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是1000萬人,要在五年內完成,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12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有80多個,現在完成了這項工程,就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在中國的扶貧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
    
    發布會現場 劉健 攝影
    據了解,扶貧搬遷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早在1983年,針對甘肅定西、河西和寧夏西海固地區,當地探索「吊莊移民」,開啟了扶貧搬遷的先河。之後,扶貧搬遷成為中國開發式扶貧的一個重要措施。2001年,國家發改委安排了專項資金,從國家層面有計劃、有組織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5年12月1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易地扶貧搬遷電視電話會議,對「十三五」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部署。揭開了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序幕。
    談及與此前開展的扶貧搬遷相比,「十三五」以來易地扶貧搬遷難在哪兒?
    童章舜表示,搬遷對象都是貧中之貧。「中西部地區有意願,又有能力的搬遷的人口應該說已經基本搬的差不多了,剩餘的1000萬人,很多都是貧困程度深、原先也一直想搬,但是沒有能力搬出來。」童章舜說,「適宜搬遷安置的空間嚴重不足。『十三五』時期,搬遷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大多是山區、高寒山區、生態條件非常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敏感脆弱,這些地區人多地少,所以安置地也不好找,安置資源緊張。有的地方是有土無水,有的地方是有水無土。這些問題在西北、西南,特別是三區三州尤為突出。」
    童章舜補充,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數萬個安置點,關係到近千萬搬遷群眾的切身利益,包括搬遷對象的識別、安置點的確定、建設、搬遷入住,後期產業的發展、社區管理、拆舊復墾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可以說這次搬遷也是一次不小的社會的重組。
    「這對遷入地政府和遷出地政府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特別是一些跨縣安置的任務更加繁重,叫『事非經過不知難』。」童章舜認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實施如此規模、如此艱巨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