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研究者別錯過:《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取材小說原作者,北京冬夜和你看片對談

2021-01-19 映畫臺灣



 


藍博洲先生簡介


藍博洲,1960年生於臺灣苗慄縣,臺灣著名記者、報導文學作家及小說家,紀錄片策劃及導演。


大學時期因結識陳映真及楊逵兩位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開始探究相關歷史事件,也包括「二二八事件」,成為最早揭露與研究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作家。


曾任職於《南方雜誌》、《人間雜誌》等報刊雜誌。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臺灣時報文學獎。




藍博洲迄今已出書二十多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及《好男好女》,均取材自藍博洲著名的小說《幌馬車之歌》。



《悲情城市》梁朝偉那一條線,是侯孝賢看了《幌馬車之歌》之後增加出來的。



1995年侯孝賢拍攝《好男好女》時,再次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它壓縮在《悲情城市》後半結局的時空再做處理。侯孝賢還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的訪談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由藍博洲負責執行。


侯孝賢曾評價藍博洲是「咬住歷史不鬆口的大牛頭犬」。


2014年,藍博洲作品《臺共黨人的悲歌》在大陸出版簡體版。





冬夜的北京,藍博洲和你一起聊聊那些臺灣往事


侯孝賢及臺灣歷史研究者一定不要錯過!


主題:藍博洲:「臺共黨人的悲歌——臺灣白色恐怖記錄片觀影與討論」


時間:2016.12.16(周五)18點開始

地點:北京東四  

坐位有限,座談請報名(姓名和職業)

報名電話:13811809604

報名微信:65482725

 

本次討論會將放映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紀事》




影片簡介: 

本片在歷史被徹底被抹除痕跡,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以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重述臺灣左翼青年從日據時期以降,投入抗日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用生命與鮮血追求理想,在50年代寫下的令人動容的故事。


(END)



