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戰場是檢驗部隊成色的試金石。在朝鮮戰場上,我軍四大野戰軍及華北軍區部隊輪流參戰,在和世界最強軍隊的交鋒中鍛造精兵。幾年打下來,公認志願軍戰鬥力最強、戰果最輝煌的,依然是最早入朝作戰的三個軍,也就是被稱作四野「三隻虎」的38軍、39軍、40軍。
同樣是人民軍隊,四野部隊的戰鬥力為何會高人一等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本文從專業兵種、後勤和訓練三個方面來做一回答。
自1947年3月起,東北民主聯軍接連發起夏、秋、冬三季攻勢,一次比一次聲勢浩大。到1948年3月,東北國民黨軍所佔土地只剩3%,控制人口僅有14%,各兵團被壓縮到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無援的城市中,盡顯敗象。
此時的東北野戰軍裝備大為改善,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槍,突出表現在專業兵種得到很大加強,不僅成立了鐵道縱隊和炮兵縱隊,還對各縱隊炮兵團進行了摩託化改裝,坦克部隊也已初步成型。
至遼瀋戰役開始前,整個東野已有1個炮兵縱隊及1個炮兵旅、1個鐵道兵縱隊、1個戰車團,擁有各型火炮2370門,具備了和國民黨軍重兵集團進行戰略決戰的強大實力。
有了堅實的炮兵火力,東野部隊很快完成了從遊擊戰到運動戰再到攻堅戰的轉型升級。在遼瀋戰役首戰義縣時,東野炮縱派出3個炮兵團支援步兵作戰,成功實施了對城牆的破壞性射擊,迅速高效打開突破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守備義縣的1萬蔣軍僅配備8門山炮,重火力處於絕對劣勢。
在至關重要的塔山阻擊戰中,蔣軍雖佔有海空優勢,但炮兵火力卻依然處於劣勢。東野僅4縱炮團就下轄6個連,裝備野榴炮15門,高射機關炮5門。其炮兵陣地按團、師、縱隊三線配置,其中由縱隊直屬的重炮分為東西兩個炮群,分別支援塔山和白臺山。
10月10日當天,4縱炮兵團在偵查時意外發現敵軍在己方陣地前方右側布置了十餘門山炮,於是立即集中3門90式野炮,7門38式野炮和14門山炮對敵目標進行10發急速射,直接將敵軍山炮營全部毀滅。
總攻錦州時,東野集中了炮縱和各縱炮團各型火炮多達591門。擔任主攻任務的2縱和3縱在強大炮兵支援下,僅數小時便突破錦州城垣,體現出東野部隊的步炮協同能力較一年前的四平攻堅戰有了質的提升。
除了形成規模的炮兵之外,東野還有一支規模較小的坦克部隊,即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戰車團。該團的前身為1945年成立的東北炮校坦克大隊,至遼瀋戰役前擁有兩個戰車營,1個汽車營,包括坦克30多輛(主要是日本97式輕型坦克)、牽引車10餘輛、其他汽車和裝甲車40餘輛。
在攻打錦州時,戰車團參戰各型坦克15輛,人員250餘人。駐守錦州的蔣軍士兵中大多數根本未曾見過坦克,在戰鬥中親眼見到15輛鐵甲戰車呼嘯而來,其心理上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再好的武器裝備也需要有彈藥和燃料才能發揮作用,後勤建設對軍隊的正規化建設至關重要,而東北堅實的工業基礎為東野部隊提供了國內先進的後勤補給體系和軍工生產體系。
在盤踞東北時期,日軍建造了一大批秘密軍火庫。東北光復後,大批日偽人員被俘或投降,幾乎所有的秘密軍火庫都被闖關東的東北解放軍掌握。此外,日偽軍丟棄的武器彈藥到處都是,從民間搜集武器的「撿洋落」行動也讓東北解放軍樂此不疲,東北的軍工建設就是從「撿破爛」開始的。
自1946年8月開始,東北根據地在琿春、佳木斯和哈爾濱等地先後建立了14個兵工廠,各軍區後勤部也紛紛建立修械所。從1947年10月開始,東北軍工生產逐漸從粗放化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至1948年初,東北軍工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產能有顯著提升,僅哈爾濱一家兵工廠就生產了22萬發炮彈。
至遼瀋戰役前,東北根據地軍工企業擁有5000餘臺機器設備,員工22萬人,共生產各種炮彈近120萬發,手榴彈163萬顆,爆破筒2萬餘根,雷管68萬個,無煙火藥31噸,製造各種火炮1175門,修理各種槍械兩萬餘支,各種火炮619門。
