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來了,淪陷區的人們為什麼不逃走?

2021-01-10 騰訊網

殘暴,是日本侵略中國時候的代名詞。曾妄言要在三個月內拿下中國的日本鬼子,其侵略計劃並沒有得逞。而日軍則在其佔領區域的中國大地上,對普通百姓犯下了累累罪行。或許現代的人們不禁想問,既然日本鬼子的統治很殘暴,那淪陷區的百姓們為何不逃走呢?畢竟在當時,還有大片的中國土地並沒有被日軍佔領。

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事實上,有很多中國人逃離了淪陷區。不過一個重要的節點是,這種大規模的逃離,發生在戰爭未爆發之時以及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而且這些逃亡的中國人,絕大部分生活在城鎮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人先跑了

之所以生活在城鎮的中國人能逃走,跟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自身所處的階級,有很大關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戰爭在推進的時候,都是沿著重要的交通線路和城鎮在進行的。而且民國時期的城市已經有報紙、電報、電話等現代的通訊設施和信息交流模式,一旦要開戰了,生活在城鎮裡的人們很早就能得到消息。如此一來,就給人們的逃亡預留了充足的時間。

然而在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生活在城鎮裡的中國人都能逃走,這就跟人們自身所處的階級有關係了。所以當日本鬼子來了,最先逃跑並且逃得很順利的,應該是官員、大商人、大地主這些處於社會統治階層的人。

首先他們消息靈通,很多人既是官員又是商人,能夠第一時間從政府的渠道得到最新的消息。其次他們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可以利用,即使在逃亡的路上,他們也可以坐車、坐船、甚至於坐飛機。即便是逃亡,處於這個階層的人也佔據主動地位,手握主動權。

這些處於上層社會的人,基本在戰爭還沒打響之前就逃走了。等到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該是城市裡,那些中產階層的人開始逃了。尤其那些搞文學創作的人,在逃亡的路上還不忘做一點記錄,寫一些文章。「我們逃出來,就算不容易了,有些學生在車站被日本憲兵帶去以後,就沒有下落的,不知道有多少。又有人說,票價貴一兩塊錢,有什麼關係,總比困在天津法租界,被旅館敲竹槓高明得多。船內說話的人聲很複雜,有男人,有女人,有老年,有少年,有商人,有軍官,有學生。在黑暗之中,我們無法去分辨他們的面貌;但有一點相同,大家都是在難中,在流亡中」。[1]

中產階級的人逃跑,相對於上層階級就慌亂許多了。他們一沒有政府的可靠消息,二沒有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等到日本鬼子兵臨城下了,他們才慌不擇路的開始了逃亡生涯。加上在混亂的局面裡,一些不法之徒趁機作惡,要麼是搶劫和偷盜;要麼是吃飯、住宿、住店坐地起價。但不管在路上忍受多少的欺侮,這些人還是能夠逃走,並且最終在後方安定下來。

電影《黃金時代》裡,就有蕭紅在抗戰時逃離青島的描寫

逃走的人已經逃了,留下來的人要麼是主動選擇不走,要麼是想走而沒有這個能力。那些城市裡的社會底層平民百姓,他們沒有勢力也沒有錢,逃亡對他們而言,比留下來直面日本鬼子更加生死未卜。更重要的是,在當時混亂的局面下,多數人並沒有渠道得到日軍殘暴殺人的信息。甚至在很多人的落後觀念裡,戰爭只是軍隊與軍隊之間的事情,跟老百姓沒關係,不管是哪一方的軍隊佔據了城市,自己只要老老實實的做順民,他們還能為難自己嗎?當時很流行這麼一句說法:「什麼時候會為難做買賣的人」,這種觀念在當時多數人的心裡根深蒂固。假如當時人們就知道日本鬼子隨便殺人的話,估計都要連夜逃走了。

農村人不知道鬼子來了

在戰爭最初階段,廣大鄉村地區的中國人,由於信息的閉塞,還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靜生活。在這個時期,只有極少數的人可能會選擇逃走,大部分人由於不知道確切的消息,還是會留在自己家鄉。以日軍佔領的華北地區為例,「在傳統的華北農村,鄉村社會是靠地主鄉紳自治和宗法家族來整合農村基層的,農民只是政治的組織和管理對象。生活在宗法家庭結構中的這種生活方式與集權政治的強力壓迫,使得農民們缺乏獨立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2]正因為對國家、民族這些更大的概念一無所知,因此在戰爭初期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日本是什麼東西,在他們極其有限的概念裡,他們恍恍惚惚只知道又要打仗了。

當日軍佔領城市和交通線後,就會慢慢向周圍廣大的農村地區擴散和滲透。而且此時淪陷區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日軍也要進行統治了。當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那些之前沒有逃走的人,再要逃跑就要難上加難了。

