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2021-01-17 蕭硯歌

風靡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深深地影響了陶淵明。從做官、交遊、言行到思想,陶淵明無不帶有玄學印記,特別是在他的詩歌創作上表現的十分明顯與突出。

01 落脫事故,忽忘形骸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魏晉玄學所特有的主要思維方法。正由於人們持這種新的觀念和法則,才使魏普時期的學術開一代有別於漢學的新氣象。「玄學」的特點是略於具體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即所謂言在耳目之內,意在八方之外。

玄學家所悉心追求的,是宇宙本體之理,造化自然之趣,超言絕象,而以「得意」為旨歸。「得意忘言」有力地衝擊了傳統僵化習氣,帶來一種自由解放的新空氣,啟發人們去探索感官直覺以外的玄遠世界。

陶淵明深受玄學「得意忘言」方法的影響。他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這番自白,說明他讀書時所持的態度和方法正是魏晉人注重「會意」的新氣派,與漢人承一師,守一經,拘泥子煩瑣章句的學究氣是大相逕庭的。

他就是用這種新觀點去探索人生的理想,希望從混濁而苦難的現實超脫到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去。他在詩中所表現的「意」,正是這種精神境界的藝術再現。他為文作詩,自然也是為了表現自己「得意」時所特有的精神滿足和樂趣。「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他確是一個落脫事故,忽忘形骸,重理想,貴精神生活的人。用顏延之的話說,就是「解體世紛,結志區外」。這種處世的態度和超世的方法,正是玄學「得意忘言」的具體運用。這一點,反映到他的詩作中,則使他的一些作品開拓出極富理想色彩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蕭散自然的氣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意境」時說: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陶淵明在詩歌創作上究竟屬於寫實家呢?還是屬於理想家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問題了。陶詩中所表現的「意」正是詩人縱浪大化的人生理想與客觀外界事物冥會而產生的一種物我渾融的藝術境界。

這種藝術境界依賴於「言」「象」而顯現,但它又不止囿於「言」「象」這些具體存在,它還包括詩人寄言出意的思維活動所獲得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因此,它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一句話,是虛與實在詩歌創作上的辯證統一。

基於這種理解,我們再來看看陶淵明某些詩作的意境,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飯酒》之五)

這是陶淵明妙用玄學「得意忘言」之理進行創作的一篇典型詩作,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映到詩歌創作中來凝成的最佳藝術境界。這個藝術境界,即詩中所說的「真意」(玄學家常用術語,意為自然之趣),它在本詩中主要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四句體現出來。

前二句寫詩人自己,後二句寫廬山一帶向晚時分的自然景象。詩人在東籬下採菊,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自由自在地委分運化,顯得和融而有生機,詩人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遂,神逸方外,幾乎到了物我兩忘的勝境。

這種物我渾融的境界,實際上只統一於詩人的內心世界。它排除了物我之間的種種矛盾,是詩人精神的主觀超脫和淨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浪漫主義的。然而這種心理狀態實際上並不能持久,詩中的「真意」也不可能純然抽象地存在,它寄寓「此中」至「採菊東籬下」等四句所具體展示的「言」「象」之中。詩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不過是「此中」「言」「象」的升華罷了。

而「此中」展示的形象:秋菊、東籬,山氣、飛鳥,並非憑空臆造的世外之物,而是現實世界中目光所及的客觀事物。因此,從詩所描寫的意象看,它是真實的、具體的,因而也就是現實主義的。

與《莊子》相比就超脫一義言之,陶詩的浪漫主義與《莊子》有相通之處。二者都在精神上追求一種超世的理想,但二者的浪漫主義又有明顯的差異。

《莊子》一書所展示的理想往往是超現實的絕對理念,是作者任憑主觀杜撰出來的「謬悠之說」。其中塑造了一些與「道」同體的理想人物,如《逍遙遊》中那位「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齊物論》中那位「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的至人。

這些神人水火不侵,可以超時空地逍遙翱遊。但陶淵明所創造的理想境界絲毫沒有《莊子》那種恢奇詭異的色彩和氣氛,其中所展示的形象無一不是現實世界中極平常的物事。《莊子》神遊八極是通過形象化的幻想具體顯示出來的,陶詩的玄想則主要是隱含在詩中的一種「言外之味,弦外之響」,這種旨趣需要讀者根據詩中所展現的現實畫面去進行再創造才能領悟。因為「結廬在人境」,說明陶淵明是立足於現實的,他並沒有飛升到神鬼莫測的虛無之境。他棄官歸田後,經受了各種天災人禍的打擊,陷入了生活的苦海。

