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和《悲情城市》

2021-02-06 欣說言語

(有刪減,刪減後為1937字)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這是繼《紅高粱》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之後,炎黃子孫在重要國際影展上所獲得的又一殊榮。聯想到《本命年》最近再次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以及大陸影片《老井》、《芙蓉鎮》、《人·鬼·情》和香港影片《胭脂扣》、《七小福》等也曾先後在一些國際影展中獲得榮譽,大陸、臺灣、香港三地電影相互輝映的情景,真令人感到鼓舞。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影片結構龐大、劇情複雜、人物眾多,放映時間約為兩個半小時。


40多年來,「二·二八」事件在臺灣一直是個禁忌問題。《悲情城市》第一次觸及了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侯孝賢驚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技法。他曾表示「我拍攝《悲情城市》並非要『揭舊瘡疤』,而是我認為如果我們要明白自己從何處來和往何處去,必須面對自己和自己的歷史。電影並非只關注於『二·二八』事件,但我認為其中有些事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此事禁忌太久,更使我感到拍攝的必要」。但是,既要堅持寫實,又要著重寫人,還得考慮如何闖過電影檢查,這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大難題。對此,他是從人和電影本身的藝術角度做了高明的處理。他避開從政治角度直接敘述這一事件的前因和後果,而是著重寫人,寫那個轉折多變時代的人在重重尋常和突發的災難中如何生活。在銀幕上,「二·二八」事件是由對白帶出的,並未正面呈現。對後來國民黨派兵上山抓進步的知識分子並進行屠殺這種最能煽情的地方,也只是用了兩個鏡頭加以交待。這些,都顯示影片有意把政治事件淡化為一個背景,把焦點集中在人的身上,而表現人則是侯孝賢的專長。他的作品對肯定人性純真的一面總是不遺餘力,在隱喻中雖多少帶有批判,但又總呈現出一種寬容、溫厚、坦白的特色。他一向主張「電影是表達自己看法的,人要比作品大,拍出的影片才會大」,並要求自己以豁達、容忍的寬廣胸懷對待社會與人際關係,因而在他的鏡頭面前,一切普通人都顯得有尊嚴。在《悲》片中,他既未使那般幫會人物顯得大奸大惡,也未對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加以美化,這似乎在表明說到底,他們都是在同一個艱難時代裡碰在一起的凡人,如果彼此間曾有傷害,也只是為了求得生存。這樣包容的態度在一個撤離臺灣的日本女子身上也有所體現。但是,影片並未放棄對「二·二八」這段歷史的批判,而且其批判效果並不亞於正面呈現此一事件的真相。影片開始時,銀幕是黑的,收音機裡播出了日本裕仁天皇的戰敗詔書。在一個停電的夜晚,老大林文雄之妾為他生下能傳宗接代的兒子,這時電燈也亮了,祖父為孩子取了有象徵意義的名字叫「光明」。生命與光明的同時出現,為林家曾帶來一陣狂喜,老大的「小上海」酒店也在爆竹聲中開了張。影片結束時,則是林家的倖存者圍坐在飯桌旁默默地用餐的情景,當中經歷了林家兄弟被暗算、逼瘋和逮捕,以及大批有為知識分子慘遭殺害。這片頭片尾的遙相呼應表現了臺灣人的悲憫和國民黨的殘暴。影片對老四林文清出獄後為難友送遺書的情景有較多描述,並以字幕形式把死難者留下的「生離祖國,死歸祖國,生死天命,無想無念」、「你們要尊嚴地活下去,爸爸無罪」等壯烈字樣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不但是對殺人者的有力批判,也表現了對受害者的極大同情。影片把老四林文清設計為聾啞人,除考慮到飾演此角的梁朝偉不能講流利的臺灣話的因素外,也有以聾啞對當時的局勢表示無聲抗議的考慮。再加上老三林文良被逼成半瘋半痴和老四妻兄吳寬榮的被殺害,則更有力地表明在當時政權下,人們如果不瘋不痴,就只好又聾又啞,否則必象吳寬榮那種先進知識分子一樣必死無疑!


