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來了》:我們自私,我們善良,我們是人民!這部電影討論的人已經夠多了,討論得太多的電影,已經用不著作什麼簡介。它雖然沒有公映,但絕大多數影迷都已經看過。也就是說,電影審查局被網絡和盜版架空了。這真是個可悲的事實。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最好先重溫一下《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等等抗日老電影,《鬼子來了》的意義,大部分是在同這些影片的對照中產生中,所以某些專業「搞」電影的人說,丫姜文不過就是取了個巧。至於「取巧」二字是不是足以推翻整部影片,他們沒有說。《鬼子來了》的故事起因,是那個從來沒有露面的「我」。
在抗戰老電影裡,這個「我」總是和人民魚水深情,在人民的保護和協助之下英勇頑強地抗擊盤踞在村口的日本鬼子,成功地打退鬼子一次又一次掃蕩。而《鬼子來了》中的「我」變成了一把頂在馬大三額頭上的駁殼槍。這個「我」留下兩個麻袋,扔下一句話,說是大年三十晚上回來取,有空替他們「審審」。馬大三打開麻袋,麻袋裡竟是兩個大活人,一個日軍軍曹,一個翻譯官。掛甲屯的村頭就是日軍炮樓,炮樓裡的日軍天天吹吹打打進村出村,還親切地摸孩子的頭,給他們散糖果,一派「東亞共榮」的祥和氣氛。在抗日老電影裡,摸孩子頭的,是地下抗日武工隊那些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戰士。這個「我」大年三十晚上沒有出現(當然不會出現,電影裡說要怎麼樣,結果就不會怎麼樣,這是常識),馬大三面臨一個大難題,如何處置這兩個活人?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沉默很久,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我就去看看別人的看法,得知原來這部電影是禁片,根本就沒被大陸引進過。當時廣電總局認為這部電影醜化了中國人的形象,扭曲了歷史,挑出了幾十條問題需要整改。不服氣的姜文未經批准就帶著影片參加坎城電影節,一舉奪得評委會大獎。在日本放映更是引起巨大轟動,觀眾分成對立的兩個立場,甚至有黑幫威脅政府將不保日方演員的性命。為什麼這部片子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有人認為它歪曲歷史,有人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這裡要說一下,《鬼子來了》中有百分之十取材自大陸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其他部分則由姜文和另外三位編劇聽當地老人描述當年故事融合而成的。姜文還特地採用了黑白紀錄片的手法,使影片顯得更真實、更沉重。那為什麼偏有人說它不真實呢?那是因為他們怕,他們怕正視真實的歷史。廣電總局不敢承認中國人的單純無知,日本人不敢承認日軍的殘暴與投降後的膽怯。
姜文是很有個性和個人思考的導演,他的電影不走尋常道路,有自己獨特視角。這部電影讓人思考很多:中國農民的善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小聰明,以人性為本;鮮明對比了日本人的榮譽偏執、自殺謝罪、好戰沒有人性的本性。馬大三,不在戰爭中殺日本戰俘,但在日本人殺光全村人後要殺死日本人,誰認為有錯?站在政府的角度,打仗時不殺日本人是漢奸;而在停戰後殺死日本人就是叛國,聽起來多麼諷刺。個人為什麼一定聽統治者的命令?怪不得剛開始這是部禁片,因為電影的聲音是多麼的不和諧。可是要說觸到人性,有哪個好電影必須是政治正確的?
用人性而不是政治,去看待戰爭,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對比,也是多麼的鮮明。姜文特別適合演底層的、粗拉的、有血性的草根,讓子彈飛和鬼子來了,都不錯,最糟糕的就是一步之遙,非要裝上流人,就沒意思了。
最悲哀和痛苦的事,不是面對敵人的猙獰,而是面對自己人的冷漠,這是最讓人無能為力的,也是最能讓人因絕望而失去自我的。當代華語電影作品裡,除了姜文,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集演技和導演於一身的全才了,他在《鬼子來了》中不論是演技還是故事構架,都能讓人感受到極度的真實性存在。電影從來不存在物質上的真實,它的真實性是通過與大眾心理合拍來實現的,而這部電影所讓人感受到的真實性,卻是好像用鞭子抽打我們的心一樣,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尺度來反思我們這個群體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