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結巴,該不該「慢慢說」、「想好了再說」

2021-02-23 夏天的陳小舒

幾個月前,在動畫電影哪吒最紅的時候,我也隨潮流去看了。我尤記得每到關鍵時刻,申公豹就容易犯口吃,引得觀眾笑聲連連。

 

電影裡人物的口吃不過是為了搏觀眾一樂,但生活中的口吃卻往往讓人苦惱不已。

我家就有一個表達欲極強,但是說話卻不怎麼利索的孩子。每當妞妞結結巴巴,半天都說不清楚的時候,隊友就會對她說,「不要急,慢慢說」。但聽得出來,明明是隊友急了,有時候還略帶生氣地對妞妞說:「想好了再說!」

我聽到這種對話,也挺著急的。孩子也不是故意說不清楚的呀,而且孩子明明沒有急,是聽的人心急,叫她「慢慢說」、「想好了再說」有用嗎?還不如對自己說「慢慢聽」,「聽完了再說」

沒錯,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隊友,和有類似困惑的朋友看的,關於這個話題問到的人不少呢!

現在嫌棄孩子說話慢,說不定再過些年風水輪流轉,看誰嫌棄誰說話不利索。(尤其是我家妞妞回頭飆英文,以我自己的口語水平……我得對她耐心點)

 

其實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出現說話不流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最常見的年齡階段是學齡前,兩歲到四、五歲之間,這也是孩子語言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兒童時期出現的說話不流暢,結結巴巴,一般都是暫時的。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孩子的口頭表達跟不上大腦的思考速度,或者孩子想要表達,但一時沒想好說什麼,從而顯得說話不順暢,容易出現結巴。

其實就這個問題,在公眾號問到我的朋友還不少,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之前說話都不這樣,怎麼現在大些了,反而說話結巴了呢?

在開口說話初期,孩子一般只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姐姐、哥哥這一類簡單的疊詞,幾乎沒有結巴的可能性。但是,當他們想說的句子變長,然而對表達的掌握還沒有那麼得心應手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說話磕磕絆絆的情況。這種語言發展中的過渡期,其實不是真正的口吃,而是正常的發育過程中的語言不流暢,無需醫治與矯正,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消失。

 

要知道,詞語的重複不一定是口吃,孩子可能無意中多次說同一個詞語,或者詞語的開頭部分,這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語言能力更加成熟,詞語重複的頻率會逐漸減少。

 

假如說話結巴持續了至少六個月,或者字的重複變得更加密集和頻繁,這應該被視為一個信號,孩子有可能是真正的口吃。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積極諮詢專業人士,比如口吃矯正師的意見。

 

正常的不流暢和真正的口吃在一些特徵上有所不同,爸爸媽媽稍加留意是可以大致區分的。

正常的不流暢多以重複為主,拉長語音的長度一般少於1秒,不會伴隨身體動作或表情。

 

在說話時拖長某些發音(超過1秒),比如我~~想睡覺;

插入不相關的字,比如,我累um um了,um想睡覺;

出現不當的肌張力,比如嘴唇、臉頰過度用力,導致不自然的臉部表情;

可能有多餘的動作,比如眨眼睛或顫動頭,音調也可能變高;

說話過程出現不適當的停頓,想說卻沒有聲音發出。

口吃真正的原因,醫學界還沒有定論。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多種,目前認為遺傳因素可能引起兒童口吃,口吃很容易發生在同一個的家族成員中。另外,男孩出現口吃的機率比女孩高2~3倍。

 

口吃並不是由焦慮或壓力引起的,但是口吃毫無疑問可以導致壓力,尤其對青少年口吃者而言。(注意這個因果關係哦!)

 

孩子不會因為模仿口吃者而真正出現口吃。(曾看到有網友抱怨哪吒裡的申公豹口吃,可能令得小朋友模仿,進而變成口吃,申公豹表示:「我雖是反派,但真的冤枉啊!」)

哪怕是真正的口吃,其實不太會影響學齡前兒童的發育和發展。口吃的學齡前兒童可以擁有與其他兒童相當的社交技能,他們也不太可能害羞或變得孤僻。


更不要說很多孩子其實不是真正的口吃,只是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出現詞語重複的現象。像我家妞妞,外向著呢,表達欲不要太強。

 

但是如果口吃持續到小學階段,可能會對孩子帶來一些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口吃的孩子更不想參與課堂討論,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

 

青少年如果口吃,可能由此產生焦慮。他們也許敏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將來也可能不敢開始一段親密關係。

 

很多人都會像我隊友一樣吧,發現孩子說話有結巴的現象,會立刻矯正,不斷提醒孩子重說,或則慢慢說,或者表現出不高興、著急,打斷孩子說話、代替孩子說話……這些行為都不利於孩子說話變得流暢,反而可能讓孩子說話時更緊張、更不利索。

