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資本市場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成果之一。風雲數十載,幾番牛熊,數風雲人物,還看今朝。在這些珍貴的成果背後,有無數位實業圈、投資圈、創投圈以及投研圈大咖的身影,他們中,歷經幾度風雨,仍堅定自己內心的聲音者有之;參與數次天人鏖戰,主導數次意外反轉,仍從未改變過信仰者有之,是他們,一磚一瓦,用心血砌起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巍峨大廈。
格隆匯人物專訪特別欄目「大咖說」應運而生,欄目將尋訪實業圈、投資圈、創投圈以及投研圈的江湖大咖,欄目聚焦於探尋他們對個人、對行業、對家國的體悟,為格隆匯千萬名粉絲揭秘大咖們的心路歷程。
作者:張牧之
在首都體育館附近的清和泉辦公室裡,我們見到了副總經理吳俊峰,他對很多個行業的投資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面對極其發散性的問題知無不言,博聞且隨和。在泰達宏利從看周期的研究員做起,成為行業經理、全市場經理,直至投資部總經理,這位「正統體系培養起來的投資經理」非常重視「定性正確」和「風險把控」。
只要定性正確,長期看就是漲多漲少的問題。對2018年的市場,他定性為「預料之中的基本面下滑和意料之外的事件衝擊」,預計2019年的市場偏弱,因此倉位要保守,但要關注優質股價值回歸和邊際好轉帶來的機會。
對於個股的選擇,他強調關注風險和關注收益同等重要,要「做大概率、確定性強的事」,就必須分析清楚個股的成長空間和下跌空間,並明確漲跌背後的因素。而風險控制的訣竅,則在於制定量化的規則並堅決執行,在出現不明原因的下跌時,及時止損。
在他看來,小公司更有成長性的邏輯已經不再適用,中國已成為一個存量經濟體,各行各業的集中度提升的本質,就是大公司搶奪小公司的份額。在不同的行業裡,他傾向於尋找確定性強的「賣水者」,而未來最確定的機會在消費領域。
對中長期的經濟形勢,他仍然保有一個樂觀的態度:「中國(經濟)當下的增長並不需要大的產業革命和產業浪潮,只要能把自身的效率激發出來,就又會有一個很長的成長期。」
以下是格隆匯對吳俊峰的專訪實錄。
1
「炒小炒新」已成過去式
目前的個股性機會主要在哪些板塊?
要尋找個股性機會,就該沿著國家產業發展的邏輯去思考。過去二十年,中國處於城鎮化的重工業發展階段,消費也剛剛開始普及,在這個階段煤炭、鋼鐵等行業不斷擴張。現在我們即將進入一個由效率和技術驅動的發展狀態,人口、教育帶來的優勢諸如工程師紅利、消費升級都會逐步顯現。比如,消費升級主要體現在服務業上,那投資機會就要在這些擴張性行業裡去找。
您認為當前國內整體處於消費升級的狀態?
