「我——我——我——我——」,說不下去的時候就一臉求助地看著閨蜜,希望媽媽可以幫自己的忙。

 

剛發現孩子口吃的時候,閨蜜來找我幫忙,想了解口吃的原因,以及如何調整,我跟她分析了很多。後來她回到家裡,一家人就齊心合力地幫助孩子,孩子的口吃才算好轉了一些。

結果到了幼兒園,環境的壓力撲面而來,小朋友們開始模仿他說話,有時候還會在他口吃的時候,心急地幫他說話,導致這段時間,孩子口吃的情況又開始反覆。

 

前段時間她孩子幼兒園舉行英語彙演,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去唱一首英文歌,閨蜜老師反饋說,輪到她孩子時,孩子很緊張,以至於連自我介紹都沒說清楚,後來,有一個急性子的小朋友直接跑到講臺上說,「我來幫你。」

事情進行到這裡,孩子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在臺上大哭了起來。

於是閨蜜很心急地來找我,她很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遭受的壓力太大,挫折感太強,最後不僅改不了口吃,還會造成更深的心理傷害……想知道可以怎麼辦。

 

其實,前段時間在寫孩子語遲的文章時,也收到不少諮詢孩子說話結巴的留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擔心和憂慮。

孩子結巴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看待這件事,又如何對症下藥地幫助孩子?以及當身邊的環境給予孩子一些負面的壓力時,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這些便是今天文章想和大家討論的內容。

◆  ◆  ◆ 

 區分孩子是口吃表現,還是真的口吃

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出現過口吃的行為,比如演講前比較緊張的時候。

前段時間我家弟弟 Eric 參加英語朗誦活動,在臺上自我介紹時,他也是「My,My,My name,name,name……」了好一陣子才接著說下去,不僅結巴了很久,說出來的聲音也近乎蚊響,越來越低……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不由自主地重複或延長話語中某一個音節、單字或者片語的現象,通常會在孩子兩歲到五歲的這段時間體現出來。

兩歲多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口吃的表現,這是因為他正處在一個語言技巧和口腔肌肉活動,同時快速發展的階段。


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僅需要練習如何長時間地運作發聲肌肉的能力,快速積累複雜詞彙,還需要學習如何將單字拼湊成句子,這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蠻大的挑戰,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或長或短的口吃經歷。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區分的一點,上面的情況不是真正的口吃。所有年幼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都會有不斷重複單字和短語的情況,而且會因為焦慮或者壓力而增強,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口吃,真正的口吃是沒有辦法單單依靠家庭調整來解決,必須要尋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所以在我知道閨蜜孩子的口吃情況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她對照口吃評估表,了解孩子的情況屬於哪種,如果孩子的情況滿足以下的幾個指標,那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做個診斷,最好配合語言治療師的指導來幫忙,會更事半功倍。當時做的評估是這樣子的:

1.家庭是否有家族性口吃的傾向?

2.孩子在許多字句開始或中間的部分會不斷地重複或延長?

3.當孩子重複同一個語音時,通常都在3次以上?

4.孩子會把某一個字音延長至少兩秒鐘?

5.每當孩子重複或者延長字音時,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動作都顯得誇張或激動?

6.旁人可以聽得到孩子在重複字音時,喉嚨中發出的緊張尖銳的聲音?

7.當試著與人交談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顯得非常窘迫?

真正的口吃是滿足上面所有的7項指標,並且能明顯地被觀察到。

當時閨蜜家的孩子並非滿足全部情況,比如沒有口吃家族史等,而且她孩子出現口吃的狀況,大部分是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所以評估更傾向於,由於環境的「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

◆  ◆  ◆ 

打破過度關注 


排除了病理原因,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導致口吃的三大環境因素是:「打斷、插嘴和修正」。

 

我當時和閨蜜說完,閨蜜就直呼,「對!」她反思起來,孩子他爸是一個性格特別急的人,所以看到孩子牙牙學語,支吾說不清楚的時候,往往下一秒就立刻幫忙了,「你要的是花瓶?我給你。」這種風風火火的性格,讓孩子很多本來可以說的話,都沒機會說出口了。

 

不僅如此,孩子他爸還特別喜歡糾錯,比如發現孩子說不清楚話,就反覆地提醒孩子,「這個怎麼說?來,你跟著我來念……」 但是往往越糾正,情況就越惡化。

 

