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2020-07-24 如驊電影館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電影《綠皮書》海報

——START.——

2018年由彼得·法雷裡執導,維果·莫騰森 、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綠皮書》在世界各地陸續公映,收穫了不俗的票房與很高的評價。

這一部聚焦種族歧視問題的電影更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舉收穫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等重量級獎項。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著名音樂家唐納德•謝爾利的真實經歷,講述的是美國民權運動如火如荼的1962年,一位名叫託尼•瓦倫隆加的夜店安保陪同唐納德•謝爾利南下演出的故事。

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節,只是通過平穩樸實的細節鋪墊與鏡頭語言,講述了兩個膚色、階層、信仰、習慣等多方面迥異的男人在巡迴路演的過程中,通過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一步步卸下心防與成見,並最終收穫了理解與友誼。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黑人出行計劃綠皮書

電影的結局固然叫人心裡一暖,然而其中唐納德在美國南方各州所遭遇的種種被歧視被羞辱的經歷卻也叫人心生憤懣。

就像電影片名的由來——《黑人出行計劃綠皮書》,最初是由一名在郵局工作,叫做維克多H•格林的人在1936年自行編寫的,在那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各州,酒店、商店、餐廳、旅館、加油站、公園、洗手間等公共場所都是兩種顏色,黑人的出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哪家酒吧可以喝酒,哪家旅館可以下榻,哪家餐廳可以吃飯……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相當於一本出行指南。書的內容每年都會根據現實的變化再做更新,直到1967年此書才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電影《綠皮書》創意海報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片2019年在美國或者說世界範圍內影響很大,可就在2020年的5月份,一起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無故死亡的事件迅速發酵,繼而引發了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的「BLM」遊行與示威活動,並一度造成多起暴力騷亂,至今硝煙未散。

由此可見,儘管美國的民權運動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可是潛藏在部分白人心底的種族偏見與歧視仍然根深蒂固,就像是發生在1992年的洛杉磯種族騷亂事件,一點火星就有可能引發熊熊大火,而受到波及與禍害的往往卻是普通民眾。

透過以上事實我們不禁發問,種族歧視為什麼會已經成為美國避不開、抹不去,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呢?

如果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先從歷史根源談起,並結合美國民權運動等史料抽絲剝繭逐步分析。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亞伯拉罕•林肯

種族歧視問題的歷史根源與遺留

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及美洲大陸的發現,促使歐洲的一些殖民主義國家興起了一種罪惡的貿易方式,即往返於美洲、非洲與歐洲之間的三角貿易,主要就是以各種廉價的雜貨換取大量的黑奴以滿足美洲礦產開採、商品生產的需要,所以歷史上也稱黑奴貿易。

據專家推算與統計,黑奴貿易流行的將近400年的時間裡,歐洲商人從非洲大陸掠去超過3000萬精華人口,其中1200萬被運往美洲,可是由於種種人為原因,運輸途中就死了將近1000萬人,可以說他們所賺的每一枚銀幣都沾滿了鮮血。

美國獨立以後曾一度討論將於1808年廢除奴隸制,可是由於當時的棉花貿易利潤巨大,南方莊園主的實力激增地位提高,於是此提議便被擱淺。

19世紀中葉,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北方資產階級迅速興起,工廠需要大量現成的廉價勞動力即黑奴。可是南方的大種植園主同樣需要奴隸來耕種,於是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南北戰爭爆發,北方最終獲勝。

當時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籤署並發表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憲法上規定了奴隸制的廢除。1868年黑人獲得公民權,1870年黑人獲得男性投票權。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塔爾薩的罪惡

表面上黑人得到了解放,可事實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南方諸州陽奉陰違,在各州法律的基礎上橫加條款施行所謂「吉姆•克勞法」,並默許普通民眾的種種歧視行為。這種肆無忌憚的種族隔離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美國的黑人帶來了多次慘絕人寰的災難,以及後續無窮的隱患。

例如發生在1898年北卡羅來納州的「威明頓1898暴動」,一群白人至上主義分子利用輿論無端抹黑當時的黑人先進群體,並一再挑起民眾的反黑情緒,最終在威明頓市發起了一場暴動——焚毀黑人報社、大肆捕殺黑人、驅逐黑人市長等一系列暴行。

再比如1921年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1921種族屠殺」,當時以1000多名「3K黨」為首的老白男們化身為暴徒,對當時的塔爾薩市格林伍德區的「黑色華爾街」展開了殘酷的燒殺搶掠,黑人民眾死傷慘重流離失所。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美國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