在執導《悲》片過程中,侯孝賢在對攝影、人物語言、錄音和剪輯等方面的運用上,也有新的發揮和突破。捨棄近景和特寫,而採取長鏡頭、中遠景和深焦鏡頭的拍攝方法,一向是侯導片的特點。對這種方法的運用,可說是與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主張不謀而合的,它不但會使畫面表現廣闊的空間,氣勢更加雄偉,同時也使表演區域的造型形象更為清晰和更具真實感,從而使影片的每個鏡頭都好象一幅幅中國畫卷,給人們以特殊的美感並留下冷靜思考的餘地。影片還以這種手法拍攝了完整的婚禮習俗場面,並專門到廈門拍了遠處有帆船的空鏡頭,這些都更增添了影片的鄉土氣息、民族風味和一種詩的韻味。

相關焦點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
  • 現代年輕人看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慨?
    《悲情城市》或許不能稱上侯孝賢最好的作品,但這部電影確實比時代早走了幾步。在臺灣歷史教育尚未展開之前,侯孝賢憑著「一種鬱悶之氣」,翻撞父執輩眾人欺、眾人騎的悲憤,勾勒臺灣「悲情」從何而來,可惜,觀影的五、六世代多數不知「悲情」為何物,他們的性質不是鬱悶,而是乾淨,幾近無知,偏偏,解嚴後浪潮,一直來一直來。而這種浪潮並不能取代侯孝賢對於臺灣土地的關懷。
  • 侯孝賢影展亮相北京 《悲情城市》拉開帷幕
    摘要: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侯孝賢影展暨研討會」開幕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舉行。7月20日,兩岸電影學者將就侯孝賢導演作品展開深入詳盡的學術研討,臺灣電影學者、影評人、製片人焦雄屏也將參與此次研討會。
  • 去九份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九份是很多男女文藝青年去臺灣必訪之地,去九份看什麼呢?我之前一度抱著懷疑,如果你有空不妨先找一張《悲情城市》電影原聲碟來聽,那是龐大的、震撼以及充滿著悲傷的,這部臺灣第一次得到國際電影大獎,導演侯孝賢的片子,特殊的歷史原因讓這個曾經的淘金勝地沒落,日本的文化基本上在這依稀可見,像是電影裡有一句臺詞「生命裡不能承受之痛」,你會對九份這個地方多一份感情在裡面。
  • 他把梁朝偉拍的這麼有質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魅力到底在哪?
    1、侯孝賢的滿襟愁緒遍地哀作為臺灣電影標誌性的人物,侯孝賢以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靜謐安詳的鏡頭語言表達著臺灣這座在歷史上幾度孤懸海外的島嶼民眾獨特的精神訴求。他的《悲情城市》以蒼涼而恢宏的史詩氣度深度擴展了臺灣人的心理世界。
  • 元培影訊|侯孝賢的電影美學之《悲情城市》
    ——侯孝賢悲情城市劇情簡介普通人的命運在轟轟烈烈的時代面前總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然而悲劇並沒到此終止,因為和進步人士有聯繫,林文清也沒能逃脫被逮捕的命運,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吳寬美(辛樹芬)的幼兒——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學語。
  • 侯孝賢研究者別錯過:《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取材小說原作者,北京冬夜和你看片對談
    藍博洲迄今已出書二十多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及《好男好女》,均取材自藍博洲著名的小說《幌馬車之歌》。《悲情城市》梁朝偉那一條線,是侯孝賢看了《幌馬車之歌》之後增加出來的。1995年侯孝賢拍攝《好男好女》時,再次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它壓縮在《悲情城市》後半結局的時空再做處理。侯孝賢還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的訪談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由藍博洲負責執行。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悲情城市》製片張華坤告別式 侯孝賢、高捷電影圈老友現身
    記者洪文/臺北報導《悲情城市》製片張華坤人稱「坤哥」,在電影圈任職超過40年,上個月26日因肺腺癌辭世,享壽67歲。告別式今(7日)在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一館永愛廳舉行,包括侯孝賢、李行、王童、萬仁、朱延平、廖慶松、李烈、陳以文、楊貴媚、高捷、張震、喜翔、趙傳、柯有倫、李立群、段鈞豪等人現身悼念,日本導演三池崇史、日星松島菜菜子也送花圈致意。▲李行追悼張華坤。(圖/記者黃克翔攝)▲侯孝賢追悼張華坤。
  • 悲情城市——看臺灣的前世今生
