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2020-12-27 張生全精彩歷史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

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這說明,聰明的中國古人,早就知道用萐莆之葉製作成扇子來驅暑納涼了。

(執團扇的古裝女子)

不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扇子是團扇。隋唐之際,團扇作為中華文明的產物,曾風靡整個東亞各國,日本人也對中國的團扇趨之若鶩。

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它既沒有巍峨高聳的高山,也沒有氣勢磅礴的大河,更沒有一望無際的浩瀚草原和廣袤沙漠。因此,日本民族歷來追求纖細小巧的審美情趣,形成了精緻清純的「小美」觀念。

於是,日本人在得到了團扇後,基於民族的認識和審美觀點,將團扇進行了摺疊和縮小,實現了開合自如、攜帶方便的目的,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既可藏於錦囊,又可置於袖中的摺扇。

大約在北宋端拱年間,經過改良的摺扇,第一次來到中國。

《宋史》中記載了公元988年,日本進貢宋廷時的禮單,其中就有「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所謂的「檜扇」,就是用檜木片為扇骨製作的扇子,而「蝙蝠扇」就是因為紙面摺扇,其形狀類似蝙蝠而得名。蘇轍曾作詩「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因此,摺扇最早也被稱作倭扇。

(古人與摺扇)

在日本古代,摺扇還是朝廷官員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可以在上面記載一些日常事務,或者上朝時的匯報材料。其作用相當於中國古代官員使用的「笏板」。

這一時期的日本貴族,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無一例外地手持一把摺扇。

這時的摺扇,已經不再局限於驅暑納涼的作用,而是成為了公卿貴族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時至今日,一把小小的摺扇,更是像日本櫻花和木屐一樣,成為了日本的象徵。彰顯著日本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有的日本摺扇文化。

首先,日本人常常將摺扇作為祭祀神靈的道具。

日本人崇尚神靈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萬物,小到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大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有生命的,都應該得到敬畏和尊重。

(日本的扇子舞)

同時,日本人認為,一個生命的逝去,就標誌著另一個生命的同時誕生。因此,在祭祀活動中,他們都會舉行喚醒神靈的儀式,一般都用擊掌的方式來召喚神靈。

在摺扇出現後,這種擊掌的方式,慢慢被打開摺扇的形式代替了。因為打開的摺扇酷似張開的手掌。

在日本的一些祭祀舞蹈中,演員們通常都手持一把摺扇,作為召喚神靈的道具。

除了在祭祀活動中使用摺扇外,日本人還把摺扇作為日常祈福的聖物。

如在新房落成典禮上,房主人會把摺扇放在大梁上,用來請神靈降臨,保佑一家平安。在「火祭」活動中,人們會焚燒摺扇來闢邪消災。在新生嬰兒滿月時,父母們會手持摺扇禱告神靈,希望孩子平安吉祥,健康成長。重大節日來臨時,孩子們也會持摺扇前往神社祭拜,以求自己一生幸福。

(拿扇子的日本武士)

其次,摺扇還是日本日常禮儀的道具。

在日本,摺扇被廣泛用於社交禮儀之中,成為了一種禮儀文化。

如在給別人送現金時,會把打開的摺扇放在現金的上面,將扇頭朝向對方。因為在日本人眼裡,打開的摺扇扇尾寬廣,意味著「末廣」,寓意對方日後前途寬廣。

另外,日本人還將摺扇作為饋贈佳品,送給別人。男女互相愛慕時,會送對方精美的摺扇。新年到來時,長輩們會把摺扇當作新年禮物送給晚輩。老年人慶祝壽誕時,會贈送客人摺扇等等。

日本人在穿和服時,必須要隨身攜帶摺扇。和客人見面時,一般要將摺扇執於右手。待客人落座後,日本人要將摺扇放在自己的膝前,以示尊重。送返客人時,有些日本人還將摺扇平放在胸前,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會將摺扇放在兩人中間,代表著一扇屏風,提醒客人不要越過「屏風」取茶。