本期編輯:落山風


聯絡【映畫臺灣】,請發送郵件 771539504@qq.com


相關焦點

  • 精選劇本 | 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劇本
    / 粵語 / 日語 / 閩南語上映日期: 1995-05-22(坎城電影節) / 1995-12-09(日本)片長: 108分鐘又名: Good Men Good Women《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合稱「臺灣」三部曲。
  • 侯孝賢:我的電影可送充氣頸枕
    受日本漫畫《尼羅河女兒》的啟發,侯孝賢於1987年拍攝了同名電影。19世紀80年代,臺北的社會形式複雜多變,經濟突增和社會繁華給臺北新青年帶來了陰影,他們在親情和道德的迷茫混淆中難以自拔。影片從林曉陽的視角出發,講述她因所迷戀的二哥的朋友愛上別人的情婦的事實而乍然醒悟,蛻變成熟的故事。1989年的《悲情城市》是侯孝賢第一次和梁朝偉在銀幕結緣,也是最後一次和辛樹芬合作。
  • 侯孝賢的 「臺灣三部曲」 :無法衡量的時間、無法治癒的悲傷
    這種自我的描述,起源於侯孝賢著名的「臺灣現代史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1995),它們都是通過夢、幻想、故事、記憶以及麻醉的方式回溯時間。本章將進一步詳細分析《悲情城市》,其形式邏輯來源於記憶在時間上的差異;《戲夢人生》被導演描述為「夢幻般的……,像仙境一樣」;《好男好女》被一位評論家恰當地描述為一部徹頭徹尾的「夜間」電影,主人公不斷經歷睡眠、清醒、白日夢和醉醺醺的狀態。
  • 【講座X觀影】藍博洲:講述電影《好男好女》背後的真實臺灣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幌馬車之歌》      4月29號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作者藍博洲,由反映白色恐怖的《幌馬車之歌》入題,和我們探討《好男好女》背後真實的故事,回顧那段冰冷的歷史。
  • 侯孝賢和《悲情城市》
    (有刪減,刪減後為1937字)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這是繼《紅高粱》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之後,炎黃子孫在重要國際影展上所獲得的又一殊榮。
  • 恭喜伊能靜生女!我們都忘了她曾經是侯孝賢御用女演員這件事吧
    1989年的時候本來侯孝賢找伊能靜拍《悲情城市》是的,是《悲情城市》!伊能靜和梁朝偉、劉嘉玲之後還會合作到下面慢慢八《悲情城市》六年之後中間侯孝賢只拍了《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就是要在幾種語言間轉換所以伊能靜是最適合的人選當然侯孝賢的電影怎麼能缺高捷大哥
  • 侯孝賢回顧影展走進英倫 《聶隱娘》十月上映
    假如你恰好是侯孝賢的影迷,那九月的你可能不再孤單。「侯孝賢回顧影展」將從9月2日至10月6日於英國倫敦南岸中心的英國電影協會影城(BFI)舉辦,期間兩場講座、一場大師對談以及40部侯孝賢執導或是參與過的作品,包括紀錄片、劇情片以及短片將通過展映的形式一一呈現。侯導新作《聶隱娘》也將在十月倫敦電影節期間上映。
  • 侯孝賢影展亮相北京 《悲情城市》拉開帷幕
    摘要: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侯孝賢影展暨研討會」開幕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舉行。7月20日,兩岸電影學者將就侯孝賢導演作品展開深入詳盡的學術研討,臺灣電影學者、影評人、製片人焦雄屏也將參與此次研討會。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九
    這部《好男好女》的影片和之前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類似,因此被人們合稱為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他的電影就像是一系列的臺灣歷史進程,《好男好女》取材於真人蔣碧玉的個人傳記,侯孝賢以旁觀者的創作態度介入到了這些樸素的寫實影像中,用他慣用的鏡頭語言讓人了解那段幾乎被臺灣民眾遺忘了的「二·二八」歷史事件。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
  • 倪震:侯孝賢電影的亞洲意義丨《當代電影》
    他電影中的臺灣本土意識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聯、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糾葛、冷 靜省悟的敘事風格,都已被公認為亞洲電影文化的獨特創造。儘管20年來,亞洲電影情勢起伏變遷,後起之秀層出不窮,然而侯孝賢仍然從容自信地保持其個人特色,延伸著他的人文探索和歷史回顧。侯孝賢電影持之以恆的生命力,固然與其人文含量和內省體悟有關,但超越臺灣本土,具備亞洲文化的視野和內蘊,也是產生世界影響的原因之一。
  • |東南廣播公司|藍博洲|侯孝賢|悲情城市|...
    《好男好女》《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戲夢人生》《戀戀風塵》……電影中,我看到了與自己幾乎相同的生活環境,甚至於,如今家鄉消逝的一些東西,在他的電影中都能尋得痕跡,每每感動不能自已。在我從事對臺廣播的第七個年頭,2015年11月21日,我接到一個電話。小謝,你去採訪臺灣作家藍博洲,他在泉州參加活動。電話是前輩聞達老師打來的。藍博洲?熟悉又模糊的名字。
  • 侯孝賢
    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9月13日,執導的傳記電影《戲夢人生》上映,該片獲得了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6]  。1995年5月22日,拍攝的劇情片《好男好女》上映,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7]  。1998年10月1日,拍攝的劇情片《海上花》上映。
  • 與《悲情城市》相比,我們的生活真的容易太多了
    如果《活著》代表張藝謀的巔峰,那《悲情城市》就代表著侯孝賢的巔峰。不同的是,《悲情城市》不是基於小說改編,而是採用原創劇本。故事的時間跨度更短一些,主要情節集中在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到1949年12月之間。這段時間的臺灣剛剛光復,結束了自從馬關條約開始被日本人統治的時期、開始進入中華民國時期。
  • 侯孝賢的女性肖像:從朱天文到舒淇
    在這批由導演自身經歷與記憶所延伸和構成的作品裡,女性以一種傳統文化非常熟悉面目出現,她們表面上邊緣,位居家庭權力結構的末尾而常以沉默的行動者的姿態穿梭於銀幕之上,但卻又以驚人韌性和耐心支撐著家庭實際運作。
  • 21年前的侯孝賢和賈樟柯
    很多年後,有一次和坎城電影節主席雅各布聊天,他的一個觀點讓我深以為是,他說:偉大的電影往往都有偉大的預言性。1987年臺灣解嚴,1988年蔣經國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橫空出世。能有什麼電影會像《悲情城市》這樣分秒不差地準確降臨到屬於它的時代呢?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電影學者、《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一書的譯者黃文杰這樣形容自己 初次觸碰侯孝賢電影的感受。隨後他開始慢慢走近並且研究起侯孝賢的作品,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黃文杰發現,某種程度上,侯孝賢是華語電影中的一個「異數」。
  • 16年前的侯孝賢和賈樟柯導演
    1987年臺灣解嚴,1988年蔣經國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橫空出世。能有什麼電影會像《悲情城市》這樣分秒不差地準確降臨到屬於它的時代呢?這部電影的誕生絕對出於天意,侯孝賢用「悲情」來定義他的島嶼,不知他是否知道這個詞也概括了大陸這邊無法言說的愁緒。僅憑這個動蕩的故事和憂傷的片名,我把侯孝賢的名字記在了心裡。
  • 侯孝賢:享譽世界的臺灣電影人
    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的傳記電影《戲夢人生》上映,該片獲得了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1995年,拍攝的劇情片《好男好女》上映,因此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98年,拍攝的劇情片《海上花》上映。
  • 「性最動人的是情慾,而不是性本身」|黃愛玲:侯孝賢的光影二夢
    侯孝賢在談論自己的作品時,將《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1995)視為其電影事業同一階段裡的創作:然而悲劇並沒到此終止,因為和進步人士有聯繫,林文清也沒能逃脫被逮捕的命運,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吳寬美(辛樹芬)的幼兒——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學語。 @豆瓣《好男好女》那時有個題目,就是臺灣現代史的三部片子,一個是1945—1948年的《悲情城市》;一個是1945年以前日本統治時期,就是《戲夢人生》;再來是1950年以後白色恐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