    電影並不是對「二二八」的全景記錄,侯孝賢甚至連一個鏡頭都沒有留給1947年腥風血雨的臺北,視線始終聚焦在基隆——一個被「悲情」所修飾的城市。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展示給我的只是一個家族在亂世中消亡的悲劇,讓我在看完影片後沉默了許久。羅蘭·巴特曾經說過,電影的連貫性迫使我們不能中途閉眼,這將有可能隨時讓我們漏看某個關鍵。
  • 《悲情城市》30周年,演員們都去哪了?
    但在上映一個月後的金馬獎上,《悲情城市》輸給了關錦鵬導演的《人在紐約》,侯孝賢拿到最佳導演獎當年42歲,意氣風發的阿孝咕叔叔《悲情城市》也有著令人稱道的群戲表演,以及各自精彩的個人發揮,彰顯出侯孝賢在電影圈耕耘十餘年的導演功力三十年過去了,那些當年的演員們,他們去哪兒了,還在表演麼?有怎樣的人生?
  • 《悲情城市》:侯孝賢拍出了「自然法則下人們的活動」
    中文名:《悲情城市》導演:候孝賢主演:梁朝偉、辛樹芬、李天祿劇情:臺灣基隆一戶林姓人家有四個兒子。父親老邁,老大文雄主持家務。文雄有女無子,另娶小妾。老二被日本人徵調至南洋當軍醫,一去不返。老三文良被徵到上海作日軍翻譯。
  • 21年前的侯孝賢和賈樟柯
    ▲侯孝賢導演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了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我是在縣城郵局門前的報攤上讀到這條消息的。很多年後,有一次和坎城電影節主席雅各布聊天,他的一個觀點讓我深以為是,他說:偉大的電影往往都有偉大的預言性。1987年臺灣解嚴,1988年蔣經國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橫空出世。能有什麼電影會像《悲情城市》這樣分秒不差地準確降臨到屬於它的時代呢?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悲情城市》小說版
    《悲情城市》被看做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絕作和最為成熟的一部臺灣史。《悲情城市》以顧名思義的字面意義解釋,重在表達一種氛圍和情緒。在這座城市裡,各色各樣的人在演繹著屬於自己的那一角色,這一切像極我們所必然依附的人文環境社會、歷史和時代,人物牢牢地嵌在越來越壓抑的空間裡做戲,艱難而又堅韌,說不出來的可悲和可敬。
  • |東南廣播公司|藍博洲|侯孝賢|悲情城市|...
    八月,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廣播公司臺慶季,每天推送文章:尋味福建對臺灣廣播這七十年的溫暖,七十年的精彩,和七十年的發展故事。故事講述人:謝映珊2008年至今任東南廣播公司記者、主持人身為閩南人,在紅磚古厝邊長大,喝鐵觀音,吃蚵仔煎,聽海浪聲,賞南音,講閩南話,家中有不少臺灣親戚,自小便有「臺灣情節」,喜歡看臺灣電影,尤愛侯孝賢導演的作品。
  • 百部穿影政治篇46:《悲情城市》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自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悲情城市》,都指涉到國民黨執政時所經營的那一份白色恐怖。有意識的是,臺灣電影一牽連當下題材,顯得特別古舊。當他們驀然回首時,反而擁有一份不失品格和氣概的現代意識。這裡要說的《悲情城市》對臺灣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來講,都具備裡程碑的意義。但並非轉折點。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他們在題材上審視臺灣的歷史經驗,企圖以影像再現臺灣:在美學上,他們則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引起世界影壇的驚嘆,形成了臺灣新電影運動。在臺灣新電影運動出現之前,臺灣電影幾陷窘境。不過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現,給臺灣的電影業和當時默默無聞的一群年輕電影人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 《悲情城市》十三問 朱天文
  • 電影《悲情城市》:荒謬而衝突的時代悲劇
    今天,想和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悲情城市》。該片講述了解放後的臺灣人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夾縫裡求生存的故事。各種矛盾交織,大陸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衝突、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尖銳紛爭,各幫派間的火併,知識分子的苦悶與抗爭。這電影對理解近代以來的臺灣歷史有很大幫助。
  • 與《悲情城市》相比,我們的生活真的容易太多了
    1989年《悲情城市》,便能帶觀眾重回臺灣20世紀40年代末的市井生活。那時早已成名的侯孝賢憑藉這部作品將自己的事業推向了最高峰,華人電影史上第一個國際重量級獎項——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金馬獎最佳導演,都贏得毫無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