閨蜜形容的這些情況,其實是教養中容易出現的「過度關注」。

當我們潛意識地認為孩子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言行和舉止都會下意識地去強化這個信息。

不管是糾正錯誤,還是打斷插嘴,都源於我們內心太迫切想要解決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而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就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你相信什麼,你就會用自己的行為來驗證什麼,最後的結果,都會傾向於驗證你先前的設想。

所以面對因為環境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畢馬龍效應的怪圈。

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即便孩子支吾半天說不出來,也請不要打斷他們。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我們付出等量的耐心。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真的很焦灼,但恰恰是這些排除萬難的耐心和等待,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傾聽」的態度和環境,孩子才會感受到,「不管我說的好不好,我的爸爸媽媽,都會願意等待我」。

我家弟弟 Eric 也有一段口吃期,原因是哥哥 Joshua 總是興衝衝地插嘴,我能理解孩子們的行為並非惡意,就好像我閨蜜分享的那個跑上臺去搶自己孩子話的小孩。

在大人看來這種行為是一種「無理」的表現,但是孩子們卻只是單純地認為,我知道對方想說什麼,所以我要幫他把這件事情做完。顯然這種愛幫忙的插嘴行為,對本身就有口吃表現的孩子來說,會產生更大的壓力。

 

所以當我們發現家裡的其他寶寶,或者幼兒園的小朋友有這種插嘴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何為「等待」。

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學習「輪流地說」,只有等另外一個夥伴說完了,自己才能接著說。

我當時就跟Joshua提醒,「我知道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弟弟想說什麼,但是在弟弟沒有說出來之前,你是沒有辦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的,所以你不妨等等弟弟,讓弟弟說完後,你再告訴我,你猜對了沒有。」

 

如果我們想要為孩子合力凝聚一個包容的環境,我們就需要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年幼的孩子也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這是讓他們也能夠與我們形成合力的關鍵。

這裡我想和大家強調的,不是不能修正,而是不能急迫修正。孩子口吃表現大多是因為壓力和窘迫而起,所以如果修正的方式太過急迫和刻意,無形中就加重了孩子的壓力,得不償失。

 

好的方式是,在發現孩子口吃的當下,先保持傾聽,不做任何修正和幹擾,要假裝口吃這件事情不存在。

 

在平時和孩子玩耍的時候,多去捕捉孩子不口吃的情況,並且積極地告訴孩子,「寶寶,你這句話說得很流暢呢,我感受到了你的開心。」

 

如果孩子的口吃頻率比較多,那麼你要嘗試把和孩子的溝通,轉為比較簡短的句子,比如和孩子的對話不是「你要不要吃一個梨子?」,而是換成「吃梨嗎?」,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容易克服心理壓力,自己嘗試短一些短的描述方式。

 

如果平時做到了上面兩步,對孩子進行積極的鼓勵,並且使用簡短描述的方法,那接下來可以使用「直接反饋法」(Direct Feedback)的方式引導孩子修正口吃的表現,使用的前提是,爸爸媽媽的表達方式不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如果孩子還是感到窘迫,那就代表時機還不夠成熟。

 

比如當孩子結巴著說,」我……我……」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聽孩子說完;等到孩子說完「我……我……是小冰」後,要給孩子直接的反饋,「好,我是小冰,你再試試看」如果孩子和你進行複述的時候還是結巴,那麼你可以提醒孩子,「沒事,慢慢來,你再試試。」

這些對話我們可以記錄在語言日記裡,如果發現孩子接下來在某一個場合能不結巴說出「我是小冰」了,那麼可以迅速地運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告訴孩子,「你好流暢地說了你的名字,太棒了」。


孩子2~5歲這個階段,除了受家庭溝通環境影響,也會有自己的社交和同齡圈,正如我閨蜜的孩子,好不容易沒那麼口吃了,但是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又增加了壓力,加重了狀況。

 

如果你的孩子也正處在這樣的困擾裡,更需要我們堅定起來,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告訴孩子,「一下子說不完整沒關係的,你也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做到更好。」

 

口吃的孩子最不希望的就是被別人幫忙和代勞,所以我們告訴孩子,「如果不願意別人幫忙和代勞的時候,你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他們明白不用假裝不在意,然後把壓力留給自己。同時,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做得更好,這份內心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勇敢一些,當自己不舒適的時候,跟對方說一聲,不。

