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青春》是荷蘭版《陽光燦爛的日子》,另一種大象席地而坐

2021-01-09 馬慶雲

文/馬慶雲

荷蘭電影年產量不多。《放蕩青春》無疑是最近兩年荷蘭電影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部。該片首次上映於荷蘭鹿特丹電影節,稍後,則在第2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當中獲得未來景象獎提名。該片頗有一些荷蘭版《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味道,而片中透出的荷蘭青年的生存態度,又是另一種《大象席地而坐》。

《放蕩青春》是目前比較公認的一個電影翻譯名。這部荷蘭電影的荷蘭語直接翻譯則是「我們」。當然「我們」這個名字不能迅速呈現該片的內容態度,反倒是《放蕩青春》簡單明了,讓影迷知道它演的就是青年人的「放蕩不羈」。但是,從電影精神主旨的角度講,《我們》這個名字更為博大精深一些,該片講得其實不僅僅是一個青春故事,更像是一個「我們」世界當中普遍面對的青年問題。

這部荷蘭電影,用四個青年的角度,講了這群青年人如何湊在一起,反抗家庭,追求財富,放縱自己,最終違法犯罪的事情。《放蕩青春》當中,以青年人特有的荷爾蒙爆棚的問題來實現對社會的一種嘲笑。但這種嘲笑,對於該片的創作者而言,其態度則認為其是病態的。青年人不滿於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並且以荷爾蒙的方式進行回擊,顯然是大量電影的共同命題。

在《放蕩青春》當中,這種荷爾蒙的發洩與金錢的快速累積及其罪惡的有效轉移相互承接在一起。劇情當中,四男四女,他們起初只是為了發洩自己噴薄的青春激情,而稍後,則是把這種激情與金錢聯繫到一起,讓通過各種方式獲得金錢,並且享受更為繁華奢侈的生活。最終,幾位青年進入到了病態的犯罪當中,更是有人因此而命喪黃泉。

說它是荷蘭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實在是因為這兩部電影不僅在情感更是在具體的橋段上,都有很多相仿之處。兩部電影作品,都是反映特定環境下的青年人的荷爾蒙衝動問題,尤其是青年人特有的自認為正確地嘲諷時代的方式。在具體的橋段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和《放蕩青春》都大量出現了青年和自行車,青年和過街天橋等等。

「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一代人,還只是在過街天橋上朝下邊的人吐口水,到了《放蕩青春》裡邊,則是站在高速的過街天橋上更為惡劣地阻礙交通了。顯然,在後者的電影內容當中,青年人的罪惡更為極端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內核是溫暖陽光的,是帶著青春不再的愛意的,而這部《放蕩青春》則更多的是冰冷,對青年病態的某種反思。

青年人的故事,一直是文藝電影的重要題材內容。在青春病態方面,國產文藝片《大象席地而坐》無疑成為不少影迷心目當中的經典之作。當然,這種經典的既視感,很大程度上源自這部電影的創作者的自殺。導演和自己的作品形成了非常強勢的互文關係,片中青年的青春迷茫,也或許正是胡波導演自己的迷茫。

而在《放蕩青春》當中,片中青年人的那種迷離,與《大象席地而坐》也是類似的。他們都有著原生家庭的問題,並且對所處的環境有著諸多的不滿。不過,《大象席地而坐》的青年畢竟只是無奈的時候去看看大象,而荷蘭《放蕩青春》當中的青年們,則開始組織了對社會的有效犯罪。可以說,後者更為極端,甚至於把這種病態發揮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上。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美的話,那到了《大象席地而坐》的時候,已經更多的不是美,而是青春的幽怨毒素了。而到了《放蕩青春》的時候,這種青春的毒素真正呈現出了自己的破壞力,而不是美學價值了。這部荷蘭電影,首先呈現的是一種青年人普遍的焦躁狀態,其次,則是對極端焦躁的人文反思。

《放蕩青春》真正的故事主幹人物,出現在劇情的第四章節。這個青年因為和父親發生衝突,而離開自己的家庭,帶領自己的朋友們開始了一段青春的冒進之旅。起初,他不過是砸了父親生意合作夥伴家的玻璃,還真的只是小孩子的作為,稍後,便逐層放大了自己的青春欲望,並且最終走向犯罪了。荷爾蒙的衝動感沒有被有效控制,並且沒有被引領到有效的社會範疇當中來做正面建設工作,所以,《放蕩青春》最終的結局,是灰暗的。

