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在解釋了阿斯伯格的成因和特徵之後,我們來看看:
終於說到吳謝宇了,前面的知識普及到現在,可能很多讀者已經明白了。先說一下,讓我下決心寫這麼長文章的,是他在法庭上的陳述「引經據典、引用大量影視劇細節「的報導。在這個視頻中我們看到,兩歲多的哥哥把瓶子收起來,這個行為是因為他預估到媽媽可能會來幹預,會把瓶子給搶走。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直接的經歷或者間接讀到、聽到、看到的)對未來會有一個預測,然後根據預測,決定我們說什麼做什麼。如果說普通人腦子中形成的是個劇本,有人物有情節,把事和情都考慮了,那麼阿斯腦子中,就是個說明書,只有乾巴巴的公式和解釋以及貌似一一對應的這個情況和那個方法。用心觀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他們這套處事方法的刻板、偏狹、僵化和不通。吳謝宇在法庭上的陳述,引經據典,機械地引用小說中或電影中的情節,他以為是人類生活說明書,但其實是非常刻板的。另一個證據是大家都說吳謝宇沒有缺點。說明書大部分是教育性的,不像劇本中有各種複雜的情況。作為一個正常人,無論受了什麼樣的教育,還是會有各種自私自利、小奸小壞自然地流露出來,壓也壓不住,落在旁人眼裡,因此沒有沒缺點的人。而完全照著說明書行事的人,就容易被別人評價為沒有缺點,因為他們確實沒有破綻。打一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機器人是沒有缺點的。吳謝宇相關的一些採訪中,說他非常有禮貌,以及他提到字面上理解媽媽說不想活了,所以幫助媽媽實現這個願望等等,都符合「說明書」這個解釋。或者說在眾多的解釋中,阿斯伯格的這個依據說明書行事的特徵,是成立的。吳謝宇的經歷中有兩點是疑問比較大的,一個是他與一位性工作者戀愛,另一個是他做男陪,在我看來也是可以很好解釋的。首先,這位性工作者的話就算可以全信,她與吳謝宇交往時,會直接告訴吳謝宇我是妓女,咱倆戀愛等等這麼直白的話嗎?還是會刻意隱瞞一些信息?點到為止?或者坦白了但是同時告訴他自己愛他、倆人戀愛?別忘了,一般人會根據一些線索(cues),對她本人以及她的職業有猜想,而阿斯伯格是不會的。在了解人方面,他們是盲的(socialblindness),只聽得懂字面意思,令他們特別容易在關係中被欺騙、引導、利用,與他們的高智商形成反差。這也是圖靈被指為同性戀那個案子的原因之一。圖靈的案件是一個站街男,首先與圖靈搭訕,他沒有拒絕。該男妓提出去他的公寓,圖靈就帶他回家了,可以想見,整個過程都是男妓主動的,而圖靈根本聽不懂男妓那些模稜兩可的話,他因此接受了。吳謝宇的情況應該是與這個類似。至於後來的逃亡換身份等,網上可以搜到大量類似的說明書,以吳謝宇的智力,照這些信息去辦就可以了。按說明書行事的方式也可以解釋他對母親屍體的處理,知道腐爛後會有味兒,就加入活性炭。他們的方法就是這麼片段的、就一事論一事的,不能綜合整個情景,不能預估他人事前事後會怎麼去看他的這些方法。也就是說,他們在ToM上的缺陷, 會導致他們貌似能夠處理一些事情,同時又顯得極其幼稚,容易被欺騙。再說一遍,以現有的信息我不能斷言吳謝宇是阿斯。但我覺得值得嘗試,去測試一下。測試辦法有很多,比較簡單易行的是可以測試他的面部表情。由於DFN的缺陷,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難以形成複雜的社會情緒,例如:囧、尷尬、竊喜、輕蔑等等。有這些情緒但是壓住這些情緒不表達,和根本就沒有這些情緒的產生,是截然不同的。
