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面對世俗葬禮

2021-02-08 鄆城縣基督教中心教會

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年好幾位親人離世。首先是舅舅,然後是伯父、姑媽, 昨天又剛從妻子伯父的葬禮回來……除了對歲月無情之嘆,同時深感中年責任之重;尤其作為基督徒,要負起社會的責任,還要背起基督的十架。

基督徒該如何面對葬禮?

這是一個深廣議題,又是一個巨大挑戰。隻言片語,實難道出個中情形,實難把握其中精要。我總覺得,婚禮和葬禮,是基督信仰的一大門檻,也是基督文化的一大使命。只有在文化上紮根,教會才能更加穩固;只有在文化上鋪路,福音才能水到渠成。而婚禮和葬禮,正是傳統文化之表現,教會文化之交匯。從戰略上講,教會實不該忽略此點。

不過在這裡,我們先撇開這個大題目,單單就其一方面討論——基督徒如何面對世俗葬禮?對教會舉辦的葬禮,雖有商榷之處,但既然我們已把握主動,就暫不提及。在此我們單單面對,非基督徒所主持舉辦的葬禮?

(一)見證上帝

概括來說,非基督徒舉辦的葬禮,乃世俗祭司帶領家族對死人的崇拜。這其中既有迷信又有封建。用花圈、紙紮、貢品及上香與靈界接觸,將死者看為鬼神,而不看為人,這是典型的亡魂信仰及偶像崇拜。而這樣的崇拜,又是家族維繫之紐帶,社會權威之所在——這封建宗族的制度,正是農村社會的基本框架。

在這種葬禮上,基督徒至少面對偶像崇拜和家族壓力。世俗的祭司會告訴你,這個不敢,那個不可,致很多人懼怕屬靈的權勢——但我們既已歸附獨一至高真神,知道在我們裡面的比在那世界的更大(約壹44),就要向世界展示我們的自由,見證我們的上帝!

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現在你們既然認識 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加48-9

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西220-23

因此,在親人離世的葬禮上,我們應該把握見證的機會。拒絕世俗捆綁與偶像迷惑,在眾人面前表明我們是神的兒女。這是在公眾面前的見證,也是在壓力之下的見證,但對於上帝,這是極寶貴的見證。主耶穌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

一位大學生帶著女朋友,下車後看到母親在撿破爛,竟不敢在女朋友和眾人面前,認自己的母親……很多基督徒也是如此!主耶穌降卑自己靠近我們,我們對他,豈要不知感恩反而輕棄?

當然我深體會,家族逼迫與社會壓力——鄙夷的眼神,不屑的態度,甚至直面衝擊和惡意謾罵……然而你是否相信,「雨淋,水衝,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太725);你是否相信,「信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詩1251);你是否相信,「住在我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的更大。」(約壹44)而且主耶穌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510-12

不過,我們又不可莽撞,把堅定立場等同強硬態度,把親情哀慟歸屬偶像迷信,以致在全盤否定中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但以理三友的見證,其精意在腳跟站穩,腰膝挺直,而不在氣氛僵硬,性情固執。請看聖經對我們教誨,「若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立場堅定與態度溫柔毫不矛盾,愛就是其總和。

(二)愛與親情

聖經教導我們,「當愛人如己」。這「愛」裡面包含了對親情的修復,對錯失的接納,及正常的人際往來。

實在說,我很多的親情破碎了,且無意修復,甚至正是在親情壓抑下,逃遁於教會…好享受其中的主內恩情——素不相識的人,藉基督十架成為弟兄姐妹!這時候我聽懂了主的召喚,「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1037)「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可33335

在此之後,當我尊重主內長輩時,遇見了家族的長輩;當我愛護主內肢體時,遇到了家族的兄弟;當我從教會講壇看見一群群靈魂時,我發現在生死線上,同一血脈正在掙扎……我的心開始顫動,我的眼開始溼潤,我那死去的親情,在主裡復活了!

因此,隨著葬禮的哭聲,我也哭了……我否認這是隨從世俗,反而更加認定,基督的愛在我心湧流。因為所看到的,不是自我的私情,而是上帝的真愛——他是多麼期待,罪中的人類歸回,多麼期待墮落的生命得救啊!

看到親人擺貢上香,朝拜死人,你不可對他隨從,又不可對他不敬。只能說,這是他的方式——從真理來說,這是他的錯,從他自己來說,這是他的心。真理之判斷,固然站在真理立場,真理之真愛,卻也站在敵人立場。這就是接納!

