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我們為什麼愛看災難片

2020-12-25 澎湃新聞

徐蓓整理 解放周末

不斷襲擾人類的疫情,是否有電影已經作過「神預言」?一部優秀的傳染病災難電影,到底要想表達什麼?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人文清華雲講壇」上回顧了一系列傳染病災難電影,提醒人們在災難面前必須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為什麼人們愛看災難片

大家對很多災難電影比較熟悉,比如《2012》《後天》《我是傳奇》《傳染病》等等,這些電影都以表現災難為題材,一般把它們叫作「災難片」。

災難片有3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破壞力量。這種力量可能來自自然界或是外太空,也可能來自人為。第二,巨大的破壞性導致巨大的傷害。第三,表現人類為戰勝災難而付出的努力和犧牲。

為什麼災難給人們帶來如此巨大的損失,但人們還是喜歡看災難片呢?實際上,人們看災難片恰恰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2012》劇照

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來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實際上,人無論是面對大自然還是面對人類自己時,都有許多無法戰勝的困境。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然而,在每一個前進的步伐中,在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面臨磨難;而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管面臨什麼困難,我們都會充滿勇氣地去面對。著名作家海明威有部小說叫《老人與海》,書中那位老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時候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你可以消滅我,但是你不能打敗我。」換而言之,人總有一種不敗的精神去面對不可抗拒的災難。

而災難電影,正是提供了一個面對災難時人類如何應對挑戰並且戰勝挑戰的機會。恰恰因為我們經歷了恐懼,我們才能夠最終戰勝恐懼。可以說,災難片為我們呈現了一種用恐懼的經歷去超越恐懼的美學方式和藝術方式。

我心目中的十大傳染病災難片

災難片一般根據災難的形式分為六大類型,分別為自然、戰爭、外太空、後人類、科技以及傳染病災難片。

來自自然界的災難主要包括龍捲風、地震、氣候異常等等,像電影《後天》《龍捲風》都是表現這方面的內容。表現戰爭、外太空、科技等給人們帶來災難影響的電影也有很多。還有後人類的災難電影,內容主要是展望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未來,人類創造了機器人,但最後機器人反過來控制人類的世界,這樣的災難電影也越來越多。

今天,我們著重關注的是傳染病災難片。傳染病災難片為什麼會成為六大災難片之一?因為人類永遠在與疾病做鬥爭。疾病和死亡,是任何人都擺脫不了的宿命。

人類歷史上,傳染病帶來了多次毀滅性的影響,比如中世紀的黑死病。即便進入20世紀後,霍亂、天花、瘧疾這樣的傳染病仍然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傷害。2003年我們曾經歷過的SARS事件,也對全球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傳染病對人的影響和傷害範圍非常巨大,同時,它也對整個社會體系帶來巨大考驗,所以,傳染病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題材。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題材把人性放在了聚光燈下,人性的善良、勇敢、懦弱、自私與犧牲都在電影中被放大呈現出來。許多電影既表現了對傳染病的認知,更表現出在傳染病這樣巨大的傷害面前,人類所擁有的尊嚴和偉大。

《流感》劇照

可能每一位電影愛好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傳染病災難片榜單,我也分享一下我心目中的十大傳染病災難片榜單。這些電影包括《卡桑德拉大橋》(1976年,英國、義大利、西德)、《釜山行》(2016年,韓國)、《流感》(2013年,韓國)、《傳染病》(2011年,美國)、《我是傳奇》(2007年,美國)、《致命拜訪》(2007年,美國、澳大利亞)、《極度恐慌》(1995年,美國)、《感染列島》(2009年,日本)、《滅頂之災》(2008年,美國、印度、法國)、《十二猴子》(1996年,美國)。

引發思考傳染病與人的關係

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卡桑德拉大橋》《我是傳奇》《傳染病》《釜山行》這4部電影,通過它們了解傳染病災難片究竟有何特點,以及人類對傳染病災難有怎樣的認識。

