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嗅
正月初五,CCTV 2播出了紀錄片《遇見大咖》李彥宏特輯。這部號稱跟拍長達9個月的紀錄片展示了李彥宏的創業經歷、工作細節,以及對於個人性格的一些反思。
但比較遺憾的是,在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形象被成功塑造的同時,李彥宏並未對百度的商業化調整做太多解讀。甚至對被猛烈抨擊的百度貼吧事件,也只是和此前一樣籠統地說「百度會深刻反思」,而沒有向公眾傳遞出具體如何反思又是如何去調整和轉變。
也許就如主持人史小諾在最後的旁白中所說,「百度可以精準地搜索信息,但人的內心無法搜索,那需要百度和它的創始人不僅關注技術創新,也要關心不斷變化的用戶內心需求,這,才是對李彥宏最大的挑戰。」
筆者摘取了此次訪談中的四個細節並加以編輯,涉及到李彥宏的自我評價、O2O轉型策略、谷歌和百度的關係、以及是否擔心被顛覆。想看節目完整版的可以戳這裡。
一、李彥宏不喜歡跟外界打交道,也很難跟別人變成朋友。當被問及有什麼缺點時,他說自己有很多缺點,但著重強調了「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可能很難跟別人變成朋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前些年SP(付費彩鈴、簡訊等業務)盛行時,百度沒有從這方面撈錢的原因。
「這需要去和那些運營商搞特別好的關係,才能夠掙到更多的錢,但我發現我根本做不了這個事情。」
儘管李彥宏也覺得因為這個弱點使得百度喪失了很多機會,但顯然在他的眼中這個機會沒抓住損失也不大,「但我覺得這個世界足夠大,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抓住的。」
二、轉型O2O在他看來是再一次創業。百度200億轉型O2O,成功與否至今各有說辭。但起碼在華爾街投資者的眼中未達預期。不過李彥宏不太在乎華爾街怎麼看,認為這是百度轉型必須付出的代價。並與自己辭掉美國工作回國創業進行類比:
「我是一個企業家,或者說是一個創業者,其實我們這類人天生就是喜歡冒險的,當我最開始辭掉美國的工作,賣掉美國的房子,回到北京來做創業的時候,當時的條件比在美國其實要差很多的,如果失敗了其實就很不划算了,但是我就想:我願意冒這個險,因為我知道,如果做成了,它的意義要遠遠大於我在美國過一個舒適的生活。」
三、李彥宏對「谷歌的退出所以才成就了百度」這種說法很在意。貼吧事件爆發時,呼籲谷歌回歸中國的聲音高漲。而谷歌退出所以才成就百度的說法也再度被提及。
顯然李彥宏對這個說法很在意,以至於他覺得有必要去解釋一下,「這不是事實」。「谷歌在退出中國之前,它在中國運營了5年,這5年它的市場份額每年都在下跌,所以那個時候的百度呢,也是我們每年市場份額都在增加,所以百度的成功跟谷歌退出沒有必然的聯繫。」
四、相比較大的競爭對手,李彥宏更害怕小的創業公司。依據李彥宏的觀點,因為百度一直在和比自己大的競爭對手競爭,反而是哪些你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可能越做越大,越做越跟你的核心業務接近,最後把你就顛覆掉了。
「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很大的。IT產業幾十年的發展,這個過程一直在發生,所以就是多多少少都是一種必然。但是對於我來說,最好顛覆我的是我自己,而不是另外一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