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悲情城市》小說版

2021-01-18 搞笑說電影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悲情城市》,當代臺灣社會的灰色寓言 以同情的觀點捕捉都會裡的浮世風景,浸淫著曾被埋沒的悸動和痛楚 以悲天憫人的基調展現著一部最完整的臺灣史 1989年出品 導演:侯孝賢 主演:梁朝偉 辛樹芬 陳松勇 ·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二十六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道精神獎 侯孝賢是當今臺灣影壇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片一貫與臺灣的歷史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著力為臺灣人的生活、歷史及心境塑像。《悲情城市》被看做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絕作和最為成熟的一部臺灣史。《悲情城市》以顧名思義的字面意義解釋,重在表達一種氛圍和情緒。在這座城市裡,各色各樣的人在演繹著屬於自己的那一角色,這一切像極我們所必然依附的人文環境社會、歷史和時代,人物牢牢地嵌在越來越壓抑的空間裡做戲,艱難而又堅韌,說不出來的可悲和可敬。

《悲情城市》一共出現了6種語言:臺語、粵語、國語、日語、上海話、客家話。這些五花八門的語言,各種腔調混雜著、交織著、衝突著、輝映著,勾勒出那個年代小島特有的一種人文風貌。看上去荒誕不經,可一閃眼,便顯出了悲劇性和嚴肅性。《悲情城市》的創作靈感最早是來自一首名為《港都夜雨》的歌曲裡的薩克斯風節奏,"當時心中很有感觸,想把臺灣歌豔情、浪漫,帶點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滿血氣方剛的味道拍出來。"(侯孝賢語)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則"出入,是以知識分子展現為現象,描述"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由此反觀回去,孝賢的電影美學其實一向如此…… --著名作家阿城 《悲情城市》借著臺灣"二·二八事件"前後,將一個地方大家族的興衰事跡揮灑成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臺灣史詩。全片在多線敘事、眾多人物關係的網脈中,不帶乖張暴戾地訴說著歷史。 --《中國青年報》 ∫真的敬佩侯孝賢的影片自《悲情城市》起凸顯的歷史厚重,因為他使人看一遍就是一胸襟的味道。

侯孝賢書寫著自己的影像版的臺灣史,而我們則是看過之後便有了一種更關乎自己的悲情。 --影評人Cinekino 看完《悲情城市》,哭是哭不出的……悲情城市,城市悲情,一幅幅萬馬齊喑的畫面歷歷在目。那是"忍看朋輩成新鬼……月光如水照緇衣"的悲惻,那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那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憂…… --網友鮮衣怒馬 1945年,臺灣。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自此結束了"日據時期"。在臺灣基隆有一戶姓林的人家,林家在日據時期經營著一間名為"小上海"的酒樓,現在又重新開了張。

林家有兄弟4人,老父親林阿祿年事已高,由老大林文雄當家,他因妻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於是又娶了一個太太,終於生了一個兒子,為此合家歡樂;老二文森本來開診所,戰爭期間被日本人徵到菲律賓當醫生,至今生死未卜;老三文良曾被徵到上海給日本人當翻譯,戰敗後以漢奸罪遭通緝,回到臺灣後精神受了些刺激,一直住在醫院;老四文清幼時跌傷致聾,現在在小鎮上經營一家照相館,與進步人士兼摯友吳寬榮同住,並和他剛來不久的妹妹寬美成為了好朋友。 病癒出院的文良遇見了舊相識"上海佬",走上黑道,捲入了"盜印日鈔"、"私販毒品"等活動。文雄得知後出面制止,文良於是同黑道分道揚鑣。不料上海佬因為文良的退出而惱羞成怒,勾結政府,於是官匪一家,用檢肅漢奸罪犯條例陷害林家兄弟二人。

