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經典老片《遺願清單》,再多次也不厭倦。
喜歡那種雲淡風輕的格調,把凝重的生死話題鑲嵌於風趣灑脫的橋段中。
影片以極其微弱的力度輕輕叩擊觀者的心房,由不得你不敞開那扇門。
影片講述一位汽車修理工的黑人老者卡特,有緣結識了億萬富翁愛德華。
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有著一個共同點:都身患絕症,僅餘半年的生存期,多至一年。
於是,他倆決定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私人飛機,專業助理,一擲千金的及時行樂。豪華酒店,週遊世界,非洲大草原看犀牛遷徙,埃及金字塔上看夕陽,印度泰姬陵裡討論燒與埋,中國長城作賽道飆摩託。
故事很平庸,也很扯,在現實中幾乎找不到如此狗血的情節。
可《遺願清單》的編導就有這本事,平滑順暢地將你的思路納入他預設的軌道,一點抗拒力都沒有。
即使看過多遍,我還是每次淚灑衣襟,無論歡笑、還是悲傷,與劇中人物一起同頻呼吸,笑中帶淚。
電影仿佛有醍醐灌頂的魔力,望見生死邊緣,輕盈神遊衝破地球引力。
遺願清單,是指為家庭子孫操勞了四十五年的卡特,自知時日無多之刻,重寫了臨終願望,如: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淚;開一次真正方程賽車。
富翁愛德華又幫添了多條,高空跳傘、臂上刺青、獵一頭非洲獅,等等。
最後成了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的遺願清單。
正如卡特說的,當年大一哲學教授布置作業時,自己寫下的都是賺錢百萬、當個黑人總統之類,年少輕狂,不知愁滋味。
等到生命真正走到終點時,才猛然發覺原來看重的名利物質輕如鴻毛,只有某些本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才不忍割捨。
人類對於死亡的理解,東西方文明有著截然不同的觀念,悲切、哀怨是常態。
印度《巴哈旺大飯店》裡的恆河邊等待召喚是一種,靜若處子的安詳遼遠,值得敬佩;
而《遺願清單》裡以主動的方式迎擊死神到來,動如脫兔,樂觀而豁達,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姿態。
據說有人做過調查,世界上96%的人都不想知道自己的死亡確切日期。
而愛德華和卡特屬於是餘下4%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面對死亡有五個階段:拒絕、憤怒、妥協、沮喪、接受,兩人艱難地度過了第一階段。
《遺願清單》中,最具表演功力的是開頭部分。獲知病情之後,愛德華與卡特分別的微表情,體現兩個人性情迥異、背景不同的極大差異。
加上與周邊人物的互動,富翁助理的前恭後倨,護士妻子的不理解,都是人之常情。
只有此時的雜亂糾結,才能先抑後揚,託起後面劇情發展所需要的情感基礎。
兩位有個性的男主從開始的互不對付,到中間的同病相憐,最後惺惺相惜,
人物關係轉變循序漸進的過程,被傑克·尼克爾森和摩根·弗裡曼這兩個老戲骨演繹得細緻入微。
電影中很少有兩位同樣氣度非凡的老男人,氣場強大到無以復加。
碰撞在一起產生的火花,既不兇殘暴烈,也非基情四射。僅憑真摯的友誼,就徵服一切質疑,收割崇敬視線。
除此兩位當年剛過70歲、同年生人的影帝之外,今生未見。
摩根·弗裡曼對於劇中正派睿智的卡特的角色可以說駕輕就熟,他曾在影史評分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中出演老黑囚瑞德,那種清醒冷靜、氣定神閒的氣質,仿佛他臉上累累雀斑一樣是天生的印記,
而在本片中他在剛毅決然的背後,又舔加了博學調皮甚至猶疑怯懦的成分,讓人物更加立體感。
相對循規蹈矩的卡特,我更喜歡愛德華混不吝的性格。
看似傲慢粗俗、尖刻固執,但是敏捷直率、戲謔詼諧,句句譏諷自嘲之中也是口吐蓮花,輕易戳破了真相,許多經典臺詞都出自愛德華之口。
比如,在極力勸說同伴與他一同冒險時說:永遠不會太遲!
是的,有太多值得嘗試的事情,永遠不會太遲,人的一生總該有一刻為自己而活。
片尾,最大的人物弧光也就來自愛德華這個最不可能轉變的人,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收穫了純純的幸福。
影片的結尾呼應開篇。
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上,兩盒「天堂出品的咖啡」——易拉罐裝的骨灰被埋在某個山巔。
兩個老男人實現了清單上的最後一項心願:見證一項神跡,守候最美的風景,不留一絲遺憾。
老頑童的生命之旅,如此多彩,如此圓滿,在合上雙眼離世的時候卻敞開了心靈,讓人好生豔羨。
你若問我的清單,這也許早了點吧。
除了用時光積攢更多的洞察力和幽默感,再出版幾本書,百年之後仍有人讀的好書,其他只能暫時空白,但我會開始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