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4月29日,對楊從亮、普秀蘭一家來說,是個大日子。這一天,夫妻倆盼了十多年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從落後閉塞的村落搬到烏東德水電站庫區移民甘塘安置點,住上獨棟樓房,開起餐館和便利店。新環境、新生活,夫妻倆「以前想都不敢想」。
楊從亮、普秀蘭夫婦的老家在雲南省元謀縣江邊鄉丙弄村委會的丙洪村民小組。40多年前,為了生存,父輩從四川的深山遷居於此。然而,在這裡也僅僅是「能夠生存」,貧瘠的土地不能種什麼值錢的經濟作物,唯一能掙錢的品種是玫瑰茄,一年收一季,最多也就賺個三五千元。「把地送給別人種都沒人要,每年還要給人家送酒吃,才有人願意。」談起過往,楊從亮連連擺手。
在丙洪這個小村莊,難的不止是掙錢,還有上學、看病。
村裡沒有學校,也沒有能行車的路,去最近的學校得徒步四五個小時,年紀小的孩子常常走到半路就累得哭起來。到每年六七月份就更難了,河水上漲會淹沒幾段路。家長們送孩子上一趟學,不亞於參加一次「鐵人三項」運動。
「到被水淹掉的地方,我要先背著孩子遊到對面,再遊回去給他拿書包。」回憶起當年送孩子上學的情景,楊從亮連連感嘆,「那時候太不容易啦!」
村裡唯一的小診所只有一位醫生。「傷風感冒之類的小病還能看看。」普秀蘭說,「大病他也不敢醫,得去城裡。」然而,「去城裡」也是困難重重。從村子到碼頭那半個多鐘頭的土路已十分難走,更難的是渡江。通常村民進城是乘坐一天兩趟的小型輪渡,患了急病趕不上輪渡的話,就只能坐快艇。快艇一趟要花四五百元,江水太大或是遇到漩渦,一不小心就容易翻,又貴又不安全。「那時候都怕生病,不敢生病。」提起村裡就醫之難,普秀蘭只能嘆氣。
掙錢難、上學難、看病難。滔滔金沙江如一道天塹,讓這個傈僳部落的發展停滯在與世隔絕中。
想要謀求更好的生活,離開,是唯一的出路。
這些年,楊從亮和普秀蘭先後輾轉雲南、福建多地務工。「我們長期在外地,就剩老人小孩在家,實在不放心。」夫妻倆住著員工宿舍,又租了間15平方米的房子,把年邁的母親和孩子接到身邊。雖然要多出一筆借讀費和每月400元的房租,但至少一家人能每天圍在一張餐桌上吃一頓熱乎飯。
可是在他們心底,一直有一個願望:再搬一次家,到老家附近的城鎮蓋一棟自己的房子,開一間餐館,不再在外漂泊討生活。然而,十多年過去,這個願望還是沒能實現。「安家太難了。城裡的房子買不起,想到鎮上蓋房子也沒有地。」楊從亮無奈地說。
國家修建烏東德水電站,讓夫妻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丙洪村屬於電站庫區淹沒區,全村人都搬遷到位於元謀縣城三四公裡外的甘塘安置點,楊從亮家建起一棟五人戶的獨棟樓房。
「開始蓋房子的時候我們就搬回來了。」接到移民搬遷的通知,夫妻倆高興壞了,提前一年在元謀縣城租房,找到工作,把孩子轉回縣城讀書。只要一有空閒,他們就去安置點看看建房進度,同時也開始籌劃新生活。
2019年4月29日是楊從亮一家搬新家的日子,夫妻倆的小餐館和便利店也開業了。早上賣米線麵條涼粉,晚上做燒烤,便利店供應零食飲料和日常用品,旺季時一個月能掙五六千。
「從我們那個部落搬到這裡來,簡直是天大的變化!」從土掌房到小洋樓,從羊腸小道到寬闊水泥路,入住新居一年多,面對自己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夫妻倆常常感慨不已。
「安置點的學校、醫院條件都很好,去縣城也很方便,20分鐘就到了。」楊從亮笑著說。
「這裡路也寬,我都能騎電動車出門,不像以前的土路彎彎繞繞又窄,騎車10分鐘能摔三次!」普秀蘭補充道,對新家有誇不完的話。
2019年9月,元謀縣移民安置辦舉辦面向移民的免費技能培訓,夫妻倆一起報了名。楊從亮學烹飪,普秀蘭學面點。「現在移民政策好,我們準備再到縣城開個小吃店。」
從四川小山村搬到丙洪村,再移民到甘塘安置點,幾經搬遷,楊從亮和普秀蘭終於過上了嚮往的生活。
「我們就永遠在這兒安家,不搬啦!」他們說。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