阿斯產生的情緒和面部表情都會偏簡單,例如,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笑起來像五六歲的那麼純真。甚至已經是中年或者老年了,還能笑得像孩子一樣。即便是毫無顧忌的在最熟悉的人面前的笑,兒童、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他們的表情肌變化是不一樣的。其他如憤怒、恐懼、慌亂、尷尬等等,不同年齡的表達和表情也是不一樣的,阿斯的表達常常與其年齡不符,過於單純,也會在程度上有時過於淡薄,有時又過重,例如哭個不停或者嚎啕大哭,還有的會突然勃然大怒,等等。如果覺得人的判斷太主觀,可以用高速攝影機,來觀察他們的面部32塊表情肌的變化。當年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心理學實驗,要驗證的假說是:日本人是沒有那麼多的情感還是壓抑住了不表達?當時就是用高速攝影機,在美國人和日本人觀看同樣的片子時拍下來他們的面部,然後回放。美國人相對而言,根據片子產生的各種表情都表露在臉上。而日本人在觀看片子的全程,好像臉上都是木然的表情,但是回放時發現,他們產生的表情跟美國人的沒有二致,只不過他們由於多年的訓練,很快就把表情壓抑下去了。內心有沒有產生情緒情感和臉上有沒有表現出來,其實還是好判斷的。這也解釋了,即便專業做演員的,也會被普通觀眾看出來演技好還是不好。網上能搜到的吳謝宇的幾張照片中,他的面部肌肉普遍很僵硬,甚至有人說這是天生犯罪人的面部特徵。我的猜測是,他的複雜情緒情感的產生是有問題的,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就是臉比較僵。這是很多阿斯的特徵。判斷一個人是否阿斯,有幾十條特徵要去篩查,並結合其在診室的具體臨床表現,建議最好能找專家給吳謝宇做一下全面的阿斯測試。
多說一句,雖然信息不足,我有點懷疑吳謝宇的母親是否也是阿斯。原因一:一些報導提到她道德潔癖,聽起來是刻板、偏狹的可能性。原因二:自閉譜系是遺傳的。我見過很多一人確診,連帶出家裡其他人的例子。例如孩子確診了,孩子的爸爸或者媽媽,或者隔代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中至少一人也被分辨出有阿斯的。當然,吳謝謝宇媽媽這個證據更少了,只是順便提一下我的猜測。
五、 可能你是阿斯,也可能你的父母是阿斯
看到這兒,有人會說:「哎呀,這裡說的特徵至少有一半都符合我,難道我是阿斯?」這種情況在我做諮詢時常常發生。
我的回答是:也許是,也許不是。也許不是的這種情況, 要想一想你的父母是不是。被阿斯父母帶大的孩子,會因後天養育的原因,呈現出不少阿斯的外顯行為特徵。
先說你是阿斯的可能性。其實大多數阿斯的自我認知並不好,尤其沒有好到能進行比較細緻、完整的自我觀察和反思。無論是ToM心理理論還是共情,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他人,一個是對自己。因為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缺乏認知了解和應對,阿斯會表現出對一些錯誤的不知反悔、缺少自責,更很少愧疚,常常一犯再犯、堅決不改。對於自己的錯誤,他們更多是在別人的批評或指責下,表現出困惑、恐懼、難過、氣惱……偶爾會做出或者認錯或者反擊等行為,更多的時候是沉默不語。表面上這事兒過去了,但是因為並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不對或者別人為什麼會批評自己,他們常常再犯。例如小朋友,反覆在課堂上說話;還有一個案例中,丈夫玩遊戲太大聲了,每次都要告訴他小點聲,他才會把聲音放小,但是從來記不住,下次還開大聲。也有一部分阿斯會有反思,但反思的不是自己。也就是說在TPN的作用下,他會觀察到一些事實,例如:知道同事或同學對自己不友好,知道說明書有時候不起作用。我遇到過一個高二的孩子,他在諮詢中反映說:在姥爺去世的時候,家裡人都在哭,他也認為自己應該哭,但是他沒有哭的感覺和想法,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哭,有什麼意義?他當時是裝哭,因為知道此時應該哭。