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享譽世界的臺灣電影人

2021-02-08 一般電影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縣。中國臺灣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金馬電影學院發起人、院長。他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金獅獎)的導演,也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更是兩岸三地著名的電影活動家。

侯孝賢

(1947-04-08)

1980年,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就是溜溜的她》。

1982年11月27日,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由此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3年,執導的劇情片《風櫃來的人》上映。

1984年,執導了劇情片《冬冬的假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由此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1993年,執導的傳記電影《戲夢人生》上映,該片獲得了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1995年,拍攝的劇情片《好男好女》上映,因此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8年,拍攝的劇情片《海上花》上映。

2003年,執導了劇情片《咖啡時光》,因此獲得了第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年度電影人獎。

2007年,獲得了第6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9年,被選舉為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

2014年,獲得了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2015年,執導的古裝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上映,憑藉該片獲得了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8年10月19日,擔任監製的劇情片《寶貝兒》上映。

侯孝賢經典影片:

豆瓣 8.9   IMDb 7.9

影片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講述了林氏家族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影片獲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該片講述了阿孝幼年隨家人遷居到臺灣後的種種往事,紀錄了阿孝從國小到當兵之前點點滴滴的故事 。

導演: 侯孝賢
主演: 李天祿 / 辛樹芬 / 王晶文

豆瓣 8.6   IMDb 7.7

該片根據吳念真的初戀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青梅竹馬的阿遠和阿雲,因阿遠入伍而漸行漸遠,最終阿雲和他人結婚的故事。

導演: 侯孝賢
主演: 鈕承澤 / 張世 / 庹宗華 

豆瓣 8.3   IMDb 7.4

主要講述一群男孩子高中畢業後沒有工作,等待著徵兵。他們百無聊賴,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離開風櫃,來到高雄,他們在成長中所遇到的迷茫與困惑。

導演: 侯孝賢
主演: 梁朝偉 / 羽田美智子 / 劉嘉玲 

豆瓣 8.2   IMDb 7.4

該片改編自小說《海上花列傳》,講述了十九世紀末的上海英租界,幾位性格迥異的妓女不同的命運和遭際的故事

豆瓣 7.2   IMDb 7.1

該片講述了女孩Vicky有個吃軟飯的情人豪豪,對方佔有欲強、暴力又猜疑心重,兩人過著放縱沉淪又無法自拔的愛情生活,後來Vicky遇到了捷哥,卻踏上另一種江湖義氣的不歸之路的故事。



導演: 侯孝賢
主演: 舒淇 / 張震 / 周韻

豆瓣 7.3   IMDb 6.3

該片取材自裴鉶短篇小說集《傳奇》裡的《聶隱娘》一篇,講述了聶隱娘幼時被一道姑擄走,13年後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傳奇女俠的故事。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上,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導演獎。