美國民權運動的不徹底

電影《綠皮書》裡主人公唐納德•謝爾利之所以選擇到南方各州進行巡迴表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改變白人心目中關於黑人的刻板印象,以期能夠得到理解與共融。

不得不說當時他的舉動是極其冒險的,頗具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這種勇氣的讚歌其實也算是響應了當時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

美國的民權運動大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著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與不平等待遇,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比較有名的事件如布朗訴託皮爾教育委員會案,羅薩•帕克斯被捕引發的蒙哥馬利公交抵制運動,小石城中央高中事件,靜坐抗議事件,阿拉巴馬大學校門事件等等。

而提到民權運動,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就是「民權運動領袖3M」之一,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丁•路德•金,這位牧師先後建立民權組織,領導多次(參與者必須身著西裝革履的)示威遊行,宣揚非暴力的抵抗形式,並積極與當時的聯邦政府展開溝通。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組織了爭取黑人工作機會和自由權的「華盛頓工作與自由遊行」,超過二十五萬的抗議者參加。

在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館前的廣場上,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而此事件距離林肯籤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剛好過去了整整一百年,此刻美國民權運動達到高峰。

1964年7月2日,美國時任總統詹森籤署了保障黑人權益的民權法案,正式以立法形式結束美國黑人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和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

不幸的是,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被一名種族主義極端分子所暗殺(關於這宗謀殺後經相關解密資料來看,與當時的FBI局長胡佛以及政治系統密切相關),此後的民權運動再也沒有掀起大的波瀾並慢慢消散。

從時下的美國黑人現狀來看,當時的民權運動並沒有進行到底,表面上實現了立法上的平等,可是黑人所追求的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多方面的平等在無形中被忽視,並與佔據主流社會的白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今天。

之所以說民權運動不徹底又可惜,是因為此次以馬丁為首的組織所提出的綱領和目標最明確,即爭取黑人作為一名美國公民的權益,而不是黑人被白人因膚色問題所歧視的反壓迫,二者是有極大區別的。

此後的幾十年裡,儘管美國境內爆發了數次種族歧視大遊行,最後卻都演變成了騷亂與暴動,一切毫無意義。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十分嚴重

以身份證治轉移主要矛盾的高明戰術

美國從獨立之初到現在都是一個多民族所組成的混居國度,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多民族不同膚色之間的矛盾。

通過今年的「BLM」大遊行我們可以看到參與其中的大部分還都是白人,似乎他們比黑人本身更加在乎自由與平等。

其實自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國內幾乎沒有天下一片祥和的時期,50年代爆發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60年代流行全美的嬉皮士文化運動,70年代大規模的反戰遊行,以及後來的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等等,其根源都可以歸結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矛盾的對立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只不過由於美國國內的反共意識浪潮很強,階級鬥爭從來都沒有成為社會運動的主流,所以也就將這一矛盾進行了掩蓋。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芝加哥失業大遊行

美國聯邦政府是如何巧妙地轉移這一矛盾或者說進行化解的呢?

  • 其一提出「中產階級」的概念(參考1959年7月24日,尼克森與赫魯雪夫之間的那場著名的廚房辯論),使得美國民眾誤以為大多數都處在社會中層,進而提供了底層白人與權貴階層之間的矛盾緩衝。
  • 身份政治所帶來的群體分化。

聯邦政府針對國內多民族混居的特點,推行了所謂的身份政治,即將國內的底層民眾儘可能的細分,如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義大利後裔等,甚至於將亞裔又細分為華裔、韓國人、日本人、南亞等等。另外一方面根據群體訴求又提出所謂的「LGBT(同性戀、變性人、跨性別者)」概念,現在已經甚至有了LGBTQIA。

如此一系列的華麗操作只有一個目的,使得底層白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加深了自我的身份認定,看似形成了一個一個穩定的小團體,然而卻無法形成一個無產階級的大團結。

儘管每個群體都會進行所謂的遊行示威來爭取自身所謂的平等,以求獲得其他群體和社會上的承認,但是就聯邦政府看來正中下懷,我正好可以逐步逐步給你想要的權益,換來的就是你對於政府的信任,你後面再有訴求我再施捨,關鍵的一點就在於這個過程讓你自動忽視了制度本身的問題所在。執政黨以及總統也許是每屆一換,可是樹大根深的權貴階層卻是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大概明白了,為什麼這次看上去聲勢浩大的「BLM」遊行在川普看來並無大礙,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好事,一來這次遊行(後期騷亂暴動)既無組織又無綱領難成大事,二來可以給國內疫情爆發所帶來的失業率以及經濟發展問題提供一定的緩衝。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電影《綠皮書》海報

