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釗:書法之道,技巧再好不過是個「書匠」

2020-12-23 騰訊網

感謝分享,歡迎關注

一代書法宗師

-- 陸維釗的絕筆 --

1979年年底,潘天壽夫人何愔由兒子潘公凱陪同,到浙江醫院探望病危中的陸維釗。其間,何愔女士說道準備為潘先生重新修墓,之前由陸維釗題寫的墓碑是豎寫的,現在看來字也小了些,這次計劃改為橫碑。

杭州嶽廟的嶽飛墓對聯

眼見陸維釗痛不可支,何愔女士不忍再提重寫墓碑之事,只能惋嘆來得太晚了。病床上看似昏聵的陸維釗卻聽出了他們母子的意思,連忙允諾:「你放心,我還能寫字。潘先生的事我一定盡力。」

說話間,陸維釗立刻讓女兒回家取來文房四寶。大家忙勸他待身體好一點再寫,陸維釗卻十分堅決地說:「潘先生的墓碑,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要把它寫好。」

陸先生所書的潘天壽常用印題籤

家屬們就在病房的空床上鋪上木版,展紙磨墨。才寫了一幅,已是氣喘籲籲,眾人都讚嘆不已時,陸維釗卻只是仔細端詳,總感不滿意,便堅持再寫,寫完,陸維釗頓感一陣眩暈,旋即又嘔吐起來。

誰曾想到,這幅墓碑,竟成了一代書法宗師陸維釗的絕筆,也成了他對潘天壽知遇之恩的竭誠報答。

陸先生題寫的潘天壽墓碑

最早書法篆刻專業

-- 苦心經營 --

談及這份知遇之恩,不得不談到新中國書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中國最早的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就是在潘天壽和陸維釗苦心經營起來的。

1959年,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深感中國畫系的學生大多只重視繪畫技巧而忽視文化修養,古典文學及書法基礎薄弱,便有意物色一位古典文學和書法俱佳的大家,來浙江美院擔任古典文學和書法教師。

陸維釗先生像

有一天,潘天壽與吳佛之、諸樂三一起遊覽西湖,在三潭印月一個畫廊看到一幅山水畫,用筆不俗,題跋內容及書法都十分出色,但作者之名卻聞所未聞。三位大咖不由感嘆道:「杭城真是藏龍臥虎之地啊!居然還有如此難得的人才。」

潘天壽欣喜地記下作者「陸維釗」的名字,逢人便打聽,方才得知陸維釗是杭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便通過組織部門向杭州大學商借。有趣的是,同一時間浙江醫學院也因中醫古文教師稀缺,得知陸維釗既精於古文,又深諳中醫,也向杭州大學借用陸維釗。

陸維釗 聞黨十一大召開詩稿

最終,左右為難的陸維釗只好同時在美院和醫學院兼課。

到了1960年年初,浙江美術學院和浙江中醫學院都同時決定正式調陸維釗。陸維釗一時面臨兩難的選擇,是選擇書法,還是中醫?書法和中醫都是他多年的業餘愛好,從內心來說,書法畢竟是「餘事」,他對研究中醫更感興趣一些。

陸維釗 晚年小楷自試目力

陸維釗之所以最終選擇了美院,被動地選擇了教授書法:一是因為在潘天壽的焦急難耐之下,美院的調令先到;二是陸維釗著實被潘天壽的知遇之恩感動了。

與其說是知遇之恩,不如說是潘天壽對傳統文脈延續的巨大歷史使命喚起了陸維釗的無限認同。

陸維釗 十八歲時初學鐘鼎文 60cm×31cm 1916年

說來有趣,當時潘天壽請陸維釗擔任美院專職書法教師並委託他籌建書法篆刻科、擔任學科主任時,兩人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

陸維釗自謙道:「我不是第一流書法家,恐怕不妥。」

潘天壽回敬道:「也決不是第三流書法家,不要客氣了。」

陸維釗 王昌齡詩 62cm×33cm 1979年

潘天壽把自己視為第二流書法家,陸維釗不僅不惱反而覺得評價中肯,更是將潘引為知己,爽快地答應下來了。

在臥虎藏龍的杭州,慧眼獨具的潘天壽為何偏偏選中了陸維釗,浙江省書協副主席、陸維釗研究委員會主任白砥教授曾做過非常精闢的分析:

《陸維釗詩詞選》書影

在同時代書法家中,學問好的還是很多,如沙孟海先生;詩書畫印皆擅的有已在國畫系任教的諸樂三先生等;帖學技巧精能的有朱家濟先生等,但都不在潘先生對科主任的最理想考慮之內。

因為,相比於同時期其他書家,陸維釗的涉及面最寬(篆隸草真皆能,碑帖不偏),切入歷史與時代的風格性最強(不只是作為一個一般書法家寫寫字,而具有擔當精神),藝術的形式探索意識最重(篆書扁寫,篆隸相間,碑帖相融,在強化筆墨的同時極富空間感)。可以說,陸維釗的書法創造意識與審美意識與潘天壽不謀而合。

1975年由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的《全清詞鈔》書影

而後經文化部批准,浙江美院正式建立書法篆刻科,並於1963年招生,從而翻開了中國書法史上嶄新的一頁。潘天壽和陸維釗的高山流水之交,也被傳為美談。

讓陸維釗到美院任教的初衷,就是彌補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不足,當時70屆的一些學生即使是從中央美院附中考過來的,也是沒見過像陸維釗這樣上課的,都忍不住偷笑:

移居小詩

原來,那時陸維釗是這樣給學生上古典詩詞課的,按照課文先吟詩,微閉雙眼,進入詩境,不自覺地搖動身體,聲調不高卻和諧動聽,古韻古調。對於這些年輕學子來說,從未見過,仿佛把他們帶到了古詩境界裡。

只有漠視傳統文化的學生偷笑,這不僅是對陸維釗的最大不敬,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和漠視,陸維釗發現後,大發雷霆,嚴加斥責。而後凡是經過他嚴格訓練的學生,絕對都會老老實實地聽課,按照老師指定的要求去做。

魯迅詩一首

在書法風格上,陸維釗通過他獨有的方式,讓學生能充分而自由地表達自我性情。但對於傳統文化的尊崇,卻必須由嚴格統一的習慣中得來:

硯臺有沒有洗乾淨,有沒有留有宿墨,陸維釗都能一眼看出來。陸維釗還要求紙面平整潔淨,不準有任何皺褶和汙痕。每次上課對每個同學的作業進行點評時,如有犯上述規定,即刻嚴厲批評。

清風竹石

後來,文革中這批學生都紛紛表示,如果沒有當時陸先生的嚴格要求和認真教學,他們可能學不到任何真東西,只能把青春荒廢在文革中了。

書法之道,不僅在於寫字技巧,技巧再好,不過是個「書匠」而已。練字和學問必須同時俱進,甚至要把提高學問素養放在寫字之上,否則,書法寫到一定水平後,就會上不去。

——陸維釗對浙江美院中國畫系學生語

2001年春五位首屆書法研究生與陸維釗夫人李懷恭合影

2009年陸維釗夫人李懷恭與先生昔日弟子的合影

其實,陸維釗不僅是中國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曾數十年專攻清詞,精於古文,而年屆六十後始以書法著名,晚年獨創「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蜾扁」書,進而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而成為一代書法大師。

在海寧王國維的故居二樓掛著一張老照片,王國維端坐中央,後面站著兩個得意門生,其中一個就是陸維釗。王國維去清華任教,選帶陸維釗赴京做助教。

致韓天衡先生函

陸維釗博學多才,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家。除了文學以外,山水、花卉、書法、音律、中醫,他幾乎無所不通。年輕時還是一位足球運動員。在他手術後的三年,他也是自開藥方調治,又延續了生命。

書法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歷代人才輩出,要有一點突破都非常困難的。而陸維釗書法的氣息、格調,既充盈著書卷氣,又不乏創新,形成了清新的格調和強烈的個性。如果當下人們熱議的流行書風成立的話,那麼陸先生的書法應該就是現在流行書風的始祖。

1978年與西泠印社同仁合影((前排坐左三為陸先生)

章祖安曾經當過陸維釗的學生和助教,當時陸維釗對章祖安的書法卻沒有什麼要求,陸維釗對章祖安說年輕的時候要多做學問,寫字應該是業餘的,但寫字好這是最基本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陸維釗看來支撐中國書法的主要還是學養,要真正做到文化修養與書法的融會貫通,然而當下書法界的追求與陸維釗先生的境界實在相去甚遠。