決定消費水平的是收入和對收入的預期。如果大家對收入的預期下降,高端消費、奢侈消費一定是會受到壓制的,但日常消費並不會萎縮。
消費升級並不是說購買的物品單價變高了,而是原來一些很小的需求變大了,促使新的細分行業開始出現,這種升級集中在文化和服務消費產業裡。比如演繹旅遊企業宋城演藝(300144,股吧),把旅遊目的地的風土人情結合到節目裡,觀眾看得開心,行業也能賺錢。再比如醫療服務消費領域的愛爾眼科(300015,股吧),以前視力下降的解決方案就是戴眼鏡,現在它能提供矯正手術,牙科服務、養老服務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消費升級就是社會分工的細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社會的效率才能提高。從這個大的邏輯上來看,細分的服務消費行業會越來越有機會,實物消費隨著細分的加深也會出現投資機會。我們研究過小家電行業,歐美國家的家庭裡有各種新式功能的小家電,比如冰淇淋機、氣泡水製造機、爆米花機,中國的家庭相對來說少很多,這就會產生需求的空間。投資家電股,不要再盯著上一波普及性大家電的機會了,更要看局部升級。
對於醫療行業,在當前帶量採購政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您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醫療行業相對比較複雜,它是一個多方博弈的行業,生產者是藥廠,消費者是病人,消費決定者是醫生,消費支付者是政府,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從去年開始,部分地區醫保基金已經出現赤字,醫保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醫保控費成了當下最急迫的訴求。帶量採購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涉及到醫保支付的行業都會面臨壓力,有醫保資格的藥店,用醫保報銷保健品、食品等亂象都會被整頓。
帶量採購的背景是醫保控費,目標是把資源集中在有效的藥品上。這會讓整個化學仿製藥板塊的估值體系下移,和化工股趨同。那些有療效、有需求的創新藥仍然會被支持,像《我不是藥神》裡的格列衛,獨家產品不降價的確無法進醫保,但如果中國藥企能夠研發出這樣的獨家產品,只要適當降價,就能夠進入醫保迅速放量。
您會更偏好投資行業龍頭還是相對小盤的成長股?
投資行業龍頭是一個方向性正確的事情。過去A股投資者喜歡「炒小炒新」,一是認為小盤股有被併購的外延邏輯,二是認為小盤股的成長性一定好,但這個邏輯已經不成立了。中國現在並不是一個增量經濟體,而是一個存量經濟體,行業資源不斷向巨頭集中,本質上就是大公司不斷搶奪小公司的份額。如果一個行業裡面,大公司都活得很困難,那小公司一定是活不下去的。無論小公司有什麼樣的競爭優勢,大公司都能很快地複製出來,所以伊利能在常溫酸奶上趕超光明,騰訊能在遊戲上不斷地後發先至。
但有一些行業,似乎一直都沒有出現絕對的行業龍頭,仗也一直都沒打完,比如黑家電。
這些仗打不完的行業有一個特點,就是技術變化很快,所以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說自己佔據了絕對優勢。手機行業的小米不敢說,顯示屏行業的京東方也不敢說。剛研發一個新產品,好不容易佔了20%的市場份額,很快下一代技術又出現了,現有的生產線立刻成為負擔。
這種技術變化快的行業,很難出現集中度很高的情況。現在最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車,目前鋰電池是主流,但現在日本正在研發燃料電池,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也認為下一代主流是燃料電池。如果燃料電池真的成為主流,那鋰電池現在的生產線全都會成為廢鐵,企業的鋰電池產能也將成為負擔。
您怎麼看一些家電行業龍頭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比如格力規劃做晶片?
格力畢竟已經佔據了國內40%(2016年數據,至今有所下降)的空調市場份額,從一個ROE30%的生意跑到一個ROE可能為負數的行業,只能說明它認為自己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從全球市場來看,半導體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周期性行業,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巨頭把守——設計是高通,代工是臺積電等等,格局已定,新入局者很難再分一杯羹。
在清和泉理解比較深刻的TMT板塊,當下有投資機會嗎?
這個板塊的增長動力相對比較弱。TMT板塊的漲跌一定是依附於某一種潮流,比如4G普及之後,帶動了智慧型手機產業鏈,又引發了智慧型手機應用產業鏈的發展,沿著這個路徑去找,就一定會有機會。等到5G正式商用之後,智慧型手機可能又會迎來一波換機潮,所以當前對TMT板塊還要耐心等待,看清楚新趨勢之後,再去投它。
2
尋找行業裡的「賣水者」
清和泉在投研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首先,我們對能力圈的把握是很嚴格的。比如大宗商品、化工,很難計算清楚,受原料、能源價格影響又大,所以我們就放棄掉,把精力放在能把握的行業裡面,不斷深入。其次,我們很重視研究員的國際化視野培養。清和泉會不時與海外投資機構交流,討論不同市場的機會。最近剛和一家美國機構還在探討,同樣是做烈性酒,帝亞吉歐(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佔據全球三成的洋酒市場份額,旗下擁尊尼獲加、溫莎、百利、摩根船長等頂級酒類品牌)的營收增速比茅臺(600519,股吧)差但卻估值很高的原因在哪裡。
清和泉的投資理念是「做大概率、確定性強的事情」,在當前的環境下該如何落實?