淪陷區日軍設立了良民證制度,為的就是有效的監控中國人。任何時候,日軍可能都會盤問和搜查,如果沒有這個證件,你就將兇多吉少了。而且由於在戰爭時期,在很多地方還要設立路卡,人們要長距離活動,還需要路條等證明。這時候再想逃離淪陷區,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是難之又難。

在鄉村地區,農民此刻才感受到了日軍的殘暴,無論是隨便殺人還是徵收繁重的賦稅,都會讓農民苦不堪言。假如是身處淪陷區的邊緣地區,可能一些老百姓就逃走了,但那些處於淪陷區腹地的農民,只能是眼睜睜忍受著日本鬼子的壓迫。因此,很多山區的老百姓雖然不能逃出淪陷區,但他們可能會選擇躲進深山裡面。有不少深山裡的村莊,都是農民為了躲避山外的日軍,在抗戰的時候慢慢形成的。因此與城市裡的逃亡者不一樣,淪陷區的農民,由於逃不出去,一部分人會選擇就近的深山老林,躲避起來。

日軍的防控讓逃亡變得遙不可及

然而在另一方面,日本鬼子有組織、有規模的製造「無人區」,也切斷了中國人逃離淪陷區的道路。日軍製造的無人區,主要集中在華北北部,目的是為了隔絕百姓和抗日武裝的聯繫,以便最終能消滅我們的抗日武裝。「為了鞏固在偽滿洲國的反動統治,在1933年12月3日,偽滿洲國民政部發布了集團部落建設,也就是集家並屯的布告,強迫住在山區偏遠地區的農民離開自己曾經世代居住的家園,遷往指定的集團部落,而且還必須把原來的村莊、房屋一律拆毀。如果不拆,就全部放火燒光,不走的人就開槍打死」。[3]

1941年5月17日,日本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發出第二六四號《西南地區特別肅正》作戰命令。在這個作戰命令的「要領」中特別指出:「肅正」的重點地區為興隆及青龍縣西南部,豐寧縣西南部、灤平縣西部。並強調要採取「治本措施』,即「建立集團部落,建立警備道路、警備通訊及部落防衛措施」。同年9月15日,日本關東軍防衛司令部又發布了第二八號關於實施《時局應急西南特別肅正》作戰命令。在其「要領」中又特別指明:西南地區特別肅正的實施區域已經從熱河省的局部地區擴大到熱河全省,其中重點是興隆、灤平、豐寧、青龍、承德5縣,再次強調:進行「集家並村」,建設「集團部落」為「治本工作之重點」。根據上述指令,為了確保日本侵略者在偽滿洲的反動統治,斷絕共產黨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聯繫,日偽當局便決定把曾經在東北實行的「無人區化」政策,也就是「集家並村」政策的所謂「成功經驗「由東北推行到冀熱察地區。在冀(河北)熱(河)察(哈爾)邊界長城沿線,即所謂滿洲國「西南國境線」上,推行「集家並村」,開始製造駭人聽聞的千裡「無人區」。[4]

如此一來,處於這一地區的廣大中國老百姓,由於區域面積廣大,加上沒有交通工具,因此根本沒有可能逃出這片如同地獄一般的淪陷區。「在1943年3月至6月間,日軍為徹底摧毀活動在興隆縣五指山、大小黃崖、狗背嶺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便極其野蠻地放火燒山,漫天的濃煙大火一直燃燒了長達四個月之久」。[5]

同樣在華北,日本鬼子也極力推行所謂的「治安肅正計劃」。由於華北地區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為了控制民眾以及消滅抗日武裝,鬼子在北起長城,西起太行山的廣大區域內,建立密集的公路網、封鎖溝、封鎖牆、碉堡。公路上隨時有日軍的巡邏部隊,碉堡也能及時監控四方,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囚籠政策」。在如此嚴密的防控下,抗日武裝的活動都要轉入地下,普通百姓更不敢有逃離淪陷區,這種非分之想了。

相比之下,南方的淪陷區內,由於多山地,很多鄉村地區的百姓在鬼子的壓迫開始後,都進入深山了。綿延的山地,使得日軍並不能構築起像平原地區那樣嚴密的監控網,所以鬼子的壓迫力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總的來看,逃離淪陷區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還是可行的,但由於城市和鄉村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很多農民並不知道日軍侵略的來臨,加上農村地區交通不便,農民的逃亡需要徒步進行,從而導致在初期的逃亡潮中,以城市居民的逃亡為主。之後隨著日軍在淪陷區的統治開始,防控加劇,城市居民和鄉下人的逃離,就不那麼容易了。而且,日本鬼子人為的加大在淪陷區的防控力度,使得人們的逃離更加困難。