結果文良被捕,在獄中飽受折磨,出獄後變成了白痴般的廢人。一次,文雄在賭場裡同黑道人相遇,雙方發生了爭執,文雄的手下阿嘉為了保護他而被砍,文雄在替兄弟報仇時被黑道人物開槍打死。至此,能撐起這個家的只剩下又聾又啞的老四文清一人。 臺灣當局宣布查緝私菸,引發了"二·二八"事件,吳寬容為營救被捕志士日夜忙碌。不久,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施"緩兵之計",逮捕大量進步人士;蔣介石調動軍隊實行戒嚴,濫殺無辜。寬美護送哥哥回到四腳亭老家避難,文清也身陷囹圄,在監獄中,他經歷了同獄友的生離死別,對人生有了深一層的體會。文清被釋放出獄後,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寬榮在山裡成立了抗政府組織,並將妹妹寬美託付給了文清。兩個人舉行了婚禮,不久,寬美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阿謙,兩個人以為日子就會這樣過去。

當阿謙稍大一點的時候,由於叛徒的告密,山裡的基地被剿,寬容等人被打死。他的同志給文清來了信,並囑咐他們儘快逃走。危急時刻,寬美決定與文清共生死,他們終於沒走。3天后,文清也被捕了。家裡只剩下寬美和咿呀學語的阿謙,悲劇還在繼續…… 政治神話·歷史記述·聲音意象 從侯孝賢一連串的作品中,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他在努力記錄臺灣某個階段、某個狀況下的生活層面,這種記述的企圖到了《悲情城市》則更加明確。1945年到1949年的臺灣歷史對臺灣的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侯孝賢這次溯源時間長河,直追臺灣40年來政治神話結構之癥結。《悲情城市》意在述說臺灣自日本政治/文化統治下,如何全面轉為中國國民黨的天下,而這個結構又和臺灣歷史上一直頻換統治者葡萄牙、西班牙、滿清 的複雜傳承隱隱呼應。 換句括說,"二·二八事件"只是本片的背景,真正的議題應該是臺灣"身份認同"這個問題。一個頻換統治者的地區,本來就會在政治、社會、文化,甚至民族層面上,產生若干認同的危機及矛盾。

《悲情城市》自始至終即盯緊統治者轉換替代的過程,以蒼涼的筆調和多重敘述的觀點,追索國民黨的全面得勝--新的政治掛鈎勢力興起,舊的村落勢力消退,知識分子對祖國中國 的憧憬和浪漫理想,也逐漸褪色為破碎的理念和絕望、壓抑的夢魘。在結構上,侯孝賢對這種殖民轉化的過程採取了多重敘事策略,劇情、對白、音樂、視覺、象徵上,處處闡釋國民黨之替代日本的過程,並且暗含反諷及宿命腔調。打電影一開始,"光明"、"祖國"、"再生",便借著臺灣光復、婦人生產、停電復電做多重象徵交錯,構織成一片新生命的樂觀、理想、歡慶的氣息。天皇的投降廣播,光明來時生下的孩子,擁抱祖國的店名"小上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林家後來受到上海人最大的迫害 ,新找到的工作,對未來的憧憬寬美在山上的旁白:"想到日後能夠每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心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凡此種種,都賦予了臺灣的再生重回祖國 一片美麗光明的慶賀和期待。而這種光明、浪漫的節慶氣氛,不久就被紛至沓來的死亡和傷痛逐一破壞,乃至片尾墮入悲情的昏暗空間,小上海酒家內的空鏡頭,昏黑幽暗的室內光,濃豔五彩的鑲嵌玻璃。一種壓抑、狹窄、不開展的感覺,對比了電影開首的光亮、自由與浪漫。

一個家庭在統治者替換的過程中,犧牲了兩個兄弟的生命文雄被上海人槍殺,文森生死未卜 、一個兄弟的良知文良被國民黨打成白痴 。剩下來的老弱婦孺,將忍氣吞聲地苟活下去。在如此的結構體制下,《悲情城市》甚少顯出片面主觀的單向思想,複雜的意義經常迴蕩在大陸/臺灣/日本的意象中。舉例來說,雖然家中二哥文森被日本人徵兵戰死於南洋,雖然國籍及政治的變化使日本與臺灣成為對立,但是就人與人的關係而言,影片仍是超國籍及政治的。 在對歷史的敘述中,影片的態度一直是寬容的,因為即使在歡慶臺灣人脫離日本人的統治的同時,侯孝賢仍未犧牲日本,在這裡,對人複雜面的了解取代了對日單面的譴責。(焦雄屏) 在電影《風櫃來的人》裡,侯孝賢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平靜、悠閒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因為鬧事鬧得太厲害,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當一切都改變之後,他們開始對這個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慮和恐懼。

