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重振武漢農業 「三業聯動」引擎強大

2020-12-28 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今年對於湖北來說先是疫情接著又是汛情,為了帶動農業重振,武漢大力發展精緻農業、品牌農業、龍頭企業,「三業聯動」為疫後重振提供強大引擎。


  

今年以來,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和汛情的雙重衝擊和挑戰,武漢市勇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頂層設計為聯動,強力推進精緻農業高效發展,以創新培育為驅動,著力塑造特色農業品牌形象,以龍頭企業為拉動,全力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推動武漢疫後重振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交出滿意年終「答卷」。

金秋十月,武漢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介會在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創中心(簡稱「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核心園區高農生物園舉辦。11個農業科技成果項目成功轉化籤約,籤約意向金額近億元。從6月獲農業農村部批准建設至今,短短5月時間,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各項建設工作馬不停蹄。

據了解,這是華中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目前來考察的院士專家、科技農企已有80餘家,我們和華中農大合作共建國家級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引進湖北省農業生物種質基因檢測鑑定中心。」會上,高農生物園負責人介紹項目進展。他還帶來一個好消息:12月中旬,高農集團將承辦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博會,聚焦「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展示湖北省乃至華中區域前沿農業科技和農業相關產品。

國家農創中心的落地為武漢農業疫後重振注入了強大動力。世界500強美國杜邦先鋒和瑞士先正達其核心區域——高農生物園區設立研發中心,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設立,2019年湖北武漢種業全產業鏈產值已超過4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中牧股份、大北農、科前生物、中博生物等動物疫苗行業領軍企業聚集於此,中國動物疾病防治領袖陳煥春院士創辦的科前生物,是全國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之一,今年9月正式登陸科創版。

「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的建設目標,是打造年產值過千億元的種業產業鏈,聚集10個主導產業院士團隊;引進、培育、孵化1000家農業高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創新主體創造1000億元創新產值。」

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是武漢高科技農業發展的代表,也是精緻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武漢市正著力構建具有武漢特色的產業精深、產出精品、經營精細、科技精湛、服務精準、裝備精良、文化精粹的精緻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農村社會經濟新一輪跨越發展。

10月底,第二屆湖北地理標誌大會暨品牌培育創新大賽傳來好消息,武漢市「洪山菜薹」地理標誌項目獲得金獎。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歷史,被譽為「金殿御菜」,已逐步成為武漢重要的城市名片。「以洪山菜薹品牌化經營為核心形成的產業鏈,年銷售額近2億元。」

一直以來,武漢市把地理標誌品牌作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重要載體,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相結合,按照「一區一品」的原則,培育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總保有量1184個,多年穩居全省第一。

同時,該市積極打造農業行業品牌。支持具有一定基礎的龍頭企業開展各類品牌化示範創建,提升農業行業品牌產業化發展水平,保障市民「菜籃子」供應,提升「菜籃子」品質。湖北金林原種畜牧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我們斥資1000萬元,在美國選購320頭新美系冠軍原種豬後代,運用現代育種技術和先進生產管理理念,培育出了『林金林』牌杜洛克、大約克、長白新美系種豬,近年來累計銷售優質種豬45萬頭,年出欄生豬達24萬頭。」該公司負責人說,他們先後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農業農村部生豬標準化示範場、商務部活畜儲備基地。

農業品牌作為現代農業的第一抓手,是精緻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從2021年起,武漢市計劃重點在糧油、果茶、瓜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大宗作物及特色產業上培育一批叫得響、過得硬、影響大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塑造「荊楚美味、江城臻品」的農業品牌形象,走出一條具有武漢特色的品牌強農興農之路。

11月初的武漢,天氣晴朗,秋風和暢,遊人如織。恰逢湖北省推出景區免票的政策,遊客從全國各地趕來武漢,打卡這個新崛起的「網紅小鎮」。來自山西的周女士感嘆:「沒想到武漢除了黃鶴樓、東湖,還有這麼好玩又時尚的地方。」

花博匯背後的故事,更是讓四面八方的來客唏噓感慨。蔡甸區天星村,原本只是個普通的村落,農田撂荒、村灣破舊。2017年,在武漢市實施的「三鄉工程」,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下,花博匯改造升級,成為集花卉旅遊觀光、美麗鄉村體驗、田園養生度假、文創產業等傳承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花博匯負責人許江介紹,景區累計接待遊客總量突破300萬人,巨大的客流量也吸引社會資源的加盟,8場大型音樂節、60多場商業活動、30餘場大型路跑活動在景區內舉行,景區直接收入達到1.5億元。項目衍生的生態民宿、親子遊樂、特色花卉種植、婚慶攝影、美食、文創、娛樂、網紅等產業,創造產值突破6000萬元。

