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上朝:說多了都是淚|頑史

2021-02-13 看歷史

清宮劇中上朝的場景,往往是場面宏大、莊嚴肅穆,可是真實的歷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麼樣的?看完下面的幾件事情,相信很多人會斷了穿越去清朝當官的念頭。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

 

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自雍正朝之後,皇帝召見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軍機大臣,之後再召見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至六點左右,其他京官就要開始上朝了。

 

明朝的時候,北京內外城沒有分別,而清朝時內城只許滿人居住,其他漢族官員基本住在宣武門外,他們的住所距離紫禁城較遠,所以通常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床出發了。

 

從大臣家中前往紫禁城上朝的路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據晚清詹事府官員惲毓鼎回憶,他上朝途中常常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如果遇到雨雪天氣,車中沒有取暖設施加之長途顛簸,很容易感染風寒。

 

如果是趕去頤和園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惲毓鼎為了趕往頤和園給慈禧祝壽,凌晨一點就起來趕路了。

 

起早摸黑的各位京官到了紫禁城外,還不能立刻進入,他們要在東華門候著。到了東華門的「下馬碑」,不管您多大的官,多大的派頭,都得下馬,下轎,步行,這是規矩。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一是大臣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殊榮的,可以騎著「穿朝馬」進入;如果是皇帝特恩賜給肩輿的,則由兩人抬著一把椅子,官員坐在上面進入,這稱作「穿朝轎」。

 

但清代大臣能得到這兩種殊榮者少之又少。道光朝時候,漢官林則徐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在當時還引起了很多滿族權貴的不滿。

 

時辰一到,大門開放,守候已久的京官們依次進入。這時候相當於凌晨五點多,日頭沒有出來,天還未亮。按照規矩,除了當天需要提前送達各式公文和報告的官員以外,其他大臣從東華門到隆宗門是不準點燈的。

 

據說,這是出於宮中防火的考慮。於是,大臣們只能摸黑進宮,如果有特許點燈的官員入宮,很多官員就會乘機跟在後面「蹭燈」,抹黑趕路摔倒還算輕的,還曾經有官員因為在雨天摸黑步行,結果不慎跌入了御河淹死的。

 

經過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狽不堪的官員們終於到了太和殿。此刻,會有一個太監用力鳴鞭三下,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將駕到,須保持肅靜了。

 

皇帝駕到,朝會開始。除了個別地位極高的親王重臣,其他人基本是在大殿之外的,並非如影視劇中常出現的那樣,所有大臣們一起擠在大殿裡面。如果是御門聽政,只有皇帝一人端坐乾清門內,其他官員按照品級分列在乾清門兩側。

 