文末結語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種族歧視在美國始終未曾消解的原因,總結起來大概如下:

  • 歷史根源所帶來的惡性傳統深入人心,即所謂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60年代以爭取非裔美國人平等公民身份的美國民權運動在最接近成功,最有可能改變一切的時候戛然而止,只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此後在出生環境、教育資源、擇業就業等多方面與白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 階級矛盾的被掩蓋,非裔美國人自我承認的身份界定,導致「黑人永遠被歧視」的觀念在普通民眾心中越發深刻,看似激動人心的遊行示威其實帶來了反效果,就好像這部獲得奧斯卡青睞的電影《綠皮書》,明明是百十年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卻依舊惹人注目

接下來讓我們再深入思考兩個問題:

《綠皮書》作為一部電影而言無疑是好看而且成功的,但是就種族歧視這個題材本身來說卻又是蒼白且無力的,它既沒有深入地剖析問題的本質,更沒有展現出非裔美國人的精準訴求,它就像是一杯勾兌了溫水的白酒,似乎溫暖手心卻失去了酒的濃烈。

美國境內的黑人群體看似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獲得了平等與尊重,可是仔細想想,你印象中在這個世界第一強國裡,黑人似乎除了唱、跳、RAP等領域以外,還有其他明星與名人嗎?!

——END.——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為何成為美國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

