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隨便讓你當,你當誰?

2021-02-07 小虎有話說

必須宋欽宗,什麼都不用幹,只管找嶽飛就好了。做崇禎也很容易,不殺魏忠賢,定個罪名抄幾個王爺,挨到李自成被滅,一切都好辦了。人家是讓你穿越過去當皇帝的,不是讓你穿越過去輔佐皇帝的。所以哪個皇帝有什麼缺陷完全不用考慮,只考慮當時國內國際環境即可。漢獻帝少時聰明,晚年作為山陽公也頗有政績,中間多次找機會翻盤,然而始終為權臣所制,毫無機會。穿越過去,一般人的水平恐怕還不如原版。

趙構跑路皇帝都能坐穩,何況一個穿越者?把宗澤,嶽飛,韓世忠找過來就好了。崇禎!只做三件事! 1,招安李自成,封其為王,共誅外夷! 2,賜 毛文龍,袁崇煥,尚方寶劍。一切以誅敵安國為先,違者殺! 3,逼捐所有富商,官員。不願者,沒其家資,治其罪!

二世上臺就幹了兩件事,鞏固地位和給老爹擦屁股。始皇帝前腳崩掉後腳就全天下造反。二世不是沒努力過,奈何敵人太強悍。劉項蕭張韓,哪個不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牛逼人物?大秦三大軍團剛橫掃六合才幾年,一場巨鹿大戰被殲了兩個。劉邦進關中的時候大秦朝已經沒兵了!

崇禎機會多的是。首先是不殺魏公公,利用魏公公的能力清理東林黨以及其它沒實幹能力的黨派,然後實行新經濟改革,提高財政收入。以後逐步實行思想開放運動。秦二世、崇禎帝都是實權皇帝,翻盤機率最大;宋欽宗、光緒帝雖然上邊有個祖宗,但是也都曾經擁有過實權,有翻盤的機會;漢獻帝從登基那天就沒有過實權,就算他把權臣搞定,國家也是軍閥割據分裂狀態,根本沒什麼翻盤的可能,先天條件比另外幾個差太多了。

把秦短命,歸於六國?那為什麼不在秦始皇在的時候反?為什麼首先反的陳勝吳廣打著扶蘇的旗號?那麼秦始皇為啥能夠統一?你是不是會說戰國末期,大家的意願還是天下大勢,必須統一啊,一個時代的結束歸於一點?還不是最主要的,而且盡把末代皇帝的失敗歸於朝代的原因,難道二世就完美的很?

崇禎多少還有翻盤的機會,欽宗也有坐南抗金的機會。但首先你得選崇禎和欽宗沒當皇帝前一天,如果是城破的前一天那啥也是白搭。其他三位你選什麼時候都是白搭。秦二世看似有翻盤機會,實則最不可能翻盤的就是他。秦朝在秦始皇死後,其實已經到了崩盤的邊緣。秦始皇即是秦王朝的奠基人,也是秦王朝的掘墓者。三年,僅僅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帝國就煙消雲散,如此之快滅亡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份吧。

從封建宗法而言,除非像成祖那樣的人,否則天啟年間沒有一個人可以像他一樣順利承大統。太監不過家奴而已,一張白紙就可以收拾了。思宗只要做好權力的分配與制約,明還是可以續命的。看晚明史,思宗一次次拒絕了上天給的機會。漢獻帝在李傕郭汜之亂時差點命都不保,各路諸侯不聞不問,先是董卓弄權後來曹操專制,而且因為董卓所立,這個天下共主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卻是少帝的親弟,靈帝唯一尚存的兒子,血統最正。如果獻帝年輕就死了沒有兒子那五代十國就提前上演了。

選擇崇禎皇帝,他有他的缺點,雖作為亡國之君,卻不是一個昏君,自縊煤山,卻保全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尊嚴,這是最起碼是劉協,趙桓,愛新覺羅·載湉所不能比的。特別是趙桓,死的一點尊嚴的都沒,讓整個趙宋蒙羞。做崇禎,先封李自成一個一字齊肩王,封其地於北平,遷都南京,派魏忠賢清除東林黨,天下布武,與民休息。從廣西徵兵,練新軍。等李自成跟皇太極打的差不多了,再一舉蕩平後金,李自成!