 

如果家長懷疑孩子有口吃,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幫助孩子渡過說話不流暢的階段或者解決口吃問題。

 

及時幹預對口吃是有幫助的。大多數口吃的孩子可以在治療幫助下,在成年前學會流暢地說話。具體的治療方式,需要專業人員結合孩子的年齡、症狀嚴重程度、整體健康而定。

 

在幫助說話結巴孩子說話更加流暢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知道哪些舉動可能對孩子有幫助,哪些行為需要避免,從而更好地鞏固治療效果(如果是真的口吃),或者讓孩子的表達能力正常發展。

1、口吃兒童絕大部分的言語是流暢的,幫助TA最好的方法是,在TA說話流暢的時候給予鼓勵,在說話流暢時,給TA創造可以多說話的機會。

2、注意孩子說什麼,而不是孩子如何說某件事情。

3、爸爸媽媽自己要保持平和,要用不著急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如果是回答孩子的問題,可以在回答之前稍微停一下,這樣可以減少著急的感覺。

4、儘量用簡單明確的句子、放慢語速和孩子交流。

5、如果要詢問孩子事情,一次問一件事情。

我在做博士課題的時候調查的一位媽媽就是言語治療師。曾經深入地和她探討過這個話題。還記得她告訴我的一個很重要的幫助孩子學說話的技巧就是,不要對孩子提太多問題。

6、儘量保持說話場景安靜,關閉不必要的噪音源,比如電視。

7、當孩子口吃次數頻繁時,和孩子一起唱歌,這時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

8、當孩子主動提到口吃的時候,可以用孩子可以明白的語言和孩子談論口吃,不要迴避。

9、不要打斷孩子說話,這樣會讓TA感覺不好,即使溫柔地告訴孩子「放輕鬆」、「慢慢說,別急」、「想好了再說」,也是不恰當的。

10、不要代孩子說話,讓TA一直把事情說完,也不要糾正孩子的語言。

 

說到底,其實就是尊重二字,平等地對待孩子。試想,如果我們不是跟孩子說話,而是跟一個你尊敬的人說話,對方說話很慢。我們禮貌地做法,當然是耐心地聽他說完,而不是帶著居高臨下的包容心,對別人說:沒關係,你慢慢說。

當你說,「沒關係,你慢慢說」的時候,其實潛臺詞是:你說話結巴,說話慢,你不夠好,而我很有耐心包容了你。

除了前面的那些「官方」建議,我個人認為,幫助孩子說話,可以多跟孩子說話,多給孩子讀書講故事,多討論各種話題,並鼓勵孩子發表意見。而沒有什麼比耐心地聽孩子說話,更能鼓勵他們發表意見了。

大部分孩子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一段或長或短的、說話不那麼順暢的時期。千萬不要以成人的口才標準來衡量還在學習如何使用語言的孩子們。兒童期的結巴現象多數是暫時的,會自動消失,爸爸媽媽完全不必過分擔心和焦慮。

如果孩子的口吃持續超過半年,或者有變得更為嚴重的趨勢,可以請專業人員予以評估,必要時及早治療和矯正,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1】CIncinneti Children's, Stuttering in Young Kids: When to be concerned, https://blog.cincinnatichildrens.org/healthy-living/child-development-and-behavior/stuttering-in-young-kids-when-is-it-concerning

【2】Raisingchildren.net.au, Stuttering: suitable for 2-8 years,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preschoolers/development/language-development/stuttering

【3】The association of the Finnish Stutterers,STUTTERING, For Parents and Other Caretakers of Small Children, http://www.ankytys.fi/tiedostot/stuttering_children_english.pdf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溼疹】了解嬰兒溼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

回復【食譜】輔食食材與食譜目錄;

回復【兒歌】兒歌精選與推薦;

回復【繪本】 繪本推薦、書單、親子共讀等;

回復【雙語】 雙語、英語學習;

回復【刷牙】 兒童牙刷的選擇,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復【語言】 語言學習、語言發育遲緩;

回復【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遊戲;

回復【生長曲線】 正確解讀生長曲線,判斷孩子的發育狀況;

回復【不吃飯】 孩子不吃飯怎麼辦;

