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2021-02-13 易花得木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文:枯木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皇帝臨朝的時候,官員們手拿長條形的板子,奏事應對。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為何到了清代就沒有了呢?

 

這個板子叫「笏」,也叫「笏板」,後代也稱之為手板、玉板或朝板,其誕生的年代久遠,最遲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在當時就對笏板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禮記》是對先秦典章制度的記載,其中《禮記·玉藻》中,關於笏板的功效、使用和規範,有著多處記錄。

笏板最早並不是大臣專用,而是從天子到官員,都使用的隨身配飾。其功效有三個方面:第一主要是作為身份的象徵,第二奏事應對和記錄君主言行,第三是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恭敬。

 

《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古代文本沒有標點符號,因而經常引起歧義,此為筆者斷句,以前資料標點為「士竹本,象可也。」),這段話說明,笏板從天子到諸侯以及士大夫都有笏,並且天子(周天子)用的材料是美玉,諸侯王用的是象牙,大夫(世襲貴族)用的是鯊魚紋飾(魚須文)的竹子,士(依附於世襲貴族的下層貴族)用沒有紋飾的竹子,並且大夫和士的笏板,下部可以用象牙板。

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因而,按照《禮記》規定的形制,那時笏板的長度大約45釐米到60釐米,中間寬5釐米到7釐米,然後按照諸侯、大夫、士的層級,依次減少1/6。

 

那麼笏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禮記·玉藻》:「天子搢挺,方正於天下也,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意思就是,周天子插在腰間的是正方形的玉挺,諸侯王用的是「荼」,形狀是上端兩角呈圓形,下端兩角呈方形,這是表示諸侯降於天子;大夫用的笏板,其上下四角都是圓的,這表示大夫既要比周天子規格低,又要比諸侯王稍降。

由上可以看到,笏板的第一種功效,主要是身份的象徵。而第二個功效,則是作為奏事應對《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造」的意思是「到,上前」,可以看出,由於在君主面前應對籌劃,指指畫畫,為了顯示禮節,奏事先用笏,便用雙手執笏,表示尊敬。並且聽到君主頒布命令後,記錄在笏板上

 

而第三個功效就是遮擋作用《禮記·玉藻》:「笏畢用也,因飾焉。」,這裡的「畢用」解釋有點難度,很多人認為是「完畢」的意思,筆者認為不當,應該是「畢」通「蔽」,表示「遮擋」的意思,這樣翻譯通順,大意為:因為笏板是用來遮擋(朝見君主)的,因而在背面進行雕飾以顯示美好,(正面則是為了記錄,因而空白或者寫字)。由此看到,笏板還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對天子的崇拜尊敬。

而關於笏板的適用場合,《禮記·玉藻》也有說明:「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這段話最難理解的是「說」,筆者理解為:朝見天子和參加射禮,不需要插笏板,因為不是奏事;進入太廟祭祀場合,攜帶笏板也不符合古禮;小功以上的服喪期,官員可以不插笏板(因為有精美的紋飾),如果免於服喪則可以插笏。

 

然後是笏板的使用《禮記·玉藻》:「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將要使用笏板前,必須先盥洗,然後將笏板插在腰帶上。笏板插在腰帶上後,即便是上朝朝見,也不需要再次盥洗。這裡表明,笏板是隨身配飾,在佩戴以前要盥洗,佩戴上以後就不需要重複盥洗了。

永元十年執笏圖畫像石

以上是關於笏板的形制、材質和功效,以及使用場合和程序的先秦禮法。關於「笏」的詞義,東漢末年劉熙(字成國)的《釋名》解釋∶「笏,忽也,備忽忘也。」,其實這只是指出了其中一種功效。而鄭玄(字康成)則解釋:「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則指出了另外一種功效,並且指出「笏」也為「曶」,然而最重要的身份象徵均未提及。

 

東晉範寧注《春秋榖梁傳集解》,其中《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範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由於笏板是插在腰帶(紳帶)之間,後來就成為搢紳,東漢鄭玄在注《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時,引用漢代鄭司農(鄭眾)解釋:「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這也是後代「搢紳士大夫」的出處,指插笏板配飾於紳帶,延伸為身份象徵,再後來縉紳和搢紳通用。

雖然隨著東漢造紙工藝的不斷改變,紙張已經成為言行繪畫的主要記錄載體,然而笏板並未消失,由於朝廷官員的頻繁使用和配飾,反而主要成為高級官員的身份象徵,同時,還延續了商周時期的材質代表身份的高低

 

