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習慣於打開手機,在屏幕前看別人的圈圈,看他們發的動態,看他們的快樂,看他們生活中有趣的事,看他們曬的幸福。我們喜歡看他們的狀態,也喜歡把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點滴分享在屏幕上,等待著別人的瀏覽與點讚。我們期待點讚的心情遠勝於那些不留下痕跡的瀏覽,我們不需要多少人看,關鍵是點讚,因此有人說,點讚就是發圈者的信仰。
這期待點讚的背後,是希望我們的幸福被認可,也是告訴別人,我一直都是這麼幸福。
然而,屏幕上的狀態只是剪輯之後的藝術,並不是生活本身。
我們大都看過英雄電影,也基本熟悉英雄電影的劇本套路。主人公出身貧窮,基本沒有資質,但是夢想遠大,為了成功勤學苦練多年,終於有機會參加一個大型的比賽。但是刻苦的自學並不能保證他在比賽中的勝利,在沒有專業教練指導的情況下,他勝利幾乎渺茫。情節到此,如果說貧窮是成功路上的第一道坎,那麼此時專業教練的缺乏就是第二道坎。
於是一位隱居多年的鄰居竟是退隱多年的國家冠軍。終於,在主人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之下,這位鄰居答應無償指導,只因為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於是情節峰迴路轉,開始向著成功進發。然而對手實在強悍,自己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此時情節開始走向低谷,為下一個高潮奠定基礎。但是,賽場上,因為對手是三連冠,所以傲慢的他根本沒有把主人公放在眼裡。正是高傲給主人公提供了機會,於是主人公小心謹慎,最終取得成功。
幾乎所有的英雄電影,都是挫折-轉折-挫折-成功的套路。然而,縱然經歷很多挫折,最終主人公都成功了,所有的失敗都是成功的墊腳石。
但這些坐在熒幕跟前的觀眾,也都知道這是電影,是剪輯之後的藝術品,濃縮了他成功路上的漫長,省略了成功路上的艱辛,以及那摧殘心靈的挫敗感。
正如我們看到別人的圈圈裡發滿幸福的照片,就充滿羨慕一樣,我們在對英雄電影主人公的成功充滿羨慕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他們讓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生活的剪輯,只是把生活的不愉快剪輯掉,只留下最美好的幾個瞬間。
這些電影與圈圈所剪輯掉的生活邊角料,才是真實的生活。
一位媽媽,每天對朋友圈裡那些拿獎的孩子充滿羨慕,喜歡與那些做家務、做飯的孩子對比,因此對自己的孩子充滿無奈與失望,在她看來,她的孩子為什麼沒有這麼優秀,為什麼不如這些圈裡的孩子懂事;一位剛畢業的學生,走入工作崗位,與那些發圈曬奢侈品的同學相比,他覺得自己很失敗;一位從事零售業的個體戶,總是羨慕那些在圈裡曬錢的微商。
如果我們把屏幕上的生活當成標準,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堆的不堪。
我們生活在被媒體剪輯過的世界中,如果我們一心沉醉在媒體上的世界,那麼我們就會產生兩個世界的分裂感。一個是媒體編織的天堂,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天堂裡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只有幸福沒有苦難,只有聚光燈的璀璨,沒有辛勤付出的汗水。媒體剪輯的世界,讓我們看到我們想看的,要我們感受我們想感受的,滿足我們內心的欲望,當我們沉浸在此的時候,我們對於那些媒體來說,就變成了流量,我們僅僅是流量而已。只有在現實的世界,我們才是我們自己。
信仰生活同樣是如此。
每周禮拜日出現在臺上的牧師,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容光煥發的一面;每周見一次的信眾,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信心滿滿的一面;每周的團契,聽到的永遠是為主發光發熱的一面;朋友圈裡,看到的是永遠是基督教興旺發達的一面。然而實際情況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我們把這些當做全部的真實,從而對他們崇拜,那麼我們生活的事實,就只能不斷被否定。
當然,我並不否定任何一個認真實踐信仰的牧師或者信徒,我相信這樣的基督徒很多。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恰是我們自己,不要在羨慕別人的剪輯生活中失掉了自己,失掉了真實。
耶穌在門徒心中是個有大能力的神,但耶穌沒有因此迷失自己。當門徒向他祈求左邊或者右邊的位置時,耶穌沒有迷失自己;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捕,門徒武力反抗的時候,他沒有迷失自己;當他被審判被毒打,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沒有迷失自己。耶穌始終活在真實中,他不羨慕誰,也不貶低誰,他只就著事實談論和批判。
正如耶穌平靜地面對風浪一樣,他平靜地面對耶路撒冷道路兩旁夾道歡迎的人們,平靜面對五千聽他講道的聽眾,平靜面對那個膏抹他的女人,更平靜面對祭司文士的陷阱,耶穌在輝煌的時候很平靜,在低谷的時候也沒有迷失自己。
一個基督徒效法耶穌,就是要效法耶穌這份真實,這份不迷失自我的堅韌。短暫的、剪輯之後的生活片段,不足以成為讓我們羨慕的標準,要知道上帝在審判的時候,是看你的全部。
信仰,讓我們面對真實的生活與自我,而不是讓我們羨慕別人編制的天堂中,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