回復【輔食】 了解關於孩子輔食添加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孩子說話的時候結巴怎麼辦?父母不要責怪孩子,應該正確引導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寶寶在學說話的時候出現結巴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口吃。劉女士就常常對於自家孩子結巴這個習慣感到非常苦惱,劉女士的孩子今年已經兩歲多了,基本上能夠完全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夠完整的說出一句話,可就是有一個習慣一直改不過來就是結巴,而且上了幼兒園之後,周圍的小朋友都因為他結巴這個習慣嘲笑他,導致孩子就更不敢開口說話了,因此劉女士感到非常苦惱,前思後想也不知道如何改正孩子結巴的習慣。
  • 孩子說話變「結巴」,要不要管?
    結果到了幼兒園,環境的壓力撲面而來,小朋友們開始模仿他說話,有時候還會在他口吃的時候,心急地幫他說話,導致這段時間,孩子口吃的情況又開始反覆。 前段時間她孩子幼兒園舉行英語彙演,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去唱一首英文歌,閨蜜老師反饋說,輪到她孩子時,孩子很緊張,以至於連自我介紹都沒說清楚,後來,有一個急性子的小朋友直接跑到講臺上說,「我來幫你。」
  • 這樣做孩子竟成了真「結巴」?簡單4招,讓孩子流利說話
    其實他小時候並不口吃,有個親戚覺得好玩就教他結巴的說話方式,他也覺得很有趣,就經常模仿,哪知後來竟成了習慣,改不過來成了真結巴,對性格和生活各方面都造成很大影響。口吃的孩子會經常遭受到周圍夥伴的嘲笑,可以發現大部分這樣的孩子性格比較孤僻、內向,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環境,說話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更容易被排斥,形成惡性循環。為什麼孩子說話會結巴?
  • 說話結巴?沒事
    老天造人,不可能樣樣都合人的意,這不,它給了我一個高個子,卻給我配了一個短舌頭。 舌頭短,說話時很多發音都會不到位,而且越是著急,越是不到位,越是遇到陌生人,越是到了新地方,越是會出現說話時舌頭直彈直彈——讓人覺得口齒不清、像個結巴的情況。 記得在當知青時,好幾個同伴都喜歡通過模仿我說話的樣子,來尋開心。那時候能讓人開心的資源實在太少,我的說話結巴,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但
  • 1歲多就說話的孩子,和2歲半還不說話的孩子對比,差的是這樣東西!
    芽芽有個不太常見面的小表弟,白白胖胖、憨態可掬的,十分愛笑,特別招人喜歡,家裡人給他起了個可愛的暱稱,饅頭。唯獨有一點讓家長著急的就是饅頭2歲半了,除了咿咿吖吖就是不開口講話。周圍的小寶寶們都是周歲左右就開始開口說話了,饅頭爸媽內心的焦灼可想而知,但是又不知道該做什麼。
  • 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不告訴孩子這件事,孩子是不是意識不到。不告訴就意識不到,那就很嚴重了,這意味著孩子可能是個傻子,比該不該告訴嚴重多了。所以我們必須建立在孩子不是傻子,智力正常範圍內的基礎之上。那麼我自己的看法是,沒必要告訴。
  • 當你問我孩子該不該打?辣媽只能說:看情況!
    拋開悲劇不談,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有的爸媽信奉「柏拉圖式育兒」,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碰孩子一根手指頭,訓誡全靠嘴;而另一類爸媽則認為該打必須打,畢竟生活體驗帶來的感受是:打,威懾力強,效果立竿見影。
  • 「讓你媽翻譯」這句話,請不要再說,不認真傾聽是對孩子不尊重
    曾經,我也像很多人一樣焦慮,當被別人問晗寶會說多少話的時候,我甚至懷疑晗寶說不好話是不是「不會說話」,但多次接觸和「翻譯」晗寶意思的時候,我發現孩子說不好話最焦慮的並不是家長而是孩子自己。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渴望被理解、更希望家長多溝通,但有多少家長對孩子需求枉顧?對孩子結巴的話語而不耐煩?
  • 剪絆舌,孩子該不該挨這一刀?
    可是,如果這孩子三歲四歲甚至六七八九歲了說話還這樣吐字不清當家長的就要抓狂了!旁人也開始七嘴八舌:這是絆(pan,四聲)舌,越早剪越好。去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怎麼辦?怎麼辦?到底剪不剪?什麼時候剪?孩子非要挨這一剪子嗎?
  • 女人離婚後該不該去看孩子
    孩子生病了怪小潔沒帶好孩子,小潔想讓婆婆幫忙帶孩子,自己去上班,婆婆又說,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帶!以前自己也是一個人把她老公帶大的也沒這麼多事兒!小潔老公的姐姐添油加醋的說人家誰誰誰娶的媳婦,陪送的嫁妝多少多少,人家老丈人還給姑爺買了套樓房呢!哪天我給我弟弟說一個好的媳婦兒!呵呵,當著小潔的面就這樣說話的小姑子還真是拿小潔當軟柿子捏的!
  • 孩子七歲,因為口吃被同學嘲笑,變得不愛說話,我該怎麼辦?
