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大歌星 K.K. Slider 眾多風格各異的單曲被各位玩家爭相收集。不過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發現,這些專輯中有不少封面都頗為眼熟呢?本文就將為各位列舉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的十張與現實中真實專輯頗為相似的專輯封面,並為各位講述這些真實專輯背後的故事。
《K.K.50年代搖滾》(Rockin' K.K.) 查克·貝裡《Greatest Hits》
K.K. 這張《Rockin' K.K.》(K.K.50年代搖滾)幾乎是可以第一眼認出的專輯封面,非常完美地致敬了查克·貝裡1964年發布的精選輯《Greatest Hits》封面。出生於1926年的查克·貝裡自1955年以《Ida Road》改編單曲《Maybelline》一炮而紅之後,在短短十年間迅速發布了多首經典單曲,都被包含進了這張《Greatest Hits》。
與當時主流的搖滾樂不同的是,查克·貝裡的搖滾樂吉他演奏水平更加優異,詞曲也頗有巧思,令其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樂壇獨樹一幟,為後續包括吉米·亨德裡克斯在內的搖滾樂手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在這張《Greatest Hits》中,包括了為搖滾樂所譜寫的《Rock And Roll Music》、飽含青春氣息的《School Days》、《Sweet Little Sixteen》,以及非常經典的《Roll Over Beethoven》、《Johnny B. Goode》,都是搖滾樂迷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精選輯中所包含的曲目,很多都在當時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動物森友會》用這張致敬查克·貝裡專輯的封面來代表「50年代搖滾」可以說毫不為過。
即便在隨後的歲月中,曾因多次違法行為被判處監禁,我們依舊無法忽視查克·貝裡在搖滾樂歷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2017年3月18日,查克·貝裡在家鄉密蘇裡州查爾斯郡的住所外去世,享年90歲。在葬禮上,查克·貝裡那把櫻桃紅吉他被鑲嵌在棺蓋內側,著名搖滾樂隊滾石 Rolling Stones 更是送來了一個被裝飾成吉他形狀的花圈以寄託哀思。
《K.K.金屬搖滾》(K.K. Metal) Metallica《Ride the Lightning》
在極具辨識度的 K.K. 專輯封面中,《K.K. Metal》(K.K.金屬搖滾)是絕對無法錯過的一張封面。只要是對於重金屬樂隊 Metallica 有一點認知的朋友相信都可以立馬認出這張封面是致敬的他們在1984年發行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Ride the Lightning》。
在《Ride the Lightning》這張專輯錄製前,Metallica 剛剛在首張專輯《Kill 'Em All》發行前經歷了一次人員更替——主音吉他手 Dave Mustaine 因為過度使用藥物、酗酒,以及和其他成員發生肢體衝突等事件在專輯發行前一個月被除名。
據 Dave 個人回憶,這次除名「完全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當時正在紐約錄製專輯的 Metallica 直接把他的行李全打包好,給他放在了巴士站、送他上了回洛杉磯的大巴。在大巴上,Dave Mustaine 在一張小廣告的背面寫下了一些歌詞,這些歌詞被用在了他的下一支樂隊——同樣非常著名的 Megadeth 在1988年發行的專輯《So Far, So Good... So What!》所包含的單曲《Set the World Afire》之中。