這些電影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傳染病來自哪裡。關於傳染病的來源有很多陰謀論,有很多猜測,但所有傳染病的根源最終要通過科學來證明它究竟來自哪裡。在電影中,無論最後傳染病的來源是什麼,電影歸根到底是要引發人們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傳染病與人的關係。

《傳染病》劇照

在傳染病災難片中,有的傳染病來自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了病毒的泛濫。也有的傳染病出於人為製造,由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或是出於企業的巨大商業利益,製造出了生物細菌、生化武器,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傳染病是來自自然界,還是出自高科技,都與人的貪慾、爭鬥有關係。

美國電影《傳染病》的情節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接近。片中,一輛伐木車推倒了原始森林,使蝙蝠失去了棲息之所,進入人類的生活圈。蝙蝠吃了香蕉,把病毒沾染在香蕉上,一頭豬又吃了香蕉。豬被屠宰後送進了餐廳,廚師被病毒感染,一位美國女遊客與這個廚師握手合影后,又通過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把病毒傳播到了全世界,因此形成了病毒的傳染鏈。這與SARS傳播路徑的科學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這些電影中,人們從傳染病的來源上對人類自身的發展進行了反思。

傳染病的災難性有3個顯著特點

這些作品還以較大的篇幅表現了傳染病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傳染病的災難性在電影中通常有3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巨大性。巨大的災難可能造成許多人的死亡,可能造成一個城市的荒蕪,可能造成全球恐慌。這種巨大性的特點在電影的視覺上給我們帶來了強烈震撼。

在電影《我是傳奇》中,紐約曼哈頓成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傳染病奪去了所有正常人的生活,被病毒感染的人都變成了夜行動物,在夜晚會攻擊別人,喝別人的鮮血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電影中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時代廣場,但是這個紐約的標誌性建築中空無一人,一片荒涼,讓人感受到傳染病災難帶來的強大視覺衝擊。電影中的男主人公羅伯特原來是軍隊裡的科研人員,因為他有免疫力,所以只有他生存下來,帶著一隻狗在這個城市裡生存、掙扎,尋找抗擊病毒的方法,去拯救更多的人。

第二個特點是公共性。在電影裡,無論是知名人士還是普通人,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家財萬貫的商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貧富,都有可能感染上傳染病。

在電影《卡桑德拉大橋》中,一個恐怖分子受到了病毒感染後,倉皇逃上了一列火車,給這列火車帶來了巨大的危險。影片中,火車上有各種不同社會等級的人群,成為一個公共空間的象徵。一列火車的末路狂奔,加上主人公必須在到達卡桑德拉大橋之前解決最後的危機,這樣就形成了巨大的時間壓力和危機壓迫感。《卡桑德拉大橋》雖然是1976年拍攝的電影,但它創造的經典敘事模式至今仍被很多電影所採用。

《卡桑德拉大橋》海報

第三個特點是全球性。就像新冠病毒,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個國家受到影響,儘管各國採取了各種隔離和封閉措施,但是仍然不能阻擋病毒在全球傳播。在電影中的情況也是如此,比如《傳染病》這部電影中,無論是在亞洲、美洲,還是歐洲,傳染病都無孔不入。

傳染病帶來的影響和災難是不可逆轉的,人類沒有辦法克服它,所以這種災難在影片中變得極為恐怖,這使得很多觀眾在影院裡看電影時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神經始終高度緊張。

這些電影在表現傳染病的巨大危害的同時,似乎也傳遞出某種社會隱喻。比如《釜山行》裡,人被殭屍病毒感染之後,必須去吸別人身上的血,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命。電影也許想要告訴我們,病毒和人性的惡一樣會蔓延,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因此,在傳染病面前,人們會變得相互攻擊、相互不信任。這也是需要我們反思的。