當然,這期間也不是沒有逃亡的人。1944年豫湘桂戰役的時候,國民黨軍隊一瀉千裡,逃得那叫一個快。像那在河南駐守的湯恩伯部,37天接連丟失38座城池,34萬人被5萬日軍追的作鳥獸散。如果和日軍進行長跑比賽,湯恩伯的部隊一定能拿第一。

參考文獻:

[1]蹇先艾,《塘沽的三天》

[2]江沛,《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社會變遷評析》

[3]、[4]、[5]《抗日戰爭中最悲壯的特寫鏡頭——長城線上「千裡無人區」》

相關焦點

  • 《地下交通站》淪陷區的艱難不只是生存的艱難,還有人性的掙扎。
    那就是淪陷區的艱難不止是生存的艱難,還有人性的掙扎。劇中廚師楊保祿的堂弟楊保德來看望堂哥,閒談中當得知保德在保定的新東亞商社做事,孫掌柜和楊廚師非常反感。於是楊廚師哥倆在飯桌上做了一番交談。保祿說:現在日本人來中國哪有做正經買賣的,都是來搶錢的。堂弟說:這事兒也不是我一個人幹啊。保祿說:你就不能學我,我就不吃日本人飯。
  • 姜文的《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下面是當年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關於《鬼子來了》的審查意見。你們稍微體會一下,就知道後來鋪天蓋地的抗日神劇是怎麼來的了。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關於《鬼子來了》的審查意見你公司送審的合拍片《鬼子來了》已經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
  • 看電影| 談談電影《鬼子來了》中的鬼子
    某天夜裡,在村民馬大三和村裡的寡婦偷情時,兩個麻袋被一個不知名的「我」丟到他家。麻袋裡是日本軍官花屋小三郎和翻譯董漢臣。那人告知八天後來取這兩個人,但一晃半年多過去,卻一直沒來。於是這兩個俘虜成了村民的衝突焦點。村民一是擔心當初說好要來取這兩人的神秘人回來取人發現人不在,大開殺戒。「丟一個少一個,讓日本子知道了,那就不要人了,要全村人的命」。
  • 日本鬼子為什麼愛搶老鄉家裡的雞?
    (圖為喜劇電影《舉起手來》片段) 這是文學藝術作品刻意「黑」日軍嗎?長官們平常都要吃好幾樣菜,不是日本的餚饌,就是中國的特產,甚至有的日本名菜,都是用軍用飛機從日本運來的。與長官們相反,士兵們下飯的菜卻是水多菜少的南瓜湯、茄子湯、白菜湯。」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日本鬼子日本人不叫日本鬼子,日本侵略者才叫日本鬼子。
  • 張泉:史實是評說淪陷區文學的唯一前提 ——對「淪陷區文學評價問題」的回應
    二是否定《大系》的編纂規模:「編一部淪陷區文學選集已經足夠了」,不必7卷8冊五六百萬字。   本來,像這樣一項經十來位學者近十年的悉心調研,並吸收了近二十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宏大工程,像這樣一部成功地展現了目前還不為人所詳知的文學景觀,並與過去「沒有文學或只有漢奸文學」的估價截然相反的作品集成,在問世之後沒有批評反應,才是不正常的。
  • 盤點銀幕「鬼子」形象發展歷程,風格分三階段,一人無法超越
    從小到大,在我們看過的各種題材戰爭片中,有一類反派角色是最經常出現又是最好辨認的,那就是「鬼子」。實際上,「鬼子」一詞最早是泛指,比如「英國鬼子」「美國鬼子」還有譯製片中的「德國鬼子」等,但我們一提起「鬼子」來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鬼子」。
  • 50歲老人被鬼子抄家後,坐著用日語大罵,日軍高官:師哥打擾了
    說起抗日戰爭,人們所回憶的大多都是痛苦屈辱的歷史。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國民皆為國家的自由和尊嚴而戰。軍隊上前線抵禦侵略者,而無數知識分子們也用手中的筆作武器,抨擊日本鬼子的暴行。在國難面前,他們能夠做的,也是讓人佩服的事情。
  • 《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到底是在哪學會了一嘴日本話?
    本鬼以前文章《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曾介紹日本鬼子的翻譯主要有五個來源:朝鮮、中國臺灣省、中國東北、戰前留日的學生、鬼子從淪陷區選出來培訓的當地人。
  • 導演姜文為什麼要拍《鬼子來了》這部電影?
    答|百度派 @小時候騎過豬《鬼子來了》是姜文執導並主演的一部抗日題材影片,當時公映後,引起劇烈的反響,一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但可悲的是,這部電影在國內卻因為「歷史觀不正」而禁映。當十年以後,《鬼子來了》這部電影重新回到國內觀眾的視野中時,姜文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也在採訪時被曝光出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導演姜文是如何述說拍這部影片的初衷的。姜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裡,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中國平民。而事實上,當年日本軍也確實殺過很多中國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發生過這樣的慘案。