在 Dave Mustaine 被開除出隊的同一天,另一支重金屬樂隊 Exodus 的吉他手 Kirk Hammett 就接到了邀請電話,從沒離開過加州的 Kirk 湊了點錢買了張機票便飛往了紐約。在順利合奏收錄於《Kill 'Em All》的《Seek & Destroy》後,Kirk Hammett 便被正式邀請成為 Metallica 的主音吉他手,並參與錄製了在1983年、1984年背靠背發行的《Kill 'Em All》和《Ride the Lightning》。
在《Ride the Lightning》中,Metallica 並沒有完全延續首張專輯中快節奏鼓點的重金屬樣式,而是採用了更多的木製吉他、更多不同樂器採樣以及更複雜的和弦進行嘗試。樂隊中更多的成員加入了詞曲編寫之中,而在一年前被開除出隊的 Dave Mustaine 還在兩首歌裡享有署名。
專輯中雖然也有《Fade to Black》這樣因採用木製吉他而令當時 Metallica 部分粉絲群體所不太接受的單曲,但總體依舊非常經典,能夠看到樂隊在音樂風格和歌詞表達上的充分進步,更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成為了過去三十餘年間最為流行的 Metallica 重金屬專輯之一。
《Ride the Lightning》專輯名字來源於史蒂芬·金1978年發行的末世題材小說《末日逼近》(The Stand)的章節名,封面除去醒目的 Metallica 大大的 Logo 外,中央位置被放置了一張電椅。有意思的是,在1984年,法國唱片行 Bernett Records 誤將《Ride the Lightning》藍色封面印成了綠色,總計出產了400餘張的綠色封面版《Ride the Lightning》如今已經成為了各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K.K.搖擺樂》(K.K. Swing) 格倫·米勒《The Essential》
如果說認出上一張《K.K. Metal》是因為與 Metallica 超級相似的 Logo,那麼《K.K. Swing》(K.K.搖擺樂)這張封面則是因為 K.K. 神似格倫·米勒(Glenn Miller)的三七分(七三分?)頭型。比較可惜的是,Glenn Miller 這張 Swing 曲風的《The Essential Glenn Miller》精選輯是在2005年發行的,此時距離格倫·米勒在搭乘飛機橫跨英吉利海峽時神秘失蹤已經過去了六十餘年之久……
作為長號手、作曲家的格倫·米勒,生涯初期的成績並不突出,早年雖然也有作為樂團成員參與電視節目或是在電影中出現的經歷,但是他個人組的樂隊卻和那個時代大部分的樂隊一樣被埋沒在時代洪流之中。
但當1938年,格倫·米勒34歲那年時,他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門路——當時他讓樂隊中的單簧管與高音薩克斯同時演奏主旋律,而剩下的三個薩克斯則吹奏單個八音階所組成的和聲。這樣與傳統樂隊不同的演奏模式讓格倫·米勒的樂隊在1930年代末的樂隊洪流中脫穎而出,受到了當時民眾的極大歡迎。
在同年,格倫·米勒和他的樂隊為 Bluebird Records 錄製的 Swing 樂唱片《Chattanooga Choo-Choo》開始在美國境內大量發行。隔年的《世代》雜誌曾經評論說,當時全美的唱片點唱機中,總會有那麼六分之一的唱片專屬于格倫·米勒以及他的樂隊。
即便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格倫·米勒與 Swing 曲風卻不被當時的爵士樂界所接受——只因格倫·米勒對於他的樂隊要求極嚴,在日復一日的排練中追求每一個音符都要按照樂譜上寫的來。爵士樂界認為如此演奏樂器會抹殺掉樂手的想像力,對於音樂的感知能力也會隨之消散。
當生涯進入巔峰、在1942年憑藉《Chattanooga Choo-Choo》取得生涯首張金唱片時,格倫·米勒卻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每周15,000~20,000美元的薪水,加入戰時的美國軍隊服役。
當時格倫·米勒已經38歲,年齡已經讓他不足以進入他所希望的海軍服役。不過隨後他還是寫信說服了美軍高層,並加入了美國空軍成為了軍隊樂手,通過自己的努力組建了一支大型的行進軍樂隊,並積極革新樂隊所吹奏的樂曲。
