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中上朝的場景,往往是場面宏大、莊嚴肅穆,可是真實的歷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麼樣的?看完下面的幾件事情,相信很多人會斷了穿越去清朝當官的念頭。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
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自雍正朝之後,皇帝召見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軍機大臣,之後再召見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至六點左右,其他京官就要開始上朝了。
明朝的時候,北京內外城沒有分別,而清朝時內城只許滿人居住,其他漢族官員基本住在宣武門外,他們的住所距離紫禁城較遠,所以通常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床出發了。
從大臣家中前往紫禁城上朝的路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據晚清詹事府官員惲毓鼎回憶,他上朝途中常常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如果遇到雨雪天氣,車中沒有取暖設施加之長途顛簸,很容易感染風寒。
如果是趕去頤和園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惲毓鼎為了趕往頤和園給慈禧祝壽,凌晨一點就起來趕路了。
起早摸黑的各位京官到了紫禁城外,還不能立刻進入,他們要在東華門候著。到了東華門的「下馬碑」,不管您多大的官,多大的派頭,都得下馬,下轎,步行,這是規矩。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一是大臣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殊榮的,可以騎著「穿朝馬」進入;如果是皇帝特恩賜給肩輿的,則由兩人抬著一把椅子,官員坐在上面進入,這稱作「穿朝轎」。
但清代大臣能得到這兩種殊榮者少之又少。道光朝時候,漢官林則徐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在當時還引起了很多滿族權貴的不滿。
時辰一到,大門開放,守候已久的京官們依次進入。這時候相當於凌晨五點多,日頭沒有出來,天還未亮。按照規矩,除了當天需要提前送達各式公文和報告的官員以外,其他大臣從東華門到隆宗門是不準點燈的。
據說,這是出於宮中防火的考慮。於是,大臣們只能摸黑進宮,如果有特許點燈的官員入宮,很多官員就會乘機跟在後面「蹭燈」,抹黑趕路摔倒還算輕的,還曾經有官員因為在雨天摸黑步行,結果不慎跌入了御河淹死的。
經過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狽不堪的官員們終於到了太和殿。此刻,會有一個太監用力鳴鞭三下,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將駕到,須保持肅靜了。
皇帝駕到,朝會開始。除了個別地位極高的親王重臣,其他人基本是在大殿之外的,並非如影視劇中常出現的那樣,所有大臣們一起擠在大殿裡面。如果是御門聽政,只有皇帝一人端坐乾清門內,其他官員按照品級分列在乾清門兩側。
朝會中一系列的繁瑣的禮儀規矩又是嚴峻的考驗,怎麼說話、怎麼著衣、舉手投足、站立的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更不能大聲說話、咳嗽、吐痰等等,如果有不合規矩的行為發生,隨時都有言官會記錄下來,事後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如果大臣在上朝之時遇到內急更是麻煩,通常只能咬緊牙關,憋緊了不放鬆。萬一沒控制住,又免不了言官的一番彈劾,所以各大臣上朝之前都是不敢暴飲暴食的,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