編劇兼導演雷納·埃勒,躲在《放蕩青春》背後,不慌不忙地講了這麼一個荷蘭小鎮的故事。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當作一個「荷蘭小鎮」故事,是「異域風情」的一部分罷了。但是,《放蕩青春》的直接翻譯名「我們」,更為有效,這樣的青春,又何嘗不是我們的青春呢?青年犯罪題材,往往會出現尺度上的稜角,因此,我們的電影當中不太願意觸碰這類內容。觸碰淺了,影迷覺得假,觸碰深了,尺度上過不去。

《放蕩青春》這部荷蘭電影,更像是不考慮尺度問題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呈現的是所有人的青春世界。只是,在這種荷爾蒙的衝動面前,我們有的人向善了,平穩度過這種衝動,有的人,向惡了,成為「放蕩青春」的模樣。如果將這個荷蘭小鎮的故事置換成我們身邊的小鎮故事,可能會讓大家看到更多的真實。

電影的魅力,就是超越自身故事的自然局限,讓故事真正成為「我們」的故事。對於青春而言,衝動與激情當然是一種必然,但如何把這種必然歸納到社會正向價值當中來,則是影迷、家長和時代都應該思考的大學問。

相關焦點

  • 殘酷青春,感人肺腑《大象席地而坐》是華語最佳電影
    《大象席地而坐》劇照《大象席地而坐》近期在中國少數影院的特別場上映,雖然冷門,不過接連爆滿,顯然受到小眾注重。今後其人其片可能被列為中華電影史的奇人奇片之一。《大象席地而坐》劇照漂亮女生(王玉雯)就與單親媽媽不斷爭吵,無法相處,並且做了已婚校務副主任的「閨蜜」。她並非放蕩淫亂,形象清麗,突出的是性格獨立不羈。男生主角更不是壞蛋,他見義勇為,然而種種原因使他覺得走投無路。
  • 陽光燦爛的日子:那年夏天,青春在陽光下肆意狂灑過
    影片伊始,導演姜文設置的一段旁白就開始響起:「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陽光充足」。,這種看似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馬小軍在雨中深情堅毅告白米蘭的那段讓人印象深刻,可成長總有疼痛,米蘭沒有和馬小軍在一起,一切都似乎又是子虛烏有的,木蘭終成過客,也展示了他懵懂無知年華的一切幻想,關於他的軍人夢,關於朦朧的愛,終湮沒於自行車鈴聲中,但這些都不重要,只屬於年少的衝動與等待,那些無知的日子,那些熱血沸騰的日子,那個有著朦朧青春的記憶。
  • 戴錦華評《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殘酷心醉神迷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5)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是在1995年開始全面進入的市場營銷術的成功運作造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輝煌票房 ,不如說,它是一部有著「天然」賣點的影片。而或許是唯一一個在新時期中國影壇歷久不衰的女星劉曉慶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製作中的另一種「友情出演」,則為影片添加一則佳話的韻味。其次,不像上述因素那般重要的,是為影片尋找小主角馬小軍(時稱「小姜文」)的過程,傳媒十分熱衷,公眾也時被引動;及至發現夏雨時,因參與感而頗為會心的觀眾反映——「像(姜文),真像」——亦使觀眾對未來影片大、小姜文的同片出演產生了好奇與期待。
  • 《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顏色
    在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電影運用各種豐富的色彩創造了一幅獨屬於那個年代的風俗畫,給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視覺盛宴。No.1 : 紅色紅色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被賦予了很多寓意,比如革命、暴力、激情、熱血和死亡等。
  •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們的青春,有著怎樣的本色和亮色?
    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們都忙著「鬧革命」,學校有時候又停課,一群十六七歲的孩子因無人管束整天惹是生非。開鎖溜進別人家玩耍,為同一個女孩大打出手,被父親狠揍......這群生在特殊年代的孩子們,就這樣在一片混沌中慢慢長大 。
  • 為什麼青春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片橫行的當下,卻至今無法拍出一部可以與《陽光燦爛的日子》相提並論的影片。
  • 優秀影評|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然而,姜文導演卻以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年代的另一種風貌,通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燦爛明亮的青春,如歌般美好的灼灼年華,蕩漾著清亮明媚的憂傷。     這部電影由姜文執導,夏雨、寧靜主演,在當時的中國影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影評講述了文革時期的北京城裡,一群以馬小軍為代表的少年的青春經歷,尤其是他和米蘭之間的曖昧情感。
  • 十部強烈推薦的青春題材電影之《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少年的成長,說到底離不開時勢造英雄。在時勢之上的,是生命在這個階段共通的衝動、欲望與夢想。本次,為大家推薦的電影是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有趣的是,姜文原名姜小軍,和影片中的主人公馬小軍同名。可見,導演加入了個人經歷的投射,融入了不一般的情感,也讓我們聽到了那代人的青春中,跨越時代的迴響。
  • 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1993年8月23日-1994年1月22日拍攝的一部劇情片,導演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主要演員有夏雨
  • 《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山東師大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班  張佳聰影片簡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