只可惜,格倫·米勒這一去就再沒能從戰場上回來——1944年12月15日,格倫·米勒所搭乘的 UC-64 運輸機在從英國橫跨英吉利海峽前往巴黎的途中失聯,下落不明,傳奇的搖擺樂大師格倫·米勒就此失蹤。戰後,格倫·米勒被追授了銅星勳章。在進入部隊服役前的1938年~1942年這短短四年內,格倫·米勒擁有16張冠軍專輯以及69首排名進入前十的單曲,其中69首排行榜前十單曲是「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The Beatles 終其職業生涯也未曾能打破的驚人成就。
如果格倫·米勒順利從戰場歸來、脫下戎裝換上燕尾服,沒人可以猜測出他還可以取得哪些驚人的成就。只可惜天妒英才,格倫·米勒在他生命進入不惑之年時戛然而止,只留後人無比惋惜。
《電音節奏》(K.K. Technopop) Kraftwerk《Electric Café》
其實 K.K. 這張《K.K. Technopop》(電音節奏)專輯封面,乍一看感覺一定會聯想到黑眼豆豆 The Black Eyed Peas 的那張二次巔峰之作《The E.N.D.》,這張專輯同樣也是這個曾經的嘻哈組合轉向電子舞曲風格(EDM)的一次突破性嘗試,更加迎合了2009年時的流行音樂風潮、更受新世代聽眾的喜愛。
但實際上,這首《K.K. Technopop》無論是從封面還是曲風,都更與 Kraftwerk 在1986年發布的專輯《Electric Café》更加相像。
發電站老哥們作為被後世普遍認可的電子音樂先驅者,由核心成員 Ralf Hütter 和 Florian Schneider 於1970年在德國杜塞道夫組成。早期 Kraftwerk 受1960年代至1970年代在西德流行的實驗性搖滾風格「Krautrock」(泡菜搖滾)影響較深,後逐漸轉變為使用合成器、鼓機、人聲編碼器進行音樂製作的純電子樂隊,樂隊規模也擴大為四人。
Kraftwerk 曾發行過包括《Autobahn》、《Trans-Europe Express》、《The Man-Machine》和《Electric Café》等非常著名的專輯。並且在1986年發行的《Electric Café》這張專輯中,我們就能找到一首名為《Techno Pop》的單曲。
其後 Kraftwerk 也和 Tangerine Dream 等同時期樂隊一同被認為是「Techno-Pop」風格的啟蒙樂隊。不過自1987年開始,此前的樂隊成員一一離隊,新成員依次加入。在2008年,身為 Kraftwerk 創始人之一的 Florian Schneider 在缺席了一整年的巡演後,因更像專注於個人創作而離開了樂隊。而在5月初,官方確認了 Florian Schneider 因癌症在今年4月6日去世,享年74歲。
Kraftwerk 的作品啟發了大量後世的音樂風格與作品,包括日本著名音樂組合 Yellow Magic Orchestra 在內的很多音樂人都受到了 Kraftwerk 音樂風格的影響。即便在當下電子樂橫行的時代,如果回頭去聽 Kraftwerk 包括《Autobahn》、《Trans-Europe Express》、《The Man-Machine》、《Electric Café》在內的專輯作品,還是會帶給聽眾完全不同的感受。
《K.K.斯卡》(K.K. SKA) The Specials《The Specials》
《K.K. SKA》(K.K.斯卡)這張專輯封面,致敬的對象其實有很多,除去上面我們看到的英倫斯卡先行者 The Specials 的同名專輯外,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張封面和日本斯卡樂團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的專輯封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在這邊我們將主要介紹斯卡曲風進入英國之後的歷史,而提到英倫斯卡就必須要結合 The Specials,畢竟最早是他們將來自牙買加的斯卡曲風與本土的 britpop 風格進行了混搭,2-tone Ska 這個斯卡分支類型中的 2-tone 便來自 The Specials 曾經的主腦 Jerry Dammers 所創立的音樂廠牌 2 Tone Records,那裡除去是發行《The Specials》這張同名專輯的唱片行,也是大量英倫斯卡樂隊的誕生之地。
斯卡這個曲風與更被國內聽眾所熟知的雷鬼一樣,皆來自牙買加這塊神奇的土地。最早在二戰時期,能夠購買到收音機的牙買加人受到來自美國的節奏布魯斯影響,開始自己錄製專屬於這片土地的音樂。「behind-the-beat」這一類型的音樂就此同時成為了斯卡和雷鬼這兩種曲風在牙買加本地發芽的種子,並湧現出了不少在當地大火的藝人。