近年來,武漢市積極塑造樹立農業服務品牌,集中優勢資源在黃陂、新洲、蔡甸、江夏4個新城區,分別以木蘭大道、桂花大道、嵩陽大道沿線和梁子湖地區為重點區域,打造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帶,並大力推進鄉村休閒遊A級、星級景區景點創建。深入發展農家樂、農事體驗、鄉村民宿、休閒康養、文化創意等多功能產業,打造休閒農業品牌。今年10月底,武漢市還出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3年內,力爭打造2個以上美麗鄉村示範區、3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範片帶,建設40個以上鄉村休閒遊示範村、50個以上精緻農業示範點和60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構建「點上出彩、面上出新,帶上成景、全面鋪開」的美麗鄉村藍圖。

「『盒馬村』基於用戶需求的訂單式農業,通過大數據去跟蹤用戶需求,改變農業『靠天收』的現狀,幫助農民用新辦法,種出好產品,賣出好價格。」2020年10月27日下午,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一樓會議室,武漢首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強鑫蔬菜合作社負責人趙李強,向現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代表傳經送寶,講述牽手阿里巴巴打造「盒馬村」的故事。當天,42家農業企業、合作社與盒馬鮮生平臺達成了合作意向,彼此共建「盒馬村」。

2008年,趙李強創辦武漢首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主攻有機蔬菜種植。近年來,他帶領300餘位朝著全市乃至全省龍頭示範社的目標穩步前行。目前,武漢市強鑫蔬菜合作社牽頭,武漢東西湖柏泉農場彭家莊、走馬嶺農場新華大隊、蔡甸區蓮花湖村已成功打造了「盒馬村」。

近年來,武漢市積極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按照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優做活農民合作社、做專做精家庭農場的思路,加快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佔主導地位的農業發展格局。

農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的拉動,推動農業逐步改變弱質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1997年,武漢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20多年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批龍頭企業快速崛起,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加。目前該市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3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93家,國家龍頭企業13家。良品鋪子在全國擁有逾2000家門店,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周黑鴨在香港掛牌上市,入選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活動「中國之禮」,成為全國第二大休閒滷製品公司。

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武漢現有農民合作社4980個,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的農民合作社60個。截至2019年底,全市家庭農場總數1309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507家。

綠色方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位於聞名全國的「蓮藕之鄉」蔡甸區,全區現有蓮藕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超18億元。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來,先後流轉土地2040畝,採用「合作社+基地+科技+農業網際網路+農戶」的運行模式,通過註冊「蓮鄉虹」商標,順利進駐「盒馬生鮮」等大型商超,2019年年產值達3200萬元,僅電商就銷售了近千萬元。疫情期間,合作社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保質保量保證市場價格平穩的基礎上,克服一切困難,為市民送上免費愛心蓮藕。

到2025年,武漢市計劃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0個以上、市級示範合作社300個以上、市級家庭農場800個以上。(梁新紅 駱露露 王璐 李娜)