  • 不一樣的青春,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使人們裸露的更多欲望在潛滋暗長。發生的故事也變豐富起來。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親力打造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影片講述了發生在一群青春期的少年身上的故事。在故事中不但演繹著文革時期少年之間的兄弟情義,而且闡釋了灼目陽光下的放肆青春,更傳達出一種對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缺失的遺憾。
  • 佳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荷爾蒙的完美釋放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可以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中國九十年代初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它讓我們看到了姜文的才華,看到了米蘭的性感,更看到了同馬小軍一般的,五味混雜的青春年華。
  • 《陽光燦爛的日子》:少年的英雄主義和愛情幻想,吹響了青春之歌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少年馬小軍青春期虛無縹緲的英雄主義和對大姐姐米蘭愛情的幻想,又將其融入紅色年代,真實與虛假融合,展現出深刻的象徵和諷刺意味。《陽光燦爛的日子》在1995年一舉拿下《時代周刊》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末代皇帝》導演貝託魯奇從此片吸取靈感,拍出佳作《戲夢巴黎》。
  • 被稱為劇版《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劇看90後張一山周冬雨如何戲耍青春
    馮唐的小說總是非常的意識流,幾頁紙下來都是細節而不是情節,但是從片花來看,編劇的改編很成功,把故事戲劇化的同時,還能讓大家感受到馮唐原著中,青春和荷爾蒙的悸動!看點四:90版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的時候,姜文把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拍成了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70年代初,一群北京的大院青年,在最混亂無序的時期,自由生長,揮灑青春的故事。其實說上來,張一山從小就被說像這部電影的主演夏雨,同時也有很多人說《春風十裡》原著中小紅這個角色,特別像《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寧靜。
  • 賞析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青春隱喻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一部影片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一部「青春性徵」極為明顯的電影,但是它又是一部單純的電影,影片中有性的暗示,但卻從未有性的描述。大量長鏡頭深焦攝影和俯角仰角拍攝的運用除了讓畫面空間維持完整性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拍攝技法常常讓影片中的人和物有一種從遙遠時空而來的意境,形成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個人的特寫鏡頭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 大象席地而坐
    這就是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開場。 在那個陰暗、壓抑的北方小城裡流傳著這樣一個荒誕、無聊而又無關緊要故事。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邊際的故事卻成了電影裡男女老少四個人夢想,去滿洲裡看坐著的大象。 一個常識是大象不能總坐著,總坐著它就再也起不來了。
  •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或快樂或憂傷,或懵懂或彷徨,但每一天都陽光燦爛,每一天都在演繹著不同的成長。本片講述了七十年代軍區大院,一群少年的生活,通過少年生活的瑣碎,體現出成長的主題。
  •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分析,解構主義敘事為何在青春電影能夠成功
    除去姜文之外,中國要想再找出一位拍青春電影拍出"姜式風格"的導演,實際上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陽光燦爛的日子》被稱為中國頂級的青春片,在它之下現當代的青春題材電影,被悉數歸為二類作品。
  •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分析,解構主義敘事為何在青春電影能夠成功
    除去姜文之外,中國要想再找出一位拍青春電影拍出&34;的導演,實際上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陽光燦爛的日子》被稱為中國頂級的青春片,在它之下現當代的青春題材電影,被悉數歸為二類作品。姜文對於北京有特有的執念,這個概念在他的《邪不壓正》中有所體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更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馬小軍上躥下跳的房梁之上,是姜文個人的青春世界;房梁之下的荒誕少年時代,是置身於時代之中的微觀社會。
  • 影片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主要色彩構成是紅色和綠色。紅色是熱血的顏色,是革命的顏色,影片當中的紅色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理想主義與革命情懷;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青春的顏色,影片當中的綠色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青春的覺醒與生命意識的萌芽。更重要的是,紅色與綠色都是那個時代的顏色,都是陽光下最燦爛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