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影訊|侯孝賢的電影美學之《悲情城市》

2021-02-06 元培學堂

我想,別人鼓勵你、期待你的時候,你不得不生出向上之心及責任感。我就是這樣被一些人推上來,心裡總想著要拍一些好的東西,報答那些喜歡我電影的人。

——侯孝賢



悲情城市



劇情簡介

普通人的命運在轟轟烈烈的時代面前總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個人,如果勇敢地站出來想阻止時代洪流,多少像奮力撲向風車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當殉道者,而更多時候,個人甚至連選擇當旁觀者的權利也沒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劇,無疑能照出歷史的荒謬與殘忍。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臺灣光復,基隆一戶林姓人家眼見也要過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從此不斷。「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實實開有一家照相館的聾啞人老四林文清(梁朝偉)。然而悲劇並沒到此終止,因為和進步人士有聯繫,林文清也沒能逃脫被逮捕的命運,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吳寬美(辛樹芬)的幼兒——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學語。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則」出入,是以知識分子展現為現象,描述「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作家阿城評)

描寫臺灣「二·二八」起義的《悲情城市》,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折射出歷史的嬗變。這個大家庭最後七零八落,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林文清與寬美的愛情,也成了這個大時代下的一場悲劇。

《悲情城市》描寫國民政府治理臺灣初期,以一個基隆林氏家族的興衰故事,側寫出時代變遷與政權輪替的過程中,難以迴避的族群衝突與身份認同問題。影片勇於突破禁忌,在解嚴之際便大膽碰觸敏感的「二二八」議題,以宏大的歷史格局再創臺灣電影新頁。






回復關鍵字









美育|蔡元培|美育種子|藝術鑑賞與收藏|書法|油畫|工筆畫|瓷器|電影|創意繪畫|形象美學|葡萄酒|巴黎|蘇州|日本|麗江|臺灣|微學堂|校服美學|體會品質|完整人格|兒童美育|美的薰陶|美的自由|創新與承傳|師古人|寫真與寫意|教養|書卷氣|大學精神|極簡美學|靈魂的羞澀|讀書的目的|行動的勇氣|老派的優雅|自然之美|尊嚴|尊重|文化|慢生活|微笑|民國女子|民國建築|讀古詩|優雅老去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加觀影活動


