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討論電影早期的蒙太奇技術,那有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必定不能錯過。他便是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大衛·格裡菲斯。關於大衛·格裡菲斯,之前的導演系列已經通過一篇文章對其進行了全面且完整的介紹,而今天這篇的焦點則是放在他所發明的敘事蒙太奇以及其在他的經典代表作《黨同伐異》中的運用。
格裡菲斯的蒙太奇創新與他從小喜歡閱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作品有很大關係,其中狄更斯的小說對他的創作更是起了深遠的影響。早在1908年他拍攝的短片《The Fatal Hour》中,交叉蒙太奇就被用來營造緊張刺激的氣氛。因此,在當時,交叉蒙太奇也被稱為格裡菲斯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第二年,在他的另一部短片《小麥的囤積》中,格裡菲斯又嘗試了平行蒙太奇。在影片中,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以及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這三個在不同地點發生的互不重疊的故事被平行剪輯在了一起,從而將不同階級的人群進行了對比,凸顯出階級矛盾和貧富差距。
1916年,格裡菲斯耗費畢生精力拍攝的《黨同伐異》更是將他創造的蒙太奇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黨同伐異》總共包含了四個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歷史故事,分別為:
這四個故事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故事本身更是無重疊的部分。將這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放在一起,看似不妥,實則是很巧妙的操作。
「巴比倫的陷落」、「耶穌受難」、「聖巴託羅繆大屠殺」和「母與法」四則故事分別意味著舊神治、新神治、舊人治和新人治。在前三個故事中,結局是悲劇的,但卻給了人們以未來的希望。直到第四個故事,才有了喜劇的結尾。而這喜劇的結尾,是前面三個故事的失敗以及四個故事中人物的共同努力所爭取而來的。進步的歷史進程下隱藏著無數悲劇循環,而通過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既可以將循環這一特性表現出來,又可以在結尾將主題進行升華。
在電影的一開始,是一個母親推搖籃的鏡頭,並伴以惠特曼的詩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間的人情變化循環無窮。搖籃搖動著,為人類帶來同樣的激情,同樣的優樂悲歡」。這點明了影片的主題。而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母親推搖籃的鏡頭不斷出現,更是強調了主題,將四個故事連接在了一起,十分巧妙。
在影片的結尾,格裡菲斯還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即他著名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在「母與法」這一故事中,被判死刑的工人的妻子為了拯救丈夫,騎車去向長官申請赦免令。在拍攝這一片段時,火車疾馳、妻子騎車追趕以及丈夫被押上絞刑架三個鏡頭來回切換,並且鏡頭切換的速度越來越快,導致氣氛也越來越緊張,最後一刻,赦免令終於趕在死刑執行前送到,救下了工人。格裡菲斯的這種交叉蒙太奇的運用,營造了緊張刺激的氣氛,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儘管在今天,《黨同伐異》中的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已經在各種電視劇和電影中層出不窮,導致觀眾在欣賞《黨同伐異》的時候,也不會被其中所使用的先進技術所震驚,但是,格裡菲斯在那個年代對《黨同伐異》所做的嘗試,依舊可以讓很多影迷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