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小時候騎過豬
《鬼子來了》是姜文執導並主演的一部抗日題材影片,當時公映後,引起劇烈的反響,一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但可悲的是,這部電影在國內卻因為「歷史觀不正」而禁映。
當十年以後,《鬼子來了》這部電影重新回到國內觀眾的視野中時,姜文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也在採訪時被曝光出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導演姜文是如何述說拍這部影片的初衷的。
姜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裡,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中國平民。而事實上,當年日本軍也確實殺過很多中國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發生過這樣的慘案。我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日本觀眾:你們要真正面對這段歷史,別想再否認。我也想以此告誡中國觀眾: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面對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這種事再發生。
姜文說:1982年我在中戲上學時,班上來了一撥兒日本留學生,和我們同齡,關係也特好,走的時候依依惜別,甚至有和我們班同學談戀愛的。當時我就很奇怪,他們和我小時看的抗日電影中的松井之類的日本鬼子說的都是一樣的話,怎麼態度和人的精神面貌卻和松井他們那麼不一樣?他們和松井他們也就是差一代人,二者形象卻怎麼也重疊不到一起。從那時起,我就帶著這個問題聽了很多親歷過抗日戰爭者的講述,後來有機會去日本時也看了很多聽了很多,看了許多如《菊花與刀》之類的人類學、社會學著作……到現在,我漸漸地能把這兩類日本人的形象重疊到一起了,他們其實就是一回事,只不過在不同環境下表現形式不同而已。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個溫文爾雅的日本人很容易變成一個我們印象中的日本兵。
姜文說:日本善於學習和研究中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優點的敵人。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這些優點而是將其模糊掉,不承認它,就會面臨失敗的危險與災難。 半個世紀前的那一場侵略戰爭就是明證。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我覺得魯迅思想的形成和他對國民性的批判,與他年輕時在日本呆過,產生過比較有很大關係。我覺得一場災難的發生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災難過後我們不能深入地研究和總結這場災難的根源。正是這種想法促使我一直想拍一個中日間的故事。
姜文說:當年在中戲談笑甚歡的日本留學生朋友,遇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一瞬間就會變成大屠殺的劊子手。這種兩面性是很好地重疊在日本人身上的。就像我們這一代人很熟悉的李玉和與鳩山,在滿鐵醫院的時候就是「老朋友」嘛!但是這種朋友關係擋不住鳩山當了憲兵隊隊長,以後把李玉和弄來坐老虎凳。雖然不耽誤請李玉和喝杯酒、談談佛教,但是密電碼得拿出來。這種事太多了,朋友歸朋友、原則歸原則,日本人的原則性和國家利益的概念非常強。
在與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年輕人的交往過程中我發現,日本右翼分子、反華勢力、否認戰爭罪行的大有人在,並不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是一小撮,只不過在那裡上躥下跳的是一小撮。不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等於沒有正視日本這個強大的對手。另一個不好的傾向是:我們有些文藝作品經常替日本人向中國人謝罪。
而事實上不肯謝罪的日本人是一大撮,我們為什麼總要用那一小撮謝罪的日本人來麻醉和滿足自己呢?《鬼子來了》這部影片中有幾位日本演員,他們以前看過我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很想和我合作,報酬都好商量。但是看了劇本以後,他們有牴觸情緒,拍攝過程中我們也不斷發生辯論。這批30歲左右的日本演員代表著日本的中堅力量,通過這部電影,我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他們一些比較極端的想法。我相信將來這部影片在日本上演時,觀眾也會像這批演員一樣有所改變,至少對自己以往接受的看法有某種懷疑。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