 

 

我常常覺得,一個有口吃表現的孩子,其實是在換一種方式教會我們何為「傾聽」。

 

傾聽,不是用耳朵聽見了對方說的完整的話,而是我們願意去等待,去理解,去走近孩子那份努力想要發聲的心。

當孩子在經歷他成長中要面對的坎坷和挑戰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是有力量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勇敢地去面對,面對讓自己不舒適的事情,也可以去說聲不

 

而這份力量,也會反過來滋養孩子,幫助他們緩解內心的壓力、恐懼和窘迫,重新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

只有我們正確地,不那麼焦急地了解了孩子的口吃表現,才能換一個角度,宏觀地看待孩子成長階段中出現的狀況,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時需要具備的發展觀

要做到這份接納真的不容易,但只有做到了,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有底氣地說出心裡的話

相關閱讀:

1.我的孩子不是「口齒不清」,他只是需要點時間

2.孩子為啥「貴人語遲」?也許只是這一步沒做好

昨天的文章(戳:從塗鴉開始就要注意的握筆姿勢,你家孩子正確嗎?),和大家討論了孩子握筆姿勢的問題,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說,和我家 Eric 有類似的經歷,一開始沒太在意,等到發現孩子握筆姿勢不對的時候,孩子已經多多少少養成習慣了。

有一個媽媽分享的故事是這樣子的,她女兒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但是從一開始拿筆姿勢就不太正確,她一開始覺得沒什麼影響,也不想強行去糾正女兒,認為孩子長大了慢慢就自然能學會拿筆了。

但正是因為沒有及時幹預,孩子慢慢養成了錯誤的握筆習慣,直到上了小學,學校老師第一天上課,就開始糾正大家的握筆姿勢,老師說握筆姿勢會影響寫字速度,今後就會跟著影響考試成績。

這時候朋友開始有些擔心了,想幫助女兒學會正確地拿筆,但因為孩子習慣成自然,改變起來雙方都覺得很辛苦。朋友每次看見女兒握筆的姿勢,都很心疼,因為女兒的食指承受了過多的壓力,拿久了手會很痛。

而孩子,每次想要糾正自己也很痛苦,甚至會問媽媽:你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告訴我,這樣拿筆是錯的呢?

△粉絲媽媽分享的照片,已獲授權,故事略有精簡

真希望我們可以不要走了這麼多彎路,才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昨天寫文的時候,也整理了一份0-6歲孩子的握筆姿勢示意圖,如果你摸不準自家孩子握筆姿勢處於哪個發展階段,可以後臺回復「握筆」了解下。

最後,公布一下上周的獲獎名單哦:

以上的禮物是下面這兩個系列《聰明鼠兄弟成長繪本》、《麥嘜完美故事》中的隨機一本:

今天的文章留言,我也會選3個送禮物哦,下周一(7.2)公布,我們明天見~

如果你希望系統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親子互動啟蒙方法,可以購買萌芽領銜的研發團隊開發,適合0-6歲寶寶家庭的「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掃碼即可免費試聽。


點擊下方 「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

孩子生命的最初六公裡,和我們同行吧!