我們的基本理論就是收益率=預期收益率X獲益概率,買入一隻股票預期能賺10%,但只有50%的概率獲益,那麼實際收益率就是5%。
很多人考慮的是如何賺更多,讓收益率變成30%,但我們會考慮如何同時提升概率和收益率。除了分析個股的成長空間、成長邏輯之外,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它的下跌,也是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
「確定性強」的核心在於影響因素越少越好。我們更偏好那些影響因素簡單的公司,比如只受價格、銷量影響的企業,只要拿到每年的銷量和每年的提價幅度,就可以準確預估其業績。確定性強的企業即使漲幅小一些,我們仍然會配置多一些。對那些影響因素過於複雜、把握不住的企業,我們寧願放棄掉。
如果把這個邏輯套在醫療的語境下,醫療服務、醫藥、醫療器械、醫用消耗品四個行業,那消耗品可能是確定性最高的,行業無論怎麼發展,都要用到它。
對,同一個行業的企業處於不同的分工,它的確定性也會有差異。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好壞,這個位置本身就可以成為它的護城河。
現在呼聲很高的產業網際網路是不是也屬於這樣的「賣水者」?
一般來說,to B業務要面對的客戶是企業,議價權在客戶,一個網際網路企業如果從to C轉向to B,估值應該下降,按照我們的標準,目前還很難挑出合適的標的,至少在A股暫時沒有,那我們暫時就不去投它,先把能力圈內的事情做好。
清和泉選擇的價值成長股怎麼理解?
如果一家公司成長性很好,但它的價格已經偏離價值太遠(高估),那對我們來講就不是一個好的標的。那如果這個公司很有價值,但未來每年增長為0%,這樣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會單純追求成長而買入一隻嚴重被高估的股票,也不會因為便宜買入一隻沒有成長性的股票,安全邊際來自於價值,收益來自於企業的成長性。
清和泉在2015年上證指數最高點成立的,但那一年總體的回撤控制在了個位數。像今年這樣A股普跌的情況,您是如何控制風險的?
清和泉有兩個機制,雙層緩衝機制和兩檔回撤預警,其實就是硬性的風控系統。一個是對整體,另一個是對個股,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下跌,到達警戒線就要強行減倉。風險控制的規則一旦確定,就要堅決執行,不要心存僥倖,尤其是在今年這樣的形勢裡。
另外我們的研究團隊裡有一個價值穩定組,長期研究一些波動較小的個股。這些個股主要分布在金融、地產、交運板塊,現金流很健康,每年會有5%到10%的穩定增長,還有穩定的分紅。在市場不穩定時,我們會配置其中一些區域壟斷或是資源壟斷的優質個股。
3
最大的機會在消費
您會如何總結2018年的A股市場?
如果要定調的話,我覺得就是「預料之中的基本面下滑和意料之外的事件衝擊」。「預料之中」的部分是今年經濟增速在逐季下滑,但還不至於到負增長,一直到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還是正增長的,那為什麼股市已經下跌了近三成?這就是「預料之外」的部分,很多事件衝擊是大家年初沒有料到的,因為預期不夠充分,不斷修正預期,市場就越來越悲觀,從而導致了大跌。
您對2019年的A股市場有什麼樣的預期?
目前還沒有經濟觸底的跡象,核心事件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所以明年經濟仍然會面臨不小的壓力,市場普遍對明年的預期比較差。但我們會更關注邊際上好轉的可能,比如本來預期會發生三件不利的事,最終只有兩件事真的出現,這種邊際上的好轉對市場也是很重要的變量。
現在市場普遍認為明年二三季度經濟見底,所以上半年避險、下半年抄底,您認為這個預期正確嗎?