浙江美院任教時章祖安與陸維釗先生合影

晚年時陸維釗先生的書畫已經非常有名了,但他對章祖安說:「想不到最後落得個書畫家的下場。」

對照陸維釗的一生,章祖安曾深入解讀了以書法家為志業的「末」與心繫家國的文人之「本」:

陸維釗先生在韶華巷寓所

在陸維釗看來,希求「書畫家」的人生軌跡簡直就是捨本逐末的,只會把文人格局變小!其實不僅是陸維釗,歷代文人都是這樣:朱熹如果被稱為書法家,會氣死他的。

即使是陸遊這樣偉大的詩人,他認為作為詩人好像也已經慘了,因為他們要治國平天下的。

臨《爨龍顏碑》局部

故有:「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這樣的詩句,他為只能做一個詩人而遺憾,他心繫的是「家祭無忘告乃翁」般的江山社禝,收復失地!

對於任何有家國情懷的文人。無論是被冠以文學巨匠或者書法大師之名,他們本人都只會感覺是非常倒黴而已。

為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書聯

而對比現在的書畫家,他們一個個牛得不行的感覺,與陸維釗所說的「想不到落得個書畫家的下場」,著實不可同日而語!

曾有一位中國美院的山水畫教授感慨地說,「我一輩子專攻繪畫,卻反不如陸先生隨手幾筆來得韻致高潔;畫不過他,是因為學問修養上的不足。」想來,這位教授的遭遇只是當下文脈斷層嚴重的一個縮影罷了。

陸維釗先生與沙孟海先生互致函

畢竟,在陸維釗先生心繫天下的大情懷中,書畫之事只能是最基本的小事!像陸維釗這樣有著士之情懷的人,他的字、畫往往格調自然就非常就高。因為中國書法本身不是一個單獨純粹的藝術,是綜合性的,要有文脈。

最後,和大家一起分享陸維釗先生的語錄,作為對當今書畫圈乃至文化界浮躁之風的勸誡:

陸維釗先生與沙孟海先生互致函

中國的詩、書、畫、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升華,所以學書畫的人,一定要通中華民族的文化,這一點相當重要。現在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許多人不好好學文,而光片面追求學字、學畫,這樣發展下去是不行的,也是不會有什麼成績的。