相關焦點

  • 饒曙光: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對臺灣電影的一次深情回顧,更是對華語電影未來的展望。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
  • 臺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上)
    臺灣電影並不簡單地反映上文討論的這些歷史獨特之處;它也在支持它們的同時扮演了反對的角色。在過去,電影充當了為歷史和政治掩蓋真相的工具。然後突然在揭示長期被遮掩的事實方面,跟當局唱起了反調,不僅在臺灣的銀幕上,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在這種歷史發掘方面,侯孝賢尤其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然而,侯孝賢1973年加入的電影工業,對完成這樣一項歷史任務來說,是力不從心的。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在文字中他能看到另外一外世界。後來的這些日子都被他刻進了電影中,成為侯孝賢電影中特有的年代色彩。他常說如果自己沒有當兵做電影,他一定會是一個大流氓,但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流氓,而是像武俠小說中那樣具有俠義和俠氣的俠客。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摘要:侯孝賢針對南部、臺北邊緣的鄉村,從極度寫實出發逐變為現代主義的詩化電影,展現了小人物的生活討論,結尾會是妥協後的自然,接近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楊德昌針對大都會,從現代主義出發,返璞歸真到樸實的寫實情懷,表達現代人的混亂、矛盾、無出路,結尾具有毀滅性的對立和悲觀。
  • 臺灣舉辦侯孝賢電影回顧 14部經典電影橫跨30年
    《刺客聶隱娘》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將於《刺客聶隱娘》上映前,集結侯孝賢導演歷年14部電影作品放映。社團法人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將於《刺客聶隱娘》上映前,集結侯孝賢導演歷年14部電影作品放映,特此紀念!其中,《悲情城市》、《海上花》將搭配重量級電影人映後座談,機會難得,並展出攝影師李屏賓隨手拍攝之「浮光掠影看隱娘」攝影展。
  • 虹膜 為什麼是侯孝賢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中心?
    僅僅十年後,侯孝賢成為臺灣在海外最重要的文化使者。只有理解了與臺灣全面轉型密切相關的電影轉型之後,這點才講得通。臺灣電影並不簡單地反映上文討論的這些歷史獨特之處;它也在支持它們的同時扮演了反對的角色。在過去,電影充當了為歷史和政治掩蓋真相的工具。然後突然在揭示長期被遮掩的事實方面,跟當局唱起了反調,不僅在臺灣的銀幕上,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在這種歷史發掘方面,侯孝賢尤其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以及最後,侯孝賢到底是誰?或許通過梳理侯孝賢電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六部作品,你會發現那長鏡頭背後的歷史和秘密。童年往事 & 戀戀風塵「死亡」與「往事」成為核心與母題《童年往事》對侯孝賢甚至整個臺灣電影新浪潮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 楊德昌、侯孝賢…對於臺灣新浪潮電影,這些你不可不知.
    到了80年代,新興的電影人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提倡拋棄舊電影中種種華麗而空洞,無病呻吟式的主題,而轉向展示現實的人生,回歸真實的自我。這個「改革」以1982年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為分界點,次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臺灣「新電影」的序幕。此後的《稻草人》(王童)《等你長大》《陳厚坤》《想起了你》(楊德昌)《風櫃來的人》(侯孝賢)等影片均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四
    同樣是在1983年,以中國臺灣作家廖輝英所撰寫的小說《油麻菜籽》為文本,侯孝賢和廖輝英共同參與編劇的劇情片《油麻菜籽》上映。此劇由和侯孝賢在《兒子的玩偶》中曾經合作過的萬仁執導。有趣的是,《光陰的故事》的導演柯一正在片中首次亮相併擔任男主角,看上去一本正經的他在此角色中有非常不俗的表演,從他身上可以透視出臺灣男權的沒落;傳統的一家之主因為經濟問題而不得不放棄男尊女卑的權利……此片曾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年度十大華語片」、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獎」(陳秋燕)、「最佳改編劇本獎」(侯孝賢、廖輝英)。
  • 臺灣電影之夜:侯孝賢張作驥林正盛等相聚釜山
    搜狐娛樂訊 2010年10月11日,釜山電影節期間,「臺灣電影之夜」隆重舉行。在釜山的諸位臺灣電影節相聚一堂,金馬影后楊貴媚身著韓服,為即將卸任的釜山電影節主席金東虎獻唱。而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作為金主席的好友,也特來捧場。
  • 倪震:侯孝賢電影的亞洲意義丨《當代電影》
    他電影中的臺灣本土意識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聯、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糾葛、冷 靜省悟的敘事風格,都已被公認為亞洲電影文化的獨特創造。儘管20年來,亞洲電影情勢起伏變遷,後起之秀層出不窮,然而侯孝賢仍然從容自信地保持其個人特色,延伸著他的人文探索和歷史回顧。侯孝賢電影持之以恆的生命力,固然與其人文含量和內省體悟有關,但超越臺灣本土,具備亞洲文化的視野和內蘊,也是產生世界影響的原因之一。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六
    在百度的詞語裡;現實主義被歸納為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誌,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來還原最本真的世界等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劉家昌等為首的臺灣的一批新銳導演,發起並推動了了一場「臺灣新電影的運動」,其本質實際上就是為了推翻當時臺灣電影界的種種世俗、荒誕、平庸的窠臼,創造一種源自於真實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他的生存經驗、閱讀和體悟,以及特殊的島嶼敘事與世界語境的關係,共同鑄就了侯孝賢的精神內核。本刊記者/溫天一本文刊登於722期《中國新聞周刊》翻開一部華語電影史,我們很有可能會在上面看到兩個侯孝賢。一個是來自南臺灣的暴烈少年,於島嶼之上,抒寫著快意恩仇的少年往事與戀戀風塵,那些暴露於陽光之下的憂鬱與感傷,看起來也顯得明媚動人。
  • 侯孝賢的「奇遇人生」
    作為「臺灣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侯孝賢的鏡頭語言雖平淡含蓄,卻又生猛有力地在臺灣電影中撕開了一個口子,推動著新電影時代的到來。但正如他經常在採訪中「津津樂道」的那段叛逆的童年經歷,年少時期的他並沒有對電影表現出深沉的熱愛。
  • 侯孝賢電影研討會:華語電影要走自己的路
    作為「臺灣新電影雙子」之一的臺灣導演侯孝賢,其在新電影運動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正是他執導的《在那河畔青草青》開啟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也正是他執導的《悲情城市》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從而填補了華語電影的空白,為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爭得一席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不止電影:侯孝賢二三事
    試過將她還原成「凡人」之後,他又可以把她帶入唐朝的傳奇,顛覆一次武俠的世界。銀幕上,她是他千變萬化的繆斯;銀幕下,他說如果自己是她父親,會希望她快點結婚。侯孝賢帶著舒淇,拿了個一個又一個獎。侯孝賢說像我這樣拍電影是非常奢侈的,但我可以找舒淇,沒錢她肯定也會來幫我拍的。侯孝賢與舒淇,就這樣在電影中激蕩了五十年。‍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七
    3,該片是侯孝賢第一次和梁朝偉在銀幕結緣,也是最後一次和辛樹芬合作。4, 該片於1989年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這也是在國際影展獲得首獎的第一部臺灣電影。 《悲情城市》在臺灣大獲成功,也讓侯孝賢的名字在臺灣變得家喻戶曉、如雷貫耳了……雖然之前在臺灣影壇以侯孝賢、楊德昌為首的現實主義新電影早已別具一格,但是只有在《悲情城市》之後,臺灣的民眾才真正、徹底的了解了他們,普遍開始接受了他們的這種電影風格和流派。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一
    而參與在侯孝賢的電影中海峽兩岸的名人們也不少,像鳳飛飛、鍾鎮濤、李宗盛、蔡琴、張學友甚至於阿城和韓寒這樣的大陸的年輕作家們。也因此侯孝賢的電影不但在海峽兩岸,就是在整個亞洲或者世界的電影界,都佔有非常獨特的一頁。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一
    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導演大師班」電影講座上,侯孝賢回顧自己的「電影之路」重點提到了兩個方面:作為導演能夠拍出精品,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劇寫作的水平和深度。二,拍攝水平的高低實際上就是確認其人文素養的多寡。
  • 【影單】阿孝咕的鄉土記憶:5部侯孝賢電影看臺灣新電影
    2017年正值臺灣新電影30周年,在這裡讓我們一同回顧新電影領頭人侯孝賢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