朝會中一系列的繁瑣的禮儀規矩又是嚴峻的考驗,怎麼說話、怎麼著衣、舉手投足、站立的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更不能大聲說話、咳嗽、吐痰等等,如果有不合規矩的行為發生,隨時都有言官會記錄下來,事後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如果大臣在上朝之時遇到內急更是麻煩,通常只能咬緊牙關,憋緊了不放鬆。萬一沒控制住,又免不了言官的一番彈劾,所以各大臣上朝之前都是不敢暴飲暴食的,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等到宮門開啟了,就依次排隊覲見,其實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這樣,由此可見,上一次早朝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上早朝這一制度形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當時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實屬不易,他也十分珍惜。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
  • 清代皇帝上朝究竟是說漢語還是滿洲話?
    就是它有著極強的吸收容納的能力,比如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是從天竺傳來的,但如今中國佛教就只是中國的佛,它是融入了漢文化元素形成了特有的中國佛教。而清想要試圖抹去漢人的傳承顯然是不可能的,慢慢清朝統治者們似乎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們越是想要扭變,越是適得其反,為此還引起了民眾強烈的抵抗,於是索性就不再施壓了。
  • 趣說清代皇帝的真實生活(一)
    其實不然,清代皇帝的真實生活是非常非常辛苦的,有很多的心要操,也有很多的身不由己,甚至可以說過的很是苦逼。清朝歷經268年,共有十二位皇帝。縱觀歷史,可以說清代的皇帝都是飽讀詩書之士,前期的幾位皇帝更是極為勤勉,不論哪一位放在哪一朝,都是不世出的好皇帝。這裡請大漢沙文主義者不要噴我,咱們先看看清代皇帝一天的作息安排。
  • 從《甄嬛傳》看清朝上朝,原來我們被小說和編劇給騙了
    (雖然後來甄嬛發現這是皇后下的一個套) 第二天立馬就有人參本了,說年羹堯為了一己私利使得國母遍尋太醫而不得,應該受重罰。 我們常聽說的「早朝」其實是小說家虛構的,清代並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而「御門聽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絕不是天天都要上的。 不過御門聽政的制度在清朝前期運用的還是非常頻繁的,尤其是康熙時期。康熙勤勉,一日不「御門聽政」就覺得不舒服甚至不安。
  • 羊脂玉——說多了都是淚
    羊脂玉——說多了都是淚,哪為什麼還要說呢?
  • 古代上朝順序詳解文武大臣分開站,一品大臣不上朝
    在電視劇中,小編居然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電視劇中,上早朝時,居然是兩位王爺站在最前面,小編可以很負責的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歷史上的古代早朝站位順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文/歷史搶先看
  • 《枕上書》帝君抱狐狸上朝,說五個字,天君就退位了
    這一路上朝的神仙,是看也不敢看,不敢看還想看。後面走過來的連宋和司命道:「天上地下膩在一起,還叫不叫人活啊。」司命笑笑不語。連宋上前打趣帝君:「這麼不舍,帝後不如變回原形,帝君可以抱了上殿。」他這一說,帝君看了他一眼還頗為讚賞。道:「挺好。
  • 在故宮寫世界,祝勇:康熙為何常四點多起床坐待上朝
    他回憶,當時很多人都是衝著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去,同樣一些很有價值的展畫都被忽視了。比如說唐朝韓滉的《五牛圖》,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再比如《遊春圖》,它是隋朝畫家展子虔所畫。除了是至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外,也是留存至今的唯一的隋朝畫卷。「如果沒有這幅畫的摹本,就可以說,中國的繪畫史到隋朝就斷代了。」
  • 清代,坐轎的和抬轎的
    歡迎關注「中國機關後勤」微信公眾平臺清代對坐轎資格的規定繁縟細碎。據《清史稿·輿服志》:「滿洲官惟親王、郡王、大學士、尚書乘輿。貝勒、貝子、公、都統及二品文臣,非年老者不得乘輿。其餘文、武均乘馬。」清代前期對坐轎資格規定相對寬鬆,順治朝規定「不願坐轎、願騎馬者,各從其便」。據清人福格記載,清初京官中的漢人上朝時,很多騎馬,其後允許坐轎,三品以上官員坐四人抬的轎子,四品以下坐兩人抬的轎子。▲圖為一四人抬轎子清代中期,京官出行風尚有所變化。
  • 外號大姨嘛,說多了都是淚
    下面是扛把子的採訪:記者:你玩這個遊戲多久了啊扛把子:9年了吧 中間有1年多沒玩記者:你通過什麼方式玩上的呢扛把子:那時候好像是問道剛開服。。打的廣告朋友拉著我來的記者:聽說你是全區給力體木,平時在競技場見別人都不敢和你打太變態哈哈扛把子:這都是虧了狼魂 二錘 文文他們幫我弄的也不是什麼給力體木 ,我在我們區算是小體木,我們區體木比較多,而且都挺給力的記者:嗯,你玩這個區多久了扛把子:這個區玩了6年多了吧記者:嗯,你現在是幾對呢扛把子:沒隊哈哈,我是散人,也是最強替補,哪裡差人就去哪裡因為以前也拼命刷道感覺好累
  • 神敏剛勁,不失其正——清代八大文正公之劉統勳
    清代自雍正設立軍機處起,即把兼任軍機大臣的大學士視之為「宰相」。這樣的「宰相」有時是兩位,其中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大學士為正「宰相」,另一位為副「宰相」。劉統勳初任「宰相」時,系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當時首席軍機大臣是文華殿大學士滿人尹繼善。尹繼善死後,劉統勳繼任首席軍機大臣,成了清代第一位漢人正「宰相」。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後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
  • 方言那麼多,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
    社長說皇帝內心os:學習普通話,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卻不知道你在說啥。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上朝的時候,萬一聽不懂大臣說什麼,可怎麼辦?比如雍正就遇到了這個問題。戳視頻,看四爺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
  • 從矜矜業業到28年都不上朝,萬曆皇帝經歷了什麼心路歷程
    明朝皇帝個性都比較鮮明,行為舉止更是乖張,28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可謂是歷代皇帝中的經典傳奇。但在歷史上萬曆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他在執政初期有著各代傑出皇帝共有的美德,兢兢業業、克己守禮、體恤民情。
  • 清代朝珠,男子花50萬買下乾隆朝珠,專家看後大驚,到底值多少錢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體現在各個方面,從吃穿用住到說話禮儀,今天要說的就是清朝的衣著配飾。清代皇帝和官員上朝的時候,穿的都很正式,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正裝,正式場合的穿著打扮。官職大小的不同,官服上面的圖案和顏色各不相同。這些都是很普通的,最打眼的是搭配官服,掛著脖子上的朝珠。掛在頸項垂於胸前。
  • 世人只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世人皆知,但不少人都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可謂字字都是淚,但真的讀懂了才算是活明白了。這句話出自杜甫的名篇《曲江二首》,是杜甫在最窮的時候寫下的一組詩,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 關注+轉發:邪王撿了個小鳳娃,連上朝都揣在懷裡!
    我每天都向你推薦優秀的小說,這樣缺書的寶寶就不會迷路了!喜歡別忘了點擊頭像來關注我!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寵文:邪王撿了個小鳳娃,連上朝都揣在懷裡,離開她一秒就發飆《邪王的摯愛》作者:海之子內容簡介:寵文:邪王撿了個小鳳娃,連上朝都揣在懷裡,離開她一秒就發飆十八年來,赫唯他們長大了,赫琊許晴兒他們也老了,但是他們的模樣還是沒有什麼變化,而且他們還是像以前那麼相愛,赫琊也從未娶過什麼小妾,他也一直遵守著對許晴兒的承諾。
  • 中國的這位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後人打開他的棺材後,真相大白!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皇帝都是這一方蒼穹的主人,受到萬億人的崇敬與仰慕,從秦始皇創立秦朝以來,統共有400多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背影,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聖武明君和那些一事無成的昏君,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人便是號稱史上最懶的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