「英雄不過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在這些電影中,我們還看到許許多多人的犧牲。災難片中的犧牲者大致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災難面前的自私者。那些自私的、只顧個人安全不顧別人安危的人,在電影中往往會成為最早的犧牲者———雖然他們未必是作惡的人。從電影藝術和倫理選擇的角度來看,當人類面臨災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往往會被優先消除。

當然,這些電影中也會出現一些在倫理上歸於生命優先序列的人物形象,比如《釜山行》《我是傳奇》《傳染病》等很多災難片中都會出現婦女、兒童的形象,他們代表著人類社會未來的希望,往往擁有生命的優先權。

另一種犧牲者則是拯救人類的英雄。但是,在電影中,大多數的主角並不是生來就想當英雄的,就像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話,「英雄不過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親人、伴侶,才不得不選擇挺身而出。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繆,在他著名的表現傳染病的小說《鼠疫》中這樣寫道:「對當英雄和聖人都沒有什麼興趣,我所感興趣的是做一個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別人的人,這就是災難電影中真正的英雄形象。

電影《傳染病》中有一位女醫生,因為疫苗需要進行人體實驗,但是時間不夠,所以她選擇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這其實具有極大的風險。影片中,她被塑造為英雄人物,但是這個英雄並不是故意拔高,而是給了她一個非常人性化的理由———她的父親被病毒感染了。所以,她不僅是在救人類、救他人,同時也在救自己的父親。這樣的處理,使凡人的挺身而出變得更加可信,也讓電影觀眾更願意接受這個人物。

《我是傳奇》同樣塑造了一位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威爾·史密斯飾演的上校,在目睹了妻子和女兒在災難中死亡後,有了非常強烈的幫助更多人、拯救更多人的個人動力。

《我是傳奇》劇照

《卡桑德拉大橋》的男主角張伯倫醫生,也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為拯救列車上所有人的英雄。名醫張伯倫為什麼不坐飛機而選擇旅途漫長的火車?原來是出於對飛機墜機的恐懼。這個人道主義英雄在影片開場時也只是一個膽小惜命的普通人。然而,出於醫生的天職,他在危急時刻克服了恐懼懦弱,顯現出人性的偉大,願意犧牲自己來保護大家。火車爆炸後,前面的幾列車廂都掉進了大河裡,從而保護了最後幾節車廂裡的所有人,這在電影藝術手法上是典型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傳染病災難電影的啟示

美國電影《傳染病》被大家看成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神預言」。這部電影中的很多情節都和今天的現實非常相似,比如氣溶膠傳播、0號傳染者、方艙醫院,甚至電影中還有一種治病的中藥叫「連翹」。這部電影拍攝於2011年,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SARS事件。顯然,這部電影有很好的預見性,是一部值得大家回味和警醒的傳染病災難電影。

總而言之,這些災難片無論是表現傳染病帶來的巨大社會災難,還是人們為戰勝傳染病而作的種種努力和犧牲,它們其實是希望向觀眾傳達以下幾點啟示。

《後天》劇照

第一,人不是世界的上帝,我們不能支配一切。當人受到病毒感染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控制局面。世界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我們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第二,這些電影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在這些電影中,我們看到,大災大難方顯人性善惡。雖然其中也有惡的一面,但是我們最終發現,在災難面前,只有愛才能拯救人類,只有人的尊嚴才能拯救人類,所以這些作品中都表現了人性的偉大和高貴。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災難電影裡有那麼多的傷害和犧牲,但我們依然喜歡看災難電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們從這些電影中能看到希望和愛的光芒。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類將和傳染病一直抗爭下去。未來,我們還將不斷面對困難、面對災難。這些電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預言和啟示,讓我們知道在面對災難的時候應該怎樣去迎接挑戰,怎樣用人性和人道的力量去最終戰勝災難。當然,電影要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內容是,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走得多快,都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

