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有一集演到,皇后頭風發作,但是太醫院晚上無人值守,原因是太醫都被年羹堯擄走治療他媳婦去了。
而那時年羹堯恃寵而驕,權傾朝野,皇上經常忍讓。(雖然後來甄嬛發現這是皇后下的一個套)
第二天立馬就有人參本了,說年羹堯為了一己私利使得國母遍尋太醫而不得,應該受重罰。
不過我今天不想講這件事,而是想講一講清朝皇帝上朝這件事。
你們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皇上不像我們常看到的電視劇裡那樣每日上朝,太監也不會在旁邊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那是因為清朝皇帝處理政務的上朝分為兩種。
一種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等高官的朝會,參加人數較少,地點在養心殿。
沒錯,就是皇上與甄嬛常常各種詩詞歌賦,政務討論的地方,也是嬪妃被抬去侍寢的那個地方。
另一種就是我們要說的「御門聽政」,參加人數較多,地點在乾清門。年羹堯被參本這天,就是在御門聽政。
而清朝皇帝御門聽政選在室外也有一些特殊的意義:皇帝身為天子,因為承天命治百姓,所以在與大臣們商議軍國大事的時候要露天舉行,以便上達天聽。
乾清門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這也意味著在此門之前為國,也就是外朝;在此門之後為家,即皇帝的後宮。由於康熙皇帝將「御門聽政」的地址選在了乾清門,從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是一道門,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舞臺。
我們常聽說的「早朝」其實是小說家虛構的,清代並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而「御門聽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絕不是天天都要上的。
不過御門聽政的制度在清朝前期運用的還是非常頻繁的,尤其是康熙時期。康熙勤勉,一日不「御門聽政」就覺得不舒服甚至不安。
這可害苦了大臣們,康熙皇帝規定「御門聽政」春夏於卯正一刻(早上6:15),秋冬於辰初一刻(早上7:15)就得開始等候上朝。百官們在聽政開始時,還得遵守規矩,比如不得交頭接耳,還不得大聲咳嗽和喧譁來擾亂紀律,違者會進行重罰。
皇帝雖然勤勉態度可嘉,但畢竟皇宮是你家,你還近點。可大臣們就不一樣了,半夜就得起床趕往宮裡,再加上古代交通還不方便,路上可能還會遇到點突發情況什麼的,所以就得更早。
而且大臣們也不都是年輕氣盛的小夥子,還有一些老人家,每天熬夜起床趕去上朝,回來還得出來事務,真真是有苦說不出。
所以在「御門聽政」這件事上,大臣們幾乎都站在了統一戰線上,那就是以各種理由請求皇帝放寬御門聽政的時間。
由於大臣們屢屢上書參奏,康熙也只能無奈地一次一次讓步,最終定為每次上朝的時候,如果遇到天氣不好,比如大雨大雪,或是酷暑嚴寒,但又沒有什麼需要奏請的事,那麼那天就不必聽政了。並且上朝的時間也推後了許多。
另外,對歲數大的大臣們也放寬了限度,比如年逾六十歲的大臣不必每天都來,可以間隔三兩天到乾清門前啟奏一次。
不過對於康熙這個自律狂人來說,卻極度不舒坦,即便下了命令寬鬆了聽政,但他內心裡還是怕自己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會懈怠,所以還會堅持日日聽政,直到晚年身體實在撐不住了,才降低了聽政頻率,但是依舊儘量三五天就去一次。
從「御門聽政」的制度,我們可以看到康熙時期勤政的一個側影。
「御門聽政」在康熙年間最盛,後來雍正年間設置了軍機處,每天早上在養心殿西暖閣,軍機大臣會向皇上奏事,若是有重大事項需要擴大範圍商討,也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
由於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憊惰,再加上軍機、部院輪值制度的設立使御門聽政必要性大大降低,所以「御門聽政''到鹹豐年間也就廢止了。
甄嬛傳裡對於「御門聽政」的情形,也算是比較還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