這是一部將時空背景架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電影,充滿了質樸相扶的人際互動關係,也洋溢著田野自然所孕育的精神救贖。當電影中的人物在高樓獨戶深鎖的現代都會中受到傷害、感到迷惘時,他們還有鄉村父老和土地作為精神後盾,一切的傷痛都可以還諸天地。《戀戀風塵》堪稱侯孝賢電影的一個裡程碑,其間沒有晦澀難懂的鏡頭,出現在觀眾視線裡的是一個平凡真實的愛情故事,一段平淡自然的人生歷程--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音信全無,女主角最後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了婚。這本來是可以一句話就說完的事,卻實實在在揪著觀眾的心。在侯孝賢獨特的電影藝術裡,每個人都試圖通過電影找尋當年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段愛情的結束不是誰的過錯,可依然會在男主角回鄉時,跟隨他的目光一起眺望遠方的山,然後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已經淚落沾巾。 《戲夢人生》記錄了臺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袋戲藝術大師李天豢坎坷的一生。在電影中,侯孝賢的鏡頭藝術再次得到了體現,他的長鏡頭、中遠景美倫美奐,不即不離,若即若離,如旁觀者一般地冷漠淡定,散發著一種超然事外的平和、安詳,怡然自得中顯出一派大師風範,讓人不由心生嘆服與敬畏之情。

