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鱟:長壽「藍血怪物」,海洋活化石,可能你連它名字都不認識

2020-12-24 趣聊科學

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生活著這樣一種奇特的生物,它有一條細長的尾巴,身體扁扁的,還長著堅硬的刺,就像披著厚厚的鎧甲,這就是中國鱟(hòu,音同「候」),下面我們來走進中國鱟。

認識中國鱟

中國鱟又名中華鱟、三棘鱟、三刺鱟、東方鱟、小海鱟、兩公婆,身體為青褐色或黑褐色,成年的中國鱟體長約60釐米,體重在3-5千克,一般雄鱟的體形比雌鱟要小,鱟有四隻眼睛,其中有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兩隻小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當然也有專家說它們有十隻眼,除了複眼外,其餘眼睛都用來感光。頭胸甲呈馬蹄形,腹部則是六角形,腹部兩側有棘刺,尾部有一根根長長的尾劍,形狀上有點像螃蟹,但比蟹要大。

它們喜歡生活在淺海地區,常常在沙質的海底活動,肉食動物,主要吃環節動物(如沙蠶)和軟體動物,有時候食物少的時候,也會吃一些海藻,換換口味。吃東西的時候,它們是先用螯肢把食物送到口部,再用顎肢摩擦,咀嚼後送入口內。

鱟在世界上還有四個兄弟姐妹:美洲鱟、中國鱟、南方鱟、圓尾鱟,其餘都已經絕種,而中國鱟則分布於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

有學問的魚

「鱟」上半部分同「學」,下半部分是「魚」,所以有的地方把鱟叫做「有學問的魚」。在我國,關於中國鱟的記載由來已久,宋羅願撰寫的《爾雅·翼》中就有「雌常負雄,雖風濤終不解,故號魚媚。失雄則不能獨活,漁者取之必取雙,故吳都賦雲乘鱟黿鼉」的記載,描述了繁殖季節,中國鱟借高潮上岸產卵時,雌雄交配的場景。明代的《三才圖會》中記載:「鱟善候風故其音如似」,也就是說鱟因為善於候風,所以把這種海洋生物「鱟」這個字的音讀為「候」,但它的配圖卻與現在的鱟有出入,其實它形容的是繁殖季節的鱟,一雙一對的上岸產卵,其實畫中描繪的就是鱟的重要屬性。

海洋的活化石

鱟是遠古生物,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鱟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馬尼託巴湖,被命名為「Lunataspis aurora」,意思是「黎明之新月盾」,用以描述新化石的形狀,它來自4億4500萬年的奧陶紀,與三葉蟲是同一期紀的動物,也就是說:至少在4.45億年前,在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鱟的祖先就已經在地球生活了。

億萬年過去了,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中國鱟還能存活下來呢,而且它們從出現到現在,外形變化很小。據科學家研究,這得益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它們一直生活在近海岸或濱海溼地等棲息地,沒有周邊環境的巨變,它們獨特的身體特徵讓它們在棲息地中一直都具有強大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鱟從幼體到成年會很好的保護自己,繁殖季節,中國鱟從深海遊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在一起,挖坑產卵,當潮水退去,埋在沙裡的受精卵就不會在水裡,躲避了水生捕食動物,而且他們挖坑的深度也很有講究,一般在6-11釐米深,確保幼鱟既不會因太深缺氧而死去,也不會因為太淺乾燥而無法孵化。等到幼鱟安全度過幼體期,它們會趕在寒冬來臨前扎進土裡,以沙蠶或者貝類為食,既溫暖過冬,又能躲避敵人。成年後,中國鱟的鎧甲變得厚實,可輕鬆抵禦外來的侵略。同時它們有個特殊的肝盲囊,這是它們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一般有1-2對,這也是它們能很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法寶」。

臺灣鱟保育專家陳章波教授在《鱟的史詩》中總結了中國鱟的七中「忍術」:一是土遁:周邊環境溫度太高或太低,它們會鑽進泥沙或爬進水較深處來維持體溫;二是耐毒:能耐受重金屬毒性;三是巨化:小鱟天敵不少,但成年後,一般動物無法吞食它們;四是夜視力:複眼的特殊構造能讓它們在夜間看清影像,其餘眼鏡用來感光;五是鐵布衫:頭胸甲、腹甲和劍尾非常堅硬,如同鎧甲,成年鱟基本沒有天敵;六是龜息大法:常年生活在水底,適應了缺氧環境,成功躲過了幾次大滅絕時期的極端環境變化;七是廣鹽術:鹹淡皆宜,既可以生活在很鹹的海水中,也可以生活在低鹽的河口。

鱟的生理結構、生活習性,讓它們練就了一身的本領,能夠克服極端環境帶來的生存危機,成為海洋的「活化石」。

長壽的「藍血怪物」

一般的生物,血液都是紅色,但是鱟卻不同,它們的血液是藍色,那藍色的血是怎麼形成的呢?所有動物需要靠呼吸氧氣維持生命,血液就承擔了輸送氧氣的任務,血液中的鐵離子和氧氣集合之後,呈現出紅色,但中國鱟的血液中沒有鐵離子,而是富含銅離子,與空氣結合後,便呈現出藍色,所以它們的血液是藍色。