  • 《鬼子來了》當年被 光*腚*腫*菊 封殺始末
    2000年,一部《鬼子來了》未映先禁,它的禁映並不奇怪,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其中對於人性的探討尤為深入,全篇沒有廢鏡,一氣呵成,迎刃而上,把國人乃至於世界上紛繁複雜的人性都貼在了一個看不見的檯面上,供觀者研究、品評。雖然它毀譽參半,但20年過去了,其印記永遠留在那裡,從未磨滅。
  • 把日本演員當日本鬼子一樣對待,就說明我們愛國了?
    戲裡的鬼子別說不像日本人,「連人都不像」。博隆曾經拍一場雪中行軍的戲,導演要求博隆在村口看到一個女人後迅速從馬上跳下去強姦她。博隆不明白:「導演,這不太可能吧,這麼冷的天,不會有人想幹這種事吧。」導演堅持:「你不懂,那個時候日本人就這樣。」正是隆冬,博隆褲子還沒脫下來,屁股就凍僵了。但博隆只能硬著頭皮演下去。博隆有時還會成為人們發洩仇恨的對象。博隆在山西拍一場被村民俘獲的戲,他躺在地上裝昏,正等著導演喊卡。突然一個老太太衝出來死死掐住博隆的喉嚨,大吼:「小日本鬼子!」
  • 你可能不知道 日本鬼子在中國開展了無數個「南京大屠殺」,他們是……
    以辦良民證需要照相為名,鬼子用刺刀頂著百姓和礦工,把他們趕進鎮外頭一片窪地,到了下午一點多鐘,被硬逼來的已經超過3000人。鬼子突然露出獠牙,六挺機槍的同時開火,掃向手無存鐵的老少婦孺、普通百姓、普通礦工。頓時,鮮血飛迸,骨肉橫飛,驚叫聲、嘶喊聲響成一片,憤怒的人們向南邊的一個缺口衝去。
  • 為了讓中國人忘記「日本鬼子」,日本網友竟然開了個驚天腦洞
    >「日本鬼子」這個稱呼,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它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一代又一代的文藝作品,從來都在提醒我們珍惜和平,勿忘歷史。每當遇到不平,人們會這樣表達共同的憤怒和平年代,有日本友人不惜扮演「鬼子」,來融入中國的生活,增進雙方理解
  • 小時候聽過的謠言之一/在中國演'日本鬼子'的演員,回日本會被封殺
    為了創造學日語的環境,屏蔽了日劇以外的所有劇,最近剛看完《半澤直樹》,發現一個熟悉的演員—「日本鬼子」香川照之。所以,今天就想聊聊在中國演「日本鬼子」,回日本會被封殺。這,是真的嗎?        今天先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上面提到的香川照之,2000年出演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2009年在法國導演執導的《拉貝日記》中飾演昭和天皇的叔父朝香宮鳩彥親王,也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
  • 第一個稱日本人為「日本鬼子」的人是誰
    前言大家也許對於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這部電影影響比較深刻,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偏僻村子的普通農民負責看管照顧日本兵,不料卻引來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電影裡愚蠢的日本兵想要辱罵中國農民,去學中文的髒話罵人,結果卻學的是「大哥大嫂過年好。」這個日本鬼子做出最狠的表情,說出最好的祝福。
  • 日本鬼子老照片:圖二是鬼子的合影,圖四眾鬼子看姑娘縫衣服
    日本鬼子老照片:侵華期間,日本鬼子長期離開日本本土,有點習慣不過來;所以當時日本政府派出了一些日本本土的「美麗婦女」前往中國來慰勞這些鬼子。圖為日本派遣過來的「美麗婦女」!    日本鬼子老照片:八年抗戰,日本鬼子在中華大地上無惡不作,圖為日本鬼子的合影!
  • 日本鬼子蹂躪後的南京照片:圖5隻是為了活著,最後一張見證鬼子的獸行
    日本鬼子進入南京後,這個古老的城市就遭遇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浩劫。從1937年12月開始,南京城就沒有消停過,據相關文獻記載,南京城混亂無序的狀態,一直到1938年2月才有所緩和。 照片中的人們,正在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
  • 姜文的《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看完廣電總局審查意見就明白了(特附上未刪節片源
    以下內容來源:王老這部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的中國影片,在國內是禁片!下面是當年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關於《鬼子來了》的審查意見。你們稍微體會一下,就知道後來鋪天蓋地的抗日神劇是怎麼來的了。
  • 電影《鬼子來了》
    片名《鬼子來了》主演: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注意:很多沒看過的人以為是潘長江的《舉起手來》這是兩部電影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