但是,他始終不相信道教宣揚的「帝鄉仙境」,也從不盲從佛教那套因果禍福、精神不滅的謬說,以致把希望寄託於來世。他越到後來,越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陶淵明之所以要超脫,是因為官場的黑暗,生活的困苦。

「心遠地自偏」,說明他的超脫方式不過是一種精神的解脫或排遣罷了。他內心充滿矛盾和苦悶:「冰炭滿懷抱」、「貧富常交戰」,激憤和不平之慨時又有著「終曉不能靜」、「言盡意不舒」、「慷慨獨悲歌」的慨嘆。

因此,如果將陶淵明描述得過分靜穆和飄逸,並不真正理解我們這位一千多年前的偉大詩人的胸襟。把陶詩的浪漫主義說得太絕對,同樣不符合陶詩的實情。

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並非在陶淵明以前絕無意境可言,但在詩歌中如此明顯地追求這種美學境界,陶淵明確是一個先軀者。而這種藝術上的新開拓,又無疑是受了玄學「言意之辨」的啟示。

02 見花道花,遇竹說竹的自然之美

南朝是一個重藻飾丹採的時代,劉勰在《文心雕龍·情採》說:

「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逐文」即指追求文採辭藻之美。在這種空氣中,陶淵明「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的詩風不合潮流,那是可想而知的事。

陶淵明在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方法上,自成一格,創造了一種既有別於傳統,又與時流大異其趣的詩歌藝術美。這種美,主要不靠外在的塗抹雕琢,而是詩人對事物本身的美的揭示和攝取。這種美蘊藏於現實生活之中,但又要憑詩人的審美修養去發現,並恰當地表達出來,因此它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這種美,就是自然本色之美。

風格即人,陶詩對的藝術風格與詩人的生活道路、人生態度、思想品格是密切相關的。而這一切又無不受魏晉玄學崇尚自然的思想的影響。

由於當時社會矛盾的加劇,以及治政上的種種原因,一部分人從官場隱退到田園、山林中去,託體自然,寄情山水。或借田園陶冶性情,或依山林逃避世患,或標清高以邀名,或蹈異途以抗爭,凡此種種,都以復歸自然為口號。於是,田園山水文學也就應運而興盛起來。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之際,在他看來,那是一個「道喪千載」、「八表同昏」的黑暗時代,大有「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的慨嘆。他感到生不逢時,視官場為「塵網」、「樊籠」。他的最後歸田,不復再仕,與其說是政治上的原因,無寧說是思想上的矛盾更合實情。

因為陶淵明在政治上並未受到如同屈原一類的打擊,不是非走不可。他的歸隱不仕,確實如他說的是「以心為形役」,即思想與行為的矛盾。這思想就是「質性自然」,這行為就是仕宦。所以他回到農村後,才會有「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新鮮感覺。

他這種思想和性格上的「質直」即自然天性,與他的時代極不合拍。陶淵明歸隱園田是他「返自然」的一種手段或途徑。他之所以下定決心「終死歸田裡」,是因為在他看來,當時只有回到田園才能實踐他「返自然」的理想和宿願。他要在農村的天地裡,「抱樸含真」、「抱樸守靜」,乃至到死,最終與自然完全合一。這種崇尚自然的理想和人生哲學,與晉宋之際殘暴、虛偽的現實是何等的對立!

陶淵明既然堅持這種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自然對與「抱樸含真」相反的另一方面,即虛偽和豪華,要持反對的態度了。這種態度和信仰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就是「豪華落盡見真淳」、「更無一字不清真」。正如「抱樸含真」是他的思想性格的特質一樣,質樸真率、自然本色也是他的詩歌藝術的基本風格。

在他看來,「著文章」是為了「自娛」、「示志」,如果隱蔽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矯情作態,那就是「矯厲」,就是虛偽。陶淵明為文作詩,是「文取旨達」而已,而不是巧弄文字,鋪錦列繡,藉以揚才露己。因此,他的詩不像謝靈運、顏延之等人那樣講究詞藻、用典和對偶。

