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期,經歷過金兵侵略的南宋,再次被遊牧民族的恐懼所支配,其費盡心機,與金國求和,以維持兩國的穩定,以期望能夠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草原之上,原本混戰不斷的各個部落,卻被孛兒只斤氏統一,草原民族成為了強悍的一支力量。
於是,南宋與金國軍隊與蒙古騎兵作戰時才發現,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要比金國騎兵高几個檔次。很快,金國、南宋全都倒在了蒙古騎兵的刀下,蒙元成為了時代的王者。但這並沒有結束,當他們將中原地區統一之後,並沒有停下徵服的腳步。
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蒙古鐵騎曾橫掃歐亞大陸。蒙古人的馬糞被丟棄在萊茵河的河畔之上,蒙古騎兵對於當時的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噩夢一般的存在。蒙古騎兵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一方面成吉思汗高超的指揮藝術有關係,另一方面便是蒙古人與胯下的蒙古馬在長期的磨合中已經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
騎兵,在於冷兵器時代,就好比坦克部隊一般,他們可以長距離突襲,短距離衝殺,步兵一旦被騎兵衝散陣型,那馬背之下的士兵就好比靶子一般。因此,中原王朝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困於沒有好的戰馬,沒有強悍的騎士,備受西北遊民民族的滋擾。
蒙古馬並沒有西方馬匹的高大威猛,它們體型不大,沒有極強的爆發力,但卻擁有著極強的耐力。但恰恰蒙古騎兵就發揮了蒙古馬的優勢,才迸發出如此巨大的戰鬥力。蒙古馬有著極強的耐力,而蒙古騎兵又能在馬背上如履平地,那麼,長距離奔襲便成為了蒙古騎兵的優勢。
當年成吉思汗遠徵花剌子模國時,便充分利用了蒙古馬長途奔襲的優勢,白天退兵後,花剌子模軍隊放鬆警惕,然後蒙古騎兵一夜奔襲500公裡,猶如天神下凡一般,擊敗了花剌子模國。
速度中等不要緊,但不停歇就能彌補速度上的不足。因此,蒙古士兵一般在行軍過程中,一個人要有3-5匹的馬,供他們替換。因此,蒙古騎兵對於蒙古馬的數量要求頗為龐大,他們得益於追逐水草而行的特點,因此後勤補給方面的壓力基本為零。
公馬對比母馬來說,擁有更強的爆發力,但為何長途遠徵時,他們還要攜帶大量的母馬隨行?在下以為,之所以有如此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生馬駒並不是第一要務,因為遠徵作戰並不適合戰馬的休養生息,母馬的存在,一方面是擔任替補馬匹的作用。優先使用公馬,但在戰鬥中,公馬損失供應不足之後,便由母馬補上。畢竟,大軍對於馬匹的消耗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僅僅挑選公馬遠徵,留在後方的馬群便會出現比例失衡的情況,因此為了維護馬群比例的均衡,遠徵的戰馬並不會全選公馬,而是要一定比例母馬隨行。
其二:作為戰備資源隨行;蒙古軍隊是沒有後期補給的,他們一般是打到哪搶到哪。但戰爭會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每當戰事吃緊,前方攻堅不順利,便會讓蒙古騎兵出現供給危機。這時候母馬的作用便凸顯了出來,他們產生的馬奶便可以為士兵們提供口糧。馬奶可以釀成馬奶酒,做成奶酪,馬肉還可以做成肉乾。其富含豐富的脂肪,能夠迅速為士兵補充能量。
其三:母馬還是天然的運輸部隊,作戰繳獲的物資,總不能靠騎兵手提肩扛。在當時處於行軍中,也沒有運輸卡車,這些多餘的母馬就要承擔起運輸的作用。這樣公馬優先作為戰馬,母馬充當運輸與糧食供應的作用。
其四:母馬也會生出大量的小馬駒,這些小馬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很快便可以成長為成年馬匹,維持戰馬數量的平衡。多餘的還可以作為糧食供給以及承擔運輸任務。在戰事順利時,小馬駒的生長環境優越,大量的馬駒被應用於戰利品的運輸,解決了財富難以攜帶的問題。如果戰事不順利,供給困難,小馬駒還可以被用來當作食物,減輕隊伍負擔,充當消耗品。
其五:在當時,作戰便伴隨著傷病,醫療條件簡陋,酸馬奶不但可以飲用,當作食物,還可以治癒創傷,驅寒,活血,舒筋的功效,一旦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酸馬奶的藥用效果便得到了體現。成吉思汗在一次戰鬥中受傷,便是用酸馬奶治療傷病,最終挽回了性命。
其六:馬除了提供食物,承擔運輸工具的作用之外,馬的皮可以做成護甲、皮靴、帳篷,馬的糞便還可以燃料,馬尾與馬的鬃毛還可以製成繩子。
存在即是合理的,除了以上六點原因之外,必然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但不管原因如何,蒙古騎兵就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橫掃了歐亞大陸,迄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都沒能完成這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