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引發熱議,剛一上映就被冠名為「2019年最好的信仰電影」。它就是大導演泰倫斯·馬力克的《隱秘的生活》。
影片深入地探討了處在逼迫下的信仰抉擇,令人極其觸動。時代在變,苦難和逼迫的形式也在改變,但如何在我們這個膚淺安逸的時代活出真實的信仰,是每個基督徒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而這部電影,除了真實的感動,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面對生與死的兩難抉擇 | 真實生命暗藏在試煉之中
▼
「世上善的增長,一部分也有賴於那些微不足道的行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慘,一半也得力於那些不求聞達,忠誠地過著隱秘的生活,然後安息在無人憑弔的墳墓中的人們。」
這段話被大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拿來用作最新力作的片名:《隱秘的生活》(A Hidden Life)。
擅長信仰題材的馬力克歷時三年,於2019年完成了這部電影,它被稱為2019年最好的信仰電影。《隱秘的生活》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奧地利農民弗蘭茨·賈格斯塔特(Franz Jägerstätter)在1943年拒絕為納粹打仗,甘願赴死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每一位應徵入伍的奧地利士兵,在服役時都要向希特勒宣誓效忠。作為一個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小村莊聖雷迪根德(St. Radegund)的奧地利農民和虔誠的天主教徒,弗蘭茨的信仰使他在二戰期間反抗納粹政權,拒絕宣誓效忠希特勒,導致他在1943年被監禁和處決。
從1940年到1941年,弗蘭茨加入了奧地利軍隊,在那裡他被訓練成一名遠離家鄉的士兵。那段時間裡,他給妻子寫了很多信,表達對妻子和家庭的愛。這些信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奧地利農民對於那個時代的獨特視角。1941年,弗蘭茨回到了家鄉聖雷迪根德,在那裡,他思考納粹政權以及納粹邪惡同盟意味著什麼。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我們的國家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深愛的土地發生了什麼?」第一次從戰場上回來後,他找到神父:「神父,他們徵我入伍,我做不到。那些殺害無辜的百姓、掠奪別國的士兵們,神父們卻稱他們為英雄,甚至聖人。或許另一方的人們才是英雄。」弗蘭茨陷入了兩難境地——或者忠於自己的良心去死,但這樣的死會危及他的家庭;或者違背自己的良心,但會使自己的信仰面臨妥協。
導演馬力克想通過電影的方式,讓我們思考基督信仰到底意味著什麼?跟隨基督意味著什麼?筆者認為這是自2011年馬力克拍攝《生命之樹》以來最好的信仰電影。作為與馬丁·斯科塞斯齊名的導演,馬力克的《隱秘的生活》是一部與馬丁·斯科塞斯《沉默》對話的電影。這兩部電影都是關於信仰的,裡面的主人翁都忍受著逼迫。在這兩部電影中,許多人試圖說服主人公,信仰不需要這樣的犧牲,選擇死亡是愚蠢無知且不必要的。
正如神父告訴弗蘭茨的那樣:「上帝不在乎你說什麼,最重要的是你的心。」這種觀點或多或少與《沉默》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一致。神父提醒弗蘭茨:「你不覺得你應該為你的妻子孩子,考慮一下你的言行舉止會帶來的後果嗎?你可能會被槍斃。你的犧牲對任何人都毫無價值。」弗蘭茨會認同嗎?當第二次被徵召時,弗蘭茨問神父:「一個人有權利為了真理,將自己置於死地嗎?這樣做可以取悅上帝嗎?」神父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站在你的對面了。就連妻子凡妮也軟弱地說:「你不可能改變世界的,世界比你強大多了。」
顯然,馬力克對這些答案並不滿意,他的電影更能與弗蘭茨同一時期的殉道者、神學家潘霍華在《門徒的代價》中的名言產生共鳴:「當基督召喚一個人時,他是命令他去死。」在潘霍華看來,「廉價的恩典」在當時的德國教會盛行,信徒可以既敬拜神,又可以妥協自己的信仰。這種門徒關係的模式中缺少了一些東西,就是在認識神的真理和效法基督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們是否也在不經意間成為了追隨耶穌的簡化論者,只要自己舒服、不用付出代價的基督徒呢?