(參考資料:《宋史》《摺扇中的日本文化》等)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家的女人,為什麼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
    日本皇室女子手裡拿的扇子叫「和扇」,也就是中國人通常稱的「摺扇」,這把扇子是日本人的驕傲。我們通常認為摺扇就是日本人所發明,也是古代日本出口中國的重要商品,沿著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之後,還成為歐洲女人的交際名品。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那麼,大臣上朝時,手裡為何會拿一個朝笏 1、朝笏是身份的象徵 《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這是北朝的史書記載的,說的是這一家有一百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手裡拿的是象牙笏板,可謂是位居高官。《封神演義》也有記錄: 「且説 南極仙翁 即忙收拾,換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執朝笏,離了玉虛宮 。」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笏板」與古代禮制同時出現1.「笏板」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大臣,上朝時所使用的一種「手板」, 「笏板」的材質根據官階大小而不同。朝中重臣或權臣使用的「笏板」,一般多為玉片或象牙材質製作。而無法進入朝堂的官吏一般會用木片或竹片製作「笏板」。《說文》中曾有一段對「笏板」的記載:「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天子也會使用「笏板」。
  • 古代上朝順序詳解文武大臣分開站,一品大臣不上朝
    這段時間,小編在重溫一些以前上映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在電視劇中,小編居然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電視劇中,上早朝時,居然是兩位王爺站在最前面,小編可以很負責的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歷史上的古代早朝站位順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文/歷史搶先看
  • 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上朝時,文武百官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塊板,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所用的工具。古時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持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意思就是,周天子插在腰間的是正方形的玉挺,諸侯王用的是「荼」,形狀是上端兩角呈圓形,下端兩角呈方形,這是表示諸侯降於天子。大夫用的笏板,其上下四角都是圓的,這表示大夫既要比周天子規格低,又要比諸侯王稍降。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 影視穿幫:大臣光腿上朝,《錦衣之下》有不鏽鋼鑷子
    本期話題【影視穿幫:大臣光腿上朝,《錦衣之下》有不鏽鋼鑷子!】在影視劇泛濫的現代,各種各樣的影視劇都似潮水般蜂擁泛濫到觀眾的面前,讓觀眾閒暇之餘有個可以放鬆休閒的消遣方式。,但是龍母身前桌子上杯裝的飲料卻穿幫了,這是國外的古代劇啊,怎麼就能出現現代才有的杯裝飲料了呢?
  • 古代大臣上朝時想上廁所了怎麼辦?解決辦法竟然是這樣的!
    可是在這個嚴肅正經的場合,大臣們想要上廁所了怎麼辦呢?能向皇帝申請請假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古代大臣們是怎樣上朝的。古代官員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只有京城在職具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上朝稟事。上朝時間各個朝代各有不同,一般為凌晨五點左右。大臣們午夜起床,梳洗、吃完早點後,準時到達午門外等候。
  • 《清平樂》大臣上朝時手執的小小板子裡,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許多人對大臣每次上朝時,手中必執的白色狹長板子有些不解,究竟這小小的板子裡,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到宋朝時,大臣只有在上奏和領取皇上的任務時才會用手持笏、彎腰、作輯表示尊敬,其餘時間都是將笏抱在身體旁邊,所以笏的形狀變得大而薄,長大約變成70釐米,寬大約7釐米,中間微微彎曲,不像以前一樣是直的。由於大多數時間笏都是抱在身旁,所以宋朝的笏又稱「抱身」。
  • 古代大臣上朝手裡拿的白板子有什麼用?其中一種功能令人大跌眼鏡!
    什麼是玉珽呢?《隋書·禮儀七》記載:「珽,案《禮》:『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又《五經異義》:『天子笏曰珽,珽直無所屈也。』今制準此,長尺二寸,方而不折。以球玉為之。」簡單說就是笏,也就是以往影視劇裡,古代大臣手裡拿的白板子。最初的作用與小本子差不多,聽完皇帝交代任務時簡要作一些記錄,或是匯報奏議某事時預先記下要點作為提示。到後來則慢慢演變為禮儀用品。使用這個怪異兵器的主人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被這件兵器擊傷者是北周權臣大冢宰宇文護。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想起那起著名的刺殺案:周武帝殺宇文護。先熟悉一下這段公案的歷史背景。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 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等到宮門開啟了,就依次排隊覲見,其實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這樣,由此可見,上一次早朝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上早朝這一制度形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當時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實屬不易,他也十分珍惜。