我們對親人的愛,包括對他錯失的接納與忍耐。厭惡偶像,不當變成厭惡親人;其中更多的心境,不是痛恨藐視,乃是嘆息憐恤!

合宜的人際來往,還是應該有的。伯父仍是伯父,舅舅仍是舅舅,不要用簡單的信與不信、神與魔鬼劃分;在根源上雖是如此,在人際間卻不可失禮。

我個人認為,應該參與禮尚往來,免得我們淘汰於社會,且阻礙了福音門路。不少被混淆的聖經概念需被糾正,比如:「世俗」與「社會」;「肉體」與「身體」;「世界」與「天地」;還有此處我們談到的「禮物」與「賄賂」。

禮物是否應該?它是世俗的賄賂?還是屈從的風俗?我曾對逢年過節的禮物反感;但信主後的我們,不也送禮物安慰人嗎?醫院的病人需要看望,難道送他的禮物等同賄賂?保羅不也接受腓立比教會饋送,且當作極美的香氣嗎?(腓418

對禮物的認識,重在其性質意義——是交易賄賂?還是愛心幫補?或者是奉獻給上帝的祭物?我們斷不把禮物獻給假神(詩164),但我們對長輩敬重,逢年過節看他們,送他們禮物是應該的。這不因我們屈從於風俗約束,乃因我們要把基督的真愛,藉著禮物傳遞。

葬禮之禮,包括財物之禮,與叩拜之禮。我個人堅持的是,人際之間的禮不少,鬼神獻祭的禮不跟。世俗的葬禮,我們只承認其社會性,不承認其宗教性。因為在信仰上,我們已經改宗基督,單單侍奉上帝!「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侍奉他。」(太410)在不隨從偶像,見證上帝信仰的基礎,有相應的禮節。好像耶穌作為兒子,卻納了聖殿丁稅。耶穌說,「恐怕觸犯(絆倒)他們。」(太1727

(三)行動提議

論到具體行動方式,我個人的基本提議是:不穿孝,用黑紗白花表示紀念,最好同時有十架信仰標記。這個方式可能被斥為標新立異,不認同親情之嫌,且會感覺有壓力;但壓力是無論如何都會面對的,我們若靠主扛過這個壓力,這方式的好處就顯出來了。

這方式有什麼好處?

A 分別為聖

喪服代表報喪,孝服代表孝敬,這本是無可厚非的。若僅此而已,我們穿孝未嘗不可。然而在農村社會,穿孝與朝拜死人已聯成一體。雖有些基督徒家庭,穿孝不拜偶像,但這僅是我們製造的特殊場景。離開這個場景,到任何一個場合,我們都發現它被賦予的意義:孝服喪服,同時是朝拜死人的朝服,好象當年朝見皇帝所穿的衣服。其中很多標記和規矩,都是根據世俗規條和鬼魔迷信而來。

就算我們自認為坦然,為這一切重新定義,我們的場合環境,卻早給了它定義,且已成為社會的定義。穿孝和迷信聯繫的緊密,既已超過與孝敬聯繫,我們為何不摒棄它呢?

B 旗幟鮮明

作為基督徒,我們的使命就是見證基督。無論走到那裡,包括工作、上學,都應當飛揚旗幟,叫眾人曉得我們是基督徒,是神的兒女。

明確的身份,和鮮明的立場,就是基督徒打造的品牌。若我們唯唯諾諾,亦步亦趨,最好不過像不認主的彼得,遠遠跟隨。主耶穌卻說,「若有人服侍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侍我的人也在哪裡。」(約1226

以見證基督作我們的使命,以婚禮葬禮作見證的機會。我們當然要亮明底牌,而不是臨時表態。強大的今世風俗和異教之風下,若沒有預先的立場,若不擺基本的陣勢,而僅僅用臨時的反應,我們是招架不住的。但我們打出品牌,舉起旗幟,就再無人敢侵犯我們的領域。

C 儀式簡化

我們用黑紗白花,而不用黑衣服換白衣服,是因為這樣更精簡,預備的人比較簡單,不成為負擔。倘若我們統一用黑衣服換白衣服,就算我們更改成功,這難保不成為將來的重軛,又難保不變成另一種迷信。精簡的方式,更容易從繁文縟節中醒悟,看穿偶像迷信的無益。

墨子曾經講到「節葬」,使人們更早、更快的回到現實,不耽誤正常的生活運作;主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只有死人才在乎怎樣埋葬,活人在乎的是生活事業;而在永生中的活人,在乎的是天國,是救恩福音!

