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潛水遊世界divetheworld第667次分享,類別【潛水安全】。潛水美文伴你潛遊世界。
出處/自由時報
3名來自臺南、高雄潛水客,17日上午不顧外海近9級瞬間陣風,到後壁湖外海潛水,被強勁海流及風浪帶至外海漂流近2個小時,經岸際釣客發現報案,恆春海巡隊緊急派艦艇將他們援救上岸,所幸3人僅體力透支沒有大礙。
吳姓潛水教練等3人,早上9時許從岸際下海至核三出水口周邊潛水,疑因不熟悉當地洋流狀況,加上外海風浪達7級以上,3人潛不到半小時就被風浪拉到外海約100公尺處,所幸11時許被釣客發現報案,否則3人恐隨海流飄到巴士海峽。
潛客被海巡隊救起。(記者蔡宗憲翻攝)
恆春海巡隊表示,3535號艦艇據報後立刻前往海域找尋,發現揮舞雙手求救的3名潛客,3人被就上岸後,因體力透支加上冷風吹拂不斷發抖,所幸都無大礙。
3潛客漂流近2小時,被海巡隊救起。(記者蔡宗憲翻攝)
海上遇難自救指南: 潛水落單了怎麼辦
本文原創編輯撰寫,歡迎轉發,未經許可,禁止任何媒體、個人或公眾平臺轉載,授權請聯繫divetheworld_p
海上求生三要素:設備,知識和意志
在煙波浩渺的海洋上,一艘艘艦船往來航行。但因種種原因,人們會落水遇難。或者潛水的時候遇到大流,和同伴失散,升水後發現潛船不在視線內,或者離得太遠不能發現你們。如果船員沒有馬上搜索到你,你可能陷入在海上漂浮一段時間境地了,生命受到來自寒冷、高溫、飢餓和乾渴等的威脅。這時如果你了解一些海上自救的知識方法,你生存的機率肯定會大大提高。
那麼,人在海上遇難後應該怎樣同惡劣的環境搏鬥,以求得生存呢。
抗禦寒冷侵襲
國外研究表明,落水人員的生存率與海水溫度和海上漂遊時間密切相關。水溫越低,人在水中支持的時間就越短,死亡率越高。當水溫為0℃時,落水者只能在水中支持15分鐘。當水溫在2.5℃時,落水者可支持30分鐘。當水溫為5℃時,落水者可支持3小時。當水溫在15~20度時,落水者可支持10多個小時。當水溫為25℃時,落水者則可堅持一晝夜以上。
科學家認為,在寒冷時,落水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熱量的大量喪失。例如,一個體重約60千克中等身材的正常人,突然浸到10℃的水中,這時從身體中心到皮膚表面之間的溫差就有28℃,他的體表面積若是1.6平方米,則每小時喪失的熱量就要比平時多300~400卡。熱量喪失的增加,無疑會使人體中心溫度迅速下降。當中心溫度降低0.6~1.0度時,人體開始寒顫。當中心溫度下降至33℃以下時,寒顫便逐漸消失,產熱亦隨之停止。一般在下降到這個溫度之前,落水者已是氣息奄奄,神志不清。隨著熱量喪失的增加,死亡就會慢慢降臨。
那麼,人員落水以後,應該怎樣抵禦寒冷的侵襲,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呢。
Open Water劇照
首先,不能把衣服脫掉,這樣才有利於保持體溫。衣服吸足水後,具有良好的保溼作用,這一點在以往的實驗和真實的遇難記錄中已經得到證明。(同潛水溼衣的保溫原理)
第二,切忌盲目運動。有人認為要抵抗寒冷的刺激,就要加緊活動來增加熱量。殊不知這樣做恰恰適得其反,雖然暫時增加了一些體溫,感到溫暖,可是卻加速了體熱的喪失。所以,還是以靜待援為好,以免失去更多的熱量而致命。
上圖的姿勢叫H.E.L.P, Heat Escape Lessening Position (減少散熱的姿勢)
如果海上的浪大,假如你沒有穿水肺潛水裝備,平躺在海上呼吸和方法可能行不通,那麼就按照下圖的做法。
第一步:深吸一口氣。第二步:將臉放入水中,閉上嘴,胳膊前伸,放鬆。第三步:保持這個姿勢休息。第四步:抬頭出水面,踏水,換氣在將頭放入水中。如此循環。
防止烈日曝曬