  • 為什麼古代隨侍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我們看古裝劇,尤其是涉及到宮廷的古裝劇時,總是會看到這麼一幕場景。皇帝在埋頭批閱奏摺,旁邊一名隨侍的太監小聲提醒道:"萬歲爺,辰時到了。"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
  • 30年沒上朝,卻沒被朝中大臣架空,萬曆是怎麼把控朝局穩定的?
    一提到萬曆皇帝,我們心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三十年"不上朝。的確,這位皇帝三十來年沒上過朝,但仍然把國家治理的還不錯。其實他並非不理朝政,只是不上朝,不見朝中大臣們而已。但就是這樣獨特的治國理政方式,萬曆皇帝還是能夠牢牢的把握朝政,將整個國家都牢牢攥在手裡。
  • 音樂人劉牧《一把摺扇》在美國唐人街掀起國風浪潮
    近日,一首飽含著濃濃的「中國風」色彩的歌曲《一把摺扇》卻在美國唐人街意外躥紅,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聽到這首詩意盎然的國風曲調,也讓不同的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走向了海外,掀起了國風音樂新浪潮。《一把摺扇》這首由國內知名音樂人劉牧創作並演唱的歌曲,清新淡雅,復古的唯美曲調
  • 假如你穿越到古代當大臣,需要幾點爬起來上班?下班時間美到冒泡
    但是這樣的工作在現實中卻很難找到,人們常常是加班加到深夜,回家除了躺在大床上就什麼都不想幹。那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好奇,古代大臣的上班情況怎麼樣?我們來看看吧。上朝的時間已經規定地如此早了,大臣們起床時應該天還沒亮吧。更何況還有居住的遙遠的大臣,古代交通工具那麼不便,恐怕半夜就要出發了。
  • 為什麼宋朝大臣上朝時手裡會拿一塊板子?有什麼用處?
    以前看古代的影視劇,有一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朝臣在上朝的時候手中都拿著一塊板子。那時候實在不明白這塊板子到底有什麼用,倒是讓人聯想到過去老師手中的戒尺,學生犯了錯,老師拿著戒尺打手心。那是不是官員手中的板子也有這樣的作用呢?官員在朝堂上犯了錯,然後挨板子?
  • 古代大臣上完早朝就回家?不要被電視劇帶跑偏,看過後你就懂了
    諸臣上朝啦!還有那句有事稟奏,沒事退朝!總的來說呢,就跟大家現在早上上班打卡是一個道理,而且有事上報一下,沒事就下班走人。那到這裡你有沒有一個問題?這幫文武大臣退朝之後幹嘛去了呢?小天今天就帶你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這早上上朝的事情還是夏朝開始搞出來的,這早朝的時間通常都在五更天,大家換算一下就是五點左右,對比一下自己上班時間是不是感覺很幸福了呢。
  • 方言那麼多,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
    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卻不知道你在說啥。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上朝的時候,萬一聽不懂大臣說什麼,可怎麼辦?比如雍正就遇到了這個問題。戳視頻,看四爺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能有多大?在普通話從娃娃抓起的今天,不少人可能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
  • 日本武士老照片,個個面露兇光,網友直言個頭確實不高卻不好惹
    日本一直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在其歷史長河中,有一個特權階層曾無數次被搬上影視,他們刀法嫻熟,劍術精湛,恪盡職守,這就是日本武士。由此衍生出的「武士道」精神,更是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代表。誕生於平安時期的日本武士,在日本古代歷史上地位一直舉足輕重,從十世紀開始就成為日本的特權階層。他們驍勇善戰,他們劍術精湛,恪盡職守,就連當時強大無比的元朝兩次入侵日本都以失敗告終,可見其強悍。日本武士最早是地方領主的私人武裝,後來被中央政府承認脫離生產成為特權階層。不過當時日本人都身材矮小,一度千年不吃肉。
  • 女人夢見手裡拿著烏龜是什麼意思,夢見手裡拿著烏龜
    女人夢見手裡拿著烏龜夢見手裡拿烏龜,暗示你下一個結交的朋友會是一個貌不驚人,但內心卻十分地善良、憨厚,能給你帶來安全感的人。女人夢見手裡拿烏龜,要提防小偷和強盜。(來自)商人夢見手裡拿烏龜,預示你的生意越做越大,有可能將生意擴展到國外。
  • 從《甄嬛傳》看清朝上朝,原來我們被小說和編劇給騙了
    不過我今天不想講這件事,而是想講一講清朝皇帝上朝這件事。 你們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皇上不像我們常看到的電視劇裡那樣每日上朝,太監也不會在旁邊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那是因為清朝皇帝處理政務的上朝分為兩種。 一種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等高官的朝會,參加人數較少,地點在養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