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身份證":清代腰牌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古人也有"身份證":清代腰牌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
2015-05-26 10:47:01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05月26日 10:47 來源:山西晚報 

參與互動

(

)

  現代社會,身份證作為個人信息的一種外用「標識」,其用途越來越廣泛,尤其對於那些經常外出的人來說,不帶身份證幾乎是寸步難行。

  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證,古人也是極其看重身份證的,只是那時的身份證與現時的身份證有著很大的區別。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這可不是江湖術士畫的那種驅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身份證」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份待遇。「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魚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是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的是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們出門辦事攜帶魚符方便,朝廷還專門為官員們定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而且要求是「符不離袋、袋不離符」。官員們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都得先亮「魚符」,以「驗明正身」,然後才能為對方承認和接納,所以當時曾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俗話說:一個皇上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磬。皇帝換了,魚符也跟著「變臉」。武則天當政時,「魚符」換成了「龜符」,用途沒變,只是外形和材質變了。後來,「龜符」又相繼變成了「虎符」「龍符」「麟符」。符的形狀和材質都發生了變化,其「職能」也增加了:除了證明身份之外,還多了一項權限功能:亮一亮手中的「符」,便可以調動、指揮軍隊和任免官吏。歸根結底,「符」還是身份的象徵:身份高,權力就大。

  明朝時,大概嫌金屬符太重,攜帶不方便,也是為了體現改朝換代的新氣象,官員們手中的金屬符統統換成了「牙牌」。牙牌的質地有象牙、獸骨、木材等。牙牌像笏板一樣細長,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單位,其詳細程度類似於今天的超大號名片了。2004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明代寶船廠船塢遺址中,就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一塊「牙牌」,這是一塊由朝廷特製,前寬後窄、輪廓渾圓的烏木牙牌,上面有孔,是用來掛系腰間的,所以也稱「腰牌」。

  近年的考古研究發現,從明代開始,「身份證」已經由官場向社會擴散推廣了,社會上的一些顯貴也開始視持有「牙牌」「腰牌」為一種榮耀。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就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的記載。可以想見,當時,「牙牌」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一樣受到舉國上下的推崇。

  清代時,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而且腰牌上的個人信息更全面了: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高級點的腰牌居然還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即使腰牌丟失被他人撿到,也無法冒用!其「防偽手段」之高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時,身份證制度發生了一次大的變革,從腰間提到了頭頂——官員除了「腰牌」作為「身份證」之外,還發明了另一種「身份證」——頂子也即帽珠。這當然和清代的服飾有關。頂子的材質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階層不同,帽珠的材質自然也不同:一品大員,帽珠為大紅頂子;鄉村秀才,帽珠為銅製頂子;普通老百姓無級無品,就用綢緞在腦袋上打個帽結。所以,人們在街上遇到了,一見對方頭上的頂子,便知其「身份」了。為了抬高身份,一些富商便指錢使銀「捐」個頂子,辦個假「身份證」,於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才有了「紅頂高人」「紅頂鄉紳」的稱謂。劉鍇

