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為什麼是母親,不是父親?

2021-01-10 湖南在線

祖國是男的還是女的?

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這應該不是一個難題。「祖國母親」這個詞,早已經成為一個固定搭配。

母親節剛過去不久,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冷靜地靠牆思考了一下: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祖國是母親而不是父親?

幹一行愛一行的值班壹讀君丨劉十九

「祖國」其實是一個男性的詞

祖國,《國語詞典》解釋是:「祖籍所在的國家。」

「祖「字從礻,最初的意思是祭祀祖先的神廟。在傳統的父系社會和「君臣父子」的倫理體系中,這個詞顯然是跟男性相關的,是一個陽性的詞。

中國的古人並不將祖國比喻成母親,《論語》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國」,都有祖國的意思。不過顯然,「父母之邦」沒有性別的差異,它主要表達的是一種身份歸屬的關係,是父母所生活的國家,就像「祖國」是「祖先所居之地」一樣。它們並不像後來的「祖國母親」那樣,直接把國家比喻成了母親,飽含了「養育之恩」。

而「祖國」這個詞出現,也非常晚——大概晚到明代,官方的歷史地理文獻中說:「默德那國(麥地那),即回回祖國也。」意思是回回(穆斯林)的祖先居住之地是麥地那。在這之後幾百年裡,「祖國」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對自己國家的稱呼,而是專用於其他民族。

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祖國」一詞才接近我們現在熟悉的意思和用法,被中國人用來稱呼自己的國家。比如1903年,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我祖國今日病矣,死矣,豈不欲食靈藥、投寶方而生乎?」1905年的《申報》上寫留學生的文章說:「生等遊學美邦,繫懷祖國。」

與此同時,「母親」這個意向,開始跟「祖國」密切地聯繫起來。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中,中國人發現,歐洲人挺喜歡拿母親來比喻祖國。英語中,祖國可以是「motherland」「mother country」,同時代的俄羅斯和德國詩人,也會在詩句中把祖國比喻成母親。

△19世紀的德國詩人海涅也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將德國比喻成巨人泰坦的大地母親

此時的中國文人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比喻,發現它特別適合這個時代國人對中國應有的感情。

為什麼祖國成了母親?

在20世紀初年,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興起不久。絕大多數民眾只管完糧納稅,苟全性命於亂世,對「國家」「民族」的概念完全兩眼一抹黑。

而知識分子向西方學到的一個先進經驗就是,一定要用民族主義來喚醒大眾對「中國」這個共同體的認同和效忠,以便能夠動員大眾的力量,爭取國家獨立和強大。

要對民眾啟這個蒙,最好的比喻就是用母親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來比擬民族/國家和個人的關係,將抽象的「國家」具象為一個人格化的「母親」。

 

而代表傳統社會父權和壓迫的「父親」一詞,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是反抗的對象,顯然沒有資格代表「國家」這個新形象。

祖國是母親,就意味著像母親養育、教育兒女一樣,對人民有養育之恩;而作為被養育的「兒女」,人民也有義務為「祖國母親」效忠並奉獻自己的一切。尤其是當飽受屈辱的近代中國,被比喻成一個飽受侮辱、苦難折磨的母親時,作為「兒女」的民眾不為「她」赴湯蹈火,就是一種嚴重的不道德。

所以在20世紀初年的中國詩歌中,「祖國」被不斷暗示為「母親」。這樣的比喻,確實為號召民眾爭取國家自由獨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和大連)被比喻為中國母親離散的七個兒女,不斷呼喊著:「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再比如胡風寫於上世紀40年代的《為祖國而歌》:

為了你呵,生我的養我的

教給我什麼是愛,什麼是恨的

使我在愛裡恨裡苦痛的,

輾轉於苦痛裡

但依然

能夠給我希望給我力量的

我的受難的祖國!