戰後的二三十年中,斯卡與雷鬼這兩個曲風隨著牙買加藝人造訪國外而被帶向了世界各地。而在英國本土,斯卡曲風被用來和本土流行音樂進行結合,而 The Specials 與 2 Tone Records 便是英國本土斯卡風格「2-tone Ska」的創造者。
《The Specials》作為樂隊的首張專輯,以其相較傳統斯卡曲風更加明快的節奏、更多的樂器使用而成為了在當時舞廳中頗為流行的跳舞音樂,得到了彼時在英國基數極大的光頭黨(Skinhead)一族的喜愛。受到戰後收入增加的年輕勞工階層摩斯族(Mods)文化和來自牙買加的「Rude Boy」文化影響,較為極端的英國底層勞工階級年輕人剃短頭髮(因留長髮在街頭鬥毆中十分不利)結成了光頭黨,吊帶褲、白襯衫的搭配與當時在中產階級中所流行的嬉皮士文化著裝風格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由於更受勞工階層的喜愛,英倫斯卡風格也就得以與朋克搖滾(Punk Rock)進行融合,形成了全新的斯卡朋克(Ska Punk)。而隨著光頭黨在全歐範圍內的流行,斯卡朋克也以「The Third Wave」(第三波浪潮)席捲全歐。時至今日以「СУКА БЛЯДЬ」(cyka blyat)再度席捲全球的斯拉夫光頭阿迪精神小夥們,與當年傳往蘇聯本土的光頭黨文化有著非常深的聯繫。
《K.K.搖滾》(K.K. Rock) The Scorpions《Comeblack》
這張《K.K. Rock》因 Logo 與 The Scorpions 的《Comeblack》相似而被我放在了這篇文章之中。用 The Scorpions 這樣一支於1965年在德國漢諾瓦成立的老牌搖滾樂隊來代表搖滾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即便人員已經經過了多次更替,但自1972年出道專輯《Lonesome Crow》一直到2020年4月還在不斷發布新作品的 The Scorpions 創作能力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
在 The Scorpions 的眾多專輯作品中,2011年發布的這張《Comeblack》並不能算是精品之一,因為其中包含的曲目一半是樂隊對於自身此前發布的金曲翻唱和二次創作,另一半則是 cover 其他上世紀經典搖滾樂隊的大熱單曲。
不過如果想要回顧 The Scorpions 的經典單曲,那麼《Comeblack》所包含的七首可謂是首首經典:有 Rudolf Schenker、Klaus Meine 描繪初次造訪紐約所留下印象的《The Zoo》;有1982年 Meine 意外失聲時的專輯《Blackout》中所包含的《Blackout》以及《No One Like You》;有 The Scorpions 最為經典專輯《Love at First Sting》中的大熱單曲《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和《Still Loving You》的搖滾版本;更包含了記錄蘇聯覆滅、冷戰最終結束的《Wind of Change》。
《Wind of Change》是根據 The Scorpions 在1989年受邀前往 Moscow Music Peace Festival 表演時,主唱 Klaus Meine 的真實感受寫成,其開頭三句「I follow the Moskva / Down to Gorky Park / Listening to the wind of change」成為了非常經典的歌詞。《Wind of Change》成為了 The Scorpions 最為走紅的單曲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The Scorpions 還為這首歌錄製了俄語和西班牙語版本。在1999年,柏林圍牆倒掉十周年時,樂隊更是受邀在著名的布蘭登堡門前表演了《Wind of Change》。
頗為迷惑的是,這首《Wind of Change》並沒有被網易雲音樂放在《Comeblack》專輯之中,卻在原本收錄有該曲的1990年專輯《Crazy World》中出現……所以如果想要試聽這首歌的朋友還是要搜索一下《Crazy World》。
