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居民向城市信報記者反映,到自己籤約的一家社區醫院看病,掛吊瓶,護士很不情願,嫌工資固定,病人增加反而增加他們的工作量,病號想要看電視,護士給打開以後,專門調到英文頻道,「欺負老太太不懂英語」。本報記者暗訪調查了五家社區醫院,情況五花八門:做得特別好的,有兩家社區醫院,但是對幾家
公立社區醫院,卻有居民普遍反映
態度不好,愛搭不理,而且對於居民籤約沒有什麼積極性。這到底是咋回事?
市民反映「其實,我還真是不願意投訴他們,因為那個社區醫院的主任挺好的,但是下邊那些幹活的醫生 、護士態度太差,連個話都不會好好說。」近日,家住浙江路附近的老人杜阿姨告訴記者,自己已經70多歲了,「前段時間身體不好我就去籤約的社區醫院看病,醫生說可以開點藥,打打吊瓶通通血管」。結果到了打吊瓶的護士那裡,就有護士開始抱怨,說老人一個人去開藥,全家用,一聽這個,杜阿姨就不樂意了。
杜阿姨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就跟這個護士理論:這樣的態度以後誰敢來籤約?結果對方回了一句話:你們都不來看病 ,國家照常養我們,你們都來了,我們的活兒更多。
而隨後發生的事情更讓杜阿姨想不通了,因為打吊瓶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杜阿姨就提出,讓護士把關著的電視開開,結果,護士來了,給開到了英文頻道,讓她換換,對方直接說,別的頻道都壞了。就這樣,那個英文頻道一直播了一上午,「我這麼大年紀了能看懂英文頻道?欺負老太太聽不懂英語……」杜阿姨直接很無語。
為了了解杜阿姨說的情況,記者專門來到了杜阿姨說的這家社區醫院,可能因為是午後,來此就診取藥的市民並不多。記者一進門就告訴收款員,說自己想在這裡籤約,她說這家社區醫院目前還有籤約名額,卻阻止記者在此籤約,並建議記者去附近別的幾家社區醫院看看。當記者執意要在此籤約的時候,收款員說:「你要真鐵了心在這兒籤的話,請你考慮清楚了,別到時候後悔。」
不是說社區醫院都希望市民過來籤約嗎?尤其是歡迎年輕人。隨後,記者就來到了二樓的籤約諮詢處,見到了這家社區醫院的負責人顧主任。
顧主任告訴城市信報記者,他們這家社區醫院是公立的,但也有一些無奈。「從開始籤約以來,市民最大的怨言就是嫌藥品不全,種類太少,這確實給市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這都是國家統一規定的基本藥物,我們也沒有辦法。」顧主任稱,跟公立醫院比起來,私立醫院一個很大的優勢就在於,私立醫院的體制較為靈活,可以時刻根據市民的診斷情況來更換藥物。
明察暗訪不少人反映公立社區醫院態度不好,私立的熱情。9月3日和4日,記者兵分三路以要籤約或代替別人籤約的市民身份,分別對四家社區醫院進行了明察暗訪。
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月3日上午,城市信報記者來到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諮詢如何籤約,剛一走進服務中心門口,記者就看到收款室外排起了較長的繳費隊伍,老人居多,年輕人佔極少數。
城市信報記者稱自己想在本社區服務中心籤約 ,工作人員果斷回絕:「早就報滿了,你到別家看看吧。」記者問什麼時候才能有新的籤約名額,對方回覆說她不清楚,隨後記者接二連三地詢問了一系列相關問題,工作人員都回答:報滿了!除此之外,不想再多說一句話。
當城市信報記者說明來意,從大廳裡出來的市民們紛紛阻止說最好不要。「不建議你跟這裡籤約 ,這裡的藥實在是太少了,就連甘草片都沒有。」家住太湖路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店裡可供選擇的藥品少,導致她平時取藥很不方便。記者看到,在靠近門口的牆上貼出了很多種藥品可以代購,但代購流程和報銷方式並不簡單。
「這裡的服務態度簡直是太差了,你看看那些工作人員都愛搭不理的,服務一點都不到位,你還是去私立醫院籤約吧。」市民李先生說道。
新貴都社區衛生服務站隨後,城市信報記者來到了新貴都社區衛生服務站。與巢湖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此就診買藥的市民寥寥無幾,只有兩個護士在整理藥品。
