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姐姐最近好久沒有更新了。
看到粉絲們居然都還在,感動不已,在這裡給大家鞠個躬。
~ 希望你們今後也不要輕易地取關啊 ~
故事是這樣的,
前陣子港漂姐姐發生了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意外。
於是,人生第一次進了急症室。
當時把身旁的人嚇壞了,還好沒被嚇懵,第一時間打給了999緊急求助電話。
(注意了,香港的緊急求助電話是「999」——報警、消防、救護車都打這個沒錯了)
先是警察接的電話,然後很快轉撥給了急救部,接線員專業迅速地了解情況,還在電話裡指導急救措施。事實證明,用蹩腳的廣東話混合著普通話交流是完全沒有障礙的。
接下來,救護車在1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光速到達了現場。
此刻,港漂姐姐連東西和儀容都沒來得及收拾好,就狼狽又凌亂地坐上了一個簡易的小輪椅,還被貼心地蓋上了小毯子。
接下來在一路眾目睽睽之下由幾名訓練有素的救護人員推著抬著送上了救護車,雖然沒有看清楚臉,但在港漂姐姐心裡他們是發著燦爛金光的天使。
人生第一次坐上了救護車——殘存的意識裡還夾雜著一絲小激動,這是怎麼肥事?
救護車裡的燈白晃晃的,食指被夾上心跳監控儀器,半路上被測了一次血壓,然後很快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瑪麗醫院。
為什麼港漂姐姐從來沒有去過公立醫院?
當然不是因為港漂姐姐錢多,
而是多年來聽聞過不少關於公立醫院的傳聞,
比如:
輪候時間太久了,病都快好了還沒排到,
看急診需要飈演技,要表現得快要掛掉一樣,
公立系統醫護資源不如私立系統優秀,
公立醫院的醫生護士好兇惡,諸如此類的,
所以一直沒敢去。
在瑪麗醫院急症室,先是登記並繳費180港幣(救護車是免費的)。
期間現場有警察過來詢問情況,過了一會兒又收到了警察打過來的電話確認救護車已經到達醫院。
此時此刻,衝著這份對納稅人的責任心,港漂姐姐真切地感受到了多年的稅還真是沒有白交。
在急診室分流處,港漂姐姐看了看四周熙熙攘攘的人,其實是有一絲心慌的,畢竟自己看起來不像是馬上要掛掉的樣子。
私底下已經做好了準備,假如等了太久身體支撐不住的話還是轉去私立醫院吧。
然而,大概等了20分鐘左右,就被推進去看醫生了。
這裡需要提及一下(也是港漂姐姐事後做的功課):
香港共有18間公立醫院提供急診服務(如下圖所示),救護車一般會就近送醫。
圖片來源:醫管局網站
所有的急症室實行病人分流制度,在登記求診時會有專門的分流護士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
危殆 - 無須等候,立即獲得治理
危急 - 目標在15分鐘內處理95%的危急病人
緊急 - 目標在30分鐘內處理90%的緊急病人
次緊急 - 等候時間一般較長,最長可達8小時
非緊急 - 病況輕微的可考慮使用私營醫療服務
據此判斷,港漂姐姐當時應該被分流為緊急病情。
進去以後按照被分配的號碼找到相應的房間(其實就是一個用帘子隔開的帶有床位和桌椅的小空間)。
我的醫生是個年輕帥氣的小哥哥,很親切地詢問病情,經過一番診斷,最後的結論是需要住院。
接下來,也是等了大概十來分鐘左右,有一個和藹的阿叔過來把我從急診室推到了專科病房。
專科病房的護士小姐姐們看著很親切,也很熱心。
本來虛弱的我應該自行填寫一張問卷的,寫到一半,護士姐姐可能看不下去了,直接通過口頭詢問的方式給我免去了不少麻煩。
辦好入院手續出來和家人在病房外面聊天,被護士小姐姐撞到,還很關心地問候:「你要早點休息啊,去床上躺著比較好「。
這裡即使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也能感受到溫暖。
獨角獸七彩神仙色的帘子,減少了枯燥感
病房提供英倫格子圖案的病號服,床也蠻舒服的,跟私立醫院差不多,只不過隱私上確實要遜色些。
一間房住7個人,共用1個洗手間,而且醫生查房的時候嗓音特別洪亮,房間裡每個人的病況都能聽得很清楚。
在這裡,家人朋友不能陪夜,探病時間也非常有限,僅午飯(1小時)和晚飯(2小時)時段,且每次探視不能超過兩個人。
不過,想想每天120港幣的病房收費,還包括了餐食,港漂姐姐覺得這個服務已經是超值了!
入院後的診治以及第二天的查房都是每次會見2名醫生,先是比較年輕的醫生,然後是高級一些的醫生。港漂姐姐的直觀感受是,醫生整體水平非常好,並且謹慎負責,詢問的問題非常詳盡,還問我要了私家醫生的聯繫方式索取歷史診治記錄。
整個急診及住院的過程中,港漂姐姐的心裡都是溫暖並充滿感激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香港的公立醫療急救系統真的挺不錯的。
為什麼強調是急救系統呢?
