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2020-12-23 暮雪賞梅疏見月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上朝時,文武百官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塊板,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所用的工具。

古時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持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東漢末年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解釋說:「笏,忽也,備忽忘也。」也就是說,笏是備忘錄,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

因而,按照《禮記》規定的形制,那時笏板的長度大約45釐米到60釐米,中間寬5釐米到7釐米,然後按照諸侯、大夫、士的層級,依次減少1/6。

那麼笏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禮記·玉藻》:「天子搢挺,方正於天下也,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

意思就是,周天子插在腰間的是正方形的玉挺,諸侯王用的是「荼」,形狀是上端兩角呈圓形,下端兩角呈方形,這是表示諸侯降於天子。

大夫用的笏板,其上下四角都是圓的,這表示大夫既要比周天子規格低,又要比諸侯王稍降。

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

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古代持笏板,有時一塊不夠,必須準備好多塊。因為領導的指示可能比較多,一塊確實記不下。

而且,那時候只有下級見上級,手裡才拿笏板。一般來說,長官見到下屬執笏板,會說:「算了,免禮,把笏板撤了吧。」表示自己的話,不值得一記。

下屬也就順水推舟,把笏板插回腰帶。如果上級不這麼說,下屬會覺得很侮辱。

但下級在拜見之前,必須主動持笏板,否則也是沒禮貌。

笏板從產生到消亡,經歷了從實用到禮儀的嬗變。隨著清朝的建立,失去使用價值的笏板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只能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笏板」與古代禮制同時出現1.「笏板」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大臣,上朝時所使用的一種「手板」, 「笏板」的材質根據官階大小而不同。朝中重臣或權臣使用的「笏板」,一般多為玉片或象牙材質製作。而無法進入朝堂的官吏一般會用木片或竹片製作「笏板」。《說文》中曾有一段對「笏板」的記載:「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天子也會使用「笏板」。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大家對「縉紳」一詞肯定有所了解,它是古代官員的代稱,意思是說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帶上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朝笏是一個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朱元璋傳》:「 元璋不理會, 仕魯著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 古代上朝順序詳解文武大臣分開站,一品大臣不上朝
    在電視劇中,小編居然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電視劇中,上早朝時,居然是兩位王爺站在最前面,小編可以很負責的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歷史上的古代早朝站位順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文/歷史搶先看
  • 影視穿幫:大臣光腿上朝,《錦衣之下》有不鏽鋼鑷子
    本期話題【影視穿幫:大臣光腿上朝,《錦衣之下》有不鏽鋼鑷子!】在影視劇泛濫的現代,各種各樣的影視劇都似潮水般蜂擁泛濫到觀眾的面前,讓觀眾閒暇之餘有個可以放鬆休閒的消遣方式。這是《武媚娘傳奇》中的穿幫鏡頭,一群穿著紅色朝服的大臣跪拜皇上,但是最前面這位大臣卻穿幫了,因為大臣撩起朝服的時候竟露出了光溜溜的大腿
  • 假如你穿越到古代當大臣,需要幾點爬起來上班?下班時間美到冒泡
    但是這樣的工作在現實中卻很難找到,人們常常是加班加到深夜,回家除了躺在大床上就什麼都不想幹。那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好奇,古代大臣的上班情況怎麼樣?我們來看看吧。古代大臣古代上下班時間點「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似乎是每一個時代都亙古不變的真理了,古代大臣上班真的很早
  • 古代大臣上朝時想上廁所了怎麼辦?解決辦法竟然是這樣的!
    可是在這個嚴肅正經的場合,大臣們想要上廁所了怎麼辦呢?能向皇帝申請請假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古代大臣們是怎樣上朝的。古代官員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只有京城在職具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上朝稟事。上朝時間各個朝代各有不同,一般為凌晨五點左右。大臣們午夜起床,梳洗、吃完早點後,準時到達午門外等候。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 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等到宮門開啟了,就依次排隊覲見,其實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這樣,由此可見,上一次早朝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上早朝這一制度形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當時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實屬不易,他也十分珍惜。