他因此感覺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問題?我遇到的一些阿斯的自述,以及讀到的阿斯的自傳,那些自我認同是阿斯的人,都會提到一點,就是在明白自己是阿斯的那一刻,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以前會有一些很奇怪的遭遇了,但是這個一開始的恍然大悟,持續不了多久。首先,非常準確的自我認知,並不是阿斯人的迫切的需求,也並不帶來太多的擾動。其次,知道自己是阿斯又如何?有的人甚至會感到不知所措。後續,我會跟大家陸續分享一些阿斯的自傳,或者自我敘述,從阿斯自己的經歷,去了解他們是怎麼樣思維和行事的。其中有一些五六十歲的阿斯,他們回顧自己一生在各個方面遇到的挑戰及如何克服的。這些資料非常寶貴,希望能夠給阿斯和他們的家人帶來一些啟發,本文就不多談了。有一些自認為是阿斯的,甚至還寫出來分享的,一看就不是阿斯,儘管他們講自己也人際互動處理的不好,為人處事有時會天真幼稚,情緒表達不好,被別人形容為怪、不合群等等。
有這些行為特徵不一定是因為先天、生理原因、DFN有問題, 很有可能是後天環境中,缺乏相應的人際互動的體驗和總結學習,缺少模仿對象,缺少成熟的人給予的指點和教誨。這個環境包括小環境、中環境、大環境,小環境的作用尤其明顯,直接的是家庭和學校,最重要的是從小跟父母的互動。打個比方,能夠在人生的大海中暢遊無阻,一定經過了遊泳池的訓練,或者池塘、河湖裡的水性磨練。如果從小缺少與他人的互動,經驗和教訓都乏善可陳,即便生理上的DFN是正常發育的,外顯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有問題、怪異。尤其成年後離開學校進入複雜的社會,能力的缺陷就會越加凸顯出來。一句話:
社會行為有問題的人大把的,但並不都是阿斯伯格!
大家看一下這個視頻,
☞:兒童的社會性發展|1-3歲的社會性發展 無論多大的孩子,正常的話會主動跟父母聯結,如果在父母那裡得不到呼應,甚至得到的是負面信息,對於孩子社會性的發展,一定是有損害的。父母如果是比較平淡或者膽小的阿斯類型,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比較懦弱、不夠自信、或者比較沉默寡言、老實不成熟不世故。但父母一方如果是愛發脾氣的阿斯,總是批評,沒有表揚,對孩子沒有耐心和寬容,就像前面說的圖靈那樣的,冷血加毒舌,甚至動手打的,他們的孩子則是長期受到情感和肉體的虐待。我遇到過小時候被父親或母親毆打,打到起不來的例子,都有好幾個。十幾年前,我讀過一些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 裡面的帖子,那裡描述的各色父母,絕大多數疑似是有嚴重的心理人格障礙的,其中有一些則疑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
孩子不僅沒有得到父母的互動和指點,甚至得到的是各種暴力或虐待。我見過的一些案例會後續分享,本文礙於篇幅,就不多敘述了。總結強調一下:如果父母一方甚至兩方,都是阿斯伯格。那麼,即便是發育正常的孩子,也會呈現出在人際關係上的不成熟,能力缺乏等特徵。除非這個孩子從小除了父母,還有別的養育人能夠替代或者補償其父母的功能,給與了孩子愛、關注和指導。可惜,這種情況太少了,或者最多只是童年的一小段幸福時光而已,一旦回到阿斯的父/母身邊,仍然缺乏後天的社會性發展(social development)條件。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是阿斯,你可以找到或者被教會最適合自己的說明書,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雖然大多數阿斯並不像前面提到的科學家那樣有超常之處,但是至少能夠承擔一份工作。我後續會做一些介紹,從事什麼樣工作的都有,還有心理學家呢。我們麥考瑞大學自閉譜系研究組成員裡就有阿斯,懂英文並能上網的朋友,可已去Facebook上看這個帳號:https://www.facebook.com/autism.mq/我們每周都會更新有關自閉症的最新科學資訊。