原標題:《尹鴻:我們為什麼愛看災難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們愛看災難片 是因為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這種不可抗拒的破壞力,往往都會對我們的社會,對人們的生命、生存產生巨大威脅。第三,要表現人類為戰勝災難而付出的犧牲和努力。為什麼災難給人們帶來慘不忍睹的損失,但是人們還喜歡看災難片?尹鴻認為,人們喜歡看災難片,恰恰是想超越我們對災難的恐懼。「盧梭有一句話:『人生來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 看災難片,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走得多快,都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  ——尹鴻  為什麼人們愛看災難片  大家對很多災難電影比較熟悉,比如《2012》《後天》《我是傳奇》《傳染病》等等,這些電影都以表現災難為題材,一般把它們叫作「災難片」。  災難片有3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破壞力量。
  • 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不管是現實還是幻象,人類似乎都「無處可逃」,甚至可以開玩笑地說,生活簡直就是一部最棒的災難片。 為什麼觀眾如此熱愛災難片?災難片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災難片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以及,國產災難片的時代——來臨了嗎? 國內市場對災難片的類型需求很大 在聊災難片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災難片的定義。
  • 十大傳染病災難電影,你看過幾部?它們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圖片由「人文清華講壇」提供)『為什麼人們愛看災難片』大家對很多災難電影比較熟悉,比如《2012》《後天》《我是傳奇》《傳染病》等等,這些電影都以表現災難為題材,一般把它們叫作「災難片」。災難片有3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破壞力量。
  • 深度解析:我們為什麼喜歡看喪屍片?
    現實中我們不可能爆哪個不喜歡的人的頭,只能擱到電影裡了。二、喪屍片裡的政府和媒體都哪去了?那麼,喪屍片裡的人為什麼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殭屍,或者說,那些人為什麼非得自己動手幹這髒活累活高危活呢,原因很簡單,片中的所有社會體系都崩潰了,從政府到媒體再到醫療司法……換句話說,社會處於了一種「無政府主義」狀態。
  • 我們為何特別喜歡看災難片和戰爭片
    災難片和戰爭片,會重現這種悲慘的場面,甚至可以渲染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慘烈的場景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的避難功能,作為觀眾,這種刺激會讓我們的口味卻越來越重。每個人看災難片的目的可能不太一樣,大概一般人有這些想法:1、著迷於他人的不幸?2、他人的運氣越差,我們就越幸災樂禍?
  • 尹鴻VS俞白眉:電影「賤」時代的娛樂尺度之爭
    我們是不是對每個搞喜劇的人都這麼要求過?我們的票房秘密是我們知道中國人在日常生活裡有多麼缺少笑,他們多麼願意為痛快淋漓的笑買單。喜劇大師果戈裡的《欽差大臣》出現的時候遭遇了多少批評?但是觀眾愛看給了喜劇生命力。千萬不要低估觀眾的判斷和品味,他們是知道好壞優劣的。
  • 《全球風暴》:從災難片演化看中美關係
    ,往往不僅僅讓觀眾看特效,它還有一些意識形態的探討,親情扭結成的美國家庭倫理的表達,這些東西,一旦形成,慢慢就會塑造災難片的類型套路,《全球風暴》便是這種類型片的典型延續,儘管對於導演迪安·德夫林來說,這還只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 災難片教會我們的,不只是恐懼
    2016年上映的第一部,讓我們看到了災難之中被放大的人性,感動之餘也被深深震撼著。而經過這次疫情,明白了曾經以為那些離我們很遠的事可能就會發生在身邊的時候,再看回這些災難片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悟。開往釜山的動車上,有朋友,有同事,有同學,有情竇初開的學生情侶,有家人,也有陌生人。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縮影。危難,永遠是人性面臨的最大考驗。
  • 走心安利5部韓國災難片!