當遇難者乘救生筏漂浮在低緯度炎熱的茫茫海面上時,對太陽輻射的高溫是萬萬不可忽視的。在烈日的直射下,不僅可造成皮膚灼傷,而且可使體內水分的消耗增加到12倍以上。如一名成年人在常溫下每小時出汗量約30毫升,而在氣溫25~27℃,相對溼度65%~76%,風速0.5~1米/秒時,每小時出汗量可達300~600毫升。大量出汗會引起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發生障礙,加上頭部受熱過多,容易發生日射病,出現劇烈頭痛、頭昏、眼花、噁心、嘔吐、煩躁或嗜睡。嚴重者還會有生命危險。
在太陽曝曬、天氣炎熱的情況下,遇難者要減少體力活動,脫去多餘的衣服,在救生筏上架起遮陽帳篷,如果沒有帳篷,則可用衣服等物遮住全身,或者用海水蘸溼衣服,籍以獲得涼爽。
注意喝水解渴
人們遇難後漂遊在海上,如果缺乏淡水,死亡率會明顯增高。有人統計,在連續32天以上的漂遊中,當每人每天飲淡水120毫升時,死亡率為90%;飲200毫升,死亡率減至10%左右:飲240毫升,死亡率僅為2%。
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遇難者是不是可以飲用海水呢這個問題目前仍有爭論。有人認為,海水鹽度高於人體含鹽量的4倍,喝了海水會使體內總滲透壓升高,雖一時也能解渴,但不久就會大量排尿,使體內水分大量喪失。可是,也有人認為,短時間飲少量海水,有利於延長生命。有人試驗,從落海第一天開始喝海水,每隔1.5小時喝一次,每次50毫升,每天限飲500毫升,連飲4~5天後,再飲入1500毫升淡水,結果,受試者體內新陳代謝很快就恢復正常。法國著名海軍主治軍醫布裡埃奧裡在新近的著作中寫道:「遇難者可以喝少量的海水,每天可達800~900毫升,不要等完全脫水時再喝。」看來,在沒有淡水的情況下,少量飲用海水也是一種應急的辦法。
努力獲取食物
在海上長時間漂遊,缺乏食物,人就會逐漸衰弱,甚至會餓死。許多遇難者在食物不足時,都想方設法用魚、海藻、海鳥和浮遊生物充飢,從而延長了生命。
海上最常見的食物是海藻,它不僅品種、數量多,容易撈取,而且沒有怪味,絕大部分沒有毒,可以食用。但在吃前要把附在上面的小生物揀掉。
釣魚吃也是一種好辦法。對釣上來的魚要格外當心,搞清楚不是毒魚後才能吃。一般來說,生活在熱帶淺海中,沒有正常魚鱗而有刺、硬毛或尖棘,形狀比較奇特的,可能是毒魚。
各種海鳥的肉都可以吃,而且味道鮮美,但捕捉海鳥要比釣魚困難一些。捕捉海鳥最好是用釣的辦法,將魚鉤藏在魚內臟或小魚等釣餌內,然後將釣餌放在木片上,浮於水面吸引海鳥啄食,伺機收釣捕獲。
另一種比較好的辦法是捕撈浮遊生物為食,如利用尼龍過濾器來捕撈浮遊的小蟲小蝦充飢。
採集海藻、釣魚、捕鳥、撈浮遊生物,生吃下去填飽肚子,求得生存,是海上遇難自救行之有效的方法。
設法求得救援
一位落水長達36小時才被救上船的船員回憶說:救生船在我的周圍開來開去,相距不過300米,可是,我大聲呼救、鳴槍均未被發現,它在我附近徘徊很久,最後還是開走了。這種情況在海難救生中,屢有發生。
是救生船上的人玩忽職守,沒有盡到責任嗎不是的。因為在惡劣海況條件下,海上發現目標十分困難,鳴槍和呼叫的聲音會被大海的波濤聲淹沒。有人研究發現,落水者在寒冷的水中經過10~15分鐘後,由於聲帶麻痺,喊聲往往消失,因此,救生者無法聽到呼救的聲音。因此,遇難者必須適時使用各種信號,才能使救生者儘快發現自己,得到及時援救。
在晴空萬裡的白天,紅白雙色旗信號效果較好,它與碧藍的海水對比鮮明,形成一個顯眼的目標。而在漆黑的夜間,如果一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那麼,遠在數海裡外的救生者都能看到。此外,可在適當時機及時地使用氣球、紅星火箭、煙霧信號、發光信號、太陽反光鏡、閃光標位器、海水染色劑等求救工具,必要時,還可將增強雷達波的金屬粉置於海面,以增加被發現的機會。
部分資料出自愛麗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內容為一家之言,供討論參考,請謹慎甄別,若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
點擊,閱讀《關於象拔SMB你應該知道的--選購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