這種藍血還有一個神奇的功效,鱟血的變形細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當細菌內的毒素接觸到這種蛋白原時,會使血液迅速凝固,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了病毒繁殖,也抵禦了細菌入侵。

因此,醫學上,鱟血製劑被用於快速檢測藥品和醫療用品是否被細菌感染,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科學家早在1968年就利用鱟血液的這種特殊反應,研製出一種特殊的醫用檢驗試劑——「鱟試劑」,這種試劑是當前世界最靈敏高效的細菌內毒素驗證手段,目前沒有比它更優的替代品。

瀕危的中國鱟

曾經,中國鱟遍布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從浙江到海南廣泛分布著野生中國鱟,數量巨大。但隨著鱟試劑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我國境內的鱟身價便迅速攀升。中國鱟作為中國數量最豐富的鱟種,在四種鱟中體格最大,血量更多,取血也更容易,成為了鱟試劑產業中的「寵兒」。

據調查,在過去數十年間,中國鱟數量呈指數下滑,廣西北部灣中國鱟的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60萬至70萬對,驟降為2010年左右的約30萬對,到現在的瀕危。這中間的元兇就是人類的過度捕撈。

2019年3月,中國鱟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裡的等級從原本的數據缺乏(DD),更新為瀕危(EN)。

結語

中國鱟在地球上存活了億萬年,但短短30年間,中國鱟卻因為人類的「貪婪」,急劇減少,正面臨著滅絕。為了保護中國鱟,我們國家已經規範了試劑行業對鱟的使用,對鱟的合法利用設定了審批許可制度,任何捕撈、出售、馴養繁殖行為都需得到官方的審批許可證才可為,但受利益驅使,中國鱟的交易仍然存在黑色地帶,狀況不容樂觀。有科學家表示,目前野生中國鱟的數量甚至比大熊貓還要少,已經被稱為「海洋大熊貓」。

鱟資源已經在枯竭的邊緣,急需我們行動起來,每年的七夕節已經被列為「海峽兩岸鱟保育日」,而且經呼籲,福建、廣西、海南、廣東等地部分餐飲店響應號召,拒售、拒食中國鱟。