雖然並沒有用到「母親」這個詞,不過顯而易見,詩人是將祖國當做一個母親的人格來書寫的。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個時代詩人所隱喻的「祖國」和「母親」,都是文化和地理意義上的中國,而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民國政權。

「祖國母親」在中國的歷史只有40年

中國人心中「祖國」和「母親」的親密關係,也受到前蘇聯的深刻影響。

前蘇聯是一個特別喜歡把祖國比喻成母親的國家,尤其在二戰中,為號召民眾抵抗德國入侵,大量的宣傳中使用了「祖國母親」的形象。比如這些典型的海報↓

在上世紀50年代,很多蘇聯歌曲在中國廣為流傳,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祖國進行曲》。這首歌流傳之廣,幾乎是蘇聯的第二國歌,歌詞寫道:

我們愛著祖國猶如情人,我們孝順祖國象母親。

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它有無數田野和森林。

我們沒有見過別的國家,可以這樣自由呼吸。

我們沒有見過別的國家,可以這樣自由呼吸.。

詩人們也在謳歌蘇聯母親。比如前蘇聯抒情詩人伊薩柯夫斯基,他在《俄羅斯之歌》中寫道:

蘇維埃俄羅斯

我們的親愛的母親

我們能用怎樣高尚的言語

來稱呼你的偉大的功勳

另一個在前蘇聯將「祖國」和「母親」聯繫在一起的,是二戰後著名的雕塑《祖國·母親》。 它在1966年由世界知名的前蘇聯雕塑家武切季奇等設計與創作,加上基座高達104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

在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的伏爾加河岸邊,「祖國母親」向蘇聯的敵人高舉長劍,同時揮手號召人民。

△「祖國·母親」雕像,注意基座的小黑點,是幾名遊客。

當然,過分泛濫的宣傳也在前蘇聯民眾中造成了一些逆反心理。比如蘇聯社會生活很糟糕的赫魯雪夫時期,一則非常值得批判的前蘇聯著名笑話就說:

赫魯雪夫訪問一所學校。他問一名學生:「你的母親是誰?」

他回答說:「是蘇聯!」

赫魯雪夫又問:「你長大了想當什麼?」

學生說:「孤兒。」

壹讀君(微信:yiduiread)要說明一下,雖然今天我們對「祖國母親」這個詞特別熟悉,但這個詞真正成為一個固定搭配,其實也非常晚。

雖然從上世紀初年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人就不斷用隱喻來讓大家接受「祖國」就是「母親」這個關係,前蘇聯的文藝作品,也輸入了很多關於「祖國母親」的歌頌,但很少有人直接使用「祖國母親」這個固定詞組。

這個詞大規模出現在漢語文章、詩歌中,要到70、80後出生的年代。在這些文革之後復甦的文藝作品中,祖國又一次被描述為一個苦難深重的母親,終於結束了黑暗的歷史,開始走向繁榮富強。而進入90年代之後,「祖國母親」這個詞成為民眾最常用的對愛國之情的表達。

但對「祖國」和「母親」這一對比喻來說,形成了一個固定詞組,也就意味著語言的活力正在消退。

由於「祖國母親」這個詞已經如此深入人心,年輕一代已經很難感覺到這個比喻在它剛剛誕生時的衝擊和力量。它變成了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信手拈來、缺乏新意和想像力的詞組。不過,「祖國-民眾」「母親-兒女」這樣的關係,也隨著這個比喻的普及被大眾認為是天經地義。兒女對母親的孝順,也潛移默化成對國家的忠誠。

 

參考資料:

王詩客,《漢語新詩中祖國母親隱喻的多維度研究》,浙江大學認知語言學博士論文,2012年3月;