現在的工作越來越看重軟能力(soft skills包括自我管理、溝通合作、領導力、情緒管理等等,後續會專門介紹),而這是阿斯不擅長的,甚至是死穴。所以,如果知道自己是阿斯,在選擇專業和工作上可以更謹慎。在工作上需要soft skill的時候,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不要去簡單模仿拷貝NT(neurotypical,神經發育正常的人,用來指普通人,非阿斯人群)。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是典型的阿斯伯格,但家裡人和自己都不知道,大學專業就選了金融,研究生畢業論文費了很大的周章才通過。工作實習的時候他們需要與客戶聯繫,介紹推銷理財產品,可想而知他能做成什麼樣。很多阿斯適合做人際關係不複雜的研究或技術類工作,英特爾(Intel)公司高級技術項目經理(senior technical programmanager)Karla Fisher(她的自傳我會後續分享)就是一個例子。
對於阿斯我常用一個比喻,再重複說一次:荷花不僅花美,還有蓮子和蓮藕供食用,荷葉也有很多用途,是寶藏植物。可是與大部分的花不一樣的是,它長在池塘裡。我們要把荷花種在岸上向別的花看齊?還是給荷花建一方池塘接納他們、支持他們,而不是改造他們呢?從這一點來說,阿斯知道自己是阿斯固然重要,普通人了解阿斯就更重要了,可以避免很多的誤診、誤傷、誤導和誤解。
先說誤診,常見的兒童青少年被誤診的有多動症、學習障礙、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體型障礙等……例如,在澳洲有好幾例被兒科醫生診斷為ADHD(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孩子,被媽媽帶來看我。因為媽媽發現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iPad的時候能一動不動一兩個小時,怎麼是多動症?很多阿斯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歡不感興趣的,就連裝作聽課都不裝。有的時候甚至自顧自幹別的,下座位等等……老師把這些行為反映給兒科醫生,兒科醫生據此就判斷ADHD,可是從細節以及聯繫其他的表現來看,孩子不是。78%的ADHD同時伴隨有其他的問題,同時,30-61%的自閉譜系兒童會被診斷出伴隨ADHD。限於篇幅,我們以後細講。另外,抑鬱症和強迫症也會是一些被誤診的情況,或者是阿斯伴發這些障礙,但是阿斯症狀未被檢出來。誤診的原因是,阿斯在社交、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缺陷或障礙,是一般的兒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了解不夠的,尤其是常態範圍內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行為特徵了解不夠。不了解常態,也就無從分辨出孩子的行為到底有沒有問題?問題有多大?例如有一個被精神科醫生認為沒事兒,只是性格大大咧咧,像男孩的女孩子。她的媽媽總感覺自己的孩子和老二差別有些大,反而是這個媽媽更了解那些細微的不同之處。還有一個心理諮詢師,自己沒孩子,對重症自閉症能分辨,但是對阿斯就常常誤判。另外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國內對阿斯的科普還不夠,對自閉症又有很多刻板印象,很多人就把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歸因到別的地方去了。希望兒科的各專業的醫師,都能多學習了解阿斯伯格的知識,尤其是心理行為上的特徵,至少能夠做到初篩。最常見的青少年的誤診,是關於