相關焦點

  • 古代人「出國遊」需要帶身份證嗎?
    《西遊記》唐僧師徒小說是現實的折射,生活中,古人要遠行,得有官府開具的身份證明才行,就是「路引」,又稱「節符」,是由出行人所在地官府開具個人身份證明,相當於現在身份證。沒「路引」、「節符」到處亂跑是違法行為,要受官府的處罰。
  • 中國古代「身份證」真實面貌曝光
    [摘要]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現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時間。從史料上看,其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這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 古代的腰牌能出入皇宮,為何沒人偽造刺殺皇上呢?原因很簡單
    因此,皇帝就算有再多人保護也是岌岌可危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腰牌應運而生。 作為身份憑證的腰牌,其上刻著使用者的姓名、年齡以及相貌特徵等基本信息。同時,為了增大偽造的難度,在腰牌上還一併刻上了發牌年代以及發牌部門等信息。
  • 清代通行皇宮大內的腰牌,具體什麼式樣,上面又寫著什麼字?
    清宮之中,服務皇室的太監、宮女以及內務府等衙門的人數數萬人,這些人進進出出皇宮勢必引起安全問題,也難免有人渾水摸魚進入皇宮大內,為此,清代統治者進行了一些必要的管理,對於經常出入禁宮的人發給憑證——腰牌。
  • 古人攜帶腰牌可進入皇宮,為何無人偽造腰牌刺殺皇帝?真相很簡單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又沒有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不是人人手裡邊都有身份證,可以證明你的出處,也沒有網際網路這些東西查你的來歷,那該如何來區分你是不是皇宮裡邊的人呢。如果連這個都區分不了的話,那只要是皇帝的仇家,都進到皇宮裡邊來刺殺皇帝,這天下不就大亂了嗎。一將終成萬古枯,皇帝肯定是有仇家的,如何來防止仇家來刺殺皇帝呢?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只要是在皇宮裡邊上班的人都會有腰牌。
  • 古代腰牌的用處如此之大,為何沒有人去偽造?原因其實就在腰牌上
    官員們會在腰間別一塊腰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皇帝也有自己的腰牌,偶爾微服私訪,就可以出示腰牌證明自己的身份。這樣一來,腰牌的用處被大大提高了。那個時候,皇宮人數眾多,很多人其實互不認識又或者根本沒有見過面,根本無法辨認一些出入皇宮的是什麼人。一旦出示腰牌,基本就可以確認對方身份了。
  • 大話古今身份證
    PART 2  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身份證」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麼,古時候「高大上」的身份證,都是啥樣的呢?
  • 清宮腰牌
    據筆記記載,明朝腰牌在材質、大小、使用範圍各有不同。如大內侍衛用銀制腰牌,軍隊用銅製腰牌,官員們可用玉制腰牌,而錦衣衛等特務機關則更多使用木製腰牌。清代宮中腰牌,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翻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一探究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腰牌檔案
  • 古代腰牌就是「通行令」,為何沒人偽造入宮行刺?
    身份證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若是沒有它,咱外出、住宿、找工作,甚至買東西都不方便,但有時候我們難免遇到忘了帶身份證,甚至遺失它的情況,但幸好,隨著時代的發展,啥電子身份證、人臉識別系統,完全可以幫助對方識別我們的身份,非常方便。
  • 從虎符、銅節到腰牌,我們經歷了什麼
    虎符上有錯金銘文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大將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從周朝到戰國,從唐朝到清朝,除了虎符這樣的符節,我們還能看到魚符、龜符、管節、圭節、令牌、牙牌、腰牌等符節符牌,材料也有金、銀、銅、玉、角、竹、木、鉛等。各個時期都有不同類型符節流行,用途也各有區別。
  • 文物故事|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民國時期國民身份證
    每張身份證封面上橫排印有「xx省xx縣國民身份證」字樣,內頁詳細記載持有人的身份信息,如戶籍、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本籍、寄籍、號碼、頒發日期。第二折頁註明教育程度、職業(行業、職位)、公職候選人資格(類別、證書號碼)、像片或標準指紋(特徵、分析符號)、指紋符號(左右手十指),並標明未實施指紋區域得暫用箕鬥,第二至三頁蓋有篆刻的巴縣縣政府騎縫紅印。
  • 古代要想出入皇宮有腰牌就可以,那為何沒人偽造,來謀害皇帝呢
    正是因為皇帝非常的重要,所以使得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皇宮成為了全國守衛最嚴密的一個地方,除了有著非常精銳的士兵進行守衛之外,而且還有著非常嚴謹的制度,腰牌就是制度中的一種。畢竟皇帝和皇室的人都居住在皇宮中,而且他們也需要吃喝,同時也會有大臣去到皇宮中去覲見皇帝,所以說會有人員在皇宮中來來往往,於是腰牌就像是我們現在的一個通行證一樣。
  • 古代進出皇宮認腰牌不認人,為何刺客不偽造腰牌刺殺皇帝?
    古今中外,對於皇宮禁地及皇帝(領導)的安保工作,都是有著嚴密規定的,皇帝的生活與辦公之所,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進來的。比如清朝,京城的治安官民間俗稱為九門提督,其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
  • 古代腰牌上沒有照片,為啥沒聽過偽造腰牌刺殺皇帝,原因很簡單
    引言現如今,我們的科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記錄戶籍信息有身份證。去往別的地方都需要身份證的幫助,上班人員進入工作地點需要身份牌,在校生進入宿舍樓需要學生證,幾乎無論到大大小小哪個地方,都需要通過身份識別才能進入。我們現在如此,那古代呢?是否哪裡都可以隨意進去?
  • 身份證上每位數字都有對應含義,最後一位尤其重要,多數人不知道
    與戶籍制度對應的就是身份證制度,不過商鞅那會兒身份證還不叫身份證,而是叫做「照身帖」,由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製成,上面刻有人的頭像、姓名以及籍貫信息。隋唐時期,原本由竹板製成的照身帖大幅度升級,成為了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魚符」,形狀像一隻魚,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級別等信息。
  • 古代社會為什麼沒人偽造腰牌入宮刺殺皇帝呢
    清代紫禁城不僅警衛陣容龐大,宮禁制度也非常之多,要求非常嚴格。紫禁城的警衛值班制度當時叫"宿衛制度",是禁城一項重要的安全措施。除了皇帝身邊的侍衛及太監外,在禁城內各宮、各門、各庫、各隅都安排有護軍官兵值守,就城門內的蹬道、城門口的柵欄等處也有護軍把守,可以是安全無死角。
  • 《慶餘年》範閒是怎麼成為提司的,就因為費介給了他一塊腰牌?
    大部分人看不明白,覺得這鑑查院的提司是與八處主辦平起平坐的位置(其實,提司是比八處主辦還都高半級的),這腰牌為什麼就隨隨便便就扔給一個才進京城的毛頭小子,範閒就算是天選之子,他畢竟什麼也不懂,這是不是太兒戲了。
  • 身份證的歷史:一張小卡片裡,藏著你的人生秘密
    身份證的哪一面是正面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有個人信息的一面是正面。但事實上,有國徽的一面才是身份證的正面!「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而魚符的材質與品級也有關聯。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用黃金;五品以上官員用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則是銅料。
  • 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漢代銅虎符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與傳信。相比較而言,符牌側重於表明身份,傳信側重於準入通行。符牌經過逐步發展演變,其形制、功用可謂多種多樣,以符牌的不同屬性劃分有不同的種類,如按符牌的材質劃分有金牌、銀牌、玉牌、銅牌等;按符牌的形制分有虎符、魚符、龜符等;按符牌的形狀劃分有長形牌、圓牌、方牌等;按符牌的使用領域劃分有象徵職位級別的腰牌、節制兵馬的兵符、守衛皇城安全的門符、用於信息傳遞的信牌、用於交通管理的驛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