楊慧、王向峰,《中華民族共有的最高詩情——「祖國母親」考辨》,《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1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把祖國比作母親?因為家是母親的國,國是母親的家
    為什麼把祖國比作母親?透過五月的花海溯流而上,可以觸碰到中國母親的歷史血淚。1925年3月的春夜,美國紐約藝術學院公寓,一位年輕人秉燭疾書,淚流滿面,字字泣血的詩句躍然紙上:「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他叫聞一多,寫的組詩叫《七子之歌》。
  • 平凡的母親與祖國同在
    這裡反應的照片,都是46軍最普通母親們的照片。他們的一生飽經滄桑、歷經艱辛,她們一生跟隨著父親們,走南闖北打江山,為建設社會主義,做出自己平凡的貢獻!…今年又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當年我們的父親,大多數都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戰爭是殘酷的,隨時都可以丟掉性命,負傷更是常有的。
  • 向祖國母親告白
    向祖國母親告白 發布時間:2020-09-30 08:19:00 來源: 延安日報
  • 我愛您,祖國母親(楊騏萌)
    我愛您,祖國母親(楊騏萌)作者:楊騏萌遼寧學習平臺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所有中華兒女生命的搖籃,是您,孕育了華夏文明;是您,見證了炎黃子孫的成長;您雖然經歷風雨如今,我們在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中茁壯成長,見證了祖國母親一步一步走向強大。我們是新時代中國少年,我愛我的祖國!我們是祖國的兒女,祖國的未來將由我們來接力,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所以我們要奮發圖強,報效祖國。我們肩負著強國的夢想,我們要用知識改變未來,用科技改變時代,用智慧的雙手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終有一天,祖國的花朵會綻放出美麗的顏色。
  • 楊富強演唱丨《祖國,慈祥的母親》
    藝術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創作於1981年,由張洪喜填詞
  • 王延:左權將軍是父親的恩師,也是母親的救命恩人
    說起左權將軍,開國少將王政柱之子王延大校深嘆一口氣,他對《祖國》記者說:「我父母這一生最心痛的事就是左權將軍犧牲。1942年5月23日,日軍集中2萬餘人,包圍麻田八路軍總部,總部和中共北方局共3000人開始向南艾鋪轉移。
  • 祖國母親我愛你
    □記 者 盧鵬    通訊員 劉智峰 報導  「唱響紅歌祝福祖國」「向國旗敬禮」「我與國旗合個影」……9月25日,東營市東營區文匯學校開展「祝福祖國,喜迎國慶」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們手捧國旗,唱出心聲,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 甌小江深情告白祖國母親
    祖國,生日快樂 我驕傲,我的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歌唱祖國》
  • 父親羅青長和母親杜希健的紅色愛情
    但有一件事,使我至今刻骨銘心,難以忘懷,那就是父親與母親感人至深的革命愛情。現在一些年輕人會感到疑惑,革命是轟轟烈烈的亢奮,愛情是柔情繞指的纏綿,這兩者怎麼能結合到一起呢?但在我們父輩的那個年代,革命與愛情確確實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我的父親母親》最美的感情,最美的風景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已經上映很久了,可是,故事中的情節依舊感人至深,每次看,都被深深吸引,深深打動。 祖國的大好河山吸引許多人不遠萬裡去旅遊,觀看,欣賞,不辭辛苦,費心費力,旅遊者的眼裡,也僅僅是風景,單純的,大自然,或者人為的加工的美景,而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 《我的父親母親》:回憶是有色彩的,現實不是
    張藝謀導演在1999年,推出的這部電影,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餘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獲得當時的百花獎、金雞獎等。電影從父親離世,孫紅雷飾演的孩子回村開始,帶我們走進了父親母親愛的一生。