D 現代自由

請看中央首長去世後有穿孝嗎?在現代化的世界,落後的風俗是站不住的;在自由人權的時代,腐朽的制度必要衰微的。移風易俗,改革開放,這已經是時代的旋律,我們要跟上進步的節拍。進步的趨向中,我們不要選擇腐朽傳統;全球化的時代裡,我們不要受地方性束縛;多元化的自由裡,我們要爭取信仰的自由,而不任憑犯罪的人糟踐自由。走在進步裡,才爭取到進步之人的認同,才獲得了進步成長的徽號。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是放在鬥底下,乃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4-15

(四)完善和諧

這樣的變革,也許比較激烈,也許有所誤會和衝突;我們定要留意,衝突的代價是很可怕的——立場要堅持,但卻要儘量和諧。「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

那我們該如何才能和諧呢?就是要完善我們相應的步驟。

A 在世孝敬看望

不穿孝好像不孝敬一樣,起碼人們會這樣論斷。既如此,我們就要彌補我們的孝敬。趁活著的時候,多多孝敬父母長輩,逢時過節多去看望他們,伺候安慰他們,並傳福音給他們。這樣,一方面報答親恩,一方面搶救靈魂,而且又為將來的葬禮鋪了路。

B 葬前及早溝通

不穿孝出現在葬禮,對於我們的親人是個突襲。當親人們反應不來時,很容易根據他的價值觀誤會我們,這些不能解開的情結一旦爆發,將成為可怕的災難。

因此,為保障我們與親人的和諧,一定要多做溝通,早做溝通。表明立場的同時,耐性溫和的解釋原因。而這解釋的過程,往往就是傳福音的過程,親人們可能因此意識,在他們的價值以外 還有另一種價值,更可能符合真理。

C 葬時認同親情

參與親人葬禮,切忌使用驕傲論斷的姿態;反而在真理的基礎求同存異。

我們不能與偶像認同,卻總要與親情認同;我們不要參與在迷信行列,卻要參與在親人行列;我們不與跪拜的人同跪拜,卻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中間的平衡總要把握。

既然我們以特別的標記表明了立場,我們在一起的哀哭追悼,則可避開這些試探和這種嫌疑。

D 尋求機會表達

不穿孝遠離偶像,可能的一個困窘,就是在別人哭泣的時候,我們遠遠站著,被迫處於「不孝」的立場。因而,我們若能找到機會,按照我們的信仰表達哀悼,這樣就在表白信仰的同時,表達了親情。

在伯父的葬禮上,父親作為死者的弟弟,向喪事總管提出,要求按照我們信仰表達的機會。等到他們祭拜完了,父親和母親 ,我和我的妻子,站在靈前根據基督信仰和教會禮儀,哀悼死者。父親向上帝做了禱告,敘述了伯父生平與美德,且以長者的身份,訓勉侄兒男女, 勸他們孝敬母親……結束之後,竟有人非常認同。感謝上帝!

E 教會一致基礎

這些內容,我們很希望彼此溝通,使教會達成一致看見。以教會的理解,促成社會的理解。若教會能在此達成一致,若教會對葬禮有「官辦」形式,我們對社會就能有統一的交待了。而這個一致,不在於強制推行,乃在於理解認同。

結語:

有關這方面話題深廣,乃一言難盡;有關這方面任重道遠,非一蹴而就。現在我們只能草草結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在遍布荊棘的中國教會,神兒女需要走出一條路來。這條路有艱難,有兇險,很不容易;但只要有上帝的同在保守,只要有基督裡生命的成長,只要紮根於上帝聖言的真理,有忠心與見識的好管家,有同心合意、彼此相愛的美好見證,神兒女就可以走過來。結出美好豐碩的果實,帶回天家豐收的倉庫,榮耀將因此歸於創造、養育又救贖我們的天父上帝!


