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關於拿破崙的肖像畫中,最為人所知的可能是雅克·路易·達維特[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創作的《拿破崙翻越聖伯納爾山》。
而作為帝王形象更為人熟悉的,則可能是達維特的學生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歐仁·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瓦、甚至畢卡索都有影響。
他的主要作品有《土耳其浴女》、《泉》、《路易十三世的宣誓》、《奧德利斯克與奴隸》以及一系列肖像畫和大量的素描,還有類似中國畫白描的只用線描鉤輪廓的作品。
標題:《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Napoleonon his Imperial throne
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畫派:新古典主義
創作時間:1806年
材質與技法:油布、油彩
油彩規格:162×259cm
現藏地:法國巴黎,武器博物館 MuseedeL』Armee,Paris
1806年,時年26歲的安格爾接到立法院的委託繪製這幅皇帝御像。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為拿破崙繪製肖像,兩年前的1804年他就以細膩精緻的筆觸完成了《拿破崙,第一執政官》像。然而那時他也許並沒有料到,就在這一年的12月,他筆下的這位大人物在巴黎聖母院自己為自己加冕稱帝,於是便有了兩年後的這項任務。
這一次,安格爾仍然延續了輪廓清晰、造型精準的新古典主義技法,以正面坐姿呈現出了拿破崙作為一位君主的形象。
在畫像中,拿破崙端坐在王座之上,身著紅袍,手持權杖,頭戴金冠,毫無表情地注視著前方。安格爾極其善於把握不同材質的視覺效果,無論是白色的貂絨披肩,還是紅色天鵝絨的長袍,還有遍及全身的黃金裝飾,都傳達出了極為真實的觸感。此外,為了創作這幅作品,安格爾專門參考了當時著名的中世紀學者的著作,並向古物學家學習相關知識。
根據這些專家的見解,君王正面像往往與象徵皇權的權杖同時出現。於是,他又去專門練習如何畫權杖。如果畫家的目的是創造出一個威嚴、令人敬畏的形象,那麼他無疑是成功的。
然而讓畫家意外的是,當時的公眾對這幅畫大多持反感態度。人們為了這件作品竟用法語mal-Ingres(令人反胃)這個包含了安格爾姓氏的詞來揶揄他,稱他的作品令皇帝本人都會感到噁心。或許更令安格爾意外的是,就連官方也對這幅畫不抱好感。
一位負責王宮室內裝飾的官員在一份報告中用「野蠻」和「哥德式」來形容這件作品。甚至就連他的老師達維特也表示無法理解這幅作品。對於一個事業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的青年畫家來說,這實在是個沉重的打擊。他自己也一定無數次地思考!
拿破崙,1769年出生於科西加島,24歲當上了將軍,在徵戰歲月裡相繼佔領北義大利,戰勝奧地利,遠徵埃及、敘利亞。30歲時發動政變,再次出兵義大利並取得對比利時的統治,1802年起為終身皇帝。
1804年稱帝建立法國大資產階級君主政體,爾後佔領柏林,出兵俄國,封鎖美國,終告失敗而被流放到厄爾巴小島。1815年再度出山,可悲的是在滑鐵盧一敗塗地,又被流放到遙遠的聖海侖娜島,並死於該島。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裡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
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畫。
1806年,他又畫了這幅《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
當作品於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後,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
安格爾的這幅畫作有極強的目的性:它出自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畫家之手,渴望攀上藝術巔峰,可是又不想走傳統的老路,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他鋌而走險,創作了背離傳統的作品,引起了藝術界的轟動。
羅馬獎的獲得者、大衛的得意弟子安格爾背棄了主流的審美標準,創作了風格怪誕的作品。
1806年9月,《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在巴黎沙龍畫展首次公開亮相,輿論界冷嘲熱諷,批評家們憤怒地將其歸為「哥德式作品」。「哥德式」在當時是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切粗俗淺陋的事物。
1813年,他與瑪德萊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範,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這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準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
《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是安格爾為拿破崙畫的第二幅肖像,畫中描繪登上皇帝寶座的拿破崙一世的形象。
像所有皇帝肖像畫中一樣,描繪的是皇帝頭戴王冠、手執權杖(權力的棍子)坐在王座上的形象。穩坐不動面向正前方的姿勢是羅馬皇帝們在加冕儀式上採用的傳統姿勢。
安格爾以讚頌的藝術語言,將這位比自己大一歲的皇帝描繪得像神靈一般,不可一世。為展現皇帝對權力的強烈渴望,畫家採用了一些視覺符號。
皇帝的態度、他所擁有的特殊物品以及周圍環境等暗示了他是誰、社會地位如何、他的優勢和權力是什麼。筆觸精微細膩,畫面配飾繁縟華貴,集中表現了君主政體的皇帝權威。
初到羅馬,聽到謾罵聲,安格爾一直處於苦悶之中,他如此稱呼那些質疑他作品的人,「無奈淺薄無知之人」,「忌妒賢能的誇誇其談者」。在與好友的通信中,安格爾寫道:「總有一天我——一個新的大力神——會將我的敵人、詆毀者全部抓獲。」
安格爾渴望畫出傑作,獲得大家的肯定,而後榮歸故裡。
安格爾有一種濃濃的懷舊情緒,他迷戀神話般的過去,然而比這種情緒更強大的是他想獲取成功的雄心。
安格爾在學院派這條路上大獲成功,他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學院等級體系中攀爬:1801年,他榮獲羅馬大獎;1825年,他晉升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十年之後,他有擔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或許沒有哪位藝術家能像安格爾一樣擁有如此尊貴的學院資歷和榮耀。
而擁有如此榮耀的安格爾在談論自己時,寫道:我只想為藝術而永遠活下去。
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