希望現在還不算太晚,不要讓鱟永遠只留在教科書裡。

相關焦點

  • 鱟:四億年的活化石也成了妖怪
    鱟(hòu)是一種古老的海洋動物,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四億多年前,當時原始魚類剛剛問世,恐龍尚未出現。而與現代形態相似的鱟,幾乎與恐龍同時代。鱟一直繁衍到了今天,還保留著古老的形態,堪稱活化石。清末的《點石齋畫報》中有一篇《水族奇形》,說香港出現一個怪物,「狀如鱉,有裙無足,有尾無首,背色青黑,文如龜」,約有二十斤重,聽說是某君用網捕到的,詢問老漁翁,也都不知道它的名字。有個人見到此物十分吃驚,以為是神物,買回去放生了。由描述結合圖象來看,《點石齋畫報》中的這隻怪物便是鱟。
  • 地球上唯一藍血生物,活了4億年,救了人類卻瀕臨滅絕
    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也許是還沒被人類探索發覺,也許是曾經出現過,後已經滅絕,像這一生物,就生出了與眾不同的藍色血液,它究竟是何方神聖?這種幾位奇特的生物即是:鱟,也叫「馬蹄蟹」、「蟹兜」等,是地球上唯一擁有藍色血液的生物。它目前為止,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4億多年,屬於一種生長史非常久遠的海洋生物,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
  • 紅食材 鱟,來自遠古的「活化石」!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 山上丨風物丨有個怪物叫鱟
    外地朋友在這個時候顯得笨拙,他們既打不開閉口的花蛤,又吸不出深藏的螺肉,只能望著滿桌的美味嘆息。提及海鮮的名字也錯誤百出,不是張冠李戴就是指鹿為馬,我就笑他們傻,對方便說,這麼多千奇百怪的東東,沒個十年寒窗哪裡掌握得了啊!
  • 猜猜它叫啥?看著像盜墓筆記裡的「屍蟞」,不少80後沒見過
    外貌類似電影裡的外星生物,不少人也許曾在書中見過它的樣子 問題來了:它叫啥名?你能在腦海裡找到那個冷僻字嗎? 鱟雖然是遠古生物的「活化石」,但經常在中國沿海出現,作為在沿海城市長大的80後,居然沒有見過鱟,網友反倒感覺很奇怪。
  • 【湖東海洋文化】從湖東港的白腹、鱟魚說開……
    鱟【普通話[hòu],潮州拼音 hao7(候)】,非蟹非魚,一種奇怪的遠古生物,它身披厚厚的盔甲,拖著長長的刺尾,外形就象中文的「命」字。它的存在,可上溯到三億年前,它的血液是藍色的,可作試劑,有相當高的醫用價值。
  • 鱟:音「hòu」藍色血液的遠古生物
    #生態文明建設#摘要:鱟,一種比恐龍還要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古老海洋生物,有「活化石」之稱。為維持生態平衡,規範開發利用中國鱟資源,保護好中國鱟已是當務之急。鱟,一種比恐龍還要早出現在地球上的珍稀古老海洋生物,至今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4.5億年,與它同時代的三葉蟲早已成了化石,留在巖層深處,而鱟卻一直繁衍生息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稱。半個世紀前,我國浙江省往南廣西一帶沿海地區還有許多中國鱟生存,但如今只有福建、廣西、海南等部分地區還能見到中國鱟的身影[2]。
  • 活了4億年的鱟:擁有能「救人」的藍色血液,卻被人類害到快消失
    "我們真的一滴都沒有了.jpg"——某隻經常"被獻血"的鱟提起藍色血液,許多人都會想起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裡那個令人驚奇的"藍血人"。而在現實生活中,地球上的確存在著一種擁有藍色血液的生物,它就是鱟(hou,第4聲)。
  • 鱟蟲:起什麼哄,沒見過活化石啊?
    鱟 & 鱟蟲   浙閩粵的同學們可能會覺得鱟蟲很像是海洋生物鱟,但是仔細看看,它的腹部卻又裸露在背甲之外,尾節是一對柔軟的尾叉,這點又與鱟的劍尾不同。成年鱟的長度一般都在60cm以上,而最大的鱟蟲長度也不過10cm,因此他們被稱為蟲一點也不過分。儘管它們被叫做「鱟蟲」,在分類地位上鱟蟲與鱟卻是很不同的。
  • 地球上存在著或存在過的10大海洋巨獸
    海洋佔據了地球的70%,但是大部分都並未被人類探索。而有一些新發現總是時不時地出現,慢慢地揭示著隱藏在其中的奇蹟和恐怖。不僅是現在,曾經的地球上也存在著諸多對人類而言,非常恐怖的海洋動物。在本文中,我們帶來了地球上存在著或存在過的10大海洋巨獸。
  • 史前十六大海洋巨獸,他們才是真正的海怪!
    從龍王鯨的化石還可以看出它有很短小的四肢,於是科學家猜測它是從陸地上進化到海洋中的陸上猛獸。目前科學研究發現它的天敵可能是鯊魚類的鼠白鯊。這種水生捕食者可以摧毀一個超過1600公斤重的頭顱,是擁有最強咬合力的哺乳動物或為史前鯨魚。
  • 鱟hòu來的我們:與人類的羈絆(文末有驚喜)
    聽我現在的親人們說,那會兒嘈雜得就像大集會,怕是連幾公裡外的古崗都能聞到我們的味道。視 頻 來 源 :紀 錄 片《 守 鱟 的 人 》( 視 頻 不 帶 聲 音  不 要 緊 張 )「鱟角鱟蟯」:因為我們身體有棘有刺,比較怪異。
  • 福州新北生化第四代鱟試劑正式量產
    福州新聞網7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凌 通訊員 王磊)記者昨日獲悉,國家「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示範項目——由福州新北生化工業有限公司主導建設的「福建特有資源海洋生物鱟血液酶製劑臨床感染檢測試劑盒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目前已正式量產,今年底將進行大規模量產,年產量有望達到1000萬人份。
  • 昆明花都海洋世界文學院-自然界裡的「偽裝者」「狩獵者」「生存者」都長什麼樣呢?
    除了必看的《我和我的祖國》以及《中國機長》,另外一部愛國題材電影《攀登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呢?這是一部講述中國攀登者在珠穆朗瑪峰完成登頂這一不可能任務的電影。其中的攀登的過程是否讓你震撼,情節是否讓你淚目,是否讓你感受到自然界的偉大和人類信念的偉大力量?
  • 元宵節,許你一場「海底情深」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就讓我許你一場「海底情深」,帶著你走進神秘海底世界,領略無盡海洋中獨特的情人節氣氛。            水中kiss高手--接吻魚接吻魚又叫親嘴魚、桃花魚、接吻鬥魚等,因互相「接吻」的習性而聞名。接吻魚的體長一般為3~5釐米。身體呈長圓形。
  • 悅讀︱這些美到窒息的旅行聖地,我賭你連名字都不認識!
    這些美到窒息的旅行聖地,你可能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怎麼讀!
  • 不知道鱟粿,別跟潮陽人談潮汕小食!潮陽鱟粿在廣州
    「它既不是烏龜,又不是鱉,樣子很奇怪,不僅有堅硬的甲殼,還有一條如短劍的尾巴,翻個遍,發現它有6對像蟹鉗一樣的腿,腿中間還有5對小鉗子,有點像電影裡的異形等外星生物……」這是鱟給人的第一印象。鱟,亦稱馬蹄蟹、鱟魚,分類學上屬節肢動物,其實與魚類沒有多大關係,是現存最古老的蟹種。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