相關焦點

  • 孩子說話的時候結巴怎麼辦?父母不要責怪孩子,應該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因為這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一個正常的現象。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糾正這個現象。那麼我們一般造成孩子說話結巴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般有以下幾點:1、家長對於寶寶說話的要求太過於嚴格,導致寶寶在學說話的時候非常害怕出錯,久而久之形成結巴。2、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模仿了身邊有結巴習慣的人的說話方式。
  • 孩子說話結巴,該不該「慢慢說」、「想好了再說」
    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孩子的口頭表達跟不上大腦的思考速度,或者孩子想要表達,但一時沒想好說什麼,從而顯得說話不順暢,容易出現結巴。其實就這個問題,在公眾號問到我的朋友還不少,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之前說話都不這樣,怎麼現在大些了,反而說話結巴了呢?
  • 這樣做孩子竟成了真「結巴」?簡單4招,讓孩子流利說話
    口吃的孩子會經常遭受到周圍夥伴的嘲笑,可以發現大部分這樣的孩子性格比較孤僻、內向,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環境,說話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更容易被排斥,形成惡性循環。為什麼孩子說話會結巴?1)幼兒發育的正常現象寶寶在牙牙學語的年齡說話多少都會有些結巴,孩子雖然有很強的表達和表現欲,但掌握的詞彙量有限,說話跟不上思維的變化。
  • 說話結巴?沒事
    老天造人,不可能樣樣都合人的意,這不,它給了我一個高個子,卻給我配了一個短舌頭。 舌頭短,說話時很多發音都會不到位,而且越是著急,越是不到位,越是遇到陌生人,越是到了新地方,越是會出現說話時舌頭直彈直彈——讓人覺得口齒不清、像個結巴的情況。 記得在當知青時,好幾個同伴都喜歡通過模仿我說話的樣子,來尋開心。那時候能讓人開心的資源實在太少,我的說話結巴,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但
  • 61歲畢福劍罕曝近況,臉頰凹陷說話還結巴,變魔術被拆臺後秒黑臉
    8月11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一段畢福劍罕見現身的畫面,他一身休閒打扮,整個人的狀態很是放鬆,不過畢福劍當天的精神頭不太好,面容滄桑老態盡顯,雙下巴十分搶鏡,臉頰兩邊的肉也松松垮垮,凹陷明顯,說話的時候也有些口吃結巴不自信。
  • 薇婭直播吐槽「管孩子是最難的事」:她的崩潰裡,藏著3億父母的痛
    美國語言病理學專家曾做過一個試驗, 如果一直不停地打擊一個孩子,嫌棄他說話結巴口吃,在不斷的心理壓力下,正常的孩子也會變得結巴口吃,甚至,越來越不敢開口說話。 試驗證明,口吃並不來自孩子的嘴,而來自家長的打擊。
  • 1歲多就說話的孩子,和2歲半還不說話的孩子對比,差的是這樣東西!
    孩子在學說話初期,家長與其交流時,儘量使用簡單的邏輯和詞彙,不要增加太多的成分在句子裡,否則孩子get不到你的點,不明白對方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所以建議家長朋友們注意,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請不要做一個「萬事通」,都要努力成為「影帝」、「影后」,要假裝看起來不太聰明的樣子!
  • 佛經開示:說話結巴的前因後果!(附治療方法!)
    佛經開示:說話結巴的前因後果!(附治療方法!)第五復有眾生。謇吃喑啞口不能言。若有所說閉目舉手乃不言了。何罪所致。佛言。大悲咒治好我女兒的尿毒症【006】古禪師們奇特的圓寂方式,穿越時空限隔【007】坐禪心得-如何從單盤困難到達成雙盤【008】股海無涯,回頭是岸—一位佛弟子跌宕起伏的炒股經歷【009】為什麼每天要堅持做功課
  • 陸毅陳好領銜《大槐樹》 劉瀟瀟變結巴笑翻眾人
    作為劇中男二號的劉瀟瀟更是因出色的喜劇表演受到了觀眾喜愛,扮演的結巴甚至讓與其合作的演員陸毅與陳好在片場笑翻天,甚至連導演都誇讚這個小夥子「有天賦」。瀟瀟變結巴。作為劇中男二號的劉瀟瀟更是因出色的喜劇表演受到了觀眾喜愛,扮演的結巴甚至讓與其合作的演員陸毅與陳好在片場笑翻天,甚至連導演都誇讚這個小夥子「有天賦」。《大槐樹》是一部描寫明朝初年山西向中原移民三百萬過程中跌宕起伏的政治鬥爭和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相結合的史詩情感大劇。
  • 《勝算》柳雲龍在劇中結巴的良苦用心,你看懂了嗎?
    如今,柳雲龍在以「二戰」為背景的諜戰劇《勝算》中,柳雲龍飾演的唐飛的形象設計是結巴,有些油嘴滑舌,有些痞氣。《勝算》原劇本裡唐飛是不結巴的,是柳雲龍自己設計的。柳雲龍給唐飛設計的結巴,真的好嗎?對於唐飛的結巴,有一部分觀眾,甚至是鐵柳,都是不滿意的。因為這樣結結巴巴的柳雲龍,是他們不習慣的,是接受不了的。
