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海報
——START.——
2018年由彼得·法雷裡執導,維果·莫騰森 、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綠皮書》在世界各地陸續公映,收穫了不俗的票房與很高的評價。
這一部聚焦種族歧視問題的電影更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舉收穫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等重量級獎項。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著名音樂家唐納德•謝爾利的真實經歷,講述的是美國民權運動如火如荼的1962年,一位名叫託尼•瓦倫隆加的夜店安保陪同唐納德•謝爾利南下演出的故事。
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節,只是通過平穩樸實的細節鋪墊與鏡頭語言,講述了兩個膚色、階層、信仰、習慣等多方面迥異的男人在巡迴路演的過程中,通過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一步步卸下心防與成見,並最終收穫了理解與友誼。
黑人出行計劃綠皮書
電影的結局固然叫人心裡一暖,然而其中唐納德在美國南方各州所遭遇的種種被歧視被羞辱的經歷卻也叫人心生憤懣。
就像電影片名的由來——《黑人出行計劃綠皮書》,最初是由一名在郵局工作,叫做維克多•H•格林的人在1936年自行編寫的,在那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各州,酒店、商店、餐廳、旅館、加油站、公園、洗手間等公共場所都是兩種顏色,黑人的出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哪家酒吧可以喝酒,哪家旅館可以下榻,哪家餐廳可以吃飯……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相當於一本出行指南。書的內容每年都會根據現實的變化再做更新,直到1967年此書才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電影《綠皮書》創意海報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片2019年在美國或者說世界範圍內影響很大,可就在2020年的5月份,一起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無故死亡的事件迅速發酵,繼而引發了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的「BLM」遊行與示威活動,並一度造成多起暴力騷亂,至今硝煙未散。
由此可見,儘管美國的民權運動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可是潛藏在部分白人心底的種族偏見與歧視仍然根深蒂固,就像是發生在1992年的洛杉磯種族騷亂事件,一點火星就有可能引發熊熊大火,而受到波及與禍害的往往卻是普通民眾。
透過以上事實我們不禁發問,種族歧視為什麼會已經成為美國避不開、抹不去,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呢?
如果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先從歷史根源談起,並結合美國民權運動等史料抽絲剝繭逐步分析。
亞伯拉罕•林肯
▍種族歧視問題的歷史根源與遺留
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及美洲大陸的發現,促使歐洲的一些殖民主義國家興起了一種罪惡的貿易方式,即往返於美洲、非洲與歐洲之間的三角貿易,主要就是以各種廉價的雜貨換取大量的黑奴以滿足美洲礦產開採、商品生產的需要,所以歷史上也稱黑奴貿易。
據專家推算與統計,黑奴貿易流行的將近400年的時間裡,歐洲商人從非洲大陸掠去超過3000萬精華人口,其中1200萬被運往美洲,可是由於種種人為原因,運輸途中就死了將近1000萬人,可以說他們所賺的每一枚銀幣都沾滿了鮮血。
美國獨立以後曾一度討論將於1808年廢除奴隸制,可是由於當時的棉花貿易利潤巨大,南方莊園主的實力激增地位提高,於是此提議便被擱淺。
19世紀中葉,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北方資產階級迅速興起,工廠需要大量現成的廉價勞動力即黑奴。可是南方的大種植園主同樣需要奴隸來耕種,於是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南北戰爭爆發,北方最終獲勝。
當時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籤署並發表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憲法上規定了奴隸制的廢除。1868年黑人獲得公民權,1870年黑人獲得男性投票權。
塔爾薩的罪惡
表面上黑人得到了解放,可事實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南方諸州陽奉陰違,在各州法律的基礎上橫加條款施行所謂「吉姆•克勞法」,並默許普通民眾的種種歧視行為。這種肆無忌憚的種族隔離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美國的黑人帶來了多次慘絕人寰的災難,以及後續無窮的隱患。
例如發生在1898年北卡羅來納州的「威明頓1898暴動」,一群白人至上主義分子利用輿論無端抹黑當時的黑人先進群體,並一再挑起民眾的反黑情緒,最終在威明頓市發起了一場暴動——焚毀黑人報社、大肆捕殺黑人、驅逐黑人市長等一系列暴行。
再比如1921年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1921種族屠殺」,當時以1000多名「3K黨」為首的老白男們化身為暴徒,對當時的塔爾薩市格林伍德區的「黑色華爾街」展開了殘酷的燒殺搶掠,黑人民眾死傷慘重流離失所。
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
▍美國民權運動的不徹底
電影《綠皮書》裡主人公唐納德•謝爾利之所以選擇到南方各州進行巡迴表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改變白人心目中關於黑人的刻板印象,以期能夠得到理解與共融。
不得不說當時他的舉動是極其冒險的,頗具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這種勇氣的讚歌其實也算是響應了當時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