用魏忠賢(政治手腕不差)平衡文臣,開財路做軍餉。倚重袁崇煥等武官。先安闖王。搞好國內生產,挺過小冰河時期,危局自解。然後整頓朝綱官員。沒清朝什麼事了。真正有機會翻盤的只有崇禎皇帝,因為他有實權,現代人取代他,可以知道誰忠誰奸,誰有能力,誰是水貨!可以做到知人善任。現代人取代秦二世,面對陰險毒辣的趙高,翻盤很難,漢獻帝同樣沒有實權,面對的都是虎狼一樣的對手,翻盤很難,宋欽宗有昏庸的老爹在旁邊,並未完全掌控實權,很難翻盤,光緒翻盤的難度最大,內有漢人的北洋集團,外有世界列強,局勢最為複雜多變!

大把的人才和機會如雨點般打來,他竟然能一一躲過,不亡國也真是沒天理了。 崇禎只要保持皇權和文官權力的平衡就能撐過小冰河期,如果要加強皇權,有魄力能識人善任,未嘗不能再來個大明中興,後續在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航海對外擴張緩解國內壓力,中國保持地區強國至今不是夢。

其實秦二世最容易翻盤的,李斯蒙恬不死,帝國再運轉20年不在話下的,李斯和蒙恬不和,正好可以互相掣肘,都得依靠皇權對付對方可以達到平衡,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趙高只要是不放權給他就是個啊貓啊狗的貨想殺就殺自古皇帝想殺太監一句話的事,內有李斯外有蒙恬自己就做好平衡這倆權利就行。

作為末代皇帝的話,其實亡國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木已成舟,有的純粹是自己作死。作為一個穿越黨的話肯定是選後者機會的大一些吧。像光緒,劉協的話。是沒有一點機會的,本來上位就是一個花瓶。至於秦二世的話上位也是有一點政治集團的交易亦或是政治默許,大動作會閃到腰。安於現狀會亡國。相比而言。欽宗和思宗機會大一點。放開了說是有後路的。起碼自己是有權力。看短短十幾年由檢帝連擼50個內閣首輔。在這裡可以看出崇禎機會大一些,欽宗次之。其他沒有什麼機會的。

穿越崇禎最重要的事就是遷都。北京已經無法守,強守必死,遷都南京,南京遺留一套行政系統,而且憑藉明朝幾百年的威望,再招兵買馬,聚集散兵,輕鬆十幾萬,而且南京可守,明朝的滅亡早就埋下禍根。如果能堅守張居正留下的一條鞭法,不至於早亡。清朝是歷史上封建帝王治集大成的王朝,把封建王朝集權統治完善到最完美的朝代。不是工業革命衝擊,他絕對能延續好幾百年。

首先明是被李自成滅的,滿清連山海關都沒打進來,要不是吳三桂放進來,憑滿清20萬軍民再來10年也別想進來。滿清能打下江山關鍵是靠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所率領的前明漢軍基本都是精銳,當然滿清也出了一半力,但後期三藩之亂更依靠漢人了,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是依靠漢人。滿清靠的四個字以漢制漢。

崇禎一朝名將多了。他把自己玩死了。 宋欽宗就麻煩了,他被老子強行推上皇位,根本沒有什麼勢力,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于謙不是有成功的先例在那。 選這兩位主要是那句話,延續華夏文明,所謂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不是沒有道理。至於其他的,只要是漢人當皇帝,歷史的進程不會太大變動。

光緒比漢獻帝好不了太多,什麼權利都沒有身邊連個體己的人都沒有,身邊服侍他的都是慈禧派去監視他的人,自己還被軟禁時刻擔心自己被慈禧毒死害死,更不要提軍權政權了,只有一些學生支持他,真正有權利的官員軍官沒有支持他的。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時刻都在擔心自己生命安全的皇帝怕是連個普通人都不如。至於說要熬死慈禧的那些人,我也是醉了!慈禧死之前先弄死的光緒吧?而且慈禧死後清朝也沒幾年國祚了,清後期內憂外患,又是八國聯軍又是農民起義,這個時候的中國比三國時期更艱難隨時有可能亡國滅種的,誰處在那個時代都是必滅之局。

不在頤和園動手,騙到自己的地盤上,控制和軟禁起來可行!殺慈禧恐怕不行的,弒殺太后違反了孝道和宗法制度,必然人神共憤光緒大位不保。不過慈禧幹嘛非要花那麼多銀子修頤和園居住呢?恐怕就是防這種事情吧!所以歷史有其必然性,騙軟禁這種事也是難上加難,所以光緒只能先哈著,先唯命是從自保再拼年齡,耗死慈禧才算出頭,別無他路。