弗蘭茨在他的一本監獄日記中寫道:「名義上的基督徒對教會傷害最大。」電影中,他問主教:「如果上帝賜予我們自由意志,我們則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為我們的不作為負責,對嗎?如果我們的領袖,並非善類,而是邪惡的,這人該怎麼做?我希望得到救贖,但不是用謊言來換取。」主教的回答充滿了妥協的意味:「你對你的祖國是有義務的,教會也如此告訴你。你知道使徒所說的話嗎?每個人都服從於架在他們之上的權力(羅13:1-2)。」每個人或者團體都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濫用聖經,神職人員也不例外。但弗蘭茨並不買帳,他堅持認為一個人在基督裡的身份應該勝過所有塵世的忠誠。他說:「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真正的國」。
為了喚醒與邪惡勢力同在的同胞,同樣處在納粹時期的德國,漢斯(Hans)和索菲·肖爾(Sophie Scholl)的故事也吸引著我們。漢斯和索菲是一對兄妹,他們是路德宗信徒。他們願意為信仰冒險,雖然「失敗了」,但卻留下了永久的印記。他們曾經對納粹帝國充滿熱情,但很快意識到納粹的殘暴和壓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從支持者變成了抵抗者。當時,他們是慕尼黑大學的學生,為了抵抗納粹政權,他們成立了白玫瑰(White Rose),開展了一場由學生領導的抵抗運動。
索菲說:「我們用文字戰鬥。」1942年6月,第一份反納粹傳單出現在慕尼黑的郵箱裡,目標是對獨裁者的暴行視而不見的數百萬德國人。「我們都知道,我們是在拿自己的脖子冒險。」一名成員表示。第二份傳單緊隨其後,揭露了納粹所犯的大規模驅逐和殺害猶太人的罪,他們稱這樣的犯罪是「史無前例」的。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發傳單任務接連而來,傳單陸續落在了慕尼黑的郵箱、電話亭和其他公共場所。傳單上說,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國在東線面臨著巨大的損失。他們在每一張傳單上引用了《聖經》和著名基督教思想家的著作。每一張傳單都增加了被發現的危險,蓋世太保發現後,不遺餘力調查神秘的白玫瑰。
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冒的風險。1943年2月18日,陽光明媚的清晨,漢斯和索菲向大學走去。漢斯提著一個手提箱,索菲拿著一個公文包。裡面放著近2000份傳單,是他們的第六份傳單。教室裡很安靜,學生們都在上課。就在演講廳的門打開前幾秒鐘,索菲拿起剩下的傳單,撒向下面的大廳。一名看門人發現了這對兄妹,並當場將他們逮捕。四個晝夜的審問使他們都承認並承擔了全部責任。
審問索菲的人後來報告說,漢斯和索菲成功地完成了一件必須被稱為獨一無二的事情。他們都表示,他們的活動只有一個目的:防止一場更大的災難降臨德國,如果可能的話,幫助拯救數十萬人的生命。他們相信他們的犧牲不是徒勞的。2月22日,漢斯、索菲被送到德國人民法院等待判決,最後,兄妹倆被轉移到監獄,當天晚些時候被斬首處決。整個監獄和審問他們的人都被漢斯和索菲的勇氣以及對上帝的信心所震撼。一名警衛回憶說:「即使面對死亡,他們也表現出非凡的勇氣。」下午5點,索菲被帶到了行刑室,她最後的話是:「上帝,你是我永遠的避難所。」哥哥漢斯在最後一口氣時,也大聲說出了反抗的最後一句話:「永得自由!」
漢斯和索菲相信說出真相的重要性。索菲最喜歡的聖經經文是《雅各書》第1章22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索菲曾經問說:「當幾乎沒有人願意為了一個正義的事業而犧牲自己的時候,我們怎麼能指望正義獲勝呢?」
索菲的提問也是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追問。在一個充滿「和平」的時代,正義常被彰顯嗎?人如何活出正義?逼迫離「全球化的世界」遠嗎?也許我們的一生不會面對牢獄之苦,但不得不問自己,若苦難來臨時,我們能承受得住嗎?會選擇廉價的恩典,還是昂貴的恩典?