  • 以家庭名義:齊明月的父親離婚,不是因為母親太堅強
    他以家人的名義給了我們很多驚喜,我以為這部電視連續劇終於要結束了,而且要走向幸福的生活,不料,齊明月家裡出事了,父親哭著要離婚。網友們都認為齊明月的父母已經50歲了,他們真的不需要這麼做,他們認為這是編劇為了延長情節而隨意添加的,但事實上齊明月的父親想離婚,這並不是那麼簡單。
  • 為祖國母親獻禮的國慶晚會,為何鮮有亮點,卻槽點滿滿?
    因為這是在祖國母親生日的時候給祖國母親的獻禮,所以每年的國慶晚會都會廣邀各路明星,演出陣容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但正如每年的春晚播出以後,總會有讚揚和批判的聲音,國慶晚會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的國慶晚會播出之後卻遭到了更多吐槽的聲音!國慶晚會雖然規模不及春晚,節目類型也比較單一,但晚會的意義不言而喻。作為祖國母親的生日獻禮,能夠參加這場晚會也是很多明星畢生的一個夢想。
  • 任正非:我的父親母親
    你為什麼?這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疑點。在那種文革時期,如何解釋得清楚。他們總想挖出一條隱藏得很深的大魚,爸爸受盡了百般的折磨。媽媽其實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要陪伴父親,忍受各種屈辱,成為父親的擋風牆;又要照顧我們兄妹七人,放下粉筆就要和煤球為伍,買菜、做飯、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她最後被評為中學的高級教師。
  • 祖國頌|《祖國是什麼》
    她是炊煙,是鴿哨是端午的龍舟是中秋的火把是情人在木柵欄後的熱戀親吻是嬰兒在搖籃裡咿咿呀呀的呼喚是母親在平底鍋上烙出的煎餅是父親在遠出時的殷殷叮嚀有母親生育我時的衣胞麼有我一步步艱難跋涉過來的足印麼有我和我的親友們都已經習慣的那些難以盡說的民風民俗麼有我一開口哼唱就覺得盪氣迴腸的鄉音民謠麼?沒有!
  • 愛國歌詞精選,祝福祖國母親69歲華誕!
    69年風雨兼程,69年春華秋實,我們偉大的祖國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強盛感到高興。在祖國母親69歲華誕之際,發自內心的對祖國說:我是中國人,我自豪!我愛你,我的中國!
  • 我的父親和母親——記著名中國畫家李長白、汪採鸞伉儷
    他在國民政府部門工作,從小在他母親的培養下,練就了一手好字,專門為那些官員升遷寫委任狀,當時工資並不是很高。外公家裡有7個孩子,我母親是家中長女。在逃難的過程中家裡生活艱難,經濟拮据。李長白夫婦與嶽父合影於重慶大閨秀出生的母親聰明、美麗、善良又活潑,特別喜愛畫畫,功課也非常優秀。
  • 為祖國母親慶生,兩岸三地明星合唱《我的祖國》,歐陽娜娜狀態佳
    日前,由央視舉辦的國慶晚會如期而至,兩岸三地明星輪番登臺,為祖國母親慶生,讓無數網友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陳偉霆(中國香港)、張韶涵(中國臺灣)、張碧晨和夏利奧(中國澳門)合唱的《守護》,以及任達華(中國香港)、惠英紅(中國香港)、馬龍、杜江、童瑤、歐陽娜娜(中國臺灣)和麥嘉欣(中國澳門)合唱 《我的祖國
  • 餘少華丨父親的月亮母親的太陽
    突然,父親,兒子眼前一亮,學諸葛亮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何不加上母親後來拍的照片呢?前不久,我們老記者北京之家群舉辦的雲上″北京之家,情滿中秋,唱響祖國,愛我中華″晚會活動,就是一種創新。《父親的月亮》配上母親的照片,又何嘗不是正如鄭板橋所說:″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呢?《水滸傳》裡面也有″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裡舊江山″之說矣!
  • 完美的家庭教育:讓父親做父親,讓母親做母親
    完美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的,因為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家庭教育缺少父親的參與,或者父母的家庭角色錯位,就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不完整,進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釋放自己的父格植入勇敢父愛如山,父親的形象就是力量。孩子的勇敢特質主要來自於父親,雖然母親也能給孩子植入勇敢,但效果遠遠不如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