相關焦點

  • 基督徒的葬禮
    看到基督徒的葬禮受到世上風俗的蹂躪和汙染,感到是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基督徒的葬禮是聖徒在世上的信仰生活中最後交帳的時候,不能等閒視之。「基督徒的葬禮」是聖徒一生信仰生活的表彰,「基督徒葬禮」的主要氣氛基調不是悽婉、哀怨,或者嚎啕,也不是敲鑼打鼓的歡慶。要知道,基督徒的葬禮是為了活人舉行的,因為我們的上帝是活人的上帝。
  • 中國式基督徒葬禮:不能燒紙,不能跪拜,不跪父母跪耶穌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僅要生前盡孝,父母去世後的葬禮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從數千年前《禮記》開始,中國的葬禮就已經成型,並且世代沿襲,發展至今,雖然時間和環節多有變化,但其內核沒有改變,最重要的就是跪拜父母。有人可能會說,跪拜這種形式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一牧者分享:基督徒如何合宜得體地處理喪禮的幾點分享
    喪禮也是我們人生中很難避免的一個事情,如何合宜而得體的面對和處理喪禮?本文是一位常常在各地服事的牧者發來的分享。-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提摩太後書 4:6-8 和合本)2016年剛剛過去,我差不多經辦了8場的喪禮,都是以基督徒的形式舉辦的,有些感想需要告訴更多的弟兄姐妹,也可以分享一點真理,願意與大家學習交流。
  • 基督徒的後浪,如何面對這個時代?
    同時,聯想到作為新一代的青年基督徒,作為神國的」後浪「,應當如何面對這一個特別的時代?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於基督徒,特別是青年的基督徒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2、線上線下須平衡這一段時間,因著外部環境的影響,基督徒只能進行線上的聚會和學習。很多年老的弟兄姐妹面對這一種新的模式,很難適應,因為對於手機、網絡、新媒體都很難適應。但對於年輕的基督徒,則如魚得水。因為平時都是手機不離手的,如今在手機上聚會、敬拜,既新鮮又方便。
  • 基督徒面對性侵,怎麼辦?
    有一種悲涼,是面對傷害的時候得不到幫助的絕望,而後面還要面對別人的指責;有一種痛苦,是面對突然來的意外對我們嚴重的刺傷,而我們卻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三年中一直輔導、幫助一個青年學生面對一件事情——性侵。而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她也總算從這件事情中走了出來。但是我想,針對性侵話題的反思卻不應該停止。
  • 基督徒敬祖之道
    葬禮2. 追悼會3. 節日4. 特別日子1. 葬禮有些人的父母在過六十歲生日時,就開始為自己準備葬禮,他們在吉兆的日子買下棺材和墓地。一個基督徒絕對不可以請道士和或僧侶主持葬禮,更不可聽從他們的教導。請教算命的和風水先生都是不對的。基督徒應該請牧師、長老和傳道人、弟兄來說安慰的話。這是基督徒表現憐憫的好機會,也是與人分享基督得勝罪和死亡的福音的好機會。 做兒女的基督徒必須避免做任何會讓別人誤會,以為他們是敬拜死人的事。就像:向棺材叩頭、供祭品、供酒、燒香等。
  • 從「該隱殺亞伯」重思:真基督徒如何面對逼迫
    2,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羅馬書 1:20 和合本)世人都知道有神明,卻不是都敬拜獨一真神。在很多非基督徒眼中,基督徒都是不務正業的神經病。
  • 在基督教的世俗化趨勢下警醒
    面對此狀況,我們在等待神的大作為,但是神的作為一直在奇妙的方式進行。他在人的心靈深處行走,叫醒他所呼召的人,給他們悔改的心和每日禱告的口。對於神悄無聲息地施行救恩,對世人或者混跡教會圈的人來說,則是災難和審判。
  • 基督徒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與犯罪?
    基督徒一旦犯罪,生命中就會給仇敵留下破口。撒旦就會在那裡晝夜的控告我們,抓著我們的把柄不放。如果沒有及時解決我們的罪,那最終會成為仇敵口中的食物,被它所吞吃。神是公義的,神的兒女犯罪,也絕不會容忍,若頑梗不悔改,那麼等待我們的只有公義的審判和刑罰。犯罪的人,神不喜悅且撒旦也會來敗壞,且這個人也會失去尊貴和該有的價值。那我們應該怎樣來面對自己的失敗和犯罪呢?
  • 基督徒「黑」名單,已公布!!
    靜默思想:我真的是一名謙卑順服的基督徒嗎?我真的是一名饑渴慕義神真道的基督徒嗎?我真的是把神把信仰當做生命之首的基督徒嗎?我真的是知道自己信仰目的的基督徒嗎?我真的是帶著敬畏感恩之心的基督徒嗎?你悔改了嗎?
  • 有人離開世界時基督徒該如何安慰?