    口吃者問:孩子七歲,因為口吃被同學嘲笑,非常傷心,變得不愛說話,我該怎麼辦?汪老師答:第一,作為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口吃觀」。孩子口吃了,不是總是提醒他,也不要總是因為口吃吵他、打他。孩子並不是故意口吃的,他自己也很苦惱,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口吃。如果他每次口吃完,都被父母或老師提醒、打擊,他很可能產生心理陰影。以後變得越來越不敢說話,甚至逃避社交,那就麻煩了。孩子在外面被打擊、被嘲笑,家長一定要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要告訴孩子,口吃是你的特點,或者說是缺點,它不是缺陷,更不是殘疾。
  • 《勝算》柳雲龍在劇中結巴的良苦用心,你看懂了嗎?
    如今,柳雲龍在以「二戰」為背景的諜戰劇《勝算》中,柳雲龍飾演的唐飛的形象設計是結巴,有些油嘴滑舌,有些痞氣。《勝算》原劇本裡唐飛是不結巴的,是柳雲龍自己設計的。柳雲龍給唐飛設計的結巴,真的好嗎?對於唐飛的結巴,有一部分觀眾,甚至是鐵柳,都是不滿意的。因為這樣結結巴巴的柳雲龍,是他們不習慣的,是接受不了的。
  • 長輩太慣孩子,到底該不該說?
    春節剛剛結束,各位家長春節假期肯定都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老人們一年沒見孫子孫女免不了溺愛孩子。
  • 孩子嘴裡冒髒話,你該咋辦?
    自從上了幼兒園後,學新詞彙的速度是突飛猛進,說話也流利很多,只是,孩子的童言童語裡,時不時會蹦出一兩個不文明詞彙來。孩子突然學會爆粗口、說髒話,這種狀況讓不少家長頭疼。那麼,家長們該怎麼處理,才能將孩子的「爆粗」給消滅在萌牙狀態呢?其實,上幼兒園的年紀,正是孩子語言能力快速發展提升的時期。
  • 性格內向上臺緊張結巴,該怎樣做好公眾演講?
    學員問:「我一上臺講話就變成結巴,非常緊張,同時感覺自己的PPT也做的不好,怎樣讓自己成為可以做public speech的人呢?」有了這個認知後,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段時間,儘量創造機會不去參加會議,當然這種行為很快就收到「反饋」。最後,我清楚知道,在職場就躲不開公眾演講的機會。如果不掌握這個能力,不要說發展,連留下來的機會也難說。就是這個時候,「迎難而上」這句話就應運而生,是被逼出來的。
  • 春節過年哪些話不該問,不該說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對這些孩子而言,社交是一種『可以做,但我不想『的活動。5+3等於8,4+4也等於8,只要終點是一樣的,方式的不同又何妨?不要妄自猜測他人的生活,也不需要企圖插足別人的人生。適當的分寸感是每個成年人的必備素養。《奇葩說》能夠邀請無數行業大咖來作辯手、導師,與馬東的高情商分不開。
  • 我們的悲哀在於:該說的話不說,不該說的話說太多
    踏入社會以後,沒有人有這樣的義務去嚴格要求我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所以,別將自己不夠自律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那麼,沒有人在第一時間,站出來阻止第一個在說話的人,這是誰的錯?這是所有保持沉默的人的錯。我們不去想這個問題究竟是如何被巧妙地解決的,該去思考的是,這個年輕小夥未來能走的路到底有多遠?很明顯,走不遠,因為他不懂得去尊重別人!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誰,最後能成功的,一定是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
  • 孩子內向不說話怎麼辦?
    甚至可能多次在孩子面前,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跟親戚朋友,很無奈地說:「他呀,膽子比較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會叫人。」於是孩子確實如父母所說的一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表現。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性格,親戚朋友一來,我不叫人時,親戚朋友就開始說怎麼不叫人呀,爸爸就說弟弟性格內向呀,不愛說話呀,然後我就也這樣認為自己了。一碰到這種場合,我就不願意融入。
  • 從沙溢送孩子上培訓班再談該不該讓孩子上培訓班
    有網友說很喜歡沙溢家的兩個小夥兒。不給孩子報班吧,大家都在報,再說,長達五十多天的暑假,不報個培訓班,孩子又該幹什麼呢?其實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講,小孩子很少有主動去上培訓班的。基本上都是家長要求孩子去上的。既然孩子不主動,那課外班要不要上?這個要根據孩子的情況而定。
  • 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但很多人做不到
    反正在我打小接受的教育中,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該問的不問。單位有一個外人送號「包打聽」的大姐,喜歡打聽事的毛病到了讓自己抑鬱的地步。我和同事一起出去逛街,就是為單位買了一些辦公用品之類的東西。出去了一個上午,下午一上班「包打聽」大姐便過來詢問:「你們中午沒上班幹嘛去了?」我剛要回答她,同行的同事便把話茬接了過去:「沒幹嘛,就去區裡開了個會。」「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