雖然陶詩也常有典可尋,有的詩句對仗十分工巧,語言亦多有風華清麗之處,然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流出,毫無執意追求,苦苦思尋的造作痕跡。這就是陶詩展示給人們的自然本色之美,它與陶淵明前後兩個唯美文學高潮太康、元嘉時期掀起的重藻飾、工雕鏤的風氣,顯然是大異其趣的。

陶詩在風格上的主要特徵,我認為以「自然美」三字概括較為貼切,別的說法,諸如「平淡」、「枯淡」、「靜穆」之類,總嫌有所偏頗。所謂自然美是與顏、謝之輩的雕琢美相對成趣的,表現為不離開內容而片面追求華美的詞藻,也不以徘偶、用典為能事,而是按事物本來面貌去反映現實。

在陶詩中,寫山林風景則清麗可想,畫農村風物則淳樸在目,抒懷抱則清曠高邀,敘窮愁則悲慨傷懷。種豆南山,則「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春秋佳日,則「登高賦新詩」,「清吹與鳴彈」;思友朋,則披草相訪,言笑無厭,或「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或「談諧無俗調,所悅聖人篇」;陷凍餒,則「慷慨獨悲歌」,「一觴聊可揮」。

陶淵明不以躬耕為恥,不以饑寒為病,叩門求食,雖拙言辭,但寫出詩來,竟敢以《乞食》名篇,絲毫不以貴賤榮辱為然。他真率質直的人格,他自然樸質的詩歌,不是彰明較著嗎?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自覺追求自然本色之美的先驅詩人,他吸取魏晉玄學崇尚自然的思想精髓,斷然決然棄官歸田,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並把這種理想、情趣貫徹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去。

但他不是將抽象枯燥的玄理硬塞進詩裡,而是將這種理想和情趣化為一種新的美學觀念,一反既往重外在描模刻畫的風氣,進而著力於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美的揭示,創造出一種與現實生活本身協調一致、交相輝映的藝術美。這種美在晉宋之際獨標風韻,後來人們稱之為「本色」,為自然美。

因受著玄風的影響,陶淵明在詩歌美學和藝術方法上都做了進一步創新,他把詩歌反映現實的水平從直觀的外在描摹提高到揭示事物內在本質美的新高度,而這種美實質上是融合了詩人的美學理想在內的一種更高形式的藝術美。這也使得陶淵明的詩,無論境界、風格都呈現出一派新氣象。