相關焦點

  • 元培影訊|侯孝賢的電影美學之《戲夢人生》
    我想,別人鼓勵你、期待你的時候,你不得不生出向上之心及責任感。我就是這樣被一些人推上來,心裡總想著要拍一些好的東西,報答那些喜歡我電影的人。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
  • 侯孝賢和《悲情城市》
    (有刪減,刪減後為1937字)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這是繼《紅高粱》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之後,炎黃子孫在重要國際影展上所獲得的又一殊榮。
  • 現代年輕人看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慨?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對現在的年輕觀眾來說,似乎是多麼難懂的電影。語言混雜、族群混雜、歷史複雜,更不要說看似電影角色的日常生活裡四處散置文化符碼:南洋、戰爭、引揚、經濟、階級、官僚......層層糾葛,實在太費解了。因此,我將從三個方面來深度剖析這部作品。
  • 淺談侯孝賢影像風格的美學特質
    將重點集中在侯孝賢電影的美學思想上,解讀電影中的鏡頭和敘事,探究電影本體論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導演風格;影像風格;美學 侯孝賢是一位通曉東方文化的導演,在他的電影中,可以看到獨特的個人化青春,臺灣風景全貌,陌生城市帶來的情感變化等等。侯孝賢用自己獨特的影像手法,用電影寫出雋永的臺灣。
  • 影片分析 |《悲情城市》裡的鏡頭語言及寫實主義美學
    《悲情城市》選取的事件是真實的,人物是虛構的。要把真實感植入進虛構中,在一定程度上將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還原。本文將從電影中運用的長鏡頭、深焦據、固定鏡頭拍攝的鏡頭語言,來分析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中的寫實主義美學。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界掀起了一股風起雲湧的電影運動。臺灣一群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走出了陳舊的電影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他們在題材上審視臺灣的歷史經驗,企圖以影像再現臺灣:在美學上,他們則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引起世界影壇的驚嘆,形成了臺灣新電影運動。
  • 他把梁朝偉拍的這麼有質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魅力到底在哪?
    1、侯孝賢的滿襟愁緒遍地哀作為臺灣電影標誌性的人物,侯孝賢以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靜謐安詳的鏡頭語言表達著臺灣這座在歷史上幾度孤懸海外的島嶼民眾獨特的精神訴求。他的《悲情城市》以蒼涼而恢宏的史詩氣度深度擴展了臺灣人的心理世界。
  • 侯孝賢影展亮相北京 《悲情城市》拉開帷幕
    摘要: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侯孝賢影展暨研討會」開幕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舉行。7月20日,兩岸電影學者將就侯孝賢導演作品展開深入詳盡的學術研討,臺灣電影學者、影評人、製片人焦雄屏也將參與此次研討會。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去九份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九份是很多男女文藝青年去臺灣必訪之地,去九份看什麼呢?我之前一度抱著懷疑,如果你有空不妨先找一張《悲情城市》電影原聲碟來聽,那是龐大的、震撼以及充滿著悲傷的,這部臺灣第一次得到國際電影大獎,導演侯孝賢的片子,特殊的歷史原因讓這個曾經的淘金勝地沒落,日本的文化基本上在這依稀可見,像是電影裡有一句臺詞「生命裡不能承受之痛」,你會對九份這個地方多一份感情在裡面。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悲情城市》小說版
    《悲情城市》的創作靈感最早是來自一首名為《港都夜雨》的歌曲裡的薩克斯風節奏,"當時心中很有感觸,想把臺灣歌豔情、浪漫,帶點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滿血氣方剛的味道拍出來。"(侯孝賢語)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則"出入,是以知識分子展現為現象,描述"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九
    這部《好男好女》的影片和之前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類似,因此被人們合稱為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他的電影就像是一系列的臺灣歷史進程,《好男好女》取材於真人蔣碧玉的個人傳記,侯孝賢以旁觀者的創作態度介入到了這些樸素的寫實影像中,用他慣用的鏡頭語言讓人了解那段幾乎被臺灣民眾遺忘了的「二·二八」歷史事件。
  •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
  • 孫力珍 侯東曉丨侯孝賢電影中的「慢美學」與女性意識——從《南國再見,南國》到《刺客聶隱娘》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臺北),2017年第6期,第58頁。[2]婁逸:《無聊與沉思的時刻:「慢美學」電影中的時間痕跡與目光》,《電影藝術》2018年第5期,第94頁。延,作形容詞性講時,為「長、久」之意。通過文字學追溯,也可以發現,「遲」從形容詞性出發時,更強調的是「慢」之意,因此「遲延」一詞的使用更能展現出侯孝賢「慢」的美學意蘊,非「延遲」「延宕」等詞所能替代。其次,本文對「遲延」一詞的使用,亦借鑑了葉月瑜《侯孝賢的電影詩學——〈上海花〉》對「遲延」一詞的使用(載林文琪、沈曉茵、李振亞:《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 饒曙光: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對臺灣電影的一次深情回顧,更是對華語電影未來的展望。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
  • 《悲情城市》十三問 朱天文
  • 悲情的城市,悲情的島
    不僅是宏觀的長鏡頭,畫外音和字幕旁白,微觀層面的人物互動也遵循了侯孝賢簡介,平淡,安詳的美學風格。電影畫面多著眼於人物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喝酒吃飯,紅白喜事,老大林文雄為了瑣碎的事情罵人,黑社會鬥毆,家裡吃飯,等等。讓本來一個政治性很強的題材獲得了平靜的生活氣息和悲天憫人,聚焦個體的人文關懷,他用個體的沉浮來描寫時代的悲哀。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七
    ,最早,她給《悲情城市》的設想,是哺哺哺的薩克斯節奏。 此片的幕後還有幾個有趣的地方;1,本來《悲情城市》的故事設計是以在基隆走私的家族為背景。是要拍楊麗花的故事,或用楊麗花、周潤發來演的。2,作為導演、編劇的吳念真,作家、編輯的詹宏志,作家張大春等客串出演了該片。3,該片是侯孝賢第一次和梁朝偉在銀幕結緣,也是最後一次和辛樹芬合作。
  • 侯孝賢研究者別錯過:《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取材小說原作者,北京冬夜和你看片對談
    藍博洲迄今已出書二十多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及《好男好女》,均取材自藍博洲著名的小說《幌馬車之歌》。《悲情城市》梁朝偉那一條線,是侯孝賢看了《幌馬車之歌》之後增加出來的。1995年侯孝賢拍攝《好男好女》時,再次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它壓縮在《悲情城市》後半結局的時空再做處理。侯孝賢還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的訪談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由藍博洲負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