另外,在上個月末,此前一直在準備新專輯錄製的 The Scorpions 在官方油管上放出了一首全新單曲《Sign of Hope》,風格與此前的搖滾曲風大相逕庭,只因樂隊希望他們的樂迷們都可以平安度過新冠肺炎疫情。The Scorpions《Sign of Hope》MV 如下:
秒拍視頻地址:點擊這裡
《都市K.K.》(K.K. Cruisin') Mark Morrison《Return of the Mack》
《K.K. Cruisin'》(都市K.K.)一直被認為是以 G-Funk 為基底的嘻哈類型歌曲,K.K. 的打扮也被認為是模仿「狗哥」Snoop Dogg。不過在這次的封面上,這張專輯讓人聯想到了 Mark Morrison 的首張錄音室專輯《Return of the Mack》。
說到 Mark Morrison,作為一名英國 R&B 歌手,在23歲那年他發行了自己第一張單曲《Crazy》,並很快打入榜單。之後的《Let's Get Down》也同樣進入了榜單。
這也為 Mark Morrison 在1996年發布的第一張專輯《Return of the Mack》鋪平了道路。而專輯同名主打曲《Return of the Mack》則徹底讓 Mark Morrison 在國際市場上打響了名聲,不但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奪得冠軍,更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公告牌排行榜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不過 Mark Morrison 在聲名鵲起的同時,他卻因為出格的行為惹來了不少的麻煩,更是因為非法持有武器而在《Return of the Mack》發售的隔年進了局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 Mark Morrison 繼續自己已到輝煌的職業生涯,其後除去一首《Who's The Mack!》後續單曲外,他沒能再取得和《Return of the Mack》一樣的亮眼成績。
進入2000年,Mark Morrison 開始前往美國發展,並籤約了 Suge Knight 旗下的 Death Row Records。在之後2006年發布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Innocent Man》也有不少亮眼的單曲,但熱度還是無法與出道專輯相比,可以說是後期發展令人惋惜的一位 R&B 歌手了。
《K.K. 爵士》(K.K. Jazz) 格蘭特·格林《Blues for Lou》
這篇文章的最早來源,其實是群裡對於這張《K.K. Jazz》封面的討論,個人將這張封面與格蘭特·格林《Blues for Lou》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封面上顯著的致敬「藍調之音」Blue Note Records 圖標。
作為一名爵士樂吉他手,格蘭特·格林在其一生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他的名氣也是在去世後才逐漸上升的。樂評家 Michael Erlewine 和 Ron Wynn 在文章中提及格蘭特·格林時曾稱:「(格蘭特·格林)是一位終其一生都被嚴重低估的樂手,他是一位無人知曉的爵士樂吉他英雄……他的演奏比起其他樂手來說非常具有辨識度。」
受到將吉它作為興趣愛好的父親影響,很小的時候格蘭特·格林便開始練習吉他,並在13歲那年第一次作為福音樂團的伴奏樂手開始演出。受到查理·克裡斯蒂安(Charlie Christian)、查理·帕克、萊斯特·楊等人影響,格蘭特·格林曲風偏向波普爵士,以及之後的硬波普(Hard Bop)爵士。
他的第一份錄音室工作是在家鄉聖路易斯為薩克斯手 Jimmy Forrest 錄製 United Label 發行的專輯。之後,在聖路易斯本地酒吧進行演出的時候,格蘭特·格林的精彩表現得到了傳奇爵士樂大師 Lou Donaldson 的賞識,之後他更是被 Lou 僱傭成為了後者巡演樂隊的成員之一。
Lou Donaldson 究竟是有多賞識格蘭特·格林呢?在巡演之後,Lou 將格蘭特·格林直接推薦給了作為爵士樂大廠 Blue Note Records 創辦人之一的 Alfred Lion。而且一般被推薦到 Blue Note Records 的新人,都會先作為伴奏者試試水,但由於 Lou 的力薦,Alfred Lion 直接將格蘭特·格林推上了樂隊主樂手的位置進行錄製。
