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在徐珂的《清稗類鈔·農商類》中也有類似記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這個世界上的職業多種多樣,有光鮮亮麗的,也自然就有暗淡無光的,有萬人敬仰的職業,如教師、醫生,也有萬人唾罵的職業,如盜墓者、撈屍人。無論是哪種職業,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們都知道,有需要就有市場,無論是什麼職業都是在當時的境況下應運而生的。在我國古代,除了皇親國戚吃喝不愁外,富甲天下的商人也都衣食無憂,而剩下的就只有手藝人了,他們擁有某一種技藝,以此來養家餬口。儘管這些手藝並不能讓人暴富,但至少它們能夠保證一家人的溫飽。
以前的很多職業現在都找不到了,像車夫和挑夫等,而那些真正不可被替代的職業才能傳承至今。我國地處西南的人或許都聽說過「幫幫兒」,這是以重慶話來稱呼的挑夫,這樣的職業如今越來越稀少了,但另一種職業卻始終未能被代替,那就是撈屍人。長江撈屍人的撈屍價十分高昂,高達3.6萬元,他們曾經一天撈13人,但身上的屍臭卻持續了好幾天才能散。聽起來應該是十分暴利的職業,可是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知道,這樣的職業卻只能做到養家餬口。
這樣的職業出現也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長江流域十分廣闊,儘管它養育了無數人,卻也有無數人因它而喪命。每年都有不少人落水,而落水後大多數人都難以活命。我國是一個十分重禮教的國家,對於禮儀最為講究,所以無論發生了什麼,都要儘可能將屍體找回埋葬。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中曾提過:「葉落歸根,來時無口」便是如此。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去江裡撈屍的能力,所以撈屍人存在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樣的職業算不得光彩,不受人待見,可卻也無法代替。就在2009年時,湖北荊州有一處水域曾發生過一起落水事故,因一孩童落水,三位大學生施救,最終幾人無一生還。撈屍人將屍體撈出後,向其家屬索要3.6萬元的打撈費用,這件事受到熱議。不少人都覺得他們胡亂收費,譴責這樣的行為,可這樣的職業並不歸官方管,大家也都對此無可奈何。
其實這樣的職業,儘管要價高,卻並沒有太多人願意去做,因為這個職業並不固定,只能算是一個時有時無的兼職。要價高也是因為撈屍人要承擔的風險太大,畢竟他們也有可能受到生命的威脅,加上撈屍人越來越少,所以價格也就越來越高。
其實大家是錯怪了這些撈屍人,他們的主業是漁業,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唯利是圖,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他們見義勇為的時刻,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我們從未體驗過他們的生活,所以也並不能對此進行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