——1979年對來訪學生語

陸維釗

不要只鑽畫,忽視畫外修養。畫是中國文化的升華,要懂文化全貌,還要修養品德,大忌名利薰心。

——1978年對中國畫花卉專業研究生語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相關焦點

  • 章祖安:陸維釗先生的蜾扁書
    先生不滿於已得之成就,甚欲創造將篆隸合一之新體。此創造欲望源於陸先生天賦中之固有(如先生喜用篆法為隸),亦緣於數十年功力之所積,創此體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扁,純用隸書之內 法,整幅布局亦用隸法,即字距寬,行距緊。惟字畫構造按許氏篆文,顯得生硬,且篆體筆畫多,扁形中顯得擠壓,結體不安,亦不美。
  • 非常管用,0.618這對書法結構來說再好不過,收藏好哦
    結論:0.618這是黃金比例,也可以理解為2/3或3/5這種比例應用在中國書法漢字結構比例上再合適不過。中國元代著名大書法家趙孟說過:"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移」。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用筆的方法歷來都不容易,字的結構也因不同時而千變萬化,因為中國文字幾萬個,要寫好她不容易。書法她有千年不解之密,萬變不離其宗,今天我們就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開這個秘密。
  • 李硯:書法領域,應發出更多女性的聲音
    當代女性書法創作現狀及思考■李硯談及女性書法,清代厲鶚曾纂《玉臺書史》一書,匯集自漢至清211位女書家的史料,縱橫觀之,其流芳至今的女書家卻屈指可數。能夠達到如此藝術高度,其中有兩個因素不可忽略:一則個人文化修養都比較深厚,知書達理、會詩詞曲賦或知識面比較廣博,例如晉朝衛夫人,不僅工於書法,對於書法理論也有很高的造詣;二則經濟條件相對寬裕,如官宦家的婦人、宮廷貴胄、歌姬娟妓等,並無需為生計奔波勞累。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活無後顧之憂才能潛心研修書法藝術。
  • 書法之道: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陰陽既代表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宇宙萬物,自然界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物道,反映自然規律;陰陽又屬於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的領悟,這是心道,屬於哲理範疇,反映人文精神。這個物道和心道相統一的哲理被闡釋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書法肇於自然,是形而下;書法臻於心道,是形而上。道不離器,器不離道,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形而下與形而上密切聯繫,不可分離。
  • 歷史中有很多字跡漂亮的醫生,這些處方箋被世人當作書法墨寶珍藏
    因為專業分工的發展趨勢,如今醫生寫書法,變成了「跨界」。即便如此,仍要做到在兩種專業上皆有過人之處,否則就成了「越位」,差別在於能否融會貫通。書法家和醫生,文化精神聲息相通,是傳統文化大樹之上的不同分支,始終血脈相連。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汪 笙
  • 60年前溥心畲小楷書寫佛經,結體雍容自然,法度巧妙,上乘書法也
    小楷用筆用墨及書寫技巧簡述:小楷用筆應當有輕有重,不但一字之中,而且一筆之內,都應有輕重的區別,不能像中楷、大楷那樣純用重筆濃墨。常見一些作者書寫長篇小楷,通篇沒有精彩之處,極平極穩也極乏味。書寫時過於理性,人為外加裝飾太多,這樣的長篇往往成了眾多字數的羅列,堆積品。長此以往,作者的感覺能力就逐漸失靈了,書匠產生了,這樣的作品也往往不會被人看好。小楷之難,並不在於字小和用筆的精細,也不在於法度和至到的功力,真正的難是難在它高雅而清新的氣息。
  • 「率爾私心,冥合天矩」:張懷瓘對書法通乎自然之道的探尋
    書法融合一定的技法和規範,加之以主觀的心緒體驗,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賢達,莫不珍貴」。可見,人類最初的大量書寫實踐還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只有把大量書寫實踐中最初的審美意識和經驗不斷積累、總結、歸納,再作用於具體的書寫實踐,才能逐步產生出真正的書法藝術,這裡的「翰墨之道」就是書法藝術,而他所說的「玄妙」之處也就是一般的實用書寫和書法藝術的不同之處,書法的「玄妙」就在於它是主體的情感心緒和客體的審美特徵相融合的產物,是意象的創造,是人類的審美體驗的物化藝術形式,書法藝術的產生是有其自身特點和歷史發展規律的
  • 從技巧的層面,介紹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入手之處
    一件優美的書法藝術品,莫不是來自於創作者憑藉著線條媒材,運用創造的技巧,表現出情志的結果。這三個要素,媒材為客觀的載體,技巧為表現手段,情志則是書家對外在世界情感的顯現。媒材與技巧有形質可尋,情志則無形質可求。站在欣賞者角度來說,也無非憑藉書作以探索作者的情志為最終目的,但是無形的情志難以捉摸,終須依靠有形的表現方式以理出作者幽微的用心。
  • 唐國強「老辣」的書法還算上乘!
    唐國強的書法,曾經有所謂的專家肯定過,說他的書法蒼勁,老辣,有王鐸的風格,也有「毛體」的感覺,這大概是因為他曾經的演藝經歷。有人曾經給出結論:演藝界的書法名人當中,唐國強豪踞榜首之位,書法造詣非凡。甚至被列入了當代最成功的九位書法家之一。看來事出有因,查有實據。