    無論是否喜歡,我們依然會面對死亡這件事,當我們面對周圍有人離開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怎樣的一種心態呢?在我上大學時,教會裡有一家人出車禍離開了世界,因為晚上開車從路口上主道,後面的大貨車沒看見,直接撞上了,老母親、兒子、女兒、外孫子全都當即去世。也許對於全世界來講,這只是眾多事故中的一個,但對於這個家庭來講卻是致命的打擊,經營了幾十年的家庭一下就破碎了。
  • 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書藉贈送)
    以勒之家編撰的《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手冊,經過一年多的實際運營與操作,並結合各教會的操作流程及牧長同工們的指點,在這基礎上編撰,目前已付印成冊
  • 一場慘不忍睹的葬禮
    葬禮,我曾經參加過很多次,其中大多數是基督徒的葬禮,我常常被差派在葬禮上讀經或證道。時間久了,次數多了,也因為目睹了基督徒離世時的面容誠如聖經所言「不是死了,而是睡了」般的安詳,以及深知信主之人離開世界後的榮美歸宿。
  • 教宗說的太讓人感動了:基督徒即使身處困境也喜樂,因為……
    基督徒即使在面臨考驗的時刻也喜樂,因為知道耶穌就在她身邊,因此他的見證「要面向耶穌」。對於那些有任務在教會內向別人宣揚基督的人來說,這一原則特別有效:他們必須以施洗若望為榜樣,「他們只有在脫離自己和世俗的情況下才能做到,而不是吸引人們自己,而是將他們引向耶穌」。
  • 提姆·凱勒:美國文化中推進著無神福音,主日學校對基督徒兒童還不...
    Unsplash/Erika Giraud 紐約救贖主長老會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in New York City)的創立牧師提姆·凱勒(Tim Keller)警告說,現代世俗文化正高歌猛進地衝著基督徒和主日學校傳福音
  • 專訪丨主內婚戀老師:單身基督徒如何更好預備進入婚姻?
    那麼,作為基督徒,應該怎樣選擇另一半呢?既然來到了教會,那麼還用屬世的那一套準則去擇偶,真的好嗎?若是到了適婚年紀,應該怎樣更好地預備自己進入婚姻呢?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基督時報邀請了一位從事多年婚戀工作,且經常輔導弟兄姐妹婚戀的基督徒導師任老師,來表達她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基督時報:您認為基督徒的擇偶標準應該是怎樣的?
  • 世俗造句和解釋_世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世俗參考例句:1、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2、崇高精神常會受到庸弱世俗的蹂躪。3、超越了生死,對世俗利益就能淡然處之了。4、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5、世俗之人一味爭逐名利財色,到頭來畢竟是一場空。6、小小的我,用世俗的眼看穿一切。7、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麼世俗。
  • 神曲《奇異恩典》——世俗百態1088
    【飛虎塗鴉】【神曲《奇異恩典》——世俗百態1088】《奇異恩典》是一首充滿聖潔、祥和、莊重、優美的歌曲,過去常在不同場合聽這首的歌曲。今天觀看美劇《良醫》電視劇,有一集的片尾曲就選用這首《奇異恩典》,受到了一些觸動。
  •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楚雁潮與韓新月那純潔而又悽美的愛情故事,讓我想到了許淵衝老先生翻譯《牡丹亭》中經典的那句:「Love once begun,will never end」 雖有著宗教和世俗的阻隔,仍擋不住兩顆相愛的心。可是,這世間最悲慘的莫過於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割離骨肉的痛讓原本就有病的韓子奇,垮了。相愛之人,一陰一陽的相隔不比世俗宗教,那樣你我二人還能相見,如今卻只能哀悼。
  • 基督徒當如何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比如:青少年想要在同學家過夜,父母就會認為這樣孩子有受到危險的可能;青少年想要和同學出去喝酒唱歌,父母就會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墮落;青少年想要染個黃頭髮、買一件流行的衣服……面對這些可能帶來潛在危險的事情,父母就會說「NO」。很多青少年不理解,就來到我這裡訴苦,說自己生活在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專斷獨裁的家庭中,自己活得一點都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