網癮和過度的電子產品使用,相比於複雜的、毫無頭緒的、人來人往的現實世界,網上的世界簡直就是為阿斯定製的天堂。NT的孩子,他們沉迷網絡與阿斯的沉迷,從動機、需求以及具體的沉迷表現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一般的家長、老師甚至諮詢師,看不出來,對他們的幹預也不能有針對性,不恰當。近幾年我還遇到過幾個沉迷於網購的案例,在直播間人家推銷什麼就買什麼,特別好忽悠。老年人常見的誤診是老年痴呆。隨著年齡增長,阿斯的人生說明書裡,條目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顯示出他們的刻板和幼稚。關於人際和情感的記憶提取是阿斯固有的問題,甚至可能這些內容,根本就沒有形成記憶,因為在阿斯那裡,「看」不到、感受不到這些信息,也就不會記錄這些信息。如果細問,他對家人朋友是沒有深刻的了解和辨別的,因而也就沒有深刻的感情和記憶。就像一個阿斯在他的回憶錄中所說,家人跟家裡的家具似,就是自然存在家裡,各有用處嘛。等到他們老了,缺乏這些記憶這一點被發現了,就說是老年痴呆的症狀,其實早就有。強調一下,有些老年阿斯被誤診為老年痴呆症,但並不是說所有的老年痴呆症都是阿斯。有個民間的大白話說法,說很多老人「老小孩、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家裡人可以再回憶一下,他們是老了才這樣?還是一直挺像小孩子的,老了更明顯?下面說一下
誤傷,阿斯自己經常被誤傷,他們也常常誤傷別人。小時候阿斯的一些笨拙或自行其是的行為,會在學校裡被老師或同學誤以為故意搗亂、挑釁、壞等等……有一個阿斯回憶說他特別喜歡撫摸柔軟、毛茸茸的東西,有一次有個同學戴了一頂獺兔皮的帽子,他就過去摸人家的帽子,也就是摸人家的頭,被告老師。後來他還把那頂帽子拿回了家,被認為偷竊。
在這裡給老師們提個醒,請一定要多了解一些阿斯的信息,仔細看,他們的行為與調皮、故意犯錯等是有差別的。你們眼前有這麼多孩子,可以橫向比較,希望你們能最早發現孩子的獨特性,給家長提醒。教給老師怎麼初步鑑別阿斯的文章和視頻演示,我後續會做。長大以後,很多阿斯有可能會被騙財騙色,最有名的就是蘇享茂被翟欣欣逼迫自殺的例子,具體的情況,網上信息特別多,我就不多寫了。劃重點,蘇享茂家人說他就像一個雨人:一方面智力超群,憑自己的發明成立公司,得到了物質回報;另一方面,人情世故上不靈光,才會被翟欣欣騙。這裡又是我常常提醒阿斯家人的老問題:他們真的想戀愛結婚嗎?還是說明書裡講了,人到時候就要戀愛結婚,所以他們就機械的照做,去徵婚去相親?家人都知道,他們在這方面不成熟,那要出來幫他們把關呀!還有,雨人不是阿斯伯格,白痴學者是另一種表現,學者一詞其實不準確,雖然總的來說都是大腦功能有障礙。就像雨人的原型Kim Peek一樣,只是個別能力上超群,例如超強計算力、複印機般的記憶力,但是其他功能確實如白痴。阿斯伯格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大多數人眼裡,都是很正常的,即便是親人家人,常常也只是感到他們有時候有些怪而已。老年人常被誤傷的,就是被騙子推銷買各種東西或者銀行轉錢,尤其是電話詐騙。面對面的交流他們都容易被忽悠,察覺不出對方的企圖,更何況遠在電話另一端的人,真面目如何?有什麼動機和意圖?就更是遠超他們的理解能力了。關於老年阿斯(年齡最大的我看過80歲的)我也會在有時間的時候,專門描述,在此不多言。關於阿斯伯格誤傷別人以及被誤導、誤解的情況。還有七,我現在怎麼辦?請等待下一篇的更新。(我已經給自己挖了很多坑了。我知道,既然下決心寫這篇文章,我就有準備。只是,請大家耐心一些,事情實在是多。)
閱讀原文:解讀青少年及成人阿斯伯格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