  • 小時候不想管,長大了管不了,不要讓你的孩子「脫了韁」
    因為小的時候,孩子要看動畫片,家長給他放;孩子要買很貴的玩具,家長雖然肉疼,但還是大手一揮,買;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打架,家長說哎呀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嗎;孩子生氣了摔東西,家長只會說,你再這樣我生氣了啊!等到長大之後,進入青春期,各種各樣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 主播包子查國服「空大的劫」的戰績, 看到對方的段位, 主播說話都變結巴了
    「空大的劫」他擁有的國服LOL段位是最強王者800,在看到此人的遊戲段位後,主播包子他也是慢慢地在說話的時候變得越來越結巴了,當時就有很多粉絲調侃LOL主播包子,他應該多去看看「空大的劫」操作劫秀神操作的視頻,因為相比「空大的劫
  • 一到國慶就變土味,一到春節就變結巴的奇男子——劉昊然
    難怪昊然弟弟被調侃一到國慶就變土味隨著「一到國慶就變土味」流傳開來,機智的網友結合時事舉一反三,接了極為完美的下句——「一到春節就變結巴」一個字——妙~結巴少年
  • 孩子青春期的「14歲」現象,家長要重視,在這3方面需「使勁管」
    他認為,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期,下足功夫,給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尤其在這3個方面一定要「使勁管」孩子,將來才會更優秀。孩子的這3方面要「使勁管」在這個問題上不要迴避,首先要讓孩子知道這不是羞恥的事,而是一種很美好的情感,其次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所需要負起的責任感,在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時候,就要清楚不能偷吃禁果。
  • 「我不要你管我」,孩子的氣話父母該怎麼應對?這2點很關鍵
    閨蜜因為平時要上班,家裡老人就照顧著琪琪,也沒有管她看電視的事情,老年人就覺得孩子開心最重要。到周末了,閨蜜準備好好治一下她的這個壞毛病,於是在孩子看電視時給她定了一個時間,調了一個半小時的鬧鐘放在她面前。剩十分鐘的時候,閨蜜過去提醒她,琪琪並沒有要停下的意思。
  • 3歲孩子被指責說話不清楚,家長需要注意這6種情況
    說話變得越來越激動,甚至有點結巴了。姨姥最後說小文父母,怎麼不好好教孩子說話,瞧他說話一點也不清楚,聽著都費勁。當時小文的媽媽感到非常委屈,她覺得自己的孩子說話沒有啥大問題,有時候會有點咬字不清楚。至於聽不清楚自己倒是沒有感覺出來。小文媽媽被老人這麼說,心裡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是他們聽不懂孩子的語言。
  • 易經:一個人要變強大,不用管別人怎麼看,只要管好自己的頭腦
    這篇文章分享:一個人要變強大,不用管別人怎麼看,只要管好自己的頭腦。1、保持頭腦警覺,你就超越了很多人。舉兩個真實的例子:保持頭腦清醒,你就會超越許多人。我發現,在工作生活中,大多數人,頭腦並不靈敏。和朋友逛書店時,天太冷了,我決定開車回去。寒風凜冽,我們等了好一陣子也沒見到汽車。電話詢問,原來是朋友弄錯了位置,司機按下了下訂單的地址,在馬路對面等我們。
  • 孩子進入叛逆期,這幾種行為不要管,省得越管越叛逆
    在我有了孩子後也是這樣去對待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的,基本上只要他不做出格過分的事情就行,反而他在叛逆期要比其他的孩子乖巧一些,這也就說明,叛逆期的父母不需要事事管孩子。很多家長看到就會說「又玩遊戲」或者「別玩了」等等的話來制止,其實玩手機打遊戲也是要看孩子的狀態的,只要孩子沒有沉迷遊戲,是在把所有的作業做完或者不管玩到多晚都能保證把作業做完的情況下,就適當地提醒一下孩子就可以了。管得越多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跟家長對著幹。
  • 孩子愛臭美,到底要不要管?大部分父母都做得不對
    愛美可以說是不分年齡界限的,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的「臭美」,每天去上學的時候都要在家打扮好久,變得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外在。但是很多父母會很排斥孩子這種行為,覺得這個年紀就應該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考上重點大學才是關鍵。
  • 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未來難有出息,真的要糾正!
    也不要總說「你不……媽媽就不喜歡你 了」,父母用愛來威脅孩子,就算一時奏效,也會在孩子的心靈埋下陰影。父母要主動蹲下身子,直視孩子的眼睛,才能收穫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要接納孩子每一面,只有先接納,先認可,才能和孩子一起正視問題,健康積極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