城市信報記者稱想給自己年老多病的奶奶在此籤約,不知是否已滿額,工作人員痛快回答:「可以!」然後詳細地給記者講解起籤約的注意事項。城市信報記者再次詢問這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對方並沒有給出正面的回覆,只是含混不清的回答說別管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其實都一個樣兒。
香港中路社區醫院在記者明察暗訪的這幾家社區醫院當中,也有兩家市民反映很好,其中一個是位於雲霄路上的香港中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月3日下午,城市信報記者來到了這家社區醫院,雖然是下午時間,但仍然有3個人在排隊取藥。
「這裡還可以籤約門診統籌嗎?」城市信報記者詢問了一名工作人員,「早就籤滿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等明年1月就可以再來籤約了,要是已經籤約了,到第二年可以續籤。」這名男工作人員告訴城市信報記者,「今年籤約了大約有3000人,等明年或許有不續籤的,你等到1月份的時候再來籤約就行。」
在整個暗訪過程中,城市信報記者感受到這家社區醫院的服務態度最好,儘管工作人員正在忙著工作,面對城市信報記者的多個問題,他們都給予了解答。
燕兒島路健聯醫院9月4日上午,城市信報記者來到了位於燕兒島路的健聯醫院,這是一家私立的社區醫院。
上午10點多,城市信報記者注意到,來醫院裡看病的人不少。當城市信報記者詢問是否還可以在這裡籤約門診統籌時,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城市信報記者,不能籤約了,現在醫院有點超負荷運載了。一名剛剛看完病的老太太告訴城市信報記者,這裡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很好,她和很多朋友都在這裡籤約了。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因為這家社區醫院經常會有大專家來坐診,不少人雖然住得遠也會來籤約,「我就是從李滄來的」,一位市民告訴記者。
城市信報記者隨後採訪了醫院的王志燕主任。「一開始門診統籌在我們這裡試點,到現在與我們醫院籤約的大約有12000人,我們這裡從來不存在給病人限額的問題,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過來就診。」王主任說。健聯醫院的於真院長表示,雖然籤約了這麼多人,而且老年人不少,但這幾年算下來,統籌額都是有剩餘的。
問原因為什麼百姓信賴的公立社區醫院對待門診統籌不夠積極,甚至給患者臉色看?帶著這個問題,城市信報記者聯繫了市社保局社區處馬青處長,馬處長表示,這個問題是存在的,首先就表現在公立和民營的社區醫療機構的積極性和工作態度方面,但是,公立的社區醫療機構只有基本藥物,收支兩條線,勢必對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影響,「因為幹多幹少一樣,這可能是後期配套的績效考核機制沒有落實到位,當然這僅代表我個人意見。」馬青處長表示,如果這些配套的制度到位了,對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有約束有考核,幹好了會拿到什麼待遇,幹的不好,會缺什麼待遇,從體制上進行完善。
除了增加了工作量之外,城市信報記者了解到,影響社區醫院工作積極性,甚至出現一些怪現狀的原因,還在於每一家社區醫院都有控費的壓力,「從醫保角度上講,社區醫療機構控費是個永恆的主題」,馬青處長表示,但是要合理控費,醫保政策明文規定,不允許社區醫療機構將指標平均分配到每個人每個月,如果百姓投訴,我們一定會處罰社區醫院的。
馬青處長強調,不允許分配指標,並不意味著居民可以隨便點藥,可以一個人籤約拿全家人吃的藥,更不是說一定要把自己的額度用完才是不吃虧的,「一定要有指徵的合理檢查,合理用藥,但到了參保人個體身上,可能會出現一些矛盾,這種矛盾不是單方面的因素,是社會整體現象的表現」,因此,醫保要求是刷卡就診。
城市信報記者了解到,現在全市籤約門診統籌的已經有160萬人,佔參保人員的45%,而一個家庭醫生可以籤3000人,現在有2000個家庭醫生,因此,籤約門診統籌的總數是夠的,但是機構和機構之間不均衡,機構好的,百姓都願意去,相對差一些的,就會籤約的人少。馬青處長表示,只要社區醫院把醫保政策吃透了,好好幹,按照規矩幹,就一定會長遠。
文/圖 記者 郝春梅 見習記者 王鑫鑫 劉旭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