弗蘭茨去見主教的時候,聽到了主教令人回味的講道:「不論鐵錘敲打得多麼猛烈,鐵砧不會也不需要反擊,而鐵砧比鐵錘更為經久。在鐵砧上被錘鍊的東西,其成形不僅因為鐵錘,也因為鐵砧。」每個時代都需要鐵砧一樣的基督跟隨者,他們自己被試煉,也吸引人來跟隨基督。
弗蘭茨在獄中禱告:「主啊,你讓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你是我的力量,你指引著我前方的道路。你是我們的光,黑暗對你來說並不黑暗。求你帶領我們走進你那永恆的光明。讓我靠近你,你是真理,是永不熄滅的光。」 面對羞辱時,他默默地祈禱:「父啊,我向你哭泣,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堡壘。給我力量吧,讓我跟隨你。聖靈啊,請帶領我,指引我。」
這一幕會令我們想到耶穌基督在地上的生命,他沒有一天不依靠父神。當耶穌在父神的生命裡紮根時,他順服聖靈的帶領以至於死。只有藉著聖靈,我們才能進入神的生命,也只有藉著聖靈,我們才能忠心遵行神國度的使命和誡命。歷史上,基督教的和平締造者們將《聖經》以及耶穌的生平和教導作為道德反思的源泉。因為只有在基督裡,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耶穌的道路以及釘十字架的道路,要求我們忠心於一個以正義、和平、仁愛為特徵的國度,我們被呼召到在這個「和平的國度」服事。
弗蘭茨思考了受苦的意義,以及必須背負對基督忠心的十字架。在影片中,律師和法官都同情他,只要他籤字聲明自己效忠希特勒,他就可以得自由,就可以與家人團聚。但他拒絕了,他說他本來就是自由的。因著他的自由,他可以沒有惡意地對待任何人,他雖戴著手銬,但在火車上仍為女士放好行李,在監獄裡仍然可以把捨不得吃的肉夾到獄友的碗裡。弗蘭茨並不是恨罪人,否則他就違背了「愛人如己」的誡命了,他譴責的是納粹的思想,而不是那些持有這些信念的人。他在最後定他罪的法官面前說,我不評判任何人。
當然,這部電影講述的不僅僅是弗蘭茨一人的故事,也是他妻子凡妮的故事,當弗蘭茨在坐牢時,凡妮必須維持農場和家庭的運轉,照顧三個年幼的女兒、姐姐和年邁的婆婆。儘管她比丈夫弗蘭茨軟弱,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她願意分擔丈夫的苦難。她被鄰居嘲笑排斥,但掙扎之後仍然保持忠誠。鄰居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並誹謗他的丈夫,「這完全是瘋子的做法,這是罪,背叛全家,背叛全村」。弗蘭茨走了,妻子凡妮傷心欲絕,但她仍然抱著盼望:「那一天會來到的,到時候我們就知道這是為了什麼,不會再有謎題,我們都將明白為什麼,我們會活著,我們會相伴而來,我們會耕耘播種,我們會重建大地。弗蘭茨,我們會在那裡相見,在群山之上相見。」
弗蘭茨和凡妮當然願意不受這些苦難,但是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最後,弗蘭茨與教堂畫師的對話非常精彩,畫師說:「我描繪這些苦難,也深為苦難所擾,同時我靠其謀生。我們這樣的人只是在製造同情,我們製造出敬仰者,卻沒有製造出跟隨者。我畫的是大家習慣接受的基督,頭上帶著光環的基督。也許有一天我會有勇氣冒險,但不是現在。有一天,我會畫出那個真正的基督。」如果我們是那位畫師,會畫出那位真正的基督嗎?我們願意跟隨他嗎?
神啊,求你鑑察我,知道我的心思;
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
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 詩篇 139:23-24 -
作者簡介:
鍾明,電影裡也有神聖的空間,從中看到光照進黑暗。
相關閱讀:
感謝著者匯寄,「今日佳音」首發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臺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