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位滿頭銀髮的老者走在茅臺鎮街頭時,大家都會像老熟人一樣和他親切地打招呼。在茅臺鎮,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季克良。
太閒,太為太極閒為閒靜,大家好,我是太閒小哥!今天,太閒小哥就帶您走近醬香酒界的傳奇,茅臺酒廠前董事長、世界級釀酒大師、著名的白酒專家—季克良!
意氣風發,開啟造酒生涯
1939年4月24日,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那一天的《新華日報》上,刊登了一則茅臺酒的廣告。這個巧合在半個世紀後不斷被外界提起,仿佛在述說著他與茅臺不謀而合的人生軌跡。
1960年,成績優異的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學習食品發酵專業。無錫輕工業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這個院系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原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的相關科系共同組建的,1958年該系整建制遷到無錫。
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遠在貴州的茅臺酒廠工作。從老家出發,要先坐一天的船到上海,然後坐兩天的火車到湖南株洲,再坐兩天火車到貴陽,一天汽車到遵義。在遵義候車的時候,他用三角六分錢買了一杯茅臺鎮產的醬香型白酒喝,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喝到這樣的酒。
季克良來到茅臺酒廠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老舊的黑瓦房,連廠長和副廠長的家都是搭的一個棚子,而且一家幾口人擠在一起。可以想像,那時候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但他並沒有被惡劣的環境嚇倒,因為吸引他的是「神秘」的茅臺醬香酒的釀造工藝。
孜孜不倦,尋求醬酒真諦
與普通工人悶頭幹活不同的是,季克良是發酵專業的大學生,他一邊幹活,一邊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大學裡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用在實踐中。
他發現,醬香酒同一批原料要經過八次攤晾、加曲、堆積、入池發酵,取七次酒,由於早期的酒師文化程度不高,個人感悟又不同,即便嚴格按照量質看花摘酒的傳統,也會出現酒精濃度不同、酒質不同的現象。
1965年,在瀘州市召開的全國第二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季克良發表的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參會代表的重視。這是茅臺第一次向世人公開闡明茅臺酒體的醬香、醇甜、窖底三種香型,並回答了茅臺是怎樣勾兌的問題。
可以說,這是白酒業首次引入了香型的概念,在此之後,其他酒企業紛紛效仿茅臺勾兌技術,並逐漸確定自己的香型。
1966年,在輕工業部組織專家的兩期試點中,提出了醬香酒堆積發酵「嫩點好」的結論。季克良首先對這一論點提出了質疑,後來他經過多次的探索分析,提出堆積發酵還是「老點好」的觀點。季克良的觀點得到了釀酒專家的一致認可,並納入醬香酒生產操作規程。
1978年,季克良總結出了醬香酒「制曲是基礎,製酒是根本,陳釀和勾兌是關鍵」的工藝特點,得到了行家們的普遍認同,促進了茅臺酒生產管理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1979年,季克良通過長期實驗和不斷總結發表了《醬香酒增產的十條經驗》等一系列論文,總結出了醬香酒不同於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藝特點,徹底解決了生產工藝中長期懸而未決的水分之爭,曲藥之爭,窖材之爭等一系列問題。
《醬香酒增產的十條經驗》具體是什麼?
01,嚴格的季節性生產,一年一個生產周期。
02,兩次投糧。第一次投糧生產的過程,就是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中所謂「下沙」。
第二次投糧,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後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03,醬香酒有醇甜、窖底、醬香三種典型香體。
醬香,取自窖池中部以及頂部的發酵糟,具有醬香突出,微帶曲香,酒體風格好等特點的醬香單型酒。
醇甜,一般來自位於窖池中部的酒醅所蒸餾出來的酒。具有較為濃厚的酒香氣,但醬香味較為清淡,口感較為綿甜等特點的單型酒
窖底香,顧名思義,窖底香就是由位於窖底,靠近窖泥的酒醅蒸煮後所產生的。窖底香是具有窖香濃鬱,且醬香味也較為明顯等特點的單型酒。
04,四十天制曲發酵。製作好的曲塊需要放入溫度達到60度的制曲房堆積,然後進行40天的高溫發酵。
05,端午制曲。端午節這天,酒師們還開始制曲。原料是採用優質小麥,不添加任何的輔料。
06,曲塊要存放六個月。因為小麥的粘著力強,營養豐富。製作好的曲塊,再放置6個月的時間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07,七次取酒。每一輪次的酒因為糧食澱粉含量的不同、發酵程度各異,每個輪次酒的度數、出酒量、香味口感也肯定各不相同,所以還需要酒師們將七次取出的酒進行調和,從而達到酒體平衡。
08,八次發酵。清蒸下沙一次,混蒸沙一次,熟糟上甑烤酒六個輪次循環過程中有六次封窖發酵,每加曲入窖發酵一個月,共八次發酵。
09,九次蒸煮。原料投料後,下沙清蒸一次,沙混蒸一次,此後只加大曲不再投料。沙混蒸後的醅料上甑烤酒為第三次蒸煮,且第三次蒸煮後的醅料為熟糟,熟糟經攤涼→拌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上甑烤酒六個輪次循環,共九次蒸煮。
10,十個獨特工藝。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接酒、輪次多、用糧多、用曲多、出酒率低、糖化率低、入窖水分低、輔料少。
2015年8月,季克良正式退休。與酒打了一輩子交道,這個江南書生褪去了年輕時的清苦幹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喧譁,正如窖藏陳釀。雖然已滿頭銀絲,但仍保持著年輕小夥的精氣神。
季克良是醬香酒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醬香酒的人,在茅臺酒廠的悠悠歲月中揭開了醬香酒的神奇工藝之迷,他的名字早已和醬香酒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太閒小哥在這裡衷心感謝季克良老爺子對醬香酒業做出的貢獻,作為醬香酒的繼承者,我們將繼續努力做好醬香酒事業,為醬香酒的明天添磚加瓦!
太閒,太為太極閒為閒靜,我是太閒小哥,咱們下次再見!太閒醬酒,健康好酒!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