  •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 「陸維釗先生說學王要早一點」,雖然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卻說到了要點上,先生是深有體會的。就是說要在學各家各派之前先讓王佔據你的潛意識,其他各門各派就沒有機會侵佔你的欣賞水平了,況且王的書法是「真王」。
  • 澳門書法神童關星陸,毆楷寫得奇詭險絕亮眼,網友卻擔心專家捧殺
    此一時,彼一時,書法學習被國人越來越重視,因為這某種程度上直接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培養書法的功底水平成了重中之重。關星陸楷書想必許多網友對關星陸的事跡早有耳聞,關星陸雖年僅十二歲,但是一手楷書寫得清新脫俗,奪人耳目,自學習書法以來,得過不少書法大獎,成為了許多學習書法的榜樣,也成為了書法小明星
  • 魯迅和胡適,誰的書法更好?
    當然,魯迅先生在書法方面也頗有建樹,我們看看他的書法: 考之《魯迅手稿全集·日記第一冊》,1912年大多數字都狹長秀挺,略似歐陽詢行書,魯迅的歐書為底當是可信。
  •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藝美學範疇體現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文化講究做人做事要低調含蓄,古代知識分子在追求儒家文化最高境界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把這種低調含蓄的「中和」思想 加入到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中,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含蓄渾厚圓潤之美,而書法中的藏鋒與中鋒就能很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內在的一種聯繫。
  • 感悟筆墨 情融筆端 —— 劉琰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作品獲「寶地杯」《書法》風雲榜(2009—2010年度)提名獎、全國首屆「杏花杯」書法大展銀獎、山西芮城「永樂宮」第二屆書畫大展優秀獎、「建文杯」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世昌杯」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臨川之筆」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紀念楊守敬誕辰 169 周年「楊守敬杯」全國書展優秀獎等獎項;入展全國首屆手卷書法展、首屆「雲峰獎」全國書法展、全國「王安石獎」書法作品展、首屆王羲之書法藝術(行、草)展
  • 「沈、林、沙、啟」書法四大家
    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1歲。
  • 淮南作家文化傳媒 ‖ 《書道之不傳久矣(外一篇)》作者:史方鵬
    乃文人氣質之羽化!乃文人個性之張揚!蓋夫情動心而求之於言,詩釀於言而揮之於手,以情為火以氣為酒,化筆為刀,刀刀見鋒!夫心動,詩來,筆走,一筆頃刻真龍出,一掃萬古凡馬空!王逸少行《蘭亭集序》,毛潤之草《沁園春·雪》,以吾手書吾心,故能一筆而下書仙獨運、行雲流水書生意氣,大開大合書道之美!書道之味似原漿,飽含哲學之高度、思想之深度、藝術之風度天下至味!故書法揚書道?比的是才情!拼的是人品!
  • 硬筆書法巧「入門」,附10個主要筆畫的書寫技巧及練習字帖
    但是想法浮躁,沒有長期的準備,練了一兩個星期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學習,進步緩慢,不知道長城不是一天建好的,也不是一個月、一年建好的道理。2、不願動腦型:學書法,不論是硬筆書法還是毛筆書法,除了手上勤快,還需要腦袋勤快。
  • 公西華是再好不過的人選了,現在這事得另找他人了
    孔子一時不解,道:「什麼意思?」閔損道:「是這樣,老師你知道學樣後門對面有一個賣燒餅的老頭,他有一個孫女,長得很是漂亮,有時在旁邊幫老頭賣燒餅。公西華把老頭的孫女拐跑了,跑到齊國去了。」孔子仍是不解,道:「那老頭我知道,怎麼是這樣?」閔損道:「這事我們先前還不知道,後來老頭來學校要人,大家才知道。曾點說公西華喜歡那女子已經很久了,但那女子已經訂婚,所以就把那女子拐走了,投奔他在齊國的親戚去了。
  • 任法融道長書法中的哲理亦是參透世間萬事萬物生息變化之理
    他在《天籙記》中說:「(道教方士之書)筆勢奇妙,而字不可識。」可見,道教書法有自己的體系和要求,它既是中國傳統書法的組成部分,又不同於一般書法。,有中之無象」,這實際上是老子的「道」在書法中的體現。他醉心於翠竹環繞,碧樹掩映,仙氣籠罩的樓觀臺,崇尚人生的自然放達之美,書法上師法造化,循自然之勢,通過對道教文化的體悟,在精神上取得了自由,並運用到書法藝術的創作中,形成自然飄逸的風格。
  • 王獻之《鴨頭丸帖》,吃個藥吐個槽怎麼就成書法名作了?
    王獻之從小就體弱多病,是個「藥罐子」。——我不是王家的保健醫生,為啥我會知道?因為王獻之的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跟吃藥治病有關。在《腎氣丸帖》中,王獻之告訴朋友,腎氣丸效果不錯,十劑一療程才會有療效。在《江州帖》中,王獻之提到自己胛痛。在《消息帖》和《疾不退帖》中,王獻之說自己頭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