相關焦點

  • 打造精緻農業、做強龍頭企業、提升品牌農業,武漢「三業聯動」描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十四五』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市農業農村局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全會精神,高質量謀劃好武漢三農「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打造精緻農業,做強龍頭企業,提升品牌農業,通過「三業聯動」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社會經濟新一輪發展。
  • 武漢「三業聯動」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凝聚奮進的力量,推動武漢三農『十四五』高質量開好局,接續奮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2月25日,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暨武漢鄉村振興大講堂第三季第六場活動,走進蔡甸區天星村花博匯。
  • 第17屆中國武漢農博會首次移師光谷,於12月中旬舉行
    從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組委會獲悉,繼大健康博覽會、光博會之後,武漢市又一重大展會——2020年第17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第17屆武漢農博會)將於12月16日—18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盛大舉行。高潮迭起的會展經濟,正成為助推武漢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 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今日開幕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猶如華廈之地基,林木之根系。在湖北武漢,農業正在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砥礪前行。    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進「三鄉工程」實施、加強美麗鄉村建設……今年以來,武漢以創新培育為驅動,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主線,全力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推動武漢疫後重振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交出滿意「答卷」。
  • 信義魯商在漢高質量發展合力推動武漢重振
    原標題:信義魯商在漢高質量發展合力推動武漢重振   從
  • 疫後首赴武漢,金一南在漢跨年演講點讚英雄
    4日,疫後首赴英雄城市武漢,著名軍事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國防戰略委員會專家委員,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博導金一南少將,在漢開講《國際變局與我們的選擇——2020世界性危機對領導力的考驗》。
  • 全國第五個、華中唯一,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啟動
    16日,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這是湖北省、武漢市專業性最強、行業關注度最高的綜合性農業盛會。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啟動,這是繼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廣東廣州之後的全國第五個、華中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
  • 劉守英:如何襄助湖北經濟恢復與重振
    文|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湖北和武漢打了那麼一場史詩級的抗疫戰後,接下來經濟恢復戰怎麼打?在中央召開專門針對武漢和湖北經濟疫後恢復會議的前兩天,我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張元專門寫過一個報告送上去,就是關於武漢疫後經濟恢復的一些建議。
  • 全國工商聯攜手民企助力湖北疫後重振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記者王琦)30日上午,由全國工商聯、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全國工商聯攜手知名民企助力疫後重振脫貧攻堅湖北行」活動在線上啟動。近萬家民企齊聚線上,從捐贈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招商引資等方面助力湖北疫後重振。
  • 王曉東:銘恩於心感恩於行加快疫後重振 主動作為奮發有為推動政策...
    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切實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轉化為強大工作動力,主動作為、奮發有為,充分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心銘恩、用情感恩、用力落實,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努力幹出實實在在的發展業績,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確保如期完成決戰全面小康、決勝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決不辜負總書記的關心關懷,決不辜負黨中央和人民的期待期盼。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讓人從憂心到安心-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正常生活節奏的庚子新年,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猶如一劑強心針,給處於擔憂焦慮中的人們帶來了信心和安心,更重振了舉國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的勇氣和決心。
  • ...助力武漢打造「農業矽谷」 政策大力扶持農企上市公司積極科技...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記者吳婷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以「鄉村振興、科創先行」為主題的2020年第17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12月18日在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閉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農博會上,五大國家級農創中心及近90家領軍企業、涉農科研院所、高校攜最新農業科技成果亮相。其中,不乏農企上市公司最新研發成果。
  • 騰起「武漢雲」 落地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疫後高質量發展,武漢有華為
    緊急搭建抗疫用5G通信網絡,攜手政府打造「武漢雲」,啟用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聯合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騰「雲」駕「5」,鯤鵬展翅,華為在武漢有為,為湖北、武漢「十四五」拓寬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 萬立駿在湖北武漢調研僑聯工作
    他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從抗疫鬥爭中獲取奮進力量,在疫後重振和高質量發展中體現僑聯作用,在實現「六穩」、「六保」目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中展現僑界作為,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僑胞優勢,在全面加強僑聯黨的建設中打造模範機關,在主動擔當作為中提升僑聯幹部工作能力
  • 武漢「重啟」後社區戰「疫」新印象
    4月8日武漢「重啟」後,武昌區南湖街中央花園社區「防控慎終如始,保供持續推進,精神鼓舞不停」,用傾力付出的真心, 讓復工上班者安心,宅家抗疫者舒心。「一門兩證三卡」 守好安全通道「零新增不等於零風險」「武漢解封不等於解防」「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結合新時期防控實際,社區關閉了較狹窄進出只有一個通道的南門,改為雙通道的北大門一個大門通行,既方便了越來越多的上下班車輛和人員進出,又保證了對進出車輛和人員的有效管控;復工復產居民憑「門崗通行證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而《四川援助醫療隊》這一集,大年初一,四川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援隊結出發馳援武漢,全力支援武漢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本集以一名男護士的視角,帶領大家看到醫療救援隊進入戰場的全過程,讓大家看到醫護人員滾燙而堅定的決心。另一集《李小雷堅守崗位日記》講述了李小雷是楚天音樂廣播的主持人,他記錄了武漢封城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匯聚楚商力量助力疫後重振老河口 把握機遇謀未來大發展
    匯聚楚商力量助力疫後重振老河口 把握機遇謀未來大發展以「匯聚楚商力量 助力疫後重振」為主題的2020楚商襄陽行老河口分會場活動,將於9月29日下午舉行。即將舉行2020楚商襄陽行老河口分會場活動,將把老河口疫後經濟重振的信心和決心展示出來,讓更多的楚商了解老河口、走進老河口、投資老河口。活動即將開始,老河口分會場籌備活動緊鑼密鼓展開,各項工作安排有序、高效推進,熱情等待楚商翹楚到老河口參觀考察、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 武漢文化產業在逆勢中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12月22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奮進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武漢」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聚焦「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任勇 攝武漢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疫後重振進程中,文化產業在逆勢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916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06.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二季度到三季度實現了增幅今年首次「由負轉正」。文化核心領域逆勢上揚。
  • 每一個動人瞬間都是前行的力量,長江日報記者影像記錄武漢2020
    是對為武漢拼命的人說,逆行支援我們的人說,也是對所有關心武漢、祝福武漢的人說。讀這些話的人讀得很慢,讀出了不舍和淚水,讀出了共迎大戰、共克時艱的生死情誼,也讀出了人與人之間最柔軟也最強大的部分。這些話是這特殊年份武漢人真實的情感抒發。因為真實,我們許多人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疫情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們的心靈變得比任何時候都要柔軟,也更加強大。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親歷者視角記錄最真實的戰「疫」
    2月3日起,中央電視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推出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這個系列短視頻的拍攝者分別是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人,這些疫情親歷者從不同側面、通過第一視角向觀眾講述了整個武漢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短視頻採用Vlog(視頻日記)方式製作,每集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