    或許是韓國災難片的共性,常常含沙射影地批判領導、上層階級,看的時候真的有絕望的感覺。2.雪國列車2031年,人類試圖阻止全球變暖的實驗失敗,造成了地球的極寒。在冰河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所有人登上了一輛如同諾亞方舟的列車。在這列車廂有著等級之分的列車上,生活在惡劣環境的末節車廂的人們為了生存,一節節車廂地向前突進,掀起了一場向車頭進軍的「革命」。
  • 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
    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時間:2020-02-01 19:08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 災難片電影的產生很大的程度上警示著我們 ,或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這麼多年來,國內國外上映了許多的災難片電影
  • 全球災難片前九排行榜,你不得不看!
    近日隨著《末日崩塌》的上映,關於災難片的那些討論又重出江湖。
  • 中外十大災難片 災難無情 人間有愛
    TOP7《絕世天劫》評分7.8分影片《絕世天劫》是1998年的科幻災難片,影片中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奔來,並將於十八日內撞上地球時,美國太空總署想出阻止該隕石的辦法: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鑽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但這一切必須要在十八日內完成。
  • 盤點全球40部災難片,狂風暴雨也阻擋不了我的愛!
    你們不是最愛那些空調電暖氣防塵面罩麼?你們在毀滅我,卻要求我以美好的姿態呈現給你們的子孫後代。公平一點的說,這可能嗎?3、《日本沉沒》看了地震再來看這個,嚇死個人啊。想不到現實版的居然正在上演。天災人禍啊。這部確實是日本難得一見的大製作,災難情景做得很真實,直升機、軍艦和潛水艇都用上了。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電影種類繁多,體裁多樣,而災難片很多人都喜歡看,觀看災難片它那緊張刺激感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還有在災難中人類情感的表現讓人動容。災難片它以恐怖、驚慌、悽慘的情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讓欣賞的人們震撼,深入心靈。對於災難,2020年伊始不僅在中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下,全球全球都發生了數件災難大事件,病毒爆發、禽流感、地震、火災等等。
  • 文藝百家|尹鴻:2021年,我們將更需要電影
    在新的一年,人類還沒有真正進入我們所期盼的所謂「後疫情時代」,其後續影響依然存在:一度支撐中國電影市場五分之二的好萊塢電影可能會缺席;頭部電影的生產數量和生產周期都達不到預期計劃;網際網路視聽內容以其相對的方便、廉價、敏捷、精確而轉移著觀眾的注意……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進入新的一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確定性」幾乎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未來,這其實已經成為遠遠超出電影領域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擔憂。
  • 災難電影集大成者 韓國10部震撼人心的災難片
    韓國人民多災多難呀,先是怪物,再是流感,又是高樓火災和隧道塌方,然後是喪屍肆虐,去年一部韓國影史上首次以核電站爆炸為題材的影片,再次震驚世界,韓國災難片最大的成功,我認為來自於對現實的零距離直面和鞭笞,當然無處不在的催淚的親情、友情、愛情和人性的脆弱的還原才是韓影的態度
  • 這7部傳染病災難片,看完頭皮發麻
    特殊時期,我們待在家裡,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立足當下,不少傳染病題材的災難片,都相繼走入觀眾視野,讓人們重新審視災難的可怕、人類的渺小以及人性的複雜。
  • 全球斷電,我用手機也要看完這部災難片
    《我的生存之道》《完美逃亡》《倖存者》《末世孤行》《深海浩劫》這種我們太熟的災難片,不論好壞,都往一個「大」字上造。也許是兇殘的異形大怪獸,或者是天災地劫。《生存家族》的這場災難很荒誕,但細想未必不可能發生。它將現代人已經忽視的「假設」拍了出來,同時,也給我們都提了個醒。有電是常識,但我們是不是已經活成了「沒電不行」?
  • 這樣的韓式災難片,請再多一點
    最近,小十君發現有一部韓國災難片出資源了。 這裡必須先心疼一下韓國人民,為什麼呢? 其實韓國國土狹小,原本不適合拍災難片。畢竟你看看人好萊塢,動不動水淹一個州。或者隕石普降大地,好像災難片和這種視覺效果看起來才是完美搭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