  • 《清平樂》大臣上朝時手執的小小板子裡,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許多人對大臣每次上朝時,手中必執的白色狹長板子有些不解,究竟這小小的板子裡,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到宋朝時,大臣只有在上奏和領取皇上的任務時才會用手持笏、彎腰、作輯表示尊敬,其餘時間都是將笏抱在身體旁邊,所以笏的形狀變得大而薄,長大約變成70釐米,寬大約7釐米,中間微微彎曲,不像以前一樣是直的。由於大多數時間笏都是抱在身旁,所以宋朝的笏又稱「抱身」。
  • 古代大臣上朝手裡拿的白板子有什麼用?其中一種功能令人大跌眼鏡!
    也有力量型的利器,比如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用的是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一把便能幹碎一輛馬車。今天說的這個刺殺利器,說出來大家可能要跌破眼鏡,它既不重,也不鋒利,普天下用這個物件刺殺的,絕對是空前絕後。它就是:玉珽!
  • 古代大臣上完早朝就回家?不要被電視劇帶跑偏,看過後你就懂了
    諸臣上朝啦!還有那句有事稟奏,沒事退朝!總的來說呢,就跟大家現在早上上班打卡是一個道理,而且有事上報一下,沒事就下班走人。那到這裡你有沒有一個問題?這幫文武大臣退朝之後幹嘛去了呢?小天今天就帶你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這早上上朝的事情還是夏朝開始搞出來的,這早朝的時間通常都在五更天,大家換算一下就是五點左右,對比一下自己上班時間是不是感覺很幸福了呢。
  • 方言那麼多,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
    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卻不知道你在說啥。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上朝的時候,萬一聽不懂大臣說什麼,可怎麼辦?比如雍正就遇到了這個問題。戳視頻,看四爺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能有多大?在普通話從娃娃抓起的今天,不少人可能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執團扇的古裝女子)不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扇子是團扇。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它既沒有巍峨高聳的高山,也沒有氣勢磅礴的大河,更沒有一望無際的浩瀚草原和廣袤沙漠。因此,日本民族歷來追求纖細小巧的審美情趣,形成了精緻清純的「小美」觀念。
  • 30年沒上朝,卻沒被朝中大臣架空,萬曆是怎麼把控朝局穩定的?
    一提到萬曆皇帝,我們心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三十年"不上朝。的確,這位皇帝三十來年沒上過朝,但仍然把國家治理的還不錯。其實他並非不理朝政,只是不上朝,不見朝中大臣們而已。但就是這樣獨特的治國理政方式,萬曆皇帝還是能夠牢牢的把握朝政,將整個國家都牢牢攥在手裡。
  • 為什麼古代隨侍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 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 從《甄嬛傳》看清朝上朝,原來我們被小說和編劇給騙了
    你們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皇上不像我們常看到的電視劇裡那樣每日上朝,太監也不會在旁邊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那是因為清朝皇帝處理政務的上朝分為兩種。 一種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等高官的朝會,參加人數較少,地點在養心殿。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發生了什麼
    說起古代的大臣上朝,我們知道的有很多的規矩。一旦弄錯的話輕則影響仕途,重則失去性命。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以來,都是三叩九拜的禮節。這個古人最高的禮節,都是見到天子的時候才用的。而且是正式的場合才用的,一般場合沒有這麼多禮節。
  • 為什麼皇帝上朝前,總有一個人在宮殿外甩鞭子,是什麼意思?
    近年前,看清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皇帝上朝前,總會有一個太監在大殿前甩鞭子,鞭子打在地上噼啪作響,然後大臣們便排隊進入大殿,開始早朝。這甩鞭子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講究嗎?就像我們 現在舉行大型演講活動,領導講話前,總會有一個主持人拿著話筒,喂喂幾聲或者咳嗽幾下,提醒所有人注意了,這個甩鞭子和這個動作其實是一個意思。元 袁桷 《內宴》詩之二:「椶(zong)殿沉沉曉日清,靜鞭初徹四無聲。」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為何到了清代就沒有了呢? 這個板子叫「笏」,也叫「笏板」,後代也稱之為手板、玉板或朝板,其誕生的年代久遠,最遲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在當時就對笏板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
  • 清代上朝:說多了都是淚|頑史
    清宮劇中上朝的場景,往往是場面宏大、莊嚴肅穆,可是真實的歷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麼樣的?看完下面的幾件事情,相信很多人會斷了穿越去清朝當官的念頭。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 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
  • 古代上班考勤:遲到要挨板子
    雞鳴的時間一般為卯時,也就是早上5點,官員們上朝之前查驗人數,所以古代上班點名稱為「點卯」。 到了唐代,長安城的街巷裡設置了「官街鼓」,凌晨五更二點,鼓聲響起,開啟坊門,也就是古代的街巷之門。住在京城裡的官員們聽到鼓聲,就知道上朝的時辰到了。其實置於街坊的官街鼓,主要用於報時和警戒以防盜賊的作用,跟官員上朝無關,但官員可以據鼓聲判斷時辰,提醒自己不要誤了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