相關焦點

  •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者 | 桃園野菊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空山鳥語兮,風吹山林兮,悠然自得兮。
  • 朗誦|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者:桃園野菊  朗誦:盼來源:桃園野菊(tyyj8788)作者:桃園野菊,原名:吳沛,一個在文字裡舞蹈的女子。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花開正豔的時候,彩蝶撲粉蕊,紫燕空中飛,一陣陣微風攜來醉人的芳菲,我坐在芭蕉扶影的窗欞下,用一盞茶的時間,以最清寧的心描摹著遠山幽深處那份誘人的靜謐與空靈。
  • 原創|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朗誦)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者:桃園野菊  朗誦:盼作者
  • 朗誦: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者:桃園野菊  朗誦: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花開正豔的時候,彩蝶撲粉蕊,紫燕空中飛,一陣陣微風攜來醉人的芳菲,我坐在芭蕉扶影的窗欞下,用一盞茶的時間,以最清寧的心描摹著遠山幽深處那份誘人的靜謐與空靈。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寺庫「尋釀中國」活動首站開啟
    (原標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寺庫「尋釀中國」活動首站開啟)
  • 陶淵明與菊花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讚美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也提到了另一種花——富有個性的菊花,文中說,「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可見,隱逸者已被視為菊花的文化形象之一。
  •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 寫古展小記
    滿目的紅與黑,看似是碎片,卻又各有主軸。如果只是帶著認字的心情來看這樣的作品,或許會「失望而歸」。切割的草書線條如流水般滑過,突出的拓本如「無明」溪水中的踏腳石,順著方向,就能抵達「般若」彼岸。《虛空中的圓滿》一點天心月,水墨見圓融。這是早年可一師寫下的句子。
  • 朗誦: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文:思夢  朗誦:紅塵浪子喜歡用一種平和的心態,柔弱的力量抵擋時間的輪轉,坦然接受世俗風雨的洗禮; 喜歡用一種淡然的心境,瘦弱的雙肩挑起責任,毅然承擔塵世悲歡的交錯。時光總是自顧自地匆匆而過,又何曾與你我商量過?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
    王維最懂酒中深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最知酒中苦味,「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流傳千古,這裡的「此中」經常被理解為美酒,其實結合前文,應該是指整個大自然的美景和田園生活。
  • 陶淵明的這首詩,名為《飲酒》,全篇卻無一「酒」字
    中國古代文人大都喜好飲酒,其作品中就常有關於飲酒的佳句,比如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急,濃睡不消殘酒。」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而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是東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句句如珍珠
    尤其是詩中千古流傳的佳句,言簡意賅,細細咀嚼,回味無窮。那麼,在陶淵明眾多佳句中,哪十句詩最有代表性?又該如何排序?以下十句詩是王家無限個人挑選出來的「十佳名句」,並按自己的愛好和理解就行排序。當然,選佳句如選美,帶有一定的個人主觀因素。如果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切磋。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 古詩詞中的那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導語中國古典詩歌文化中,從來不缺少離別,耳熟能詳的《琵琶行》是送行,李白的《贈汪倫》也是送行。江河渡口,長亭送別,有一飲而盡的豪情壯志,也有折柳相送的默默不語。生活在一張飛機票可以飛遍全球的今天,可能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那樣的離別之情吧!
  • 常萍:陶淵明《飲酒》詩賞析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篇作品大家非常熟悉,我們來看前兩句:  結廬在人境,我把家安在了鬧市之中。  而無車馬喧,家居鬧市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  這裡有個關鍵詞:人境。  理解這個詞須知人境中有兩種東西對人影響最大。  第一,時潮。時潮的另一種解釋叫"勢"。
  •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屈原的《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就奠定了菊花遺世獨立的高潔形象。但在中國文化中,讓菊花真正"紅"起來的,不是屈原,而是陶淵明。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掛冠歸隱,在廬山腳下種地賞花,飲酒賦詩。因為陶淵明的賞識,並一次次把它寫入詩中,菊花就被賦寓了恬淡隱逸的性格,也就有了"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人淡如菊"等名詩佳句。
  • 種地使我快樂,田園詩鼻祖陶淵明5首最具代表的詩
    對於陶淵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作為中國田園詩開山鼻祖,陶淵明寫的田園詩數量最多,質量最好,成就最高。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他最為出名的五首。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第二首:《飲酒 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 詩中有禪意,欲辨已忘言 酷我音樂《張新成·遇見詩》品讀詩中哲理
    在最新一期的酷我音樂《張新成·遇見詩》中,酷我音樂「青春陪伴大使」張新成用他的播音腔,為我們帶來了兩首有著深刻生活智慧的詩歌,帶我們體會心境豁達之後生活中的美好。詩中有禪意,欲辨已忘言。隨後張新成為我們帶來了詩人王維的一首《酬張少府》。王維被世人成為「詩佛」,他的詩中蘊含了許多從細微中體現的生活哲理。不論身處何境,都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愜意,還有著「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的豁達,透著一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上天很公平,我們得到的永遠都和失去的一樣多。人生什麼時候容易過,誰都有困難的時候。
  • 「魏晉風骨」代表詩人陶淵明最出色的五首詩
    辭離不了骨,正像人體離不了骨骼;情包含著風,有加人身包含著血氣。語言挺拔,就形成了文骨;意氣昂揚,就產生了文風。縱觀歷史,有風骨的文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到靈魂通澈,風骨奇正的人那可是非陶淵明莫屬了。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一生高潔脫俗,大隱於世,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是我國古代文人崇尚的楷模。
  • 「陶淵明」來啦?在藝城時代!
    別介~先聽歌——跟著王菲空靈的聲音,閉眼哼起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哎呦喂~敢問這位美貌小姐姐,這是神馬情況?難道2020年8月22日是個特殊節日?緣何你們蘭州中心30樓大廈的藝城時代,如此的這般格調高雅?
  • 陶淵明最好的六首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陶淵明一生有三大愛好,喝酒、讀書和賞菊。其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去彭澤做官,會有一塊公田,可以種植糧食,用來釀酒,足見其對酒的喜愛之深。在中國文學史上,酒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憂愁了喝酒,高興了也喝酒,送別時喝酒,相聚時喝酒。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對酒的獨到描寫,如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