與之相比,國民黨軍手中的奉天兵工廠嚴重依賴進口原料甚至直接使用美方提供的太平洋戰爭剩餘物資,再加上員工生產積極性不足,導致其產能遠不能滿足軍隊需求。
在運輸通道建設方面,東野同樣不遺餘力。當初林彪之所以遲遲下不了攻打錦州的決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後勤補給線的脆弱。事實上當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後,國民黨軍就是抓住這一薄弱環節展開行動,迅速出動空軍對新立屯、彰武等地進行轟炸,炸毀了北寧鐵路上的柳河大鐵。危急時刻,鐵路員工和家屬以及鐵道縱隊的官兵共同奮戰,一夜之間架起了鐵路便橋。
當廖耀湘兵團進佔彰武后,東野的後勤生命線已被徹底切斷,集結於錦州城下的數十萬大軍頓時陷入危機之中。
東野後勤部組織人員從吉林科爾沁右翼經庫倫到阜新臨時開闢了一條300餘裡的臨時公路,組織大批支前民工,利用騾馬、駱駝等畜力工具向前線運送油料和彈藥。
在遼瀋戰役期間,廣大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向前線運送炮彈12萬發,各種槍彈418萬發,手榴彈9萬枚,炸藥 2.6萬公斤,以及不計其數的糧食、油料和被裝,為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冬季攻勢結束後,遼瀋戰役發起前,東野部隊利用長達半年的時間開展軍政訓練,以能打「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為目標,部隊的思想和技戰術水平有了極大提升。
解放軍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坦克
為了給文盲比例很高的廣大官兵講明白軍事理論,林彪總結出了具有林氏風格的「六大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力圖以最形象最直白的語言把作戰的道理講清楚。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基層幹部中沒有軍校畢業生,都是從戰鬥骨幹成長為指揮員的。他們的優勢是作戰勇敢,軍事技術過硬,缺點是戰術水平不高。
根據我軍基層指揮員的這些特點,林彪結合以往的作戰經驗,總結了通俗易懂的六個戰術原則,要求部隊指揮員逐級學習。這六個戰術原則更類似「實用手冊」之類的普及讀物,即便沒有多少經驗的新指揮員也能夠聽懂,作戰時先照葫蘆畫瓢,等積累了經驗後再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林彪的六大戰術原則很多是從四平戰役等幾次敗仗中總結出來的,著眼點是東野部隊在擴軍之後有大量「菜鳥」式的新兵,需要在殘酷的戰場上生存下來,從而不斷提升技戰術水平。
以「三三制」為例,該戰術要求每個班分為三個以上戰鬥小組,每組3—4人,人員配置上戰鬥骨幹、新兵和解放戰士各佔三成,作戰時組成三角隊形,互相掩護,保持隊形散開,避免擠成一團遭到到敵人火力集中殺傷。這種戰術編組便於以老帶新,讓新兵蛋子跟隨老兵積累經驗。幾仗打下來,新兵得到了鍛鍊,很快成長為合格的優秀士兵。
林彪指揮作戰歷來精細謹慎,不打無把握之仗,珍惜有生力量,不會輕易讓基層指揮員用寶貴的兵力去「交學費」。當年四野官兵說「跟著林總走,保管打勝仗」並非溢美之詞。
與之相比,國民黨軍在訓練方面依然沒有擺脫舊軍隊的陋習,多採用原始而野蠻的手段,新兵們不僅沒有尊嚴,也學不到多少過硬的技術,戰場生存能力必然低下。
新1軍、新6軍等美械部隊中由於有不少從軍的知識青年,因此官兵素質相對較高,但由於沒有形成以老帶新的訓練和作戰機制,導致戰鬥骨幹的損失無法彌補,儘管可以通過強制徵兵等手段保持人數不減,但其戰鬥力卻不可避免地不斷下降。
由此可見,四野部隊戰鬥力強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有效實用的訓練手段,保證了在短時間內把大批農家子弟轉變為優秀的士兵,從而鍛造出一支支威震敵膽的鐵軍。
恭喜你了解了這段歷史,學習了一個故事,你所學到的就是你的收穫,可以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