美國的民權運動大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著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與不平等待遇,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比較有名的事件如布朗訴託皮爾教育委員會案,羅薩•帕克斯被捕引發的蒙哥馬利公交抵制運動,小石城中央高中事件,靜坐抗議事件,阿拉巴馬大學校門事件等等。
而提到民權運動,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就是「民權運動領袖3M」之一,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丁•路德•金,這位牧師先後建立民權組織,領導多次(參與者必須身著西裝革履的)示威遊行,宣揚非暴力的抵抗形式,並積極與當時的聯邦政府展開溝通。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組織了爭取黑人工作機會和自由權的「華盛頓工作與自由遊行」,超過二十五萬的抗議者參加。
在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館前的廣場上,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而此事件距離林肯籤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剛好過去了整整一百年,此刻美國民權運動達到高峰。
1964年7月2日,美國時任總統詹森籤署了保障黑人權益的民權法案,正式以立法形式結束美國黑人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和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
不幸的是,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被一名種族主義極端分子所暗殺(關於這宗謀殺後經相關解密資料來看,與當時的FBI局長胡佛以及政治系統密切相關),此後的民權運動再也沒有掀起大的波瀾並慢慢消散。
從時下的美國黑人現狀來看,當時的民權運動並沒有進行到底,表面上實現了立法上的平等,可是黑人所追求的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多方面的平等在無形中被忽視,並與佔據主流社會的白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今天。
之所以說民權運動不徹底又可惜,是因為此次以馬丁為首的組織所提出的綱領和目標最明確,即爭取黑人作為一名美國公民的權益,而不是黑人被白人因膚色問題所歧視的反壓迫,二者是有極大區別的。
此後的幾十年裡,儘管美國境內爆發了數次種族歧視大遊行,最後卻都演變成了騷亂與暴動,一切毫無意義。
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十分嚴重
▍以身份證治轉移主要矛盾的高明戰術
美國從獨立之初到現在都是一個多民族所組成的混居國度,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多民族不同膚色之間的矛盾。
通過今年的「BLM」大遊行我們可以看到參與其中的大部分還都是白人,似乎他們比黑人本身更加在乎自由與平等。
其實自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國內幾乎沒有天下一片祥和的時期,50年代爆發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60年代流行全美的嬉皮士文化運動,70年代大規模的反戰遊行,以及後來的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等等,其根源都可以歸結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矛盾的對立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只不過由於美國國內的反共意識浪潮很強,階級鬥爭從來都沒有成為社會運動的主流,所以也就將這一矛盾進行了掩蓋。
芝加哥失業大遊行
美國聯邦政府是如何巧妙地轉移這一矛盾或者說進行化解的呢?
聯邦政府針對國內多民族混居的特點,推行了所謂的身份政治,即將國內的底層民眾儘可能的細分,如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義大利後裔等,甚至於將亞裔又細分為華裔、韓國人、日本人、南亞等等。另外一方面根據群體訴求又提出所謂的「LGBT(同性戀、變性人、跨性別者)」概念,現在已經甚至有了LGBTQIA。
如此一系列的華麗操作只有一個目的,使得底層白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加深了自我的身份認定,看似形成了一個一個穩定的小團體,然而卻無法形成一個無產階級的大團結。
儘管每個群體都會進行所謂的遊行示威來爭取自身所謂的平等,以求獲得其他群體和社會上的承認,但是就聯邦政府看來正中下懷,我正好可以逐步逐步給你想要的權益,換來的就是你對於政府的信任,你後面再有訴求我再施捨,關鍵的一點就在於這個過程讓你自動忽視了制度本身的問題所在。執政黨以及總統也許是每屆一換,可是樹大根深的權貴階層卻是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大概明白了,為什麼這次看上去聲勢浩大的「BLM」遊行在川普看來並無大礙,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好事,一來這次遊行(後期騷亂暴動)既無組織又無綱領難成大事,二來可以給國內疫情爆發所帶來的失業率以及經濟發展問題提供一定的緩衝。
電影《綠皮書》海報
▍文末結語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種族歧視在美國始終未曾消解的原因,總結起來大概如下:
接下來讓我們再深入思考兩個問題:
《綠皮書》作為一部電影而言無疑是好看而且成功的,但是就種族歧視這個題材本身來說卻又是蒼白且無力的,它既沒有深入地剖析問題的本質,更沒有展現出非裔美國人的精準訴求,它就像是一杯勾兌了溫水的白酒,似乎溫暖手心卻失去了酒的濃烈。
美國境內的黑人群體看似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獲得了平等與尊重,可是仔細想想,你印象中在這個世界第一強國裡,黑人似乎除了唱、跳、RAP等領域以外,還有其他明星與名人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