市場一旦形成了一致預期,這種預期就基本上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了。因為預測明年上半年壓力很大,所以第四季度大家拼命賣股票,現在的股指才會創下新低。那如果明年邊際上有所好轉,那可能就變成機會,我們也會調整預期,做出相關的配置。
您認為當前形勢下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在那裡?
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經濟政策的落地,市場化的改革措施、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否能繼續深化下去。既然存在不確定性,那麼受政策、受補貼影響較大的行業,可以暫時先迴避。
道指近兩個月已經下跌逾20%,這會對A股和港股產生怎樣的影響?
美國股市過去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牛市,現在面臨增長上的邊際放緩,只是從「比較貴」跌到了「不算貴」,回到了歷史中樞水平。我認為美股很多企業的基本面依然強勁,各行各業都有巨頭企業,抗風險能力很強,現金流也非常健康。另外美國也沒有在某個領域出現明顯的資產泡沫,所以明年可能走勢偏弱,但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美股的下跌會對港股有一些壓力,相應的我們也降低了在港股的配置比例。
有觀點認為上一次網際網路浪潮帶動的產業周期已經到了尾聲,當前全球經濟處於一個沒有主導產業拉動增長的「真空期」。您是否同意這一觀點?在您看來,下一個階段,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應該來自哪裡?
一般來說,一個產業出現大巨頭,就說明它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或者處於增長期的末尾。現在無論國內外,網際網路行業已經出現了很多巨頭公司,那麼這一波浪潮的確是到了尾聲。
至於下一個主導性產業是什麼?它一定是市場自發產生的,而不是政策引導出來的,所以在當前的節點,我們也預測不出來。在5G技術大規模商用之後,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應用場景,但是5G並不是革命性的技術,它只是在原有技術上的改良。
那麼,中國就沒有增長的空間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增長的空間還很大,這個空間來自機制體制的改革,比如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醫藥行業改革。中國當下的增長並不需要大的產業革命和產業浪潮,只要能把自身的效率激發出來,就又會有一個很長的成長期。
如果中國把內在的效率激發出來,您認為機會最大的板塊是什麼?
最確定的是消費行業,因為無論哪個行業的效率提升,最終都會落實到大家收入的提高。所以消費可能是最確定、最可靠的。對於具體細分領域,我們對變化太快的行業比較謹慎,對需求穩定的日常消費品比較偏好。比如牛奶的需求就比雞尾酒的需求穩定得多,生產牛奶的公司不需要去猜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只需要考慮如何把產品做精做細,從而提升價格。
目前哪些樂觀因素和悲觀因素是您會特別關注的?
還是要有一種底線思維,雖然還沒有出現明顯好轉的正面因素,但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很多的優質上市公司,以前每年增速15%以上的時候估值比較高,現在增速放緩或者零增長的時候,難道市值就應該跌到淨資產的價格上嗎?這個概率也不大,所以我覺得市場上會出現一些個股性機會,只要邊際稍微改善一點,這些超跌股的估值就有修復的空間。現在我們是一個比較謹慎的倉位,先等待事件逐步明朗。
在A股市場做投資,如何應對市場整體高估值和高波動性?
我們對市場整體的波動性關注並不高,更關注的是對市場形勢的定性問題。從歷史上看,經濟下滑又出現牛市的只有2015年那一年,但那是一個「槓桿牛」,現在我們剛從「去槓桿」進入到「穩槓桿」的階段,所以牛市不會很快出現。但是今年畢竟已經跌了1000點 了,明年再跌1000點的概率也不會很大,所以明年我們定性為偏弱的走勢。根據這個結論,我們再制定策略,首先倉位要保守,其次要尋找優質股回歸價值的機會。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格隆匯財經早餐。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