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侯孝賢現年44歲,生於大陸長在臺灣,1974年踏入影界,現已成為臺灣能編能演更善於導的不可多得的人物。1980年,他在執導第一部通俗愛情喜劇片《就是溜溜的她》時,即表現出淡化故事情節、強調生活實感和追求鄉土氣息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
-
侯孝賢和《悲情城市》
(有刪減,刪減後為1937字)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這是繼《紅高粱》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榮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之後,炎黃子孫在重要國際影展上所獲得的又一殊榮。
-
侯孝賢研究者別錯過:《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取材小說原作者,北京冬夜和你看片對談
藍博洲迄今已出書二十多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及《好男好女》,均取材自藍博洲著名的小說《幌馬車之歌》。《悲情城市》梁朝偉那一條線,是侯孝賢看了《幌馬車之歌》之後增加出來的。1995年侯孝賢拍攝《好男好女》時,再次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它壓縮在《悲情城市》後半結局的時空再做處理。侯孝賢還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的訪談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由藍博洲負責執行。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第七屆香港影展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拉開帷幕
本報訊(記者李俐)前晚,第七屆香港影展開幕式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拉開帷幕。本屆香港影展客座策展人盧冠廷和夫人唐書琛、香港著名攝影師兼導演鮑德熹、香港著名影評人列孚、金牌電影監製譚芷珊、資深電影製作人林明傑作為嘉賓出席。
-
現代年輕人看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慨?
他是把臺灣電影帶到國際舞臺,更為創作立下標竿的導演侯孝賢。電影在侯孝賢的手中作為一種忠實的記錄工具,儘可能地記述了臺灣某個階段、某個狀況下的生活層面,而這樣的企圖在《悲情城市》中,顯得更格外突出。而回顧起侯孝賢,可以說是臺灣新電影時期最重要的臺灣導演之一。
-
坎城影展將侯孝賢列為「中國籍」 臺灣慌了
臺「中央社」12日報導,13日開幕的法國坎城影展,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聶隱娘》入圍競賽片。由於影展手冊將侯的國籍印為「中國」,臺北提出抗議,影展官網隨後進行了更正。 報導稱,影展手冊介紹頁顯示,侯孝賢的國籍為「中國」(nationalite chinoise)。臺駐法國代表呂慶龍稱,已寫信給影展主辦單位說明侯孝賢是臺灣人,要求更正資料。
-
去九份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九份是很多男女文藝青年去臺灣必訪之地,去九份看什麼呢?整個老街都是小吃的天下,來九份不吃一份「芋圓黑糖冰」也是對不起自己的,量超級大,兩個人一份即可。
-
他把梁朝偉拍的這麼有質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魅力到底在哪?
1、侯孝賢的滿襟愁緒遍地哀作為臺灣電影標誌性的人物,侯孝賢以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靜謐安詳的鏡頭語言表達著臺灣這座在歷史上幾度孤懸海外的島嶼民眾獨特的精神訴求。他的《悲情城市》以蒼涼而恢宏的史詩氣度深度擴展了臺灣人的心理世界。
-
元培影訊|侯孝賢的電影美學之《悲情城市》
——侯孝賢悲情城市劇情簡介普通人的命運在轟轟烈烈的時代面前總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則」出入,是以知識分子展現為現象,描述「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作家阿城評)描寫臺灣「二·二八」起義的《悲情城市》,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折射出歷史的嬗變。這個大家庭最後七零八落,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林文清與寬美的愛情,也成了這個大時代下的一場悲劇。《悲情城市》描寫國民政府治理臺灣初期,以一個基隆林氏家族的興衰故事,側寫出時代變遷與政權輪替的過程中,難以迴避的族群衝突與身份認同問題。
-
「時間旅行展」在東方新天地正式拉開帷幕
原標題:「時間旅行展」在東方新天地正式拉開帷幕 12月18日,繼「重塑好時
-
《悲情城市》30周年,演員們都去哪了?
但在上映一個月後的金馬獎上,《悲情城市》輸給了關錦鵬導演的《人在紐約》,侯孝賢拿到最佳導演獎當年42歲,意氣風發的阿孝咕叔叔《悲情城市》也有著令人稱道的群戲表演,以及各自精彩的個人發揮,彰顯出侯孝賢在電影圈耕耘十餘年的導演功力三十年過去了,那些當年的演員們,他們去哪兒了,還在表演麼?有怎樣的人生?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1982年,臺灣「中影」出品,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執導的集錦式的電影《光陰的故事》拉開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臺灣電影史的一片燦爛就此孕育而出。其代表人物是侯孝賢。他對於臺灣的「根性」和臺灣的歷史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臺灣意識」強烈外觀的重要歷史標尺,從此,由個人的成長去反映社會的變遷變成一種定式。
-
【順義城事】首屆露天百合展將在順義拉開帷幕
6月13日,北京國際鮮花港首屆露天百合展將拉開帷幕。
-
百部穿影政治篇46:《悲情城市》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自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悲情城市》,都指涉到國民黨執政時所經營的那一份白色恐怖。有意識的是,臺灣電影一牽連當下題材,顯得特別古舊。當他們驀然回首時,反而擁有一份不失品格和氣概的現代意識。這裡要說的《悲情城市》對臺灣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來講,都具備裡程碑的意義。但並非轉折點。
-
2016德國法蘭克福Prolight+Sound展拉開帷幕:邁普視通盛裝出席
一年一度的德國法蘭克福Prolight+Sound展作為舞檯燈光音響以及樂器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展會,自1995年開辦至今已經第22個年頭了,這個國際性的展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更是中國相關企業進入歐洲市場及了解全球業內前沿資訊的絕佳平臺
-
悲情的城市,悲情的島
不僅是宏觀的長鏡頭,畫外音和字幕旁白,微觀層面的人物互動也遵循了侯孝賢簡介,平淡,安詳的美學風格。電影畫面多著眼於人物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喝酒吃飯,紅白喜事,老大林文雄為了瑣碎的事情罵人,黑社會鬥毆,家裡吃飯,等等。讓本來一個政治性很強的題材獲得了平靜的生活氣息和悲天憫人,聚焦個體的人文關懷,他用個體的沉浮來描寫時代的悲哀。
-
侯孝賢獲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第一反應要把獎金捐出去
8月24日,第57屆金馬獎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本屆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辦。侯孝賢1973年踏入電影界,從場記、編劇、副導一路累積經驗,1980年執導首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他在1980年代以《風櫃來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1989年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是首部在國際三大影展掄元的臺灣電影。
-
|東南廣播公司|藍博洲|侯孝賢|悲情城市|...
故事講述人:謝映珊2008年至今任東南廣播公司記者、主持人身為閩南人,在紅磚古厝邊長大,喝鐵觀音,吃蚵仔煎,聽海浪聲,賞南音,講閩南話,家中有不少臺灣親戚,自小便有「臺灣情節」,喜歡看臺灣電影,尤愛侯孝賢導演的作品。
-
《悲情城市》製片張華坤告別式 侯孝賢、高捷電影圈老友現身
記者洪文/臺北報導《悲情城市》製片張華坤人稱「坤哥」,在電影圈任職超過40年,上個月26日因肺腺癌辭世,享壽67歲。告別式今(7日)在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一館永愛廳舉行,包括侯孝賢、李行、王童、萬仁、朱延平、廖慶松、李烈、陳以文、楊貴媚、高捷、張震、喜翔、趙傳、柯有倫、李立群、段鈞豪等人現身悼念,日本導演三池崇史、日星松島菜菜子也送花圈致意。▲李行追悼張華坤。(圖/記者黃克翔攝)▲侯孝賢追悼張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