相關焦點

  •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美國最悠久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著名音樂家唐納德•謝爾利的真實經歷,講述的是美國民權運動如火如荼的1962年,一位名叫託尼•瓦倫隆加的夜店安保陪同唐納德•謝爾利南下演出的故事。透過以上事實我們不禁發問,種族歧視為什麼會已經成為美國避不開、抹不去,百年未曾消解的原罪呢?如果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先從歷史根源談起,並結合美國民權運動等史料抽絲剝繭逐步分析。
  • 《綠皮書》六十年,挖挖美國種族歧視的黑歷史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是一個1962年發生在美國關於種族歧視的故事。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揭露6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太殘酷
    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作為一部講述黑人種族歧視的電影能獲此大獎,實屬難得。電影《綠皮書》講述了種族問題、階層問題、貧富差距、文化差異等等,內容非常豐富,描述手法也是有緊有松,作為一部劇情片,絲毫沒有睏倦的感覺,兩人關係的升華和故事情節的發展十分的吸引人。種族歧視是本片的一大看點,電影取自60年代的社會現象,揭露了黑人在美國國內的社會地位,看完讓人觸目驚心,黑人在當時的美國,根本沒有任何地位,電影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講述了黑人在美國的生活。
  • 《綠皮書》:種族歧視的縮影集
    綠皮書是一本記錄了為有色人種提供餐廳和旅館的指南,由於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很多地方都會拒絕為有色人種提供服務,而綠皮書則可以幫助他們出行得更方便。在對有色人種歧視的大環境下,《綠皮書》無疑是種族歧視在60年代的社會縮影。
  • 《綠皮書》:60年代的美國竟然是這樣
    最近的電影《綠皮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豆瓣評分8.9,淘票票評分9.3,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的多項提名和獎項,妥妥的優質經典電影。淘票票上獲得94%的大V推薦,有98%的觀眾看過之後覺得溫暖感人,小編就是其中之一。
  • 豆瓣8.9分,爛片導演突然奉上一部無可挑剔的佳作!
    奧斯卡熱門電影《綠皮書》於2018年11月在北美上映,票房一般,但卻是口碑極佳的一部電影。《綠皮書》由喜劇電影導演彼得·法雷利執導,這位導演曾憑藉《電影43》拿下第34屆金酸莓最差導演大獎。近十年來,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撲街,但卻突然奉上一部在各大獎項所向披靡的電影佳作,實在難得。
  • 全網近9分的美國電影《綠皮書》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魔力
    2019年彼得·法拉利執導了一部傳記電影《Green Book》,中文名字綠皮書,很普通的名字,這和國內響亮的電影名字形成鮮明對比,但是評分接近9分,是什麼讓這部電影有這樣的吸引力?其實電影的精彩程度和主演多少沒關係,曾經的《Moon》只有一個演員依然精彩,今天的綠皮書主演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一個白人,一個黑人,一段簡單但精彩的故事。
  • 《綠皮書》豆瓣8.9:歧視黑人之外,還有兩個男人之間的溫暖
    電影《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Don打給美國司法部長電話後,兩人放了出來。在回旅館的路上,Don責怪Tony衝動,Tony表示不能理解,大聲的說到:「Even I blacker than you are。」
  • 《綠皮書》豆瓣8.9分,究竟有何看點?韓寒打call,高曉松強推
    經過幾次理解的競爭,一開始居高不下的《馴龍高手3》,在《綠皮書》這部電影上映後竟然開始走向了下坡路,佔領三天票房榜首竟被一部文藝片逆襲。截止到目前為止1.45億的票房並不算多,但是豆瓣也給出了近幾年電影中較高的評分8.9分。並且還拿下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 2019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有原型嗎?綠皮書國內上映時間是哪天
    從去年多倫多電影節初登大銀幕到現在,《綠皮書》的獲獎之旅可以用瘋狂集郵來形容,幾乎走遍了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所有重要大獎領獎臺。國內超5萬人打分後,豆瓣評分依然高達8.9,成為近十年評分最高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 《綠皮書》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為何是它?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北京時間2月25日上午8點,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當爺(Adam Lambert)攜手皇后樂隊以《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的開場表演燃爆全場!這也是奧斯卡近30年來首次沒了主持人,而由包括復仇者聯盟超強卡司陣容在內的眾多大咖明星串場。
  • 8分鐘影評 ‖《綠皮書》:幸福的炸雞滋味!
    以下是文章實錄 由彼得·法雷裡編導的《綠皮書》是一部堪稱絕妙的電影。在電影的敘事層次及主客易位的轉換間設計得十分高妙。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這裡所說的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
  • 《綠皮書》與美國黑人文化進階之路
    《綠皮書》在國內上映已將近一月,票房達到了4.6億,作為一部偏小眾的文藝片來說,可以稱得上成績斐然了。 很多影評已經從專業的角度對電影做出了分析。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各方面的素質都很均衡,劇本精巧,表演到位,立意也比較符合近幾年的好萊塢主流價值觀,獲得奧斯卡獎也是情理之中。 而這部影片背後,體現的是美國黑人近百年的文化進階之路。
  • 亨利場邊跪地8分46秒 緬懷美國去世黑人
    網易體育7月10日報導:當地時間7月9日,美國足球大聯盟展開複賽後第二日的角逐。在蒙特婁衝擊對新英格蘭革命的比賽中,法國足壇名宿、現任蒙特婁衝擊隊主教練的亨利在開場後連跪8分46秒,以紀念此前因暴力執法被致死的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
  • 美國種族歧視的殘酷現實,這部電影講透了
    前一段時間美國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因為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殺死了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引起了許多反種族歧視者的抗議。在新冠疫情橫行的時候,他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誓要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他的不幸,像是一根導火索,徹底點燃了許多美國人心中對種族歧視的不滿。
  • 經典佳片《綠皮書》,它揭示的其實不只是種族歧視,你看懂了嗎?
    在近兩年有一部影片可謂是席捲全球,並且成為了一部「黑馬」影片,正是雙男主影片《綠皮書》,它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一部電影,也是黑人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當時備受種族歧視的時代為黑人發聲寫下的一本書,書中標出了黑人的專屬旅館和餐飲位置。
  • 豆瓣8.9分,2019奧斯卡最佳影片,跨種族的真摯友情!
    在北美還存在嚴重種族歧視的20世紀60年代,是什麼讓一位黑人願意去往種族歧視更嚴重的南部地區?是什麼讓一位白人願意給黑人當司機?又是什麼讓他們兩人成為了摯友?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綠皮書》。
  • 《綠皮書》| 豆瓣8.9的高分美國劇情片
    百度雲連結:https://pan.baidu.com/s/1TupBxkBESzqKycyJ8_提取碼:kvz0 複製這段內容後打開百度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早就聽說《綠皮書
  • 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比《綠皮書》殘忍多了!
    近日,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國內上映,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豆瓣有超過30萬人的評價,評分高達8.9,票房也超過了3億元。
  • 電影:Green Book / 綠皮書
    》又5提3中,一舉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best original screenplay)、最佳男配角三項重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於2018年11月21日在美首映,如今已經豆瓣,爛番茄及IMDb三網清一色好評:豆瓣8.9,高達93%的爛番茄觀眾好評度,IMDb也給出了8.3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