南北朝時期,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笏板,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到了唐代,笏板以詔令形式成為正式制度,《舊唐書·輿服志下》:「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詔五品已上執象笏,已下執竹木笏。舊制,三品已下,前挫後直,五品已上,前挫後屈。武德已來,一例上圓下方,其日敕。」。

閻立本《步輦圖》 

隨後略有改變,「開元八年九月敕」頒布詔令:「諸笏:三品已上,前屈後直;五品已上,前屈後挫,並用象;九品已上,竹木,上挫下方。男以上聽依品爵執笏,假板官亦依例。」。同時,唐代還對官員的服飾配龜以及服飾顏色進行規定,「職事三品已上龜袋,宜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服飾顏色三品以上紫衣,五品以上朱衣,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唐代還有個趣聞典故,那就是「笏囊」,《舊唐書·列傳·四十九·張九齡傳》:「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意思是由於前人把笏板插在紳帶上,然後再騎馬,宰相張九齡身體羸弱,不方便,便讓僕人攜帶笏板,後來就因此用布囊攜帶笏板,沒想到竟成時尚。

元代 永樂宮壁畫

宋元明時期沿用唐代服飾規定,官員笏板顏色和服飾相匹配,服朱衣者用象牙笏板,服綠衣者用槐木笏板,《明史·輿服志》記載:「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這樣,在朝廷各種場合,按照服飾和笏板材質,立刻就可以區別出官職大小,也利於禮官安排相應的排序位次。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道:「大母……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可見,象笏不但是身份的象徵,而且世代傳承保存。

 

而到了清代,笏板被徹底取消,又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看到大部分資料都這樣解釋:「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筆者感覺到這樣解釋太隨意並且太富於想像。因為笏板是用來上朝用的,您聽說過誰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騎馬?豈不是開玩笑?!因而多說一句,現在的不少歷史文章很多都是胡言亂語,沒有一點嚴謹的歷史考據精神。

那麼真實原因何在?以筆者揣摩,主要有四點:

第一是清朝滿洲人統治,因而儘可能摒棄漢人傳統,延續滿族人風俗,而在滿族議政傳統中,從未有過笏板一說,況且清初大臣主要是滿族人,因而並非是廢棄笏板,而是從來就沒有過,並且後來這一禮制就沒有被提出來。

第二,清朝皇帝,大多比較勤政,對大臣的升遷,很注重口才和應對能力,因而用笏板顯得缺乏主見,應對遲緩,很難受到重用,因而漢族大臣也入鄉隨俗,不再使用笏板。

第三,服飾制度的演變,清代官員的朝服,多為袍服,沒有明代以前的那種腰帶,因而插笏無從存在。

第四,紙本奏章成為朝廷議事的主要形式,許多需要討論的話題,大多都以奏章文稿形式上奏給皇帝,因而不需要再用笏板提醒。

 

以上四點,使得在清代笏板禮制沒有延續,從此,笏板成為歷史,然而搢紳士大夫卻流傳了下來,成為身份的象徵。

2020/4/13榆木齋

參考資料:

《禮記》西漢 戴聖

《釋名》東漢 劉熙

《說文解字》東漢 許慎

《春秋榖梁傳集解》東晉範寧

《南北史》唐 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 劉昫等撰

《明史》趙繼鼎等纂修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大家對「縉紳」一詞肯定有所了解,它是古代官員的代稱,意思是說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帶上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朝笏是一個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朱元璋傳》:「 元璋不理會, 仕魯著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笏板」與古代禮制同時出現1.「笏板」釋義相信很多人對「笏板」確實很陌生,如果從其表面意義來看,應該是一種與「板」相關的物品。但對具體作用的了解還是一知半解。「笏」字與「朝」同音,可以理解為「朝板」。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十分明確的理解「笏板」表達的意思了。「笏板」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大臣,上朝時所使用的一種「手板」, 「笏板」的材質根據官階大小而不同。
  • 【厲害了】明代象牙笏板現身豐縣
    有文史學者稱,古代官員笏板在徐州非常少見,明代官員笏板在豐縣僅此一塊。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所以這這塊笏板的主人自然很有來頭。據豐縣文史學者許硯君介紹,這塊笏板的主人是明崇禎年間的董家第9代孫董令矩,官居鴻臚寺少卿,告老還鄉後居住在師寨鎮董寨村。少卿是什麼樣的官員?
  • 《清平樂》大臣上朝時手執的小小板子裡,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笏不是宋朝所獨有,但卻在宋朝有了很大的不同 笏,也叫笏板、朝笏、圭簡、朝簡、朝板、秦板等,可別小看這小小「笏」,它歷史悠久,從商朝起源,到清朝廢除,「笏」可是做了3000餘年跌宕起伏的官場文化之負載。據史料記載,紹興元年,有一次,大食商人蒲亞裡向宋朝廷進貢象牙二百零九隻,每隻都在五十多斤以上,因數目太多,宋朝廷沒都留下,只是從中挑選了個頭較大的象牙一百隻,準備給官員們製作笏板。如果進貢的這些象牙都取自活象的話,那麼這一次至少有一百多隻大象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可見,後來清朝持笏制度廢除,多麼的有前瞻性。
  • 古代的笏板
    《禮記·玉藻》裡說得很清楚:「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又說:「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意思是,笏板有兩個用處:一,面見國君時,國君有什麼指示,立刻記在笏板上;二,將要入朝面見國君,談點國事什麼的,最好把提綱寫在笏板上,以免忘記了,非常尷尬。 總之,笏板就像現在的簡易筆記本。
  • 清代上朝:說多了都是淚|頑史
    清宮劇中上朝的場景,往往是場面宏大、莊嚴肅穆,可是真實的歷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麼樣的?看完下面的幾件事情,相信很多人會斷了穿越去清朝當官的念頭。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 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
  • 清代官員的財富從何而來?
    與此主題最為接近者,是張仲禮1962 年的專著《中國紳士的收入》(原著英文,20 世紀90 年代譯成中文),這也是他所做的開創性研究——《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亦原著英文,有中譯本)的續篇。
  • 明象牙笏板
    笏板又被稱為手板和朝板,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大臣在向皇上上書的時候雙手在面前握了一塊長長的板子,那個板子就是笏板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 朝中重臣也是每日上朝的,但是像是六部小官只能參加大朝,或者皇帝有事情要詢問的時候才上朝,大朝一般是初一和十五。 到了宋朝的時候,國泰民安,而且一切都有了完整的制度,只需要按程序辦事就可以了。所以皇上就更不用總上朝了,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採用了雙號上朝的制度,可以說真的很任性了。元朝跟我們漢族不是一樣的官僚體制,所以不具備參考價值。
  • 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也就是說,笏是備忘錄,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
  • 古人也有"身份證":清代腰牌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這可不是江湖術士畫的那種驅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身份證」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份待遇。「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 古代上朝順序詳解文武大臣分開站,一品大臣不上朝
    那歷史上的古代早朝站位順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文/歷史搶先看 上朝這種固定的君臣議事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個時候的上朝很有意思,並非大家想的君臣其樂融融一起議事。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三天兩頭的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讓許多學生都抱怨,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這樣就不用有這麼多煩人的考試了。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
  • 別被影視劇所誤導,千年之前的官員上班,根本不用跪拜皇帝
    現在的影視劇,只要是古裝戲,無論哪個朝代的,官員上朝見皇帝時候,必定要跪拜,觀眾都能預知接下來的臺詞: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接一句:眾愛卿平身!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唐宋,官員上朝真的需要大禮跪拜嗎?答案是否定的。
  • 揭秘:張飛廟的張三爺塑像為何頭戴冕旒,手捧玉笏?
    解說人員統一解答為:歷代閬中縣誌上都有張三爺靈異佑閬之事,為此清嘉慶年間四川總督常明與四川布政使陳芳霖等向朝廷奏請,朝廷批准將桓侯祠列入春秋祀典,張飛也被封為桓侯大帝,故張三爺的塑像頭戴冕旒,但又考慮其是劉備的臣子所以手裡捧著臣子上朝用的玉笏。這就是為何張桓侯塑像出現了帝王和臣子混合打扮的原因。現代有混搭時尚,古人也有混搭?果真如此嗎?走訪多處並查閱相關資料後,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誤解。
  • 後宮佳麗三千 古代皇帝為何一生只能結一次婚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後宮佳麗三千 古代皇帝為何一生只能結一次婚 俗話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但是,雖然皇帝有這麼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結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皇帝離婚了,把已經成為皇后的老婆給廢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   原標題:後宮佳麗三千 古代皇帝為何一生只能結一次婚      俗話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禮部認為,科舉能「牢籠志士,驅策英才」,若廢掉,上哪找有能力者辦事?意見獲當時滿洲重臣、大學士鄂爾泰強力支持。皇帝最終採納了反對意見,批示「毋庸議」。「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如果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你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試者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
  • 古代上班考勤:遲到要挨板子
    古代上班時間:卯時 古代描寫官員上班的情景,最早出現在《詩經》裡。《詩經·齊風·雞鳴》中,有這樣的詩句:「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雞打鳴時,官員已經準備好要上朝了;當東方發亮時,官員們都已經站滿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