因為後面的複診過程讓港漂姐姐覺得,不夠緊急的病在公立醫院也真的是一點都不著急啊。
港漂姐姐預約的複診時間是某日的早上9點鐘,準時到了門診以後先要在登記處繳費,診金一共80港幣,真心便宜。
接下來等了快1小時吧,見到了我的第一位醫生,醫生問診之後說要去隔壁大樓另一個科室做一個診斷然後再回來,最後還說了句類似在樓下吃個午飯的話。
港漂姐姐聽得有點走神,對這句話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直到最後一刻,才悔恨地明白了它的真正意思。
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另一科室,登記並坐下來等候,此刻看了看表已經10點10分了。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到了12點45分左右,沒錯,是12點45分!終於輪到我了。在這長達2個半小時還多的漫長等候期間會有重症/緊急症病人被優先安排到了我的前面。
確切地說,我的最終輪候次序是上午時段的倒數第二個病人,因為這個科室即將要開始午休,所以此刻整個等候室已經空蕩蕩的,還剩下另外一個病人排在最後,是12點多才進來的。(而我是10點10分進來的,但我們最終的看診時間幾乎無差!)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有經驗的人都是提前先吃好飯再過來排隊啊!
Soga,原來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看完第二個醫生已經幾乎1點鐘了,顧不得吃飯,趕緊跑回原來的科室,還好這裡中午並沒有休息。又等了20多分鐘終於見到了早上的第一位醫生,等到看好出來已經下午1點半了。
整個就診過程耗時4.5小時,還跨越了一餐飯的時間。
而如果在私家複診的話,即使算上等候的時間也就需要10-20分鐘。
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這個過程確實讓人感到極度崩潰。
但是,即使經歷了這些,港漂姐姐對公立醫院的感情還是很溫暖美好的。
大概這就是讓人愛恨交織的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吧——
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平衡與矛盾,公營與私營醫療服務及保險系統的資源互補與調劑。
在這樣的體系下,市民可以從容地獲得優質的公立醫療服務,尤其是急症與大病重病,而不用擔心因經濟窘迫而無法就醫的情況;
而能者或願者也可以選擇私營醫療服務及資源,尤其是小病輕病,省去輪候時間,也可享受更舒適更高端的服務;
在香港,去哪裡就醫是一個豐儉由人的決定。
- 說說香港醫療體系 -
要知道,香港的醫療系統及服務水平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根據彭博Bloomberg Health-Care Efficiency Index,香港歷年在醫療系統效率上都是排名第1位的。
新加坡緊接其後排在第2名,日本第7名,臺灣第8名,中國大陸第20名,美國第54名。
圖片來源:彭博2018年醫療系統效率排行報告
各位在香港的小夥伴們是不是感到非常自豪?
雖然社會上對香港醫療體系存在的問題一直頗有詬病,但是,完美的系統是不存在的,兼顧所有人的利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此,對於香港醫療改革方案的檢討與思考雖從未停止過,但多數的論調都是首先認同香港現時擁有令人驕傲的優質醫療服務水平與效率。任何改革方案站在所有利益方的角度來看總會有得有失,有弊有利,而改革的其中一大顧慮也是擔心措施實施之後反而適得其反,不比從前好了。
根據香港政府相關資料,香港的醫療體系主要以公營為主,由食物及衛生局負責制定政策及分配資源;衛生署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多間診所及健康中心;醫院管理局負責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
截止2018年末,醫管局旗下公立醫院及機構共43間,提供病床數目28,929張;私立醫院共12間,提供病床數目4,657張。
就住院服務而言(按人次統計),公立醫療體系承載超過80%的服務總量,私營機構提供服務佔比約18%:
2018 年香港醫療衛生總開支共1,675.81億港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 22,672港元,其中公共開支部分佔比51%,私人開支部分佔比49%:
自1990-2018年度,醫療衛生總開支以平均5.7% 的年率上升,增幅大於GDP平均增速(3.8%)。
醫療衛生總開支相對GDP的佔比,從1990年度的3.6% 上升至2018 年度的 6.2%:
從醫療資金來源分析,2018年度政府開支佔49%,住戶實付支出佔34%,通過私人保險計劃和僱主提供的保險計劃的支出合共佔16%,並且私人保險計劃佔醫療衛生支出的比重近年來有較明顯的上升趨勢:
龐大的政府公共醫療開支得以讓市民以低廉的價格享受優質的公共醫療服務,因此這是一項僅限香港居民享有的福利。
若是非本地居民使用公立醫療服務的話,收費水平就會與私立收費水平無異。
比如住院費,香港居民僅需120元/天,非香港居民則為5,100元/天。
在付費政策上,香港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不會出現因身無分文而拒絕醫治的情況,若是忘記攜帶身份證的話也是可以先就醫再後補,並且對於低收入或有需求人士,也有一套成熟的醫療費用減免政策。
總之,香港始終貫徹醫療政策的基本理念,即是:
「不會有市民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
光這一點,帶給居民們的安全感就是其他很多地方無法實現的。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港漂的你對香港的醫療服務體驗如何呢?
長按並識別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港漂姐姐愛分享
港漂姐姐會繼續分享港漂生活的精彩點滴
也請順手也點個「在看」唄?
謝謝各位寶貝們,愛你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