相關焦點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阿甘正傳》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阿甘正傳》阿,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展現歷史與個人的約定,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美國政治社會史的史詩片 1994年出品 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 加裡·西尼斯 薩莉·菲爾德 ·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第十六屆電影金雞獎最佳譯製片獎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羅生門》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羅生門》,挖掘人性醜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標誌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1950年出品 導演:黑澤明 主演: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義大利電影評論獎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歷經半個世紀的時光依舊光彩奪目。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魂斷藍橋》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魂斷藍橋》,是一部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片 一段美麗而憂傷的愛情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悽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一部盪氣迴腸的愛情經典之作 1940年出品 導演:茂文·勒洛依 主演:費雯麗 羅伯特·泰勒 ·第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黑白片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真實的謊言》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真實的謊言》,美國90年代動作片經典之中的經典,特技電影的典範 一部宣揚美國精神的大片,揭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恐怖主義必將失敗的主題 1994年出品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阿諾德·施瓦辛格 傑米·李·柯蒂斯 湯姆·阿諾德 ·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提名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黑暗中的舞者》小說版
    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裡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拉爾夫·裡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楚門的世界》小說版
    --紐約著名影評人雷吉·史密斯 ∫認為這部電影擁有許多層面,並非一般的好萊塢電影。同時,它的主題概念也十分有創意,而且令人能夠感同身受,它會讓人不禁捫心自問:"也許我周圍生活的每個人都是在演戲?" --本片主演金·凱瑞 故事發生在一個美得恍若世外桃源的海邊小鎮。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莫扎特》小說版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電影是《莫扎特》,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 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1984年出品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主演:湯姆·赫爾斯 默裡·亞伯拉罕 伊莉莎白·貝裡奇 ·第五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 ·第四十二屆金球獎最佳影片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繫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1991年出品 導演:楊德昌 主演:張震 楊靜怡 王啟贊 ·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 《悲情城市》30周年,演員們都去哪了?
    而這個時候,他開始把重心開始轉向電影,在《悲情城市》之前,他已經兩次拿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從《童年往事》開始,李天祿就和侯孝賢合作多次,包括《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南國,再見南國》等李天祿和王晶文在《戀戀風塵》的經典片尾
  • 【戰羽鑑碟】 | 《悲情城市》SACD
    許多電影音樂以撥弄心弦、深入骨髓的情感張力「先聲奪人」,為影像點睛,成為觀眾心中始終縈繞難以平復的部分。像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陳松勇、梁朝偉等人主演的經典華語電影《悲情城市》,其電影配樂便是如此令人難忘的存在。90年代發行的原聲帶唱片,到現在仍有許多人為之津津樂道。
  • 悲情,不止於城市之中;電影,不止於畫面之中
    許多電影音樂以撥弄心弦、深入骨髓的情感張力「先聲奪人」,為影像點睛,成為觀眾心中始終縈繞難以平復的部分。像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陳松勇、梁朝偉等人主演的經典華語電影《悲情城市》,其電影配樂便是如此令人難忘的存在。90年代發行的原聲帶唱片,到現在仍有許多人為之津津樂道。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界掀起了一股風起雲湧的電影運動。臺灣一群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走出了陳舊的電影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他們在題材上審視臺灣的歷史經驗,企圖以影像再現臺灣:在美學上,他們則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引起世界影壇的驚嘆,形成了臺灣新電影運動。
  • 侯孝賢研究者別錯過:《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取材小說原作者,北京冬夜和你看片對談
    藍博洲迄今已出書二十多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及《好男好女》,均取材自藍博洲著名的小說《幌馬車之歌》。《悲情城市》梁朝偉那一條線,是侯孝賢看了《幌馬車之歌》之後增加出來的。1995年侯孝賢拍攝《好男好女》時,再次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它壓縮在《悲情城市》後半結局的時空再做處理。侯孝賢還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的訪談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由藍博洲負責執行。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
  • 《悲情城市》十三問 朱天文
    所以一方面經營臺灣的中高水平觀眾市場,一方面爭取歐美其他地區的藝術電影市場和小眾市場,如此包括國內,海外和影視錄影帶各項權盆總和,才是評估一部影片的盈虧實績。  歐美市場的賣埠交易回收較慢,約需一年至一年半,電影公司必須有較長期的投資計劃,和較為健全的財務能力。
  • 與《悲情城市》相比,我們的生活真的容易太多了
    1989年《悲情城市》,便能帶觀眾重回臺灣20世紀40年代末的市井生活。那時早已成名的侯孝賢憑藉這部作品將自己的事業推向了最高峰,華人電影史上第一個國際重量級獎項——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金馬獎最佳導演,都贏得毫無爭議。
  • 這一生,有幾回看膠片版《悲情城市》的機會?【臺片乾貨亂燉】
    40周年,該中心在10月27日世界影音遺產日到來時,推出三部重磅電影放映,放映地都在侯孝賢家的臺北光點華山一部是著名作家黃春明1970年代的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娘家》的數碼修復版(10月25日下午三點半放映),緊接著放映中心自製紀錄片《數電影的人》,講述電影典藏與修復人的故事;最重磅的是侯孝賢的經典影片《悲情城市》,將在10月26日下午一點舉行35毫米膠片放映,極為難得
  • 電影《悲情城市》:荒謬而衝突的時代悲劇
    今天,想和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悲情城市》。該片講述了解放後的臺灣人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夾縫裡求生存的故事。各種矛盾交織,大陸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衝突、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尖銳紛爭,各幫派間的火併,知識分子的苦悶與抗爭。這電影對理解近代以來的臺灣歷史有很大幫助。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火爆的背後,是臺灣悲情電影的一脈相承
    1、 臺灣悲情片的起源談及上個世紀的臺灣電影,常常與「悲情」掛鈎。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為華語電影首次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標誌著臺灣悲情電影的鼎盛時期。在1955年,葉福盛導演拍出了最早的臺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緊接著在1956年,何基明導演也拍攝了臺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爭奪「正宗臺語片」稱號的拉鋸戰中,五十年代末的臺灣電影幾乎都是臺語片。但無論是廈語片的「哭調子」還是歌仔戲的苦情劇,這些電影都離不開悲情的創作本源和敘事策略。「悲情」成了臺語片一個鮮明的標誌,也是臺灣電影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