這幾個皇帝不論哪一個換成我,都會改變歷史,統一華夏,把國家建設成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因為我懂得,要想國家長治久安,首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做後盾,其次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每個人從小就要愛祖國,愛勞動,勤儉節約,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就是讓每個合法公民都免費上學,免費就醫,免費養老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工作,不愁吃,不愁穿,享受生活幸福,讓整個國家的人民群眾都好好的。

入門模式秦二世(不瞎折騰沒啥事,畢竟秦統一天下的班底還在),簡單模式光緒(一心一意聽慈禧的話,不折騰就是個時間問題),中等難度崇禎(下手狠一些,臉皮厚一點,最差也能整個南北朝),地獄級難度漢獻帝宋欽宗(沒有實權,沒有自己的班底沒人聽自己的話沒有聲望,一個被曹操把持,一個被爹把持)。

如果必須選擇,崇禎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唯一有機會改變的,關鍵不在人和岌岌可危的形式,而在於火器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爆發,科技力量足以改變一切,至於策論,暫時先答應李自成條件,讓他和滿清對抗,那樣內外憂患一下子都減弱到最低了,然後引進工業革命成果,大力發展火器,努力拉攏新興資產階級力量,要不了幾十年,力量就可以積攢到捏死李自成和滿清了,然後就是統一歐亞大陸。