然而,初出茅廬的格蘭特·格林由於沒有自信、過度緊張,錄製效果並不好,這些內容直到2001年才在專輯《First Session》中被發行了出來。即便如此,格蘭特·格林還是非常感激 Lou Donaldson 對他的賞識,《Blues for Lou》這張專輯中的同名曲目即是他為了向 Lou 致敬而命名的。
雖然第一次錄製效果並不理想,格蘭特·格林還是被留在了 Blue Note Records 之中,並於1961年至1965年期間大量出現在 Blue Note 發行的 EP 中。而也就是在1961年,格林得以在 Blue Note Records 的名義下發行第一張自己出任主樂手的錄音室專輯《Grant's First Stand》。其後,格蘭特·格林還為 Hank Mobley、Ike Quebec 等人的專輯錄製了吉他伴奏。
格蘭特·格林的吉他技藝雖然被廣泛認可,但實際上他的大量錄製作品,包括這張《Blues for Lou》都是直到其去世之後才得到發行。而在他生前所發行的作品中,1963年發布的《Idle Moments》和在1964年發布的《Solid》被認為是格蘭特·格林最為出彩的兩張錄音室專輯。不過在職業生涯後期,格蘭特·格林的毒癮越來越嚴重,並兩度離開了成就他的 Blue Note Records。
在1978年因病住院之後,格林並未緊遵醫囑,出院立馬重返工作之中,身體狀態隨之每況愈下。在1979年初,格蘭特·格林因突發心臟病在自己的車中離世,享年43歲。很可惜他並沒能活著看到自己的音樂作品取得更多的成就。
當然,一開始當我們在群裡討論這張《K.K. Jazz》封面時,泡泡覺得這張專輯更像是約翰·柯川的《Soultrane》。柯川的鼎鼎大名已經不再需要我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去聽就完事兒了。
《K.K.情歌》(K.K. Love Song) 弗蘭克·辛納屈《In the Wee Small Hours》
「美國歌王」、「20世紀最偉大的金嗓子」,這些響亮的名頭集於一人身上,那邊是弗蘭克·辛納屈。出自他口的專輯張張經典,並且有著極深的影響。
在《銀翼殺手2049》中,更是選取了《Summer Wind》以及《One For My Baby》作為配樂,從點唱機中緩緩升起的弗蘭克·辛納屈點著煙唱歌的全息影像可謂是一時經典。
以及出生於1915年的辛納屈是一名義大利人後裔,除去卓越的歌唱生涯以外,他的演技也曾收到過奧斯卡的認可,在1953年時憑藉在電影《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在當時的美國演藝圈,弗蘭克·辛納屈與不少演藝界明星私交甚密。其中與辛納屈要好的幾人甚至組成了一個名為「鼠黨」(Rat Pack)的組織,以辛納屈為首領,在1958年到1963年前後的美國演藝圈有著不小的影響。
辛納屈本人不光是在政界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與甘迺迪家族關係密切,而身為義大利人後裔,他甚至還曾混跡於美國大黑幫家族之中。當時民間傳聞辛納屈曾到古巴和義大利等地拜訪當地黑幫。
據說《教父》(Godfather)中約翰尼·方檀(Johnny Fontane)這一角色的靈感來源就是弗蘭克·辛納屈,當然他本人對於此事十分惱怒並且一直耿耿於懷。大攝影師 Terry O'Neill 回憶前去片場為辛納屈拍攝時就曾表示,他很少見到身邊無時無刻站都站著保鏢的明星,而辛納屈的大佬氣場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說回弗蘭克·辛納屈在1955年發布、作為個人第九張錄音室專輯的《In the Wee Small Hours》,它對於辛納屈本人有著不同的意義。
當時間來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此前喜歡「bobby soxer」風格的辛納屈歌迷正在逐漸對他失去興趣。而當時的辛納屈剛剛與青梅竹馬的第一任妻子 Nancy Barbato 在1950年情人節的時候離婚。雖然僅過了十天,他便迎娶了即是新歡又是孽緣的 Ava Gardner,但二人都過度嫉妒對方的感情是否忠貞,導致這段曾經愛到瘋狂的感情逐漸出現裂痕。
當時間來到1955年時,弗蘭克·辛納屈與 Ava Gardner 的關係已經涼到了近乎冰點,前一年的時候 Ava 就已經提交了離婚申請,並開始與其他人約會。而在此時錄製的《In the Wee Small Hours》中的每一首歌都透露著辛納屈那無法掙脫的孤單與難以割捨的愛情,可謂是辛納屈彼時心境的真實寫照。
由此,這張專輯也因其從始至終每一首歌都有著統一的主題,而被稱為最早的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之一。早在1946年第一張專輯《The Voice》時,弗蘭克·辛納屈就有著做一張概念專輯的想法,而在之後的《Songs for Swingin' Lovers!》和《Only the Lonely》中他也延續了這樣統一概念的想法。可能他沒想到的是,到1955年時自己會做這樣一張滿懷悲傷的概念專輯吧。
在《In the Wee Small Hours》錄製時,辛納屈表現得十分敏感:據當時樂隊吉他手 George Van Eps 回憶稱,在有一次錄製時,辛納屈在唱了幾個小節便叫停了當晚的所有錄製,僅僅是出於擔心自己的聲音還沒有達到最好的狀態;而在錄製《When Your Lover Has Gone》之後,這個大男人據稱直接在錄音室裡情緒崩潰、哭到難以自已。
弗蘭克·辛納屈與 Ava Gardner 最終於1957年正式離婚。隨後的時間裡,辛納屈曾迎娶過別人,Ava 身邊也不缺少男人。可對於二人來說,似乎再也沒有一位像對方一樣的那個人進入自己的心房。當時這份感情來得過於熾烈,可當互相傷害愈演愈烈之時,似乎只有分開才是最好的結果。
《K.K.三味線》(K.K. Jongara) 吉田兄弟《認識 吉田兄弟》
作為一張充滿和風氣息的專輯,《K.K.三味線》的封面上,K.K. 和凱恩(為啥他英文版叫 Phil?)手持三味線站在櫻花樹下。而如果提到日本三味線雙人組合,那就不得不提到對於其現代化發展和國際傳播作出卓越貢獻的吉田兄弟了。
三味線的起源,其實與我國民間傳統樂器三弦密不可分。自15世紀成形後,三弦於1336年至1573年日本室町時代末進入琉球群島,後傳入日本國土。津輕三味線源於日本北部津輕地區,因其採用粗杆與幾乎成直角的鳩胸造型而聞名。
吉田兄弟組合由哥哥吉田良一郎與弟弟吉田健一組成,二人的父親曾經夢想過成為一名津輕三味線樂師但未能成功,故兄弟二人自幼便師從演奏名家安達孝華學習演奏這一樂器。1989年,二人師從三味線大師初代·佐佐木孝繼續學習,並逐漸在日本本土的三味線大賽中取得優勝成績。
自1999年出道專輯《いぶき》大受歡迎以來,吉田兄弟便一直作為將津輕三味線這一日本傳統樂器現代化的代表人物活躍於世界舞臺。《認識 吉田兄弟》這張專輯便是在2006年時在香港演出後推出的紀念專輯,其中收錄了大量吉田兄弟出道以來的經典歌曲,其中包括:作為《藝妓回憶錄》宣傳曲的《百花撩亂》;
被任天堂用作 Wii 北美宣傳廣告背景音樂使用的《鼓動》;與搖滾曲風混搭,和電吉他、架子鼓等樂器合奏的《RISING》;曾經被改編為中文歌曲《祈禱》的日本民謠《竹田の子守唄》(竹田搖籃曲)。如果想要認識吉田兄弟和他們所演奏的津輕三味線,那麼這張《認識 吉田兄弟》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專輯作品。
另外在2020年,吉田兄弟還曾經受邀來到內地,參與了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的錄製,並在現場演奏了一曲代表作《鼓動》。觀看當時的現場錄像請訪問:點擊這裡
寫在最後
以上便是我個人找到的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出現的十張致敬現實中存在專輯的封面作品。文中所挑選的作品儘量保證了現實中專輯和 K.K. 專輯調性一致。如果拋開音樂調性的話,其實《K.K.融合爵士樂》(K.K. Fusion)這張專輯的封面和 Gorillaz 於2017發布的專輯《Humanz》,甚至和 MC Hotdog、張震嶽 feat. 功夫胖、派克特的單曲《再見Hip-Hop》都有幾分相似……
對於文章有何指正,以及還發現了哪些未在文中提及的、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真實專輯封面相像的《動森》專輯的各位朋友們,不妨在評論區直接告訴我。在這之後我也會準備一篇有關全世界各位大拿為 K.K. Slider 製作真實專輯封面的文章,敬請期待!
精彩內容
您要是喜歡,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