秦二世,宋欽宗,光緒。穿越回去憑著上帝視角都有力挽狂瀾的機遇。當秦二世不殺李斯,制衡趙高。重用章邯,吊打陳吳。對內寬仁治國,平息社會矛盾,項羽匹夫之勇,不足為懼。再找到蕭何張良,玩韓信養成計劃。劉邦呂雉比較麻煩。但憑藉上帝視角,問題不大。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中誰最有可能翻盤,實現中興,秦二世、漢獻帝、還是崇禎
    那麼,在眾多亡國之君中,有沒有誰,有機會力挽狂瀾,成為朝代中興之主呢?秦二世、漢獻帝、崇禎、還是光緒?……眾所周知,秦奮六世之餘烈,終一統天下,嬴政自視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乃自稱始皇帝。並希望朝代傳承能綿延萬世。可惜事與願違,帝國因他一人而存在,也因他一人而倒塌。子孫不孝,秦二世沒能守住這大好的江山。
  • 亂套了: 曹操送三個女兒給漢獻帝 漢獻帝送兩個女兒給曹丕
    總之,漢獻帝遇到曹操,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至少在表面上,曹操還是挺尊重漢獻帝的。或者說,他願意給外界留下尊重漢獻帝的印象。而在此前,漢獻帝不管是跟著董卓還是跟著李傕,都像是一隻螻蟻,分分鐘都可能會被捏死。所以,漢獻帝在曹操身邊,有驚無險地當著他的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兒子曹丕繼位,才被迫禪讓於他。
  • 漢獻帝一生最牛兩句話,一句讓曹操汗如雨下,一句被後世恥笑千年
    然而相比之下,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在禪位後不僅享受天倫,壽終正寢,而且死後還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作為大漢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既不像隋煬帝那樣急功近利,也不像崇禎皇帝那樣剛愎自用,更不像秦二世胡亥那般殘暴無道,史載「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 漢獻帝說過的最牛兩句話:一句讓曹操驚出一聲汗,一句被恥笑千年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漢獻帝說過的最牛兩句話:一句讓曹操驚出一聲汗,一句被恥笑千年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然而相比之下,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在禪位後不僅享受天倫,壽終正寢,而且死後還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作為大漢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既不像隋煬帝那樣急功近利,也不像崇禎皇帝那樣剛愎自用,更不像秦二世胡亥那般殘暴無道,史載「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漢獻帝真被曹丕斬草除根了麼?
    文/王凱迪熟悉三國歷史影視劇的人對於漢獻帝的結局大多耳熟能詳。曾經一心匡扶漢室的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得到了所謂「山陽公(漢獻帝)被沉於彰水」的消息,於是在一陣心痛之後自立為帝,宣布繼承漢朝的正統地位,成為漢昭烈帝。
  • 漢獻帝劉協在位時期曾有多少人錄尚書事?
    漢末時期有著為數眾多的官職,這些職位有員額限制,有些僅限一人,有些甚至允許兼任。本篇就來看看漢獻帝劉協在位時期那些「錄尚書事」者。「錄尚書事」與擔任尚書令並不一樣,案《通典·職官志》,在漢章帝時期就已經有「錄尚書事」的說法了。一般是年輕的君主即位後,由太傅錄尚書事,位在三公之上,也能總領尚書臺事務。
  • 「衣帶詔」背後的秘密:董承、劉備,誰是漢獻帝的忠臣?
    劉備受恩深重,對漢獻帝也是竭忠盡智,一群漢室的「忠臣」也很積極,只是曹操太壞,極度多疑,劉備想出外帶兵,只好裝老農,沒想到曹操還是說他是英雄,試探他,所以,他才編了瞎話,騙出了許都。說實話,《三國演義》這段故事中的邏輯漏洞太多了,劉備在曹操眼皮子底下上躥下跳地和漢獻帝勾連,這麼個漢賊,怎麼會容忍他?
  • 為什麼又說曹操不交權,才是對漢獻帝最好的保護
    都知道漢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命苦,先是被董卓扶上帝位,成了董卓的傀儡;後來董卓被殺之後,又被郭汜等人追殺長達一年之久,雖說是帝王,但這一年的流亡生涯之中,漢獻 帝喝的是臭水,吃的是野菜,過得基本上不如豬;好不容易盼來了保駕的曹操,結果曹操還是一頭披著羊皮的狼,只是想要利用漢獻帝的正統地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 曹丕廢漢,不殺漢獻帝還給他爵位,有必要嗎?
    漢獻帝九歲即位,雖然運氣不大好遇到了亂世,但也算是亡國之君裡結局還算不錯的皇帝了,不僅沒被殺,還當上了山陽公。可漢獻帝卻當了14年的山陽公,一直活到五十四歲,待遇也還不錯。他死後,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這個定都濁鹿的山陽公國存在的時間也不短,一直堅持到了西晉末年(309年)。
  •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時間:2020-04-10 18: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操的後繼者曹丕,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長期以來是漢代的英雄,但更是令人尷尬。
  • 漢獻帝|劉協的一生,就是一部三國簡史啊
    劉協的出生是一個意外。董卓見狀,覺得劉協比劉辯有才能,而且董太后與自己同族,於是廢劉辯,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一個不靠譜的父親,一個不成器的哥哥,還有一個沒有希望的未來,少年早熟的劉協帝王路註定坎坷。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漢獻帝:「我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是命特別長!」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漢獻帝,羅晉(飾)如果你仔細閱讀三國歷史,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男人,他絕對不是三國時期的核心人物
  • 漢獻帝是真心禪讓嗎?他幫了曹丕一個大忙,難怪可以善終
    第一個年號永漢,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劉辯上臺,結果被董卓給廢掉了,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改年號為永漢。第二個年號中平,這年號本來是漢獻帝老爹漢靈帝的年號。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后於永安宮。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後漢書》到了曹操執政的時候,漢獻帝好歹是過上了好日子,有了一點天子的氣派。只不過沒有實權依舊是事實,漢獻帝自己也只能無奈接受。
  • 從這8個人的反映,來論證漢獻帝當年是不是與諸葛亮互換過角色!
    不求同年生,但的確是同年生,漢獻帝與諸葛亮都是生於公元181年。但求同年死,也的確是同年死,漢獻帝與諸葛亮都是死於公元234年。兩個人年齡這方面的巧合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看完三國那段歷史和演義,我們還會發現,兩個人的性格方面的走向截然相反。
  • 崇禎帝到底被誰坑死了?
    皇上看到這段話很不高興,這練餉明明是他拍板徵收的,蔣德璟卻說什麼「聚斂小人」,誰是小人?皇上把蔣德璟叫來,當面質問。蔣德璟心裡想的小人是楊嗣昌,但楊嗣昌死在崗位上,皇上對他一直心存好感,蔣德璟不敢直說。皇上心裡想的小人是他自己,他懷疑蔣德璟在指桑罵槐,非要問個明白不可。於是蔣德璟就拉出一隻替罪羊來,說他指的是前任戶部尚書(相當於現今的財政部長)。
  • 神一樣的操作:曹操嫁3個女兒給漢獻帝,曹丕娶漢獻帝2個女兒
    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曹操自196年迎天子於許都後,漢獻帝一直在曹操控制之下,直到220年曹丕篡漢,漢獻帝才算解脫。有意思的是,曹操把3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曹丕稱帝後又娶了漢獻帝的2個女兒,簡直是神一樣的操作,曹操、曹丕父子目的何在呢?
  • 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田貴妃是崇禎寵愛的妃子,死於1642年,她的陵墓位於昌平長壽山明朝三十陵中,是崇幀皇帝專門為她建造的,規模很大,頗為講究。估計連崇禎都始